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鸿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5: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五)用负熵疗法对脾胃学说的解释
1 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学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都有精深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看来,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称之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脾胃学说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脾胃学说理论对发扬中医药学,开展科研临床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主要理论根据。气血对于人体生命,是极端重要的。气血之所以以经脉为通道,营运周身,无处不到,正是因为一身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一处不需要气血滋养。凡机体有荣枯者,皆因气血之盛衰也。因此,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作为人体生命的最高形式——神的产生,正是气血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此重要的气血,亦常有盛衰之变,它是因何而生、因何而竭的呢?回答是,一切皆因于脾胃。因为唯有脾胃,乃是气血生化之源泉。
把脾胃学说认识为负熵疗法就很容易理解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干细胞理论已经说明,机体在从单一的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机体后,各种功能细胞大多数成为不能再分裂的终末分化细胞。这些细胞都是寿命有限的。与此同时,受精卵细胞在最初的分裂后就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干细胞,使它们存留在各种功能组织中。通过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分裂、增殖、补充功能细胞的丧失。知道了这个知识,就会知道,如果干细胞的生长不能正常进行,生命就不能维持。这就是“生命之本”的意思。由受精卵细胞发育成多细胞机体的过程,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这可以说是“先天之本”,在这以后,由干细胞不断生长所维持的生命当然就是“后天之本”了。
2 脾主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概括了脾胃功能;又《素问•经脉别脉》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水谷精气的全身输布过程。这些与现代的消化生理认识雷同。
现在大多数人都把运化解释为“消化吸收”,其实这种解释太过“白话”了。诚然,运化中有消化吸收的含义,但运化并不等同于消化吸收。
“运化”是“运”和“化”相合并而成的概念。“运”即运输、转输之义,化”,是变化之义,包括对饮食物的直接消化,使之变成便于“运”的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可见,脾主运化就其对饮食物的作用来讲,包括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向气血津液的转化等一系列生命过程。瞿衍庆曾指出,脾主运化并不包括消化吸收,认为消化吸收完全是胃肠等六腑的功能,脾主运化的“化”主要指脾气摄取水谷精微,将其进一步转化,以利于其他脏腑共同利用,化生精、气、血、津液,营养全身。这种观点完全排除了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六腑传化物,重点在“传”有形之水谷,它们在“传”的过程中进行着对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脾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转运水谷精微,它在此转运过程中实现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一词不是中医固有的,而是借用来的现代医学词汇,这一词汇实际上概括了脾胃的部分功能,包括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等,但“消化吸收”并不能概括脾胃的全部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起来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实际的作用却离不开脾的运化。只有脾能将水谷精微转运而离开小肠,小肠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实现。
我们吃进的食物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给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另一个是给机体组织细胞提供修复的物资。这两个功能是否完成,主要是由干细胞生长的情况表现。干细胞生长旺盛,生命活动就旺盛。这就说明我们从口吃的胃中的食物已经分散的全身去发挥作用了。从胃到全身其他器官的这样空间变化,使人产生“运化”的感觉。一些人真的想用“运输”的概念解释中医的脾的功能是不对的。其实这是干细胞的功能表现。
3 脾统血
中焦脾胃之气对气血化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灵枢•五味》也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些阐明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1)现代中医自己的解释为:
即统摄血液的略言。统是统管,摄即固摄。往往只从固摄的意义上来理解统血,其实是不完善的。在脾的统血作用中,既包括了脾气固摄血液,令其在脉管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也包括了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功能。因为血液能否正常地运行,既取决于脾气的固摄作用,也与血液本身是否健全有关。脾气健旺,生血充盈,则血液健全,否则血不健全,将失其静守之性,而逸出脉外。因此在临床上,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者,既有脾气不足之证,也有生血不旺之机,出血与血虚并见。在中医诊断学将介绍,脾不统血所致出血,往往血色暗淡,血质清稀,此即是血不健全的证明。 有人认为,中医学之脾统血,似与造血机能有关。在研究中看到,随着营养缺乏程度的加深,贫血亦逐渐加重,说明脾胃虚弱而导致了气血生成障碍。对脾不统血型出血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了观察,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元含量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于是有纤维蛋白溶解活跃现象,使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故出血较正常为多。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把脾的统血功能理解为脾的气化作用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就把脾统管血液和心主血、脾固摄血液和肝藏血区别开来了。心主血,是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从动力方面来叙述;脾统管血液,是由脾气以气化方式影响血液的质态,从而使血液保持被脉道管约的状态。肝藏血是因肝为血海,血液归之,如物事入库一般,既能归藏,又能复运行于外,随人体生理活动之需要,如潮汐般往来;脾固摄血液是由无形之脾气,渗灌周身脉道,固护血液,维护于血液与脉道之间,令无所失,而这样的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且脾气之固摄,不应有一刻松懈,否则立致血逸脉外之患。所以《难经》提出“脾裹血”的概念,“裹”字是对脾气作用方式的形容,表达的是脾气对血液进行包藏的含义。脾统血,或脾统摄血液,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包藏”作用。
脾统血这种包藏作用,正好与脉管对血液的约束作用联合起来,使脉道真正达到密闭。这就是说,脉管对血液的约束,是一种有形的宏观的围栏作用,而实际上它是有疏漏的。脾以其特殊的气化方式,进行无形而微观的密合作用,正好填补了脉管的天然疏漏。这里,脾气的统摄作用与脉管的围栏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脉管自不能闭其无所不存之微小疏漏,脾气亦不能于宏观中围堵滔滔之血流。

72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6: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2)负熵疗法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脾统血
第一个是干细胞理论的生血作用。血液细胞是需要经常大量更新的细胞,所以是干细胞支持的重要组织细胞。事实上,干细胞的概念就是首先在血细胞的研究中产生的。干细胞机制正常和旺盛,血液的数量和质量当然可以保证。
第二个,中医所说的出血,用现代医学的思想,应该有一个具体的定位。如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者血液病引起的黏膜出血等。这又定位在胃溃疡,肝硬化,肺癌,肾癌,血癌等。下面分别说明干细胞机制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A 保肝作用
因为氧自由基损害是肝脏多种损害的一个常见机制,所以谷氨酰胺以其抗氧自由基机制,可以在治疗多种肝脏损害发中挥作用。另一方面,谷氨酰胺可以通过维持枯否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到保肝作用。肝脏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一种是肝细胞,另一种是枯否细胞,枯否细胞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从血管中游出后,定居在肝脏,成为肝脏中的重要组成万分。枯否细胞主要负责肝脏的免疫功能。消化道全部血液都经门脉入肝,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的各种有害物质、细菌、病毒、内毒素等均需枯否细胞处理,这样枯否细胞也就成为肝脏中最易受损死亡的细胞,枯否细胞的受损死亡本身已构成机体严重疾病,而与此同时,受损的枯否细胞又释放出大量炎症介质,造成肝实质细胞的受损坏死。因此,维持肝枯否细胞的结构,功能正常,是维持肝脏正常功能,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枯否细胞属脏器中的巨噬细胞,属单核巨噬细胞系列,其来源是血液的干细胞,谷氨酰胺是干细胞再生的重要原料,通过促进血干细胞的再生,保证肝脏中受损的枯否细胞能得到及时的更新,补充。
B 治疗消化道溃疡
溃疡和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最常见也是最难治疗的疾病,就溃疡而言,目前现代西医认为是胃酸过多及幽门螺旋杆菌引起,故采用制酸及抗菌治疗,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不能解决复发问题,原因是,胃酸是正常消化生理机制,抗酸治疗本身是不符合正常生理规律的,而幽门螺旋杆菌也不是溃疡发生的特异性原因,并不与溃疡发生成绝对正相关。而谷氨酰胺促进干细胞再生作用,能使胃肠粘膜在有酸条件下维持正常组织结构,因此,这是在不破坏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条件下治疗消化道溃疡的办法,目前进入我国医疗市场的日本进口谷氨酰胺口服制剂“麦滋林”,所注明的唯一治疗作用就是治疗胃溃疡。
C 抗癌作用
干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成功能细胞是多细胞生命存在的根本机制。但是,只说到这里,还不全面。因为如果干细胞真的不停止地增殖,就一定会成为癌症而威胁到生命的存在,所以,还必须有一个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启动干细胞的增殖,而当增殖的数量已经满足组织器官的需要时,又可令其多余的细胞死亡。机体里确实存在这个机制,前一个叫做“分化”,后一个叫做“凋亡”。执行这两个机制的就是正常的组织细胞,即功能细胞。也就是说,正常的功能细胞,当发现自己有一部分受致病因素作用而坏死的时候,(包括正常的生理性死亡),会向自己的干细胞发出信号,令其开始再生,并从原始的干细胞在不断分裂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功能,最终变成功能细胞,这个过程就叫做“分化”。另外,一旦数量得到补充后,正常的功能细胞又会再给干细胞一个信号令其停止再生分裂,同时给已经分化成功能细胞,但属多余数量的功能细胞一个信号,令其死亡,这个细胞死亡由细胞内基因控制,不造成炎性反应,这个细胞“自己”的死亡,称为“凋亡”。根据以上机制,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癌症发生的原因不是正常组织细胞的“基因突变”,而是干细胞在分化,凋亡两个方面受到阻碍:因为得不到凋亡的信号,所以,干细胞不停止生长,因为得不到分化信号,所以不断生长的干细胞只能生长到干细胞与正常功能细胞之间的某个阶段的中间形态的细胞,因为是在干细胞与正常功能细胞之间,所以带有不同程度的“原始性”,和“未分化”性。因为分化和凋亡的信号都来自于正常功能细胞,所以,如何使正常功能细胞发出分化,凋亡的信号,就成为后现代理论医学治疗癌症的思想。后现代理论医学找到两种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就是:根据正常结构的细胞会有正常功能的原理。给干细胞提供足够的原料,促使其再生分化出更多的正常组织细胞,以增强正常组织细胞所发出的正常分化,调亡的信号,达到使癌细胞凋亡的目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一般来讲,发生癌症的器官组织,仍存在大量的正常功能细胞。也就是说,在发生了癌症的组织中,不是所有干细胞生长都变成了癌细胞。事实上,只是部分干细胞再生后变成癌细胞,大部分干细胞再生后仍是正常组织细胞,给它们提供足够原料,加强这部分正常干细胞的再生作用,就能达到增强分化凋亡信号,使癌组织要么继续分化成正常功能细胞,要么凋亡。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就是在实质癌肿的肿块内部,仍旧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组织细胞,更不用说在癌肿范围之外了。以上所讲,也就是谷氨酰胺的抗癌作用机制。
用谷氨酰胺抗癌不只是一种理论的推论,在美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下面我们就引用美国的资料以说明这一点。当然,这些临床是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临床效果并不很理想,而我们用后现代理论医学技术指导,除谷氨酰胺这一种提供干细胞原料的手段外,再加上调整体内环境的措施,效果应比单用谷氨酰胺要好,这是需要读者注意的,下面引述的资料主要是证明谷氨酰胺确实的抗癌作用,只此而已。引文来源:美国朱迪•夏波特《基本营养素——谷氨酰胺》引文如下:
由Arkansas大学Suzannt Klimberg博士所做的实验表明,同样是将肿留移植在动物体内,并让肿瘤生长25天以后,将动物分为谷氨酰胺强化组和非强化组。结果两组肿瘤生长情况相似,但随后给予化疗,谷氨酰胺强化组和非强化组肿瘤体积的缩小分别为45%和25%,因此,谷氨酰胺在某种途径上具有增强化疗杀伤肿瘤的能力!而且,那些接受化疗,未接受谷氨酰胺强化的动物的感梁率竟达100%,而谷氨酰胺强化组的动物感染率仅为3%。两组存活率也有明显差异。所有这些资料表明,谷氨酰胺对于每年上百万化疗的人来说,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更显著的发现来自于另外一个移植肿瘤的动物实验。移植在动物体内的肿瘤生长23天后,将动物分为接受含有或不含有谷氨酰胺的食物喂养。经过2天的特殊喟养后,所有的动物均给同一种化疗药物氨甲喋呤,并分别于注药后的24小时和48小时检测两组动物移植肿瘤内部的氨甲喋呤浓度,结果发现,不但谷氨酰胺组动物体内肿瘤的氨甲渠呤浓度明显高于非谷氨酰胺组,而且,谷氨酰胺治疗组动物体内的肿瘤也明显缩小。另一重要发现是,谷氨酰胺组动物的肿瘤内的谷氨酰胺酶的水平较低。这提示由于肿瘤较小,故无大量利用谷氨酰胺进行肿瘤生长的需要。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这表明谷氨酰胺不但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还具有类似于一种化疗药物的重要的特殊的治疗价值。
后现代理论医学促使局部组织细胞发出正常分化,凋亡信号的第二种办法是调整局部组织与机体神经体液中枢的关系,使局部组织获得更大活力以完成自己的正常生理功能,这部分内容在本文后面专题论述。

73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6:3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4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的理论在《内经》上有了初步体现。《平人气象论》有“脾藏肌肉之气”之说。另外,《内经》指出脾与“营”、“意”、“思”有关。总之,《内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用系统理论来认识生命,就发现生命是以细胞为最基本子系统的一个复杂巨系统,生命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细胞的生存及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生命以负熵为生,负熵就是细胞生存、增殖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那么,确定什么物质是生命的负熵物质,并及时适量地为生命提供这些负熵物质,就是医学最基本的任务。生物学和现代医学已经研究确认,DNA复制是细胞生存、增殖的最主要环节。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就是生命的负熵。这些物质中,第一个重要物质是谷氨酰胺,它是DNA中碱基合成的原料。谷氨酰胺为碱基合成提供氮原子。
研究表明肌肉组织是机体的谷氨酰胺库。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肠道免疫系统及各组织器官对谷氨酰胺的巨大需求,是血液中原有的谷氨酰胺不能满足的。这时肌肉组织上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通过谷氨酰胺合成酶合成谷氨酰胺。因此,在应激或长期卧床病人蛋白质供应不足,特别是谷氨酰胺缺乏时,往往出现肌肉消瘦萎缩。以前将肌肉萎缩归因于失去运动的结果(达尔文进化论:用进费退)现在则表明,这是谷氨酰胺缺乏的体征。临床实践证明,给予谷氨酰胺可以制止和减少肌肉萎缩。正因如此,谷氨酰胺被称为有“止痛”作用,其作用结果,相当于阿司匹林。老年人常见的腿痛,抽筋,也多与谷氨酰胺缺乏造成的肌肉组织分解有关,故服用谷氨酰胺有效,而近年来我国宣传的缺钙机制,实际上有欺骗内容存在。可喜的是,现在补钙的高潮终于过去了。
这样,肌肉就与干细胞机制有关系。如果我们把脾胃学说理解为干细胞理论,那么,中医的脾主肌肉,就是干细胞理论中,肌肉组织是机体的谷氨酰胺库的结果。
5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含有预防思想。又根据传统的五脏相互关系,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统,当先实脾”,以治未病之脏。张氏此说,特别是“四季脾旺不受邪”说,对元代李东垣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张景岳论治脾胃,张氏认为脾胃有病应当治疗脾胃。但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所以五脏都有脾胃之气,而脾胃之中也有五脏之气,所谓“互为相使”,五脏有可分和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善治脾者,能调理五脏,即可以治脾胃。同样,能治脾胃,使令进胃强,就可以安五脏。
脏腑虽分十一而同有阴阳,同此气血。假如其中有血瘀,那么承气、抵当之属总属脾胃之药。其中有血虚,则四物、五物、五福之类又孰非脾胃之药呢?
从五脏的相互关系来说:“如肝邪之犯脾乾,肝脾俱实,单平肝气可也;肝强脾弱,舍肝而救脾可也。心邪之犯脾者,肺气壅塞,当泄肺以苏脾之滞;肺气不足,当补肺以防脾之虚。肾邪之犯脾者,脾虚则水能反克,救脾为主;肾虚则启闭无权,壮肾为先。至若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若能纳而不化,此脾虚之兆易见,若既不能纳又不能运,此脾胃之气俱已大亏,即速用十全大补、六味回阳等剂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苓、枳、术之类冀为脾胃之永赖乎?是以脾胃受伤,但使能去伤脾者,即俱是脾胃之药。“张氏以上的论述,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它不仅适用于治脾胃,而且也可引伸到治五脏。这是五脏相关学说的具体应用。五脏是一个整体,治一脏可以调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中医治病灵活多变,采用不同的方剂,能治疗同一种病。这是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于医疗实践的一个例证,是祖国医学千百年总结出来的精化部分之一。
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同时,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这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他还十分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
  李东垣的独特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也体现了他对于《内经》等著作细致研读的成果。其著作《脾胃论》对后世医家关于脾胃病及以脾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指导作用。
李氏认为内在的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从发生。元气充足与否,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就是说,不论外感或内伤杂病的发生,都因脾胃之气受损害所致。并进一步指出脾胃的受伤,往往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等积聚而成。李氏此说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四季脾土(旺)不受邪”说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用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知识认识中医的这些理论呢?
(1)干细胞机制有强化免疫系统的作用
在人体所患疾病中有一大部分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干细胞机制有强化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能够起到治疗或者预防这些疾病的作用。从谷氨酰胺促进干细胞生长的研究中就已经发现,干细胞生长可以促进机体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是机体中寿命最短,更新最快的三大组织之一,因此,谷氨酰胺的作用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在免疫细胞的功能上。如能保证谷氨酰胺的供应,免疫细胞功能也就能正常发挥。临床治疗中,在一般炎症疾病,其抗菌效果,不低于抗生素,而它比抗生素优点在于,不用担心“抗菌谱”是否与致病菌相对应。谷氨酰胺可称为真正“广谱”的抗菌素和抗病毒药。在50年代美国的Hennry Eagle博士就发现要想让培养血中的免疫细胞生长,谷氨酰胺是必需的养料。没有谷氨酰胺,就没有细胞的生长,这一发现多年来没有受到重视。英国牛津大学的Eric Newsholme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谷氨酰胺的量减少,则淋巴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如谷氨酰胺的量又增加,则淋巴细胞的分化又恢复。如果培养基中有谷氨酰胺,巨噬细胞就能发挥包裹和吞噬外来物质的功能。如果谷氨酰胺的量减少,巨噬细胞的功能将受到很大影响。依利诺伊州立大学的John Alverdy博士,用动物实验来研究免疫细胞与谷氨酰胺的关系。他发现,当他给动物输入目前世界各医院都正在使用的静脉营养液,(不含谷氨酰胺),动物肠道的淋巴结内充满了细菌。如果在静脉营养液中加入谷氨酰胺,淋巴结中只有很少的细菌。接受谷氨酰胺的动物的Ig A抗体水平也是很高的。在另一个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大鼠在败血症时,其淋巴组织对谷氨酰胺的利用增加,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在清除异物时需要大量的增殖,这就需要较多的谷氨酰胺。如果给予动物大剂量的细菌造成败血症之前,先输入谷氨酰胺,那么这些动物的存活率比未接受谷氨酰胺的动物组高二倍。
(2)后显得理论医学的干细胞技术是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
致病因素之所以造成人体疾病,是因为致病因素,使功能细胞提前死亡或加速死亡,并且,致病因素,抑制了干细胞的再生过程,使受损致死的功能细胞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因此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只要能恢复干细胞正常的再生过程,使组织器官结构及时得到修补,该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就能得到恢复,疾病也就得到治疗。通俗地讲,只要能维持干细胞的正常再生机制,人体就不会得病,得病后,也能得到治疗。干细胞机制可以治疗一切疾病。
近年来现代医学广泛应用干细胞技术治病多种疾病,取得良好效果这证明了干细胞机制确实是正确有效的。现代医学应用的干细胞技术,主要形式有:1、骨髓移植;2、脐血干细胞移植;3、异体外周干细胞移植;4、自体外周干细胞移植。现代医学的干细胞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移植技术是在不了解体内干细胞为什么不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外源性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的机械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输入患者体内的干细胞不是患者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作为“药物”在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客观上在存在着风险大、费用高、效果无保证,排异问题未解决等。
后现代理论医学是系统理论引进医学后出现的新一代医学理论,应用系统理论这个工具,发现体内干细胞不能正常再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细胞核DNA复制所需的原料供应不足,另一个是致病因素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限制了干细胞的再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了DNA复制所需要的原料及恢复体内环境激活干细胞的方法这些综合起来,就形成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特有的干细胞技术。这个干细胞技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的根本不同点就是在于体内原位、激活干细胞,不同体外移植技术达个技术的手段是激活干细胞,而最终目的,是在体内原位,实现病损器官的“重构”所以除了称为“自体、原位干细胞再生技术”外,还可称为“自体、原位、器官重构技术”。这样,就在不进行体外干细胞移植,不进行器官移植的情况下,只通过内科治病手段,就能达到病损器官的重构和再造,这个技术与现代医学干细胞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相比优点是风险小,用费少,效果好。最关键的是,后现代理论医学找到了疾病发生的深层原因和治疗方法,这是现代医学的干细胞技术和器官移植技术所不能体现的。
6 脾气虚便溏
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脾虚与气虚两部分,脾虚主症:①胃纳减少或食欲差,②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
消化道一个重要生理功能是水分的重吸收。不论何种原因,导致消化道粘膜组织结构破坏后,都会发生水分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导致腹泻。谷氨酰胺能维持消化道粘膜的正常组织结构,故能治疗腹泻,在我国,腹泻治疗多以抗生素为主,这是不全面的,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由细菌引起时,不应使用抗生素,相反,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腹泻,作用谷氨酰胺肯定是有效的。脾气虚便溏,但是。又不是永远便溏,而是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这是因为,在机体因为缺乏谷氨酰胺,干细胞不能正常生长时,首先是有一个应激反应,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谷氨酰胺进入细胞增加,消化道粘膜功能加强,所以,因为重吸水加强,会引起便硬。但是,这只能是暂时的,以后又会因为干细胞生长不足,重吸水能力下降而出现溏、烂。这两种情况交替出现,就表现时溏时硬。中老年人经常发生便秘就是这个原因。

74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7: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六)脾胃学说与负熵疗法的相互补充
1 负熵疗法对脾胃学说补充
脾胃学说能够治疗消化系统和其他系统器官的疾病,这是肯定的。但是,临床实践表明,有的效果不保证,有的虽然有效,但是,效果出现的漫,或者达到的程度不理想。这都是因为中医学黑箱理论的原因,对体内说明过程没有具体确切地了解,所以也不可能有确切而快速的治疗方法。负熵疗法已经知道DNA复制需要的原料就是谷氨酰胺,以谷氨酰胺为药物可以确切而快速的达到脾胃学说所要求。
2脾胃学说对负熵疗法的补充
负熵疗法现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即,什么症状可以诊断干细胞生长受阻,什么方法可以检查出治疗的效果?当然,可以直接检查血内的干细胞,但是,这个方法复杂,而且一般中下级医院不能做到。而脾胃学说对于脾胃病有2000年的经验,有许多有效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这些都可以变成对干细胞是否缺乏的诊断。如下面所列脾虚证诊断标准就可以成为机体干细胞功能状态的临床诊断标准:
脾虚证诊断标准
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于1986年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重新修订,其中脾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为:
①大便溏泄,
②食后腹胀、喜按,
③面色萎黄,
④食欲减退,
⑤肌瘦无力。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阴或阳虚证同存)。
1987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有关脾虚证标准如下。
⑴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脾虚与气虚两部分,
脾虚主症:
①胃纳减少或食欲差,
②大便不正常(溏、烂、先硬后溏、时溏时硬),
③食后腹胀、或下午腹胀。
气虚主症:
①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印、苔白薄,
②脉细弱,
③体倦乏力,
④神疲懒言。
次症:口淡不渴、喜热饮、水泛清涎、腹痛绵绵、或喜按喜温、或得食则减、或遇劳则发、恶心呕吐、脘闷、肠鸣、消瘦或虚胖、面色萎黄、唇淡、短气、排便无力、白带清稀、浮肿、小便清长、咳痰多清稀、失眠不寐。
诊断:
①气虚主症2个+脾虚主症2个,
②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2个,
③气虚主症、舌象+脾虚主症1+次症2个;
以上三项中具备一项即可诊断脾气虚证;诊断参考指标:要求有50例以上观察对象治疗前后同步测定以下两项指标,作为诊断脾气虚和评定疗效的参考:①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②木糖吸收试验。
⑵脾虚中气下陷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内脏下垂(脱肛、胃、肾、子宫下垂等)或久泻不止、或滑精等一项。
⑶脾气虚夹湿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
⑷脾不统血诊断标准:脾气虚证诊断+慢性出血。
⑸脾阳虚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阳气虚诊断(阳气虚诊断:①畏寒,②肢冷,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④口流清涎)。
⑹脾阴虚诊断标准:脾气虚诊断+阴虚诊断(阴虚诊断:①舌质嫩红,②苔少、或苔剥,③口干少饮,④食欲差)。
之后,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中医内、妇、儿科等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3年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包括中医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肛肠、皮肤、骨伤等9科406个病证,均涉及到脾虚证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这些标准较具权威性,使脾虚证的辨证走向规范化。
此外,尚有各脾虚证研究单位、证候规范化专家、研究者个人等制定的脾虚证诊断标准,陈氏认为此为脾气虚证诊断依据的多样性。故可认为脾气虚证诊断的多态性说明中医证候规范的难度。


75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7:2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二  攻下法与混沌边缘疗法的联系
(一)现代医学对攻下法的研究
攻下法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早在2000年前的《内经》就有关于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指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宜用攻逐泻下法治疗。汉末,张仲景根据不同病症,制立不同泻下方剂,如寒下的三承气汤、温下的大黄附子汤、峻下的十枣汤、缓下的麻子仁丸等,共有三十多个方剂,很多方剂仍为目前临床所常用。 金元时期: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邪有在上、中、下之异,攻邪有汗、吐、下之别。张氏举出泻下药30种,下法禁忌7条,明确了下法运用的宜忌原则。 清代温病学家吴又可著《瘟疫论》,认为下法不仅泻实,还可泻热,倡导“温病下不厌早”之说,主张“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对热性病提出了“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予下法的见解。
现代应用下法治疗各种疾病非常广泛,常与清热、理气、化瘀、逐水、补益等治法配合应用,拓宽了治疗范围。
1 下法应用治疗急腹症常常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因为急腹症的特征多属于里实热证,通过下法治疗使通则不痛。
2 治疗急性阑尾炎(肠痈)用大黄牡丹皮汤化裁,大量资料显示,近期疗效在80%以上。实验证明该方能加速阑尾腔内的钡剂排空,有利于梗阻与炎症的消除。
3 治疗胆道蛔虫病用乌梅汤(丸)加减,在安蛔的同时加入驱蛔与通下药,有利于蛔虫排出。
4 治疗胆系感染和胆石症,在疏肝利胆的基础上,通里攻下,采用“急攻疗法”治疗胆石症,排石率可达70.2%。
5 治疗急性肠梗阻,西医立足于“静”,中医则立足于“动”,主张通下,因势利导,排除积滞以解除梗阻。实验表明,大承气汤可增加肠道运动,解除梗阻并能使肠内容物通过部分梗阻点下行,有利于肠道扩张的复原。
现代对下法作用机理做了广泛的研究,其作用机理有下面几种:
1 下法可以改善肠道运动。
2 下法可改善肠血流量。观察发现大承气汤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液运行状态,通过增加肠蠕动和肠壁血流循环可改善细菌学状态,从而消除炎症。
3 下法可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实验证明,大承气汤对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减少炎性物质渗出,限制炎性病灶扩散。
4 下法有抗菌作用。大黄作为寒下药应用最多,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应用于多种炎性病变均取得良好效果。
5 下法可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实验观察到甘遂通过促进肠道运动能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
6 下法可预防手术腹腔的粘连,复方大承气汤有预防腹腔内肠粘连作用。
7 下法有利胆作用。大黄可促进胆汁分泌,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试验表明,复方胆道排石汤中大黄、白芍的利胆作用最强。观察到番泻叶、巴豆等能增加胆汁分泌,降低括约肌紧张。
8 下法有利尿、降压及降血脂作用。
总之,下法作为重要的祛邪手段,对多种疾病有效。在整个辨证治疗过程中,需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祛邪与扶正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灵活应用下法并与有关药物相配伍。

76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7:4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二)吴咸中院士对于攻下法的研究和贡献
1 吴咸中院士研究情况介绍
  (1)吴咸中院士对通里攻下法的作用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通里攻下法具有调整胃肠运动、改善腹腔脏器血运、清洁肠道、保护肠屏障、免疫调节及脏器保护作用,在药效上有新发现。
  第二,承气类方剂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对于不同腹部外科疾病,其作用靶位有所不同,产生的效用亦有所不同,但最基本的靶位在胃肠道。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出现“胃家实”阶段,对胃肠道进行干预,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及转复。对于通里攻下法在临床上应用有创新。
  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急性肠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重症胆管炎、急性腹膜炎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等病种的“通里攻下法”治疗常规,取得了先进水平的临床疗效。
  吴咸中率先提出,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中,“法”是一个重要环节,抓住“法”,既可上溯求“理”,又可下达寻“方”,从而能产生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疗效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带领研究人员用现代医学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急腹症治疗八法”中各法的代表方剂、药组及单味药物,阐明其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中医理论实质的认识,促进了中西医药学在理论上的结合。实验研究证明,通理攻下法可以增加肠蠕动,增加肠分泌;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限制炎性病灶扩散;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预防肠粘连;促进胆汁分泌,并有利尿作用;还可抑制细菌生长。活血化瘀法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粘滞度,促进腹腔渗液吸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这类的系统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各法的作用机制,也指导和扩大了各法的临床适用范围。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
(2)吴咸中院士对通里攻下法的作用机理研究有了三个层次的认识
通过对通里攻下法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通里攻下法的作用机理研究有了三个层次的认识:
第一,是通里攻下法对胃肠的效应,
第二,是通里攻下法对腹腔的效应,
第三,是通里攻下法的整体效应。
关于这三个阶段的认识,我们已经取得了确切的实验室数据和临床疗效。1990年以后,发展到对全身影响的研究,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M ODS)的对症治疗。这个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的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新的发现,认识到过去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其他问题。比如张仲景那时只是用通里攻下法来治疗热病,后来明清的医学家用来治疗像肠子不通这些疾病,应用范围有所扩展。当然,像今天这样取得关于胃肠效应、腹腔效应和整体效应的认识水平,在他们那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也可以为其他中医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借鉴。
2 吴咸中院士用攻下法为周总理治病
在周总理身边最后18天——专访吴咸中院士
作者:王延雄。《每日新报-旧闻-第25版-2006.1.9》
http://www.tianjindaily.com.cn/docroot/200601/09/xb02/09252601.htm
3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 1975年的 12月 22日,我当时在天津市的南开医院担任院长。那天,我正在医院的手术室里给一位腹内肿瘤病人做手术,突然接到医院办公室主任转述的卫生部的紧急电话通知:“请天津的吴咸中大夫立即去北京卫生部保健局报到,参加中央一位领导同志的病情会诊。”
  “中央一位领导?”做完手术出了手术室,我一边脱手术衣,一边思索着,“会是谁呢?”我这正自言自语,医院办公室主任此时已经来到了手术室外的走廊里,他急迫地说道:“吴院长,市委派来接您的汽车已经来到了医院大院里,正在楼门口等您,市委打来的电话说,请您即刻起程”,听到此话,当时我来不及多想,饭没有吃,水没有喝,洗漱用具也没有带,马上换上衣服便坐上市委派来的轿车,顺着当时凹凸不平的京津公路向北京急驰。
  大约是当晚八点我们到达北京,轿车直接开进后海旁边的卫生部大院里。大院里一辆漆黑发亮的“红旗”大轿车正在此等候,有关人员立即请我上车,宽大的“红旗”大轿车飞驰开出卫生部大院,沿着静寂的街道急驰到了解放军驻北京的一家大医院里。
  在医院的接待室里,随着匆匆的脚步声,我国著名外科医学专家吴阶平教授走了进来,他表情严肃,没有寒暄,直视着我的两眼,异常沉痛地告诉我说,“患重病的中央领导是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总理!”闻听此言,我非常吃惊。吴阶平教授接着告诉我说:“总理患的是膀胱癌,已经做了几次手术,现在可能由于肿瘤扩散,使肠管粘连,发生肠梗阻,已经有两三天没有大便。现在腹胀严重,还不时出现阵发性的疼痛,医疗组请示中央政治局同意,决定采用中药为主来治疗,安排你来的任务,就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解决肠梗阻。”吴阶平教授言简意赅地说明情况,同时边说边起身从胶片袋里抽出几张 X线片子,开亮阅片机,把 X线片子放到阅片机上显示。
  看了 X线片子,我意识到总理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这时,吴阶平教授提议陪同我一起去见周恩来总理。于是,我们来到一间宽大的病房里,来看作为病人的周恩来总理。在这间宽大的病房尽头的墙壁边上,摆放着三扇白色屏风,走过屏风来到里边,一眼就看见了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周恩来总理仰面躺在病床上,头发稀疏,长长的灰白色胡须,一看就知道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刮胡须了,脸上固定着鼻饲管,身上盖着浅黄色的毛巾被,旁边的架子上吊着输液瓶,正在输液。可是,别看周恩来总理的身体是那样的虚弱,但总理的双眼依然那么炯炯有神。吴阶平教授走近床边,俯下身去,贴在总理的耳朵边用手指着我说:“这是天津的吴咸中大夫,他来参加医疗组工作!”周恩来总理非常困难地慢慢地点点头,手臂艰难地动了一下,似乎是想握手又似乎是想让坐,我连忙示意;“您不要动,好好养病!”我本想好好安慰周恩来总理,可是,看到周恩来总理那种状态,鼻子直发酸,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那天晚饭后,吴阶平教授就立即安排我参加会诊讨论。在讨论会上,我根据病历的记载、身体检查的情况、诊脉的结果,提出建议,我说:“总理患病已久,按照中医辨证来看,属于本虚标实,必须在采取扶正治疗的同时,给予通里攻下法治疗。”当时,我和老中医高辉远认真地讨论,斟酌每一味中药,反复地考虑着剂量的大小。最后,决定按照“小承气汤”的配方作为主方,另外,加用几味行气消胀的药物共同组方进行治疗。我们建议的治疗方案和药方组成,经过医疗组组长吴阶平、吴蔚然等人的慎重研究以后,同意了。
  当晚的后半夜,护士将煎好的药端给总理服下,我们坐在屏风外面的沙发上,静静地等待着,我不时地站起来,从屏风旁的空隙里,观察着总理服药后的反应。 30分钟过去了, 60分钟过去了,病房里,只有大夫和护士走路脚踩在那厚厚的地毯上的“沙沙”声,没有看到或者听到总理排便、排气的迹象,看起来,这服药没有对总理的肠梗阻产生作用。
  转天的早晨,只躺了一个多小时的我就起床了,用凉水擦了把脸,马上参加了第二次会诊讨论。这时候,邓大姐来到了会场,她好像看透了我们的心思,和蔼可亲地对我们说:“你们给总理治病,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该怎么治就怎么治。这第一服中药虽然没有通下来,可是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可能是药的剂量小了些。你们把他当成你们的病人,不要总考虑他是总理,就不敢大胆地用药去治!”邓大姐的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坚定了我的信心。我马上同高辉远等大夫商量,基本上是原药方,但是,药量普遍加大。
  当我看到护士把新煎好的药汤一勺一勺喂给总理,看到总理一勺一勺喝下药汤,心情是非同寻常的紧张。三天没有排气、排便,表明肠梗阻已经 72个小时了,肠管不通,就不得不依靠输液来补充营养,那样,总理的身体不就更虚弱了吗!
  我和高大夫坐在屏风外面的沙发上,静静地等待着,随着时间的逝去,我的心情就更加焦虑。两个小时过去了,屏风后面终于传来了响动,看来,总理想排大便啦!我心里想着,就从沙发里站起来,来回踱步,从屏风旁的空隙里,观察着情况,总理的警卫员行动起来了,两个人搀扶着总理小心翼翼地向卫生间走去,我的心情微微轻松了一点。又过了一会儿,警卫员从屏风后边闪身出来,年轻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高兴地说:“成功了,总理排出了大便,还有好多气体!”警卫员说完话返身回去,我跟过去,走近病床,身穿蓝白色竖条病号服的总理,在两位警卫员的搀扶下,慢慢地艰难地移动着他那虚弱的身体,走向病床。看到我,他连连向我点头,双眼露出了感激的目光,小声地说:“现在感觉舒服了。”看着总理那感激的目光,我异常感动,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事情,总理就那样地感谢我,我在心里说,总理真是一代伟人。
  当得知总理排出了大便,中央领导同志邓小平、叶剑英等都来看望总理,在病房旁边的会客室里,当卫生部领导、医疗组的领导向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情况,请求进一步的指示时,我也破例参加了,邓大姐特别关照,让我坐在小平、剑英同志的旁边,我将两次用药的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小平说:“攻下这个办法好,还要继续努力。”听到中药产生了作用,他们都非常高兴。叶剑英同志患腰病,不能久站,一般都是坐在高靠背椅子上,这时候,也从高靠背椅子上站起来,双手合拳,连连拱手,嘴里念叨着:“劳驾诸位,拜托诸位专家啦!”
  后来,由于腹腔的肿瘤扩散,肠梗阻再次发生,病情就越来越重了。此时,中药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了,医疗组讨论决定,请示中央政治局,只能再给总理做一次手术了。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慎重研究以后,又请示毛主席,毛主席批准了再次手术的方案。再次手术以后,总理由于身体过于虚弱,在麻醉药的麻醉有效期过去后,一直没能苏醒过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8: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三)攻下法启动应激反应——与混沌边缘疗法的联系
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一切至病因子都会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第二个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反因。第三个是中枢阿片肽反应。如果第一个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已经使至病因子所造成的威胁解除,那么,疾病就不会发生。如果相反,疾病就会发生。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没有消除至病因子所造成的威胁的时候,由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对于自己机体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后现代理论医学认为,一般讲,疾病就是应激反应所造成的,所以可以叫做“应激病”。“应激病”就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在没有消除至病因子所造成的威胁的时候,仍旧继续维持这个反应。所以,现在大家又把这个状态称为“反应过度”。所谓“反应过度”,是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的过度。我们已经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机体自己有两个办法来抑制过度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第一个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反因。如果这个反应还不行,再启动中枢阿片肽反应。
上面所说的是在疾病已经发生的情况下,机体自己进行的反应。而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理论发现,在这个时候进行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的麻醉阻断,是抑制疾病的过度反应的最好办法。
我们认为,中医攻下法的本质,就是在机体已经进入疾病状态时,再给机体一个外加的刺激,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目的是引起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反因和中枢阿片肽反应。以此达到抑制最初的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的目的。
用现在的知识来判断,我们会知道,这个方法肯定有效。但是,与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的麻醉阻断比较,肯定是后者效果更好。因此,我们认为,用后现代理论医学的混沌边缘疗法理论,能够深刻地理解中医攻下法的本质。同时,也就知道,混沌边缘疗法与中医攻下法在治疗方面可以相互帮助和促进。中医攻下法给混沌边缘疗法提供更多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的方法,而混沌边缘疗法可以在中医攻下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手段。


78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8: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四)袁伟平对中医攻下法的研究和贡献
我国虽然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对于中医攻下法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并且出现了吴咸中院士那样的专家人物,但是,还没有人从系统调节的角度进行研究。吴咸中院士虽然已经认识到通里攻下法的整体效应,但是,他只是发现了这样的事实,还没有提出这里面的道理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已经介绍了杨鸿智的后现代理论医学知识,下面我们再介绍一个更民间的医生对中医攻下法的研究和贡献。下面的材料来自网络,所以,这里由表现出这个新的技术对于科学的作用:没有网络这个工具,我们就不可能发现这样的民间科学研究者。
1 介绍袁伟平
      袁伟平,系中国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新张集乡袁圩村人,早年毕业于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医疗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专门从事中医药、华佗攻病派及断食辟谷、不睡觉等自然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研究。擅长运用张子和攻邪论、尿疗、断食辟谷、食疗、针灸、心理疗法、中西药物、应激、气功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攻病疗疾,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疗效显著。读大学期间,就对张子和攻邪论、尿疗、断食辟谷、食疗、针灸、心理疗法、中西药、应激、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做了深入研究,并一直坚持尝试进行着断食、辟谷、尿疗、食疗、毒药攻击自身、修炼气功之体验,大有收获。在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毕业后,志愿回到家乡,在村卫生室开办诊疗所,常备中西药物600余种,为广大群众看病,服务于乡邻。刚开始,在日常诊疗中,主要运用中西医常规方法(如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静脉滴注、针灸等)治疗疾病,感觉疗效尚可。但后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运用这些中西医常规保守方法治疗疾病,对于治疗一些常见的急性病其疗效尚可,而对于治疗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及疑难病则其疗效不佳,也可以说是十个病有九个病无法治愈好的。例如,常见的慢性气管炎、哮喘、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糠尿病、甲亢、慢性皮炎、牛皮癣、帕金森氏病、重症肌无力、硬皮病,等等,对于这些疾病,运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需要长期服用西药维持而无法治愈,而就是运用中医药常规方法辩证施治而治愈者也了了无几。对此,对于一些用常规方法无法治疗治愈之疾,就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超常规的攻击之法攻之,往往取得捷效。 1998年,袁伟平创办我国首家断食辟谷诊疗所——安徽省袁伟平断食辟谷疗养所,全面开展断食辟谷临床医疗业务和理论研究,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具有中国中医药特色断食辟谷事业。现有病床10张,分为男女病房。常备中西药物600余种,对于一些急性的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常规方法——传统方法治疗。而对于中西医常规方法——传统方法无法治疗治愈的疾病,则采用断食辟谷攻病和中草药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2 袁伟平的理论
(1)自生的内药
应激作为一个反应系统,是通过生物反馈调节控制完成的。 在经典的应激反应中,当机受到强烈刺激时,应激反应主要由神经、内分泌改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强烈兴奋、抑制,多数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都与这两个系统的强烈兴奋、抑制有关。
对于非经典的应激反应,现代医学研究甚少,我认为胃肠激素——脑肠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防病治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中医药汗吐下三法、断食辟谷、不睡觉等刺激作用,以及其它的刺激方式,如电刺激、心理刺激、条例反射、生物反馈等,就能很好地激发应激系统的活性,进行应激反应,通过应激效应,既产生、分泌了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又产生、分泌了许多毒素,从而发挥诸多生理、心理和病理功能。在应激反应时,机体产生的许许多多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应激性生物活性物质。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ACTH、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甲状腺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前列腺素,白三烯,血栓素,缓激肽,5-羟色胺,纤溶酶原激活物,胶原酶,淋巴因子,胃肠激素,脑--肠肽,阿片样肽 ,肿瘤抑制因子,干扰素,细胞免疫因子,体液免疫因子,抑制、杀灭微生物的毒素,等等,等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等,只不过其含量少,但在应激反应时急剧增高,甚至超出平时数倍至几十倍,而另外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中草药汗吐下、断食辟谷、不睡觉的刺激作用,是最主要的三种应激方法与手段。在应激时产生的应激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也就是汗吐下攻邪治病、断食辟谷疗法、非眠疗法这三种疗法发挥功效的核心物质。
人体在应激反应中所产生、分泌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统称为人体的“内药”。另外,从广义上讲,凡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也统称为人体的“内药”。
对于“非药物疗法”说到底还是一种“药物疗法”,因为它主要是利用应激反应,刺激人体产生、分泌内药,而发挥功效的。
上面已经探讨了,内药就是人体在种种应激的刺激作用下所产生、分泌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及毒素。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精细的生物化学厂,所以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作用下,刺激机体细胞这个复杂的、精细的生物化学厂,产生、分泌出许许多多种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进行并完成各式各样的生命活动。
由于气功修炼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激刺激方式,所以通过气功修炼便可刺激机体产生、分泌出许许多多种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进行推陈出新、脱胎换骨、优胜劣汰,调节、改善、修复、毒杀并消除机体内隐患及病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同样,在断食辟谷、汗吐下中草药攻击、不睡觉的刺激作用下,刺激机体产生、分泌出许许多多种的自身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进行推陈出新、脱胎换骨、优胜劣汰,调节、改善、修复、毒杀并消除机体内隐患及病灶,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2)非经典的应激反应系统
   
《胃肠激素》                     
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当给予胃肠道种种刺激(如药物、食物、汗吐下攻击等),通过应激反应,产生多种胃肠激素,从而产生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
在胃肠的粘膜层内,不仅存在多种外分泌腺体,还含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分子量多数在下5000以内。
1)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已经证明,从胃到在肠的粘膜层内,存在有40多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散地分布在胃肠粘膜的非内分泌细胞之间。由于胃粘膜的面积巨大,胃肠内分泌细胞的总数很大,大大地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中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已不仅仅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它也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胃肠内分泌细胞在形态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均匀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故属于基底颗粒细胞。不同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状和密度均不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另一特点是,大部分细胞呈锥形,其顶端有微绒毛突起,伸入胃肠腔内,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腔内食物成分和ph的刺激而引起细胞的分泌活动。只有少数胃肠内分泌细胞无微绒毛,它们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它们的分泌可由神经兴奋或局部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而与胃肠腔内的食物成分无关。这两种类型的细胞,前者被称为开放型细胞,后者为闭合型细胞。胃肠内分泌细胞在生物化学功能方面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统称为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除胃肠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外,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垂体等组织中也含有APUD细胞。                 
2)胃肠激素的作用                                                                   
胃肠激素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消化、呼吸、运动、泌尿、生殖等各中枢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以及其它中枢系统组织器官之功能。此外,胃肠激素对体内其它组织器官的活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作用有三个主要方面。
A  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这一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肝细胞、食管胃-括约肌、胃肠平滑肌及胆囊等。
B  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  
已经证明,食物消化时,从胃肠释放的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PT)有很强的刺激腺岛素分泌的作用。因此,口服葡萄糖比静脉注射相同剂量的葡萄糖,能引起更多的胰岛素分泌。进餐时,不仅由于葡萄糖的吸收入血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而且还可通过抑制胃肽及早地把信息传递到胰岛,引起胰岛素较早的分泌;使血糖不至于升高过高而从尿中丢失,这对于有效地保持机体所获得的能源,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影响其它激素释放的胃肠激素还有: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它们对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等的释放均有调节作用。
 
C  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例如,胃泌素能刺激胃泌酸部位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蛋白质、RNA 和 DNA 的合成,从而促进其生长。给动物长期注射五肽胃泌素(一种人工合成的胃泌素,含有胃泌素活性的最小片段--羧基端的5个氨基酸片段),可引起壁细胞增生。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切除胃窦的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同时可发生胃粘膜萎缩;相反,在患有胃泌瘤的病人,血清胃泌素水平很高,这种病人多有胃粘膜增生、肥厚。此外,近年来还发现,小肠粘膜内 I 细胞释放的胆囊收缩素也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它能引起胰腺内DNA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的生长。
由胃肠内分泌细胞释放的激素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靶细胞起作用的,这些出现在血液中的激素,可用放射免疫方法从血液中测定出来。但有一些胃肠激素释放后并不进入血液循环,而是通过细胞外液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这种传递局部信息的方式称为旁分泌(paracrine)。由胃窦部或胰岛内的 D 细胞释放的生长抑素,很可能是以这种方式发挥其对邻近的胃泌素细胞(G细胞)或胰岛B细胞的抑制性调节作用的。


79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9:1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3)脑-肠肽的概念
早已知道,神经元能分泌肽类化学物质,例如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升压素(九肽)和催产素(九肽);下丘脑内其他肽能神经元能分泌多种调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如促甲状腺释放素(TRH,三肽)、促性腺释放(GnRH,十肽)、生长抑素(GHRIH,十四肽)等。由于这些肽类物质在分泌后,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效应细胞,因此称为神经激素。但现已知,这些肽类物质可能还是神经递质。例如,室旁核有向脑干和脊髓投射的纤维,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其递质为催产素),并能抑制痛觉(其递质为升压素)。在下丘脑以外脑区存在TRH 和相应的受体,TRH 能能直接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提示 TRH 可能是神经递质。
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称为阿片样肽。阿片样肽包括B-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脑啡肽是五肽化合物,有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两种。脑啡肽与阿片肽常相伴而存在,微电泳脑啡肽可使大脑皮层、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元的放电受到抑制。脑啡肽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浓度很高,它可能是调节痛觉纤维传入活动的神经递质(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像针灸疗法,就是通过针灸攻击作用,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如糖皮质激素、脑啡肽及其它胃肠激素,从而驱逐痛症及其它病症。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于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而且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 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
脑内已知存在着多种胃肠肽,例如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等。其中,CCK有抑制摄食行为的作用。许多胆碱能神经元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它可能具有加强乙酰胆碱作用的功能。此外,脑内还有其他肽类物质,例如 ,P样物质,神经降压素,血管紧张素II,等。P 物质是十一肽,它可能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属于细胞纤维类)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与痛觉传入活动有关。神经降压素在边缘系统中存在。血管紧张素II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单胺类纤维的递质释放。        
      
4).中医学五脏六腑相表里与脑肠肽                                
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食物在胃肠道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发酵腐败作用下,会产生许许多多种内毒素,例如,有引起失眠多梦的毒素,有引起口舌生疮的毒素,有引起口苦咽干的毒素,有引起嗜睡疲乏的毒素,有的毒素引起健忘、智力低下、视力降低、耳聋耳鸣,有的毒素引起胆囊炎、结石病、精神病,有升高血压的毒素,有降低血压的毒素,有引起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粘血症的毒素,有引起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的毒素、有致使脑出血、脑血栓的毒素,有引诱肾炎、肾性脑病的毒素,有诸多引致皮肤病的毒素,有引致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的毒素,有引起支气管炎、哮喘的毒素,等等,等等,毒害机体,引诱各种病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相表里:心合小肠相表里,肺合大肠相表里,肝合胆相表里,脾合胃相表里,肾合膀胱相表里。由于胃肠激素的发现,所以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并应用好中医理论,服务于临床医疗事业。例如,中医认为“ 心合小肠相表里,心主舌”,当心火旺盛而患了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病症时,用些泻火的中草药,泻下小肠的火即可治愈。这是由于运用了中医“肺合大肠相表里,肺主喉”的理论,当患了哮喘、咳嗽、急性扁桃体炎及咽喉炎等病症时,用些泻大肠火、通大肠便的中草药,即可很快治愈。由于用些泻大肠火、通大肠便的中草药,能够泻下、杀灭掉大肠中的种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内毒素,从而减轻其机体的危害,消除了病症。再如,中医认为“ 肾合膀胱相表里,肾主二便”,  当患了肾炎、尿毒症等病症时,用些泻下通便、利水的中草药,能够排泄掉胃肠道中及体内的种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内毒素,从而减轻其病症。其中,在治疗中,还同时伴随着应激反应,通过应激效应产生许多胃肠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以增强其治病疗效。            
     
(3)应激致病和治病                                    
由于应激反应具有 双向作用性,所以应激反应既可致病又可治病。         
  
1). 应激致病
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估计,50%-70%的就诊病人其所患的疾病可被应激所诱发,或是被应激所恶化。应激与疾病的关系,随着地球生态破坏、现代城市化进展、社会生活竞争加剧,应激所诱发的疾病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各种疾病在引起特异性疾病的同时,也激起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因此各种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应激的成分。可以说,所有的疾病都属于应激性的疾病。但应激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和界限,习惯上仅将那些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性休克、应激性脑出血、应激性脑血栓、应激性心肌梗塞、应激性呼吸心跳骤停,等等,它都可以让人瞬间致死。还有一些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应激在其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诱因,对这些疾病,暂称为应激相关疾病。
由于应激原的多种多样,应激反应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点,受损靶器官原有功能状态的不同,以及明显的个体差异等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较完善的理论全面论述应激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但有关两者关系的临床和实验资料却非常丰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应激引起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中枢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将重新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平衡状态,以对抗、适应应激原的作用。但这种变动了的内环境,常常以增加器官功能的负荷或自身防御机制的消耗为代价,因此过分强烈或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将造成机体适应能力的破坏或适应潜能的耗竭,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应激治病
在现代经典的应激理论研究中,主要是研究应激致病的问题。相反地,应激既能迅速致病,则又能迅速治病,而我所研究的应激理论,主要是研究应激临床治病的问题。对于应激临床治病的问题,人们研究的甚少,知之甚少。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系统科学组成的核心,是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生命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命活动时时刻刻都在与内外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当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种种因子的刺激(即应激原)作用时,机体就要作出种种反应,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
利用应激反应治病,主要分为:药物应激治病和非药物应激治病,或者分为特异性治病和非特异性治病两大类。药物应激治病有中西药治病、尿疗、食疗等,非药物应激治病有心理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体育锻炼、断食辟谷、放疗等。         
由于应激反应瞬时就可产生,并达到“攻陈激新”、“脱胎换骨”功效,所以利用应激反应来治病,力专效宏、取效甚捷,是防病治病的大法捷径。

80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23:49: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五)胡万林事件
1 对胡万林事件的评述
在现在的中国,讨论中医攻下法问题,不应该忘记胡万林事件。这个事件有两个内涵。一个事情是一个服刑的人在非法行医;另一个事情是中医攻下法遭到否定。这个事情之所以复杂并且全国轰动,是因为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又是一个事情。胡万林以一个服刑人的身份非法行医却能够全国轰动,是因为中医攻下法表现出神奇的治疗效果。如果是吴咸中院士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宣传只怕不及,怎么可能遭到否定?只因为是一个服刑人做出来的事情,才有了否定和镇压的理由。其实,这个事情的本质是对于中医攻下法的态度。在西医没有进入我国以前,中医攻下法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的具有传奇特色的治疗方法。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开始被认为是不科学了。其中攻下法是西医最不能理解,认为最不科学的内容之一。近一百年来,攻下法逐渐萎缩。虽然有吴咸中院士在搞攻下法的研究和治疗,但是,那只是在少数人那里进行的小量的研究和治疗。在大范围的医学治疗中,攻下法基本退出人们的视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这应该是件好事情。但是,实际上对于中医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因为中央所提出的科学,没有明确界定是什么科学,于是,被占科学主体地位的机械论现代科学变成为贯彻他们理论的旗帜。本来其他科学,如中医这样的经验科学还可以与之进行一定程度的抵抗,现在,地位就更加不利。事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这几年是我国批评中医不科学最厉害的时候。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胡万林事件。所以,胡万林事件,从科学意义上说,是机械论现代医学对中医学的否定,对攻下法的否定是学术的切入点,而非法行医问题,只不过是这个事情的导火线。没有胡万林事件,可以有其他事件,在现在这样的“科学”背景下,这样的事件总会发生的。
在科学的前进道路上,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不足为奇的。而奇怪的是,在整个事情进行的过程中,中医界自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从学术的角度说一句反抗的话。对于一个胡万林这样的人再次判刑,没有什么可怜的。而对于几千年文化产物的中医学在遭到如此否定而任其所为,那实在是非常可怜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表明中医确实没有什么力量了。如果不再出现新的振兴,那么,被西医消灭是肯定的了。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胡万林事件就是里程碑。
下面,从网上下载两篇文章,反映一下对胡万林事件的非主流态度。当然,这不是医学人士,更不是中医人士的态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4:25 , Processed in 0.06064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