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理论凤凰涅磐
3)脑-肠肽的概念
早已知道,神经元能分泌肽类化学物质,例如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升压素(九肽)和催产素(九肽);下丘脑内其他肽能神经元能分泌多种调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如促甲状腺释放素(TRH,三肽)、促性腺释放(GnRH,十肽)、生长抑素(GHRIH,十四肽)等。由于这些肽类物质在分泌后,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作用于效应细胞,因此称为神经激素。但现已知,这些肽类物质可能还是神经递质。例如,室旁核有向脑干和脊髓投射的纤维,具有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其递质为催产素),并能抑制痛觉(其递质为升压素)。在下丘脑以外脑区存在TRH 和相应的受体,TRH 能能直接影响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提示 TRH 可能是神经递质。
脑内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称为阿片样肽。阿片样肽包括B-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三类。脑啡肽是五肽化合物,有甲硫氨酸脑啡肽(M-ENK)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两种。脑啡肽与阿片肽常相伴而存在,微电泳脑啡肽可使大脑皮层、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神经元的放电受到抑制。脑啡肽在脊髓背角胶质区浓度很高,它可能是调节痛觉纤维传入活动的神经递质(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像针灸疗法,就是通过针灸攻击作用,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如糖皮质激素、脑啡肽及其它胃肠激素,从而驱逐痛症及其它病症。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于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而且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 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
脑内已知存在着多种胃肠肽,例如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胰高血糖素等。其中,CCK有抑制摄食行为的作用。许多胆碱能神经元中含有血管活性肠肽,它可能具有加强乙酰胆碱作用的功能。此外,脑内还有其他肽类物质,例如 ,P样物质,神经降压素,血管紧张素II,等。P 物质是十一肽,它可能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属于细胞纤维类)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与痛觉传入活动有关。神经降压素在边缘系统中存在。血管紧张素II的主要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单胺类纤维的递质释放。
4).中医学五脏六腑相表里与脑肠肽
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中,食物在胃肠道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发酵腐败作用下,会产生许许多多种内毒素,例如,有引起失眠多梦的毒素,有引起口舌生疮的毒素,有引起口苦咽干的毒素,有引起嗜睡疲乏的毒素,有的毒素引起健忘、智力低下、视力降低、耳聋耳鸣,有的毒素引起胆囊炎、结石病、精神病,有升高血压的毒素,有降低血压的毒素,有引起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高粘血症的毒素,有引起糖尿病糖代谢紊乱的毒素、有致使脑出血、脑血栓的毒素,有引诱肾炎、肾性脑病的毒素,有诸多引致皮肤病的毒素,有引致肝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的毒素,有引起支气管炎、哮喘的毒素,等等,等等,毒害机体,引诱各种病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五脏六腑相表里:心合小肠相表里,肺合大肠相表里,肝合胆相表里,脾合胃相表里,肾合膀胱相表里。由于胃肠激素的发现,所以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并应用好中医理论,服务于临床医疗事业。例如,中医认为“ 心合小肠相表里,心主舌”,当心火旺盛而患了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病症时,用些泻火的中草药,泻下小肠的火即可治愈。这是由于运用了中医“肺合大肠相表里,肺主喉”的理论,当患了哮喘、咳嗽、急性扁桃体炎及咽喉炎等病症时,用些泻大肠火、通大肠便的中草药,即可很快治愈。由于用些泻大肠火、通大肠便的中草药,能够泻下、杀灭掉大肠中的种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内毒素,从而减轻其机体的危害,消除了病症。再如,中医认为“ 肾合膀胱相表里,肾主二便”, 当患了肾炎、尿毒症等病症时,用些泻下通便、利水的中草药,能够排泄掉胃肠道中及体内的种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及其内毒素,从而减轻其病症。其中,在治疗中,还同时伴随着应激反应,通过应激效应产生许多胃肠激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以增强其治病疗效。
(3)应激致病和治病
由于应激反应具有 双向作用性,所以应激反应既可致病又可治病。
1). 应激致病
应激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估计,50%-70%的就诊病人其所患的疾病可被应激所诱发,或是被应激所恶化。应激与疾病的关系,随着地球生态破坏、现代城市化进展、社会生活竞争加剧,应激所诱发的疾病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各种疾病在引起特异性疾病的同时,也激起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因此各种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应激的成分。可以说,所有的疾病都属于应激性的疾病。但应激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和界限,习惯上仅将那些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为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性休克、应激性脑出血、应激性脑血栓、应激性心肌梗塞、应激性呼吸心跳骤停,等等,它都可以让人瞬间致死。还有一些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等,应激在其发生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诱因,对这些疾病,暂称为应激相关疾病。
由于应激原的多种多样,应激反应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点,受损靶器官原有功能状态的不同,以及明显的个体差异等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迄今为止尚无一个较完善的理论全面论述应激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但有关两者关系的临床和实验资料却非常丰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应激引起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各中枢系统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将重新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平衡状态,以对抗、适应应激原的作用。但这种变动了的内环境,常常以增加器官功能的负荷或自身防御机制的消耗为代价,因此过分强烈或长时间的应激状态将造成机体适应能力的破坏或适应潜能的耗竭,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应激治病
在现代经典的应激理论研究中,主要是研究应激致病的问题。相反地,应激既能迅速致病,则又能迅速治病,而我所研究的应激理论,主要是研究应激临床治病的问题。对于应激临床治病的问题,人们研究的甚少,知之甚少。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系统科学组成的核心,是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生命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命活动时时刻刻都在与内外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当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种种因子的刺激(即应激原)作用时,机体就要作出种种反应,从而产生了应激反应。
利用应激反应治病,主要分为:药物应激治病和非药物应激治病,或者分为特异性治病和非特异性治病两大类。药物应激治病有中西药治病、尿疗、食疗等,非药物应激治病有心理疗法、针灸疗法、气功疗法、体育锻炼、断食辟谷、放疗等。
由于应激反应瞬时就可产生,并达到“攻陈激新”、“脱胎换骨”功效,所以利用应激反应来治病,力专效宏、取效甚捷,是防病治病的大法捷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