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期——马文辉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9-1-29 22:13: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经"与"病"为本质不同的两种概念
   
以经络解伤寒的问题,还涉及经络的循行与症状的关系问题,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与证候的表里出入问题,经络与治疗的关系问题等等。为便于讨论,现归纳为两个具体问题,讨论于下。
    一、怎样理解太阳病之项强痛,阳明病之口燥咽干鼻衄,少阳病之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状以及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法与经络无关呢? 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辩别清楚。首先应该肯定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生理功能上,病理变化上,诊断治疗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切疾病不论在病理变化上和转化过程中都有经络的参与,这是不容置疑的。因为经络有运行血气,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的作用,也是病邪出入的道路,如124条之"太阳随经淤热在里"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绝不容许把病邪传变的途径与症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经络辩证自有其独立的内容,与伤寒论的辩证法则绝不相侔。至于头项强痛属太阳,口燥咽干属阳明,耳聋目赤胸中烦满属少阳仅是各该病的局部症状。这怎么能说六病是依经络的循行划分的呢?方中行所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其原因就在这里。
    二、应如何领会《伤寒论》原序中明白指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与293条热迫膀胱证之"少阴病,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中的脏腑表里出入关系即经络的会通关系呢?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来领会:
    1.不可断章取义,试观原序为:"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此为举五藏经络府俞以概人体所有组织,"阴阳会通"是说各组织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奥妙深微的道 理是变化无穷的。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成为学识高深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这一段道理并不是单指经络的俞而言的,之种举少数以概全部的写法是汉代文章言简意赅的特点。退一步说,就是单指经络府俞的阴阳会通关系,也只是讲它们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没有提及其为辩证纲领或分证方法的意思。倒是读内容先须识标题,各篇名称只作"辩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作"辩某某经"或"辩某经病",正是《伤寒论》之辩证诊"病"不依"经"的明显所在。
    2.脏腑的阴阳属性是由其"藏精气而不泻"与"传化物而不藏"的功能所决定的,藏与腑由经络的属络关关系相联系而成表里关系。但是脏腑经络的分表里绝不同于证候的分表里。不然的话,因三阳经与阴经各有表里关系,那就应该三阳经为表证,三阴经为里证,这种结论谁也不会同意的,所以经络的表里与证候的表里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3.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将传于何病乃取决于邪正双方及治疗之正误,并非一定要循着经络传于其府,或传于其所属表里关系的经络或脏腑。如太阳病误治后可转为葛根芩连汤证,亦可为桂枝人参汤证,还可为大陷胸汤证,诸泻心汤证,栀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等,为什么就不按照脏腑表里的关系来转化呢?所以我们认为证候在转化过程中,应当想到经络可能是病邪转变的途径。但是,不追究它的具体传变的途径并不影响对证候的认识。如第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只要认清其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就是阳明病,至于通过哪几条途径,从来没有人追究过。若认为太阳病的病邪在膀胱经,要传至胃经,它们之间并没有表里关系,则不知道通过哪种关系和什么顺序。若按流注顺序中间要经过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七经,中间这些经为什么又不表现出症状来,或是另有别的途径就不得而知了。经络的病理变化只是机体病理改变中的一个部分,而营、卫、气、血、津、液、皮、毛、筋、骨、肉都可能参与,怎么能只重经络而不及其余呢。何况经络亦非止六条,张景岳曾谓:"伤寒传变,止言足经,不言手经,其义本出素问热论篇中,夫人之血气运行周身,流注不息,其传过手经而有不入者哉"。其已推广为十经,何不为十二经辩证呢?依照其理,则其传过厅经而有不入者哉?二十经都受邪怎么能只谈六经呢?所以我们认为六病的传变规律与经络的表里关系不大。
    4.仲景用太阳/阳明诸名作分证纲领,内容皆非《内经》之旧,因一以论证候, 一以名经络。正如叶天士用卫、气营、血诸名作为分证纲领一样,诸 名虽出《内经》,而与《内经》论物质讲载能的内容完全两样。以经络解伤寒正如同把温病分证的卫气营血仍然看做是构成人体某些物质一样,可见太阳病、阳明病……与太阳经(脉)、阳明经(脉)……是不可混淆的两种概念。
    5.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说,临证施治皆重于证而忽于经,按证发药,其证自解,若寻经摘药,反增踌躇。我于30年前曾治一人冬月患伤寒,40余日不解。病者由壮热烦燥而变成昏冷厥睡,呼之不应,喂以汤水,尚知下咽,已十余日。诊得周身厥冷,寸口、跌阳脉皆无,按腹则濡,启眼睑视之,又目赤如血裹。思得证情如此险恶而迁延十余日不败者乃正气尚未内溃,两目红赤乃火热之候,邪热内伏而阳不得伸,正热深者大扫除亦深之谓。遂投大剂白虎汤一贴,石膏重用一斤,知母亦用至五两,煎一大盆嘱频频灌服,进半剂遂热大作,病者苏而大呼"热死我了",半日尽剂而热不退,撮药不及,时正值天降大雪,遂作雪球与啖,时大于拳者九枚,热退而安。所以目赤一症而断为热厥。若依经络则不知作如何判断。如据肝经连目系,少阳经脉起于目外目此来理解,则当以少阳、厥阴来论治了。可见在临床应用上,重在辩证而不重于辩经络。六病辩证正是对各种证候进行分类和概括,若用经络对这些证候作分类和概括就困难很多了。
    6.在六病的概念中,概括了病性(阴阳)、病势(寒热)、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体(虚实)的内容,在经络的概念中则无此种含义。以病位为例来说,三阳病中,病邪在表的,因势利导,可汗之而解;病邪在里的奕因其势可下之而解,邪在半表半里的则非汗下之所宜,可清之(黄芩汤证)或和之而解。体现了辩证的目的全在于施治。若以经络辩证论治则没有这样的区别,因为每条经络都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每一经络都老奸巨猾可出现内部脏腑的疾患,又可出现外部体表和肢节的疾患,这样辩证也就达不到休何经可汗,何经可下,何经可清的辩证目的,这与六辩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的辩证法则是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六病对于经络在辩证上毫无依从关系。
    总之,"经"与"病"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虽无病,其存在依然如故;《伤寒论》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为的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内至脏腑均为线段的,至其病象亦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而"六病"之表现常为全身性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经络循环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对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经"与"病"是本质绝不相同的两种概念。所我们认为对《伤寒论》辩证的"六经"当称"六病"。
72
发表于 2009-1-29 22:14: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小结
   
一、本文对以"六经"解说《伤寒论》分证方法的学说作了简略讨论,我们认为对历来沿袭已久的"六经"分证应作"六病"分证。理由是:
    1.《伤寒论》原作中对"六经"没有明确的提法和充分的依据。《伤寒论》的"目次"有"辩太阳病脉并治上""辩阳明病脉证并冶"……"辩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十节。
    2.在太阳病的例说中,说明"经证"之邪证并不在"经","府证"之邪亦不在本"府"。六病分证的法则与经络的循行及其所属脏腑的功能没有明显的依从关系。
    3.在整个病理变化中,经络只是参与变化的一个部分,不能单用经络代替整个机体的病理改变。
4.经络是组成人体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是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争"经"与"病"这一字之差,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对《伤寒论》的辩证法则有一比较下确的认识,从而对这一有高度实用价值的古典医著能更好地学习它和应用它,使它能在"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载《新中医》1979,4:12) 刘绍武 胡连玺
  


73
发表于 2009-1-29 22:14: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为什么会有六经呢 三阴三阳是由何而产生 所以六经就气血的道路 五行就是气血的生化 故阴为之主 阳为之正。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17pm 时添加 -=-=-=-=-
只是一点体会 不敢说对与不对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26pm 时添加 -=-=-=-=-
解开上面的问题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所以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38pm 时添加 -=-=-=-=-
仲圣所以由六经而作,经络学说等皆是由此立意。
74
发表于 2009-1-29 22:48:45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请求拜师,17岁起自学中医,现在10多年了,没有临床基础,请求有人收我为徒,带我登门入室,学生不胜感激。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50pm 时添加 -=-=-=-=-
学生对中医非常痴迷,无法割舍,故请求各位老师收我为徒。感恩之心没齿难忘!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0:55pm 时添加 -=-=-=-=-
QQ340223229
75
发表于 2009-1-29 23:15:1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医在 2009/01/29 11:44pm 第 3 次编辑]

回楼主:这篇文章,北京军区医院的宿老师曾让我看过,现仍保留着。我想,你一定认识宿老师。因为宿老师也曾从师刘绍武老先生。刘老先生对三部六病的研究,功不可没,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实事求是的说,刘老先生的研究,可能更接近伤寒论的本意。但是,刘老先生发表这篇论文时,中医学术界对经络的研究不如现在。现在,对经络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突破。所以,在这篇文章中,虽然很多论点是有一定依据的,却有一些也是经不起临床验证的。比如,把"经脉动惕"理解为全身经脉跳动,惕惕不安。请问,临床上有全身经脉跳动的病例吗?我说这话,并不是贬低刘老先生。刘老在山西的声誉我知道,我很尊重这位老先生,也很敬佩他。我的意思是说,必须先把经络研究透彻,弄清经络是什么,才能更正确的理解伤寒论的六经。其实经界之经也是经络的作用之一。六经有界的作用,十二经也有界的作用。古代医家对十二皮部的划分就是运用了十二经的界的作用,所谓十二皮部,实际上也是六部。即太阳皮部、少阳皮部、阳明皮部、太阴皮部、少阴皮部,厥阴皮部。每一皮部,实际是按手足同名经合并而言的。伤寒论的六经也是如此,也是按手足同名经合并而言的。再说明白一点,张仲景是把《内经热论》的十二经合并为六经。根据最近对经络学说的挖掘,经络是古代医家按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创建的,有很多作用。简单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概括作用
二,演绎作用
三,联系作用
四,论理工具作用
五,信息承载作用
六,对理论创新和开创诊疗方法的指导作用
七,把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高度融合的作用
八,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作用
如果搞清经络具有这些方面的作用,就不会认为六经和十二经没有关系了。
76
发表于 2009-1-29 23:24:53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yatte2009/01/29 10:14pm 发表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六经呢 三阴三阳是由何而产生 所以六经就气血的道路 五行就是气血的生化 故阴为之主 阳为之正。-=-=-=-=- 以下内容由 yatte 在 2009年01月29日 10:17pm 时添加 -=-=-=-=-
只是一点体会 不敢说对与不对 ...
经络学说不是为张仲景的六经立意,而是张仲景运用了经络学说。本末不能颠倒。
77
发表于 2009-1-29 23:38: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表达错误,经络学说等皆是由此立意指的不是仲圣,这两句话都是指上面的问题

-=-=-=-=- 以下内容由 yatte2009年01月29日 11:42pm 时添加 -=-=-=-=-
谢哲医老师
78
发表于 2009-1-30 08:35: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下面引用由哲医2009/01/29 11:15pm 发表的内容:
回楼主:这篇文章,北京军区医院的宿老师曾让我看过,现仍保留着。我想,你一定认识宿老师。因为宿老师也曾从师刘绍武老先生。刘老先生对三部六病的研究,功不可没,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实事求是的 ...
在这里首先给哲医先生拜年了!非常敬重你对中医的执着和研究。宿明良是我的师兄,一位西学中者,热爱三部六病超过了自己的生命。
经络的研究我没有深入,只是知道一点皮毛,不敢多言。对古人来说经络就是人体气血的通道。经络作为气血的载体,具有运输、联系、传播、接受、反应、感知等等多种功能,气血是物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是感受器和功能器。离开了这些来谈经络就偏离了方向。中医首要的工作是搞清什么是气?什么是血?气血不知为何物,来探讨经络,犹如痴人说梦,盲人摸象!
79
发表于 2009-1-30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恭喜许先生《发现经络真面目》出版!
80
发表于 2009-1-30 12:42: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期——马文辉

经络学术也是一种思辨框架,或曰归类方法,经筋也好、皮部也好、脏腑也好、归经也好……仅仅是一种归类方法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6:06 , Processed in 0.05288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