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751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22:48:5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5月12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陈伯坛。
      陈伯坛,原名文炜,字英畦,榜名伯坛,因处方用药剂量大,人称陈大剂,生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卒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今广东省江门市郊外海镇)人,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与赵鹤琴、黎庇留、陈月樵并称为广东近代四大名医,被誉为近代岭南伤寒学派鼻祖,传世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麻痘蠡言》等。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对陈伯坛特别推崇,并高度评价说:“(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其治医学,上溯《内》《难》,旁及诸家,于仲景之学尤为致力,主张用‘以经解经’方法研究仲景学说,读《伤寒》与《金匮》要合璧而观;强调阴阳理论,指出《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等,颇多独特见解,治疗以运用经方为显著特点,然亦不排斥经方与时方加减应用。”陈伯坛以儒通医,学验俱丰,诚不愧为“文坛之雄,精研方术,救世为衷。伤寒金匮,阐微发蒙。继长沙之绝学,开百粤之医风,是为万家生佛,蔚成一代师宗。”他的学识,他的治学经验,都颇值得后人去传承、学习和借鉴,而更好地来振兴今天式微的中医!总结小诗:一代医家陈伯坛,伤寒金匮合璧观。以经解经释伤寒,岭南医学弘岐轩。http://www.velinks.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一家陈伯坛(1863-1938年)的学术成就。
        陈伯坛为清末民初我省伤寒学派的著名医家。自少工于艺文,且熟谙方技,在当日科举时代,论才气已冠群侪,惟平素潜心医学,少时已出问世者十余年。及壮而有室,始应乡试,举孝廉后,即绝意仕途。
1909年广东设立陆军军医学堂,聘请陈老为总教习。未几又为中医夜学馆主任(该馆地设在广州旧学院署之前)

1924年迁香港悬壶,并开办伯坛中医学校,作育英才。作为伤寒大师的陈伯坛,后继有人,子孙均能继其业,
他的长子万驹号晓沧,次子万鹏号里天,三子万骝号京轺,四子万鸿号聪雪,五子万骧号昂宇,女敏华、坤华,
孙宝祥、宝瑞、宝琰等,皆能传其家学。
历来能够享誉不衰的医学名家,都具备有三方面的成就:
一是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二是有经得起重复考验的医学著述;
三是对医学教育作出过贡献。
在陈伯坛先生的一生,对于上面所提出的三个成就,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了。
        祖国医学是伟大的宝库这已成为铁的事实。但还不能单纯地从理论方面的博大精深而满足,更重要的是能把它弄通弄懂,从而能真正的治好病。不仅仅是治好那些慢、小、轻、常、微的病,要真能治好急、大、危、奇、顽的病。从陈伯坛先生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他运用仲景方所救治的急、大、危、奇、顽的病例,是为数不少的。其用药量之大,如用炮附子十余两,是使人惊讶的。所以人皆称之为陈大剂。
752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21:59:0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5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学习“妊娠病”之“胎死不下、子烦、子肿、子晕、子痫、子悬”。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祝贺陈静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妊娠病”之“胎死不下、子烦、子肿、子晕、子痫、子悬”等内容。
                        妇女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有很多与胎儿发育有关,也有很多情况是怀孕打破了身体原有的平衡,发生了一些病证。
                        需要具体分析,是那种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的治疗,不一定是药物,食疗,艾灸,针刺,是很常用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
753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19:58:3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5月14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8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朋友,今天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
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而不体之日月运行,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病。学者遇咳嗽之证,兼合脉色,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阳弱,为前候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付物,自无差忒矣。即如此症,以喘咳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以自汗脉数(此因饮邪上冲肺气之数,不可认为火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疏之汗。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大汗出减干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有汗去麻、辛不去干姜者,干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圆(土象也,土性缓),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木象也,木性急,干姜岂性缓药哉!较之麻黄为缓耳。且干姜得丙火煅炼而成,能守中阳;麻黄则纯行卫阳,故其剽急之性,远甚于干姜也),细辛细而辛窜,走络最急也(且少阴经之报使,误发少阴汗者,必伐血)。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
       麻黄(去节,三钱) 甘草(炙,三钱) 桂枝(去皮,五钱) 芍药(三钱)五味(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滓,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四十八、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于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气壅遏,肺气不能下达。音出于肺,金实不鸣。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 石膏(碾,三钱) 甘草(炙,二钱)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四十九、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支饮上壅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故以禀金火之气,破癥瘕积聚,通用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然其性剽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苦葶苈(炒香碾细,三钱) 大枣(去核,五枚)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五十、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咳无痰,劳咳胶痰,饮咳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其在上焦也,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咳,愈咳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咳定矣。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咳矣。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五一、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

754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21:44:3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5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五运六气与人体的生理联系,五运六气如何影响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五运六气是如何指导疾病的预防。
       敬请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jc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五运六气与人体的生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是不可认识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五运六气就是研究气候为什么不按照四季、24节气变化?会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影响人的健康?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
这就是五运六气理论追求的目标和意义。
五运六气,不是迷糊阵,也不是外星人愚弄地球人游戏,是古代中医的大智慧。
755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1:49:1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5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七讲:叶天士建立温病辨证体系。邓老介绍说:“温病学说盛于清代,此时较出名的温病名家是叶天士。陆九芝在论叶天士《临证指南·伤寒门方》时说:‘叶先生《临证指南》卷五,以风寒分门,而寒门所有者六方,并非伤寒大证,即在太阳一经,亦仅言其至小,此书行后,遂不闻以《伤寒论》治病。’由此可见叶氏学说的流行。近人恽铁樵《温病明理篇》,继承陆氏而反对叶派学说,说王孟英、吴鞠通、叶天士之书‘流毒天下已如此’,‘虽有陆九芝之说,而叶派流毒不为减杀’。足见叶派学说盛行于清代乃至现代。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关于叶天士建立温病辨证体系的有关研究和论述。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叶天士世医出身,三十岁时就闻名大江南北,长于治疗温热病,首倡卫气营血辨证,代表著作为《温热论》(又名《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临证指南医案》。这些著作,大多是他晚年讲述的医学理论与经验,而后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将卫气营血辨证概括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可见,卫气营血辨证是一种描述温热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辨证规律的,对后人影响很深。他的观点被吴鞠通、王孟英等阐发之后,称为颇为流行的诊治传染病经典著作,受到世人称赞,也受到一些尊仲景学者的激烈反对。
邓老评论说:“叶天士著《温热论》、《幼科要略》,及王孟英撰《温热经纬》将叶氏《温热论》辑为《外感温热篇》,收录在《幼科要略》中,自春温至秋燥各篇辑录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徐洄溪认为此卷字字金玉。王孟英谓:‘此书鞠通、虚谷皆忽略而未及之。予谓虽为小儿说法,大人岂有他殊,故于温热论后附载春温夏暑诸条。’----叶氏之说综合了温病各家,并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温病学派至叶氏可说是成熟时期,从其立论到处方均已脱胎于张仲景而独树一帜,难怪为经方家所痛恶也。”
邓老评论说:“《伤寒论》中只详记了腹诊与脉诊,而温病派则发展了舌诊。就诊断而言,可以说温病派比之伤寒派前进了一步。叶氏的辨舌较戴北山的《广瘟疫论》详细得多。所以后人谓叶氏‘辨舌之法既精且详,辨齿之法犹为独到。’另外,叶氏很注意疹、斑和白(培)等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可知他非常重视证候的观察。他的验齿之法也是有创造性的。虽然其诊断价值尚待研究,但这种从各方面去细心观察病人征象的精神是很可取的。”
温病诊治经验不断丰富,这也是后世医学家对于张仲景《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
邓老介绍说:“叶氏《幼科要略》所讲的春温、暑、泄泻、疟、痢、秋燥,都是季节中常见的疾病。所以从此书看来,他是着重临床经验,而不拘泥于经典的,但因其本人熟通经典,故常借经典进行引证,叶氏真不愧为清代的一位大医家。”
756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0:5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5月16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中的“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这四个具体疾病。今晚我们主要学习这四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外治疗法等的方面的内容。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的有关内容。
这几个外科病,形状相似,病机不同,治疗也有区别,。但是也有共同的规律。
《素问》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经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
============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眕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而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作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757
 楼主| 发表于 2019-5-17 21:4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9年5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朱萍霞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内容:
                    8.        为新中医教育出任教职       
在改造中医,不培养新中医的错误思潮涌来的时候,他坚定地说“新中国需要新中医”。为了培养中医人才,他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编教材,定课程,主持教学工作。
                    9.        阐发中医,时出高论         
伤寒与温病两大学派,争论了几百年,常自是而非人。他说用发展的目光看问题,温病既弥补了伤寒的不足,也继承了其学术特长,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中医的历史,一直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以我为主,就是以中医的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在辨证唯物论指导下,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宏观的,但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说明不只是微观研究才是科研。当然现在我们应该是宏观加上微观,那就不同于往日了。  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贺朱萍霞讲述《邓铁涛传》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邓铁涛国医大师,学习他的事迹:
8.        为新中医教育出任教职       

刚解放的时候,邓铁涛先生知道了余云岫在上海召开所谓“处理旧医问题座谈会”,还是要改造中医,取消中医,他就写了批驳的文章,发表在1950年《广东中医药》杂志的创刊号上。
建国初期,仍然延续了国民党政府对于中医的错误认识。当时改造中医的思想是得到卫生部一部分领导支持的。
1949年9月1日,余云岫等召集一部分热心消灭中医的人士,在上海“百老汇大厦”参加军委会卫生部巡视组的座谈会,就“及时”地抛出了他们歧视中医、限制中医,进而取消中医的政策构想,和必要的实施步骤。同年9月25日,宋大仁再次邀集座谈会,与余云岫等一起,炮制出《处理旧医问题的方案》,向卫生部建议实施。这就是“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案第二辑”提案第四零六号。
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以所谓“除旧布新”为幌子,把中医当作旧医,说什么“旧医的学问是神话、古典哲学、占星术、观念论、主观唯物论、和庸俗经验的什件儿。所以绝不能吸收在新民主主义体现的政教之下,当然非完全革除不可。”
余云岫等人希望凭借这一条所谓的判词,一下子就把中医定位在不科学,甚至反科学的被动地位,就属于必须清除的旧势力了。他们为了消灭中医,还强行把中医与中药相分离,说什么“革除旧医学,就要发生二种问题,就是在现在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所谓中医’和他们作为治病工具的‘国药’。国药有治病的功效,谁也不能否认。因此,反对革除旧医学的人们,把国药当做抵抗堡垒,将医药混同一起,以为方药有治病功效,就是旧医的诊疗疾病有实力,也就可以证明旧药(医)学说不是虚玄,而有实性反应的,以达到‘旧医不可革除’的结论。”
历来反对中医的人,都不承认中医理论对于中药应用的指导作用。
他们知道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离不开广大中医人员,因此提出来改造中医,进一步消灭中医。
邓铁涛先生在1950年7月,就任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他反对这个“勿需培养新中医”的论调,在《广东中医药》季刊第二期撰写文章,呼吁“新中国需要新中医。”像他这样敢于站出来大声疾呼的中医并不多。
因为邓铁涛先生不仅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使他对于中医药的安全有效看法坚定不移,而且,此前邓铁涛先生在香港期间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知道中医的许多理论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根本不是他们所诬称的“中医理论陈腐玄虚”。
可以说,邓铁涛先生捍卫中医的行动,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邓铁涛先生觉得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那个时侯邓铁涛先生个人的力量还微不足道,这种声音也很难引起共鸣,但是,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邓铁涛先生长期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在这方面有很多重要的切身体会。
邓铁涛先生认为,中医高等教育离不开好的教科书。为了实现他内心的这个想法,邓铁涛先生在学术书籍的编写上一直笔耕不辍。他在成为一个医生的之后,尤其是在成为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之后,长期担任教务主任,后来又成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邓铁涛先生始终注重中医教材的编写工作。从第一版全国统编中医院校教材开始,邓铁涛先生就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先后承担过《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等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对中医各有关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提高以及各门课程教材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为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力量。
《中医诊断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这是建国之前所没有的。
邓铁涛先生在建国初期,就主张《中医诊断学》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在中医高等教育开办之始,中医诊断学只有四诊八纲之内容。卫生部在组织编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及统一编写教材时,指定由邓铁涛先生担任《中医诊断学》第一、第二版统编教材的主编。可以说,创立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是从邓铁涛先生主编教材开始的。
中医诊断,既连着基础,也服务于临床,是一个桥梁学科,很重要。
758
 楼主| 发表于 2019-5-19 21:46: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5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二章“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第六节“阴阳睡梦论”的内容。
                    睡眠与梦,是意识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是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好人做梦,坏人作恶。《黄帝内经》从唯物的观点出发,运用阴阳、脏腑、营卫气血、邪正盛衰的理论对睡眠与梦的形成进行阐发,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睡梦观。详情。。。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http://www.velinks.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阴阳睡梦论”的有关内容。
做梦是人们经常会有的事情,由于梦境亦真亦幻,所以解梦的做法也不尽相同。《黄帝内经》说“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又说: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借借。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这是中国人对于做梦的医学解释,西方“神庙”也是一个专门研究人们做梦与疾病关系的地方,有祭司专门解释梦境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如何应验?等等。
非专职祭司们向他们的服务对象提供某一服务,通常是由劝告或者建议,施行巫术,治疗,及举办仪式组成。他们处在古埃及祭司阶层的最后一级,属于某一神庙中的"生命之家"。来到"生命之家"的世俗之人会见到一位祭司,祭司会解释他们所做的梦,并给他们咒语和护身符,以此抵消恶意的巫术,或使它变好,同时提供各种各样的符咒。"生命之家"能给予世俗之人许多规范的治疗术,医治普通疾病,在古代,它被笼罩在浓重的神秘气氛中。事实上,生命之家的书库就是被严格保密的,因为它藏有许多神圣的仪式程序,书籍,和神庙本身的秘密,如果泄露就会伤害到法老、祭司们,甚至整个埃及。虽然生命之家里的法术也被看作是祭司负责的一种典礼,但毫无疑问是较为次要的,这一点可由现存许多巫术魔杖,纸莎草文献,及其他考古证据来证明,可是,在古埃及人的生活中,生命之家仍旧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759
 楼主| 发表于 2019-5-20 22:09:5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5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学习“妊娠病”之“子瘖、子嗽、子淋、妊娠小便不通、难产、及产后病的产后血晕”。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妊娠病”之“子瘖、子嗽、子淋、妊娠小便不通、难产、及产后病的产后血晕”的有关内容。
把怀孕期间孕妇的病证与其所怀胎的子女联系起来,这是中医的特点,所谓子瘖就是孕妇失音,子嗽是孕妇咳嗽,子淋是孕妇小便涩痛淋沥不畅,与怀孕有关,也就是与胎儿有关,治疗的时候不同于一般妇女。
难产与产后病,中医有自身的特色与历史经验。
在中西医互相参照的背景下,中医可以借鉴西医的检查方法,对疾病的诊断,但是治疗方法是中医的,理论指导也必然的只是中医的,而不是西医的手术和靶点用药。

760
 楼主| 发表于 2019-5-21 21:03:07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5月21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9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五十、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咳无痰,劳咳胶痰,饮咳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其在上焦也,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咳,愈咳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咳定矣。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咳矣。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五一、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后行,逼走前阴,故重用润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浊气仍归旧路矣。若饮家之阴吹,则大不然。盖痰饮蟠踞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水等证,脉不数而迟弦,其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积聚胃口可知。故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胃中津液滋润而病如失矣。此证系余治验,故附录于此,以开一条门径。
       橘半桂苓枳姜汤(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 小枳实(一两) 橘皮(六钱) 桂枝(一两) 茯苓块(六钱) 生姜(六钱)
       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后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按:痰饮有四,除久留之伏饮,非因暑湿暴得者不议外,悬饮已见于伏暑例中,暑饮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兹特补支饮、溢饮之由,及暑湿暴得者,望医者及时去病,以免留伏之患。并补《金匮》所未及者二条,以开后学读书之法。《金匮》溢饮条下,谓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侔哉?按大青龙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干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外饮治脾也;肾气丸,内饮治肾也。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补,而主一胸痹乎?盖胸痹因寒湿痰饮之实证,则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参增气且致喘满;若无风寒痰饮之外因、不内外因,但系胸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栝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速之成劳也,断非人参汤不可。学者能从此类推,方不死于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五十二、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反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此小邪中里证也。疝,气结如山也。此肝脏本虚,或素有肝郁,或因暴怒,又猝感寒湿,秋月多得之。既有寒热之表证,又有脐痛之里证,表里俱急,不得不用两解。方以川椒、吴萸、小茴香直入肝脏之里,又芳香化浊流气;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胆也;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况又有寒热之表证乎!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也;使以良姜,温下焦之里也,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也。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
       川椒(炒黑,六钱) 桂枝(六钱) 良姜(三钱) 柴胡(六钱) 小茴香(四钱) 广皮(三钱) 吴茱萸(泡淡,四钱) 青皮(三钱)
       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覆被再令汗。
       五十三、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4:45 , Processed in 0.0821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