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731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21:3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4月2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六讲:戴北山扩展瘟疫病的治法,邓铁涛先生介绍说:“吴又可之后,清代擅长温疫证治者有戴北山之《广瘟疫论》,原意乃以吴又可的《瘟疫论》为基准,可见,受吴又可之影响甚深。此书陆九芝盛称之,近人伤寒家恽铁樵对之亦极推崇,认为较之《叶天士医案》、《温病条辨》等书高出十倍,但陆九芝将此书收入《世补斋医书》中,则将《广瘟疫论》改为《广温热论》。陆氏认为:‘吴氏书名瘟疫,而不自知其所论但为温疫,戴氏专论温热南昌不自知其书之不可名瘟疫,更合两家观之,在吴氏自论疫中之温,而仍不免纠缠不疫之温,在戴氏则专论不疫之温……仍沿俗说以瘟疫之名,名温热之病。’”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第六讲:戴北山扩展瘟疫病的治法,
《清史稿》“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瘟疫名。”
邓铁涛先生说:“戴氏之书以详言病状为主,以辨气、辨色、辨神、辨脉等,来辨别伤寒与温病,其论述‘传经’时说:‘温邪传经,与风寒不同。风寒从表入里,故必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若温热,则邪从中道,而或表或里,惟视入何经之强弱为传变,故治此之法,亦不外表里两途。所谓表者,发热恶寒、头痛、头眩、项强、背痛、腰痛、腿膝足胫酸痛、自汗无汗,及头肿面肿、耳目赤肿、项肿、发疹、发斑皆是。所谓里者,渴、呕、胸满、腹满、腹痛、胁痛、胁满、大便不通、泄泻、小便不通、黄赤涩痛及烦躁谵语、沉昏、舌燥、舌强、口咽赤烂皆是。在风寒,从表入里,所有里证,必待渐次闭郁而成。故在表时,不必兼见里证,入里后不必复见表证。若温邪,本从中道出表,故见表证时,未有不兼一二里证者,且未有不兼见一二半表半里之少阳证者。仲景所云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皆指温邪言,非指伤寒言也。且温邪属蒸气,表而里,里而表,原是不常,有入里后下之,而其邪不尽,仍可出表者,有谵妄昏沉之后,病愈数日,复见头痛发热,复从汗解者,此为表而再表,惟温热病有之,而风寒必无是也。更有下证全具,用承气汤后,里气通而表亦达,头痛发热,得汗而解,移时复见舌黑,胸满,腹痛,谵妄,仍待大下而后愈者,此为里而再里,亦惟温热病有之,而风寒必无是也。若夫表里分传之证,风寒十无一二,温证十有六七,但据传经之专杂为辨。一经专见一经证者属风寒,一经杂见二三经者属温热,日久渐传者属风寒,一日骤传一二经或二三经者属温热。一明乎此,则虽病有变态,而风寒不混于温热,温热不混于风寒,施治自无误矣。’这是戴氏从症状与传经,特别是症状上区别风寒与温热,再加以五兼十夹证以详分治法。”
其实从戴氏的自序里,就可以说明下面的几个问题,首先他认为仲景《伤寒论》中既有许多治疗瘟疫的方药,也有治疗瘟疫的法则,这一点与吴又可有明显区别;强调仲景《伤寒论》乃是辨证论治之书,书中并不细别何为瘟疫、何为伤寒,从而避免了吴又可既云伤寒瘟疫有天壤之别,却又借用仲景清下方药的自相矛盾的做法;他受王安道学说的影响,也云仲景方只为即病伤寒设,所以,不仅与仲景重症不重名的前一说法自相矛盾,而且也是他强行区分伤寒与瘟疫,留下许多人为划线痕迹的原因所在。但是,戴天章《广瘟疫论》中的许多创见,为后世温病学奠立了基础。
73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21:1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4月25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建辉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瘿病的第三节瘿痈,第四节石瘿。包括瘿痈、石瘿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敬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贺马建辉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瘿病的第三节瘿痈,第四节石瘿。

         瘿痈是发生于颌下喉前的类似痈病,与其他部位的痈病有所不同的是很少化脓,而主要是肿胀疼痛为主,局部红热。
         石瘿也是这样一个部位的肿胀,一般看不到疼痛,主要是硬肿,瘀毒居于血脉,或泛滥全身,影响生命健康。
         肉瘿,即与大脖子病等有一定联系。
        这些病名,是根据其寒热虚实,以及对于身体状态的影响来命名的。

          中医的治疗,因人而异,因病而不同。
        手术未必好,因为切除手术,治疗的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733
 楼主| 发表于 2019-4-26 21:58:10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19年4月2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内容:苦难岁月传承中医。邓铁涛先生在香港求生存的时候,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医,四个人办起了一个中医学院。三年以后,七个学生,三人毕业。中医的薪火,在艰难岁月里,依然没有熄灭,邓老的家训:早跟师,早临床,对于我们中医后人来说可谓是金玉良言。当今社会的中医现状,仍然处于“末法时期”,情况复杂,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同样坚信:中医的火种永远不会熄灭,中医的学术一定会传承下去!请大家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dttz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探索苦难岁月传承中医有关问题。
邓铁涛先生在抗战时期,在香港和康北海、冯子源等4位同学做老师,招收的学生也只有7位。老师和学生都是兼职的,学校的校舍是在香港上环,借用药材行工会的地方,水电也由他们提供支持。他们7位同学,白天各有自己的工作,夜间来上课。最大一位学生当时已经40多岁了,比邓铁涛他们这几个老师的年龄都大,是一个做生意的人,每次来上课,都坐一辆黄包车。
那时的条件真是艰苦,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他们4位老师,都很认真备课。没有教材,他们就自己编。到第二年的时候,讲到了临床课,邓铁涛先生他们就租借学校的一间教室,当做诊室,穿上白大褂,开始带教学生见习和实习。他们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一直坚持着,连续三年,让其中的3个人完成了学业。没有半途而废,他们3人竟然成材了。
当然,越是条件艰苦,才越显示出老师与学生的信心。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学生,他们坚信中医的火种不会熄灭,中医的学术一定会传承下去。
当然中医药的传承,在那个时期存在着很多困难。
1941年12月8日凌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主力在炮兵、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向香港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香港驻军人数只有四千人左右,攻港日军兵力达一万五千余人。日本空军首先轰炸了香港启德机场,以及停泊在海面的英军舰船,摧毁了香港英军薄弱的空军力量。日军步兵随即向九龙要塞发起攻击。由于英军疏于防范,九龙要塞被日军轻易攻占,英军被迫转守香港岛。12月25日,香港战役以香港总督杨慕琦的被俘而告终,从此香港进入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26日,日军举行了占领香港的入城式。
邓铁涛没有想到,他在香港又一次经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的迫害。
日军进攻香港的时候,有一个炮弹打中了他们住的屋子,爆炸引起了猛烈地震动,使屋里的尘土纷纷落下来。很多人抗日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悄悄地撤离了香港,他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离开了香港的。因为政治黑暗,生活艰难,迫使邓铁涛先生全家又回到了广州。
734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21:46:3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   
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
          第十八节:勤勉不辍,阐细发微治学临证皆严谨
        中医学内容浩繁,学术搏大精深,如何引导学生们深入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是路志正先生经常考虑的问题。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引经据典,阐发机理,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是他传播中医学术的特点。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一起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velinks.com/zjlzz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路老,学习了第十八节的有关内容。
曹东义:中医有数千年的发展史,历代医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何读书?读哪些书?常常是初入中医门之后,要面对的问题,您对读书有哪些体会呢?
路老:这是一个许多学中医的人都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既简单,也复杂。据不完全统计中医书籍有数十万种之多,如何选择自己有用的来读,常常使人有茫然之感,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中医书籍可归纳为四类,一是经典医籍,需要精读,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温热论》、《本草备药》等。二是有代表的书籍,可以结合本人专业和研究方向精选,如研究脾胃病,可选李东垣的《脾胃论》。由于本书长于治脾阳,略于脾阴,还要选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有关甘凉濡润等法则,尚需结合《慎柔五书》、《红炉点雪》、《不居集》等书来补充,以汲取营养,方能全面。再如治伤寒之学,自成无己之后注者不下数百家,可选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尤怡的《伤寒贯珠集》等。三是参考书籍,可选每书中之精华细览,如《医贯》论命门,《瘟疫论》述杂气等。四是查阅所用书籍,有疑难问题可随时查阅,如《医部全录》、《珍本医书集成》、《医方类聚》、《赤水玄珠》、《杂病广要》之类。
曹东义:书是选好了,又应该怎样读呢?有些年轻的中医就是不会读书。
路老:我读书的方法主要是:低吟、深思、勤写。中医典籍是读书的首选。方法是先低吟,即自念自听,咏读数十遍或百遍,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而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忘却也快。至今我不少原文如《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序列歌、针灸十四经腧穴歌,仍能朗朗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含义,务求能懂原文。读书宜多思、深思,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明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读书之时,若有所得,可作读书笔记,提要钩玄。多年来我养成摘录卡片的习惯,只要见到好的资料,随即抄录下来,分类保存,并经常翻阅,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帮助理解。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知识寸积铢累,日后也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我在年轻时有时夜里睡不着觉,或想不通某一个问题,经常半夜起床看书。应该有点自责地说家里的事情我一概不管,家里有多少存钱,今天吃什么饭,或者家乡来了什么人,我都不过问,闲暇时间,或看书,或写字。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到周日休息,我都带着干粮去图书馆看书查资料,您们的师母也经常抱怨我,叫我是“学痴”(笑)。
曹东义:您在家里什么都不管,我们师母也太累了。不过您刚才说的这些让我们深受启发,除了这些还应该注意什么呢?
路老: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良好的文言基础。中医古籍,文言较多,若无文学根底,阅读困难,理解不易,“文是基础,医是楼”,“基深筑高墙”。我在前面介绍过,在我上中医学校时,最先学的课程就是古典文学,古文学好了,再读医籍就容易多了。建议您们年轻人在古典文学上要下点功夫,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古文简捷明快,只要肯下功夫,应该不难掌握。
曹东义:中医古典书籍文风古朴,深奥难懂,如何才能理解原书作者的所讲的含义呢?
路老:除了重点读原著外,还应多读注文,对其重视、研读、理解。读典籍原文,除先读序言、凡例,了解作者写作动机、过程、大致内容外,还要重视对注文的学习,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因为古典医籍原文中,常见夹杂注文和眉批小字,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极有见地,阅读时应加以重视。王冰在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时,提出了“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则,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汪昂《增补本草备要》,其注文博采各家之长,引证广泛,立论公允,文字简明,要言不繁,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医家的用药特点和经验,学到不少有效方剂,而且可节省大量的时间,真是一举多得。如黄柏治口疮条下注:“治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佐之法。参、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或噙官桂,以引火归元。”寥寥数语,理法方药竟然一贯,从中可以得到反治法的经验。
曹东义:看来读书有许多诀窍,只要用心就会时有所获。
   
73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22:26: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第二章“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第四节“五脏神志论”的内容。
                     神志、情志都属于神的范畴。神既是中医学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神是指世间万物形成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和变化莫测的在外表现。神志在中医学中又称为神明、精神,也属于神的范畴。到底神志活动与五脏有着怎样的关系?五脏神志论的具体内容?详情。。。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velinks.com/zyxlx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五脏神志论”的有关内容。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系,脏腑功能和谐,正气存内,才能精神健旺,“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大昌。”
六淫外感,伤人皮毛筋脉;
七情太过,直接伤人五脏。
因此,情志养生,居于首位。
西方医学认为精神只与大脑皮层有关系,治疗精神情绪异常,无非兴奋与抑制,手段没有中医丰富,因此,中医的大智慧,在调节精神情志之中,具有突出的特色优势。
73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21:58:0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4月2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学习“带下病”和“妊娠病”之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带下病”和“妊娠病”之妊娠恶阻、妊娠腹痛的有关内容。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之中说:“扁鹊过邯郸,闻赵人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可见,最早的妇科医生,善于治疗带下病。说明本病比较普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妇科病。
妊娠恶阻、妊娠腹痛,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中有论述,有方药,也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
值得提出来的是《内经》之中,有一段论述:“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损,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这段话,外行人读起来,应该大惊小怪一番,一个妇女怀孕了,黄帝竟然和岐伯商量“毒之何如”?!似乎难以理解!
其实,古今以来,毒与药的区别,是辩证的关系。
毒就是药性的偏颇,不是有害的意思,是“有毒无害”,“有毒治病”之意。
《神农本草经》就说上品无毒,久服养生;中品有毒或无毒,以养性;“下品有毒,以治病”。
“化毒为药”是中医的大智慧,不是有些反对中医的人所说的“肝毒”“肾毒”,他们不会用中药,只知道化学成分。其实,不分病情如何,只喝白开水,也能毒死人,何况其他?!
737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21:08:52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4月30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6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四十二、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上焦与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霿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脾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悉载中焦。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易》曰:水流湿。《素问》曰:湿伤于下。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不可为矣。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则风木亦有不胜之时,故治厥阴之湿,以复其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本论原以温热为主,而类及于四时杂感。以宋元以来,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著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陶氏则以一人而屡著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使后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渺不自觉其身之坠于渊也。今胪列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得其要领,效如反掌。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处处堤防,岂复有精竭人亡之虑。伤寒所伤者阳气也,学者诚能保护得法,自无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之虞。即使有受伤处,临证者知何者当护阳,何者当救阴,何者当先护阳,何者当先救阴,因端竟委,可备知终始而超道妙之神。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者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瘅、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戴者。
       四十三、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于少阴,所谓八脉丽于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 附子(三钱) 草果(一钱) 菟丝子(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四十四、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苓、术二味,渗湿而补脾阳,釜底增薪法也(其曰安肾者,肾以阳为体,体立而用安矣)。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 胡芦巴(三钱) 补骨脂(三钱) 韭子(一钱) 大茴香(二钱) 附子(二钱) 茅术(二钱) 茯苓(三钱) 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贰拾分作丸。
       四十五、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者,以世医但知有热湿痔疮下血,悉以槐花、地榆从事,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脾肾两阳也。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三钱) 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四十六、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此因上条而类及,以补偏救弊也,义见前条注下。前方纯用刚者,此方则以刚药健脾而渗湿,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者门径。后世黑地黄丸法,盖仿诸此。
       黄土汤方(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甘草(三两)
738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22:11: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4月3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今天晚上讲述的内容是运气学说中的六气、运气相合。
       敬请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jc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运气学说中的六气、运气相合的有关内容。
     在学习五运六气的过程中,会提到五运、主气和客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天干:金【庚辛】木【甲乙】水【壬癸】火【丙丁】土【戊己】。

"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
地支:寅卯【风】巳午【火】申酉【燥】亥子【寒】丑未【湿】辰戌【暑】。
主气之六步年年不变:初之气为厥阴风木,主大寒至春分;
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主春分至小满;
三之气为少阳相火,主小满至大暑;
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主大暑至秋分;
五之气为阳明燥金,主秋分至小雪;
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主小雪至大寒。
客气,是与主气相对而言,不固定,随着每年的十二地支的情况,计算“司天”与“在泉”,分别影响上半年、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再进一步与人群发病规律相联系。

739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21:5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5-3 20:36 编辑

       本周三晚上(2019年5月1日)由王秀民和大家共同复习中医内科学的肝胆病证。                                                
        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肝胆病证大致可分为肝体和肝用两方面。若气血蕴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若湿邪壅滞,肝胆失泄,胆汁泛滥,则发生黄疸。肝脾肾失调,气血水互结,酿成鼓胀。心血亏虚,阴阳失调,可引起阳亢风动,肝气疏泄,筋脉失和,则为胁痛。风阳上扰或阴血不承,则致头痛眩晕,风阳上扰,阴血不承,则致头痛、眩晕。            
       让我们共同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肝胆病证的有关内容。
《内经》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主春生之气,在生命的健康之中,具有重要地位。
《内经》还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肝胆相照,东方甲乙木,阴阳配合。
有病互相影响,治疗也许互相关照。
740
 楼主| 发表于 2019-5-3 20:3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5月2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瘤、岩,包括瘤岩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以及血瘤、失荣、肾岩等具体疾病的辨证论治。
       敬请期待李源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祝贺李源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瘤、岩以及血瘤、失荣、肾岩等具体疾病的有关内容。这些中医病名,有很多是和癌症有关系的。
       人们对待癌症的态度有两个极端,恐惧它的人,说它是不治之症;蔑视它,或者江湖游医,说治疗癌症比治疗感冒还容易。       毫无疑问,癌细胞是身体“管不了”的细胞,一开始它很狡猾,机体发现不了它,等到它成了危害,被发现的时候就“晚期”了。一旦确诊之后,缺乏有效应对方法,手术切除、放疗烤焦、化疗杀灭,就好像只打苍蝇、蚊子、割杂草,虽然有效,却难免复发,即使是所谓“根治术”,也不是所希望的那样理想。中医有很独特的方法,比如“圈疗八大外治方法”,传承几十年,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也很难被理解。学习它,需要缘分。

       李咏们的悲剧,反复上演,它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普遍的、一系列错误认识造成的。首先是不重视防癌,难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让癌细胞有可以滋生蔓延的内在环境,因此,即使做了“根治手术”,也还会复发转移;
第二,治疗上只相信、依靠外力干预身体,不选择中医药,不了解自身抗病能力的重要性;
第三,即使选择了中医,也只知道吃补药、解毒药,而不知道还有不用药的外治法(比如“圈疗八大外治疗法”);不了解饮食疗法(药食同源),不了解精神情绪(七情)对身体的重要影响。
只想相信药物,尤其是只相信西药抗癌药,使很多人走上了不归路。
一部《我不是药神》在大陆热播,很多人以为只要政府放开进口西药的限制,大幅度降低抗癌西药的价格,甚至“吃药不花钱”,广大患癌症的患者就有了“天使”的保护,依靠“药神”的魅力,就解决了迅速增长的癌症患者的问题了。
        这个为西方化学制药“免费广告”的热潮还没褪去,就从“药神”的国度传来了否定的声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6:28 , Processed in 0.0532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