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721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21:32:14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4月16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4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三十一、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此中焦阳气素虚之人,偶感温病,医以辛凉甘寒,或苦寒清温热,不知十衰七、八之戒,用药过剂,以致中焦反停寒饮,令胃不和,故不寐也。《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寐。盖阳气下交于阴则寐,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命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痰饮而和胃,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则胃和,寐可立至,故曰覆杯则寐也。
       半夏汤(辛甘淡法)
       半夏(制,八钱) 秫米(二两,即俗所谓高粮是也,古人谓之稷,今或名为芦稷,如南方难得,则以薏仁代之。)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三十二、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半夏桂枝汤主之。
       此以胃腑虽和,营卫不和,阳未卒复,故以前半夏汤合桂枝汤,调其营卫,和其中阳,自能食也。
       半夏桂枝汤方(辛温甘淡法)
       半夏(六钱) 秫米(一两) 白芍(六钱) 桂枝(四钱,虽云桂枝汤,却用小建中汤法。桂枝少于白芍者,表里异治也)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去核,二枚)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三十三、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
       此亦阳气素虚之体质,热邪甫退,即露阳虚,故以桂枝汤复其阳也。
       桂枝汤方(见上焦篇。但此处用桂枝,分量与芍药等,不必多于芍药也;亦不必啜粥再令汗出,即仲景以桂枝汤小和之法是也)
       三十四、温病愈后,面色萎黄,舌淡,不欲饮水,脉迟而弦,不食者,小建中汤主之。
       此亦阳虚之质也,故以小建中,小小建其中焦之阳气,中阳复则能食,能食则诸阳皆可复也。
       小建中汤方(甘温法)
       白芍(酒炒,六钱) 桂枝(四钱) 甘草(炙,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去核,二枚) 胶饴(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入胶饴,上火烊化,分温三服。
       三十五、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前复脉等汤,复下焦之阴。此由中焦胃用之阴不降,胃体之阳独亢,故以甘润法救胃用,配胃体,则自然欲食,断不可与俗套开胃健食之辛燥药,致令燥咳成痨也。
       五汁饮、牛乳饮方(并见前秋燥门)
       益胃汤(见中焦篇)
       按:吴又可云:病后与其调理不善,莫若静以待动。是不知要领之言也。夫病后调理,较易于治病,岂有能治病,反不能调理之理乎!但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若其治病之初,未曾犯逆,处处得法,轻者三、五日而解,重者七、八日而解,解后无余邪,病者未受大伤,原可不必以药调理,但以饮食调理足矣,经所谓食养尽之是也。若病之始受既重,医者又有误表、误攻、误燥,误凉之弊,遗殃于病者之气血,将见外感变而为内伤矣。全赖医者善补其过(谓未犯他医之逆;或其人阳素虚,阴素亏;或前因邪气太盛,故剂不得不重;或本虚邪不能张,须随清随补之类),而补人之过(谓已犯前医之治逆),退杀气(谓余邪或药伤),迎生气(或养胃阴,或护胃阳,或填肾阴,或兼固肾阳,以迎其先后天之生气),活人于万全,岂得听之而已哉!万一变生不测,推委于病者之家,能不愧于心乎!至调理大要,温病后一以养阴为主。饮食之坚硬浓厚者,不可骤进。间有阳气素虚之体质,热病一退,即露旧亏,又不可固执养阴之说,而灭其阳火。故本论中焦篇列益胃、增液、清燥等汤,下焦篇列复脉、三甲、五汁等复阴之法,乃热病调理之常理也;下焦篇又列建中、半夏、桂枝数法,以为阳气素虚,或误伤凉药之用,乃其变也。经所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微者责之,盛者责之”,全赖司其任者,心诚求之也。
三十六、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痹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于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与肾均为少阴,主火,暑为火邪,以火从火,二火相搏,水难为济,不消渴得乎!以黄连泻壮火,使不烁津,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肝主筋而受液于肾,热邪伤阴,筋经无所秉受,故麻痹也。再包络与肝均为厥阴,主风木。暑先入心,包络代受,风火相搏,不麻痹得乎!以黄连泻克水之火,以乌梅得木气之先,补肝之正,阿胶增液而熄肝风,冬、地补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心热烦躁神迷甚,先与紫雪丹者,开暑邪之出路,俾梅、连有入路也。
       连梅汤方(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
       云连(二钱) 乌梅(去核,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10:11:4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4月16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今晚准备讲述的内容是治则中的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以及三因制宜等内容。
       敬请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治则的气血与脏腑病机和治则。
中医“以无为本”,“形神一体”,气血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各自虽有自身为主的病机,相应彼此之间的气机,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很难截然划清界限,纠结在一起,彼此难舍难分。
       中医善于处理复杂的关系。

西方医学“以有为本”,诊断强调“排他性”,有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追求“精准”,靶点用药,但是,面对一人多病,一病多因,精神与形体疾病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就难以把握了,甚至“在肚子里开西药铺”,乱了套了。
723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21:0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4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五讲:喻嘉言继续创新温病治法。喻嘉言的《尚论篇》是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对仲景《伤寒论》条文进一步分类归纳而成,是持《伤寒论》错简学说最为激烈的著作,也是对王叔和批评最为猛烈的著作。喻嘉言不仅重新编排了《伤寒论》的条文,并且把仲景《伤寒论》的方药也进行了重新排列组合,用来治疗四时热病,尤其是历代名医们所说的温病。可以说喻嘉言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是张仲景《伤寒论》与清代温病学之间的桥梁。喻嘉言治疗温热病,法则齐全,方药丰富,远非前人所能达到,足可以看出他对后世温病学的奠基作用。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刘敬章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邓老关于喻嘉言在温病治法方面的成就。
邓老说:“清初喻嘉言于温病、暑温证上、中、下三篇中,则同意王安道的说法。喻氏说:‘仲景书详于治伤寒,略于治温病,以法度俱错出于治伤寒中耳。’并认为寒病之伤人十之三,温病之伤人十之七。但其治法仍本于《伤寒论》的辛温发表、辛热温里,难怪吴鞠通批评他将伤寒认作温病。另其立论着重于春温,言曰:‘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一大例也;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一大例也;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发病,此一大例也。举此三例以论温证而详其治,然后与三阳三阴之例,先后同符。……凡伤寒之种种危候,温证皆得有之,亦以正虚邪盛不能胜其任矣。’”
曹东义认为,喻嘉言是张仲景《伤寒论》与清代温病学之间的桥梁。喻嘉言为了阐发张仲景《伤寒论》可以治疗温病的思想,提出了他的设想,他说:“诚以冬春夏秋,时之四序也。冬伤于寒,春伤于温,夏伤于暑热者,四序中主病之大纲也。举(仲景伤寒)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四序)大纲之下,然后仲景之书,始为全书。”这样做了之后,就能用仲景方药,辨治四时外感热病。因此他说:“其冬伤于寒一门,仲景立法,独详于春夏秋三时者,盖以春夏秋时令虽有不同,其受外感则一,自可取治伤寒之法,错综用之耳。仲景《自序》云:‘学者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可见引申触类,治百病有余能,况同一外感乎!”喻嘉言在尊经思想的主导下,认为张仲景的书可以“治百病有余能”,的确是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
喻嘉言相信,仲景治疗温热病的“森森治法,全具于太阳、少阴诸经”。喻嘉言认为,温病、热病的成因,一为冬伤于寒,二是肾不藏精,三是伤于寒与不藏精同时存在。而且“凡伤寒之种种危候,温证皆得有之,亦以正虚邪盛,不能胜其任耳。至于热症,尤为(伤寒危候的)十中八九,缘真阴为热邪久耗,无以制亢阳,而燎原不熄也。”喻嘉言因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主张:“以故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他的这个著名论断,对温病学家形成“留得一分阴液,方得一分生机”的共识,有着启迪作用。
喻嘉言虽然也继承吴又可瘟疫之气从口鼻而入的主张,但他对吴又可的学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他说:“有谓疫邪无形象、声臭、定时、定方可言,是以一岁之中,长幼莫不病此,至病伤寒者,百无一二;治法,非疏里,则表不透;非战汗,则病不解。愈摹愈远,究竟所指之疫,乃为伤寒、伤温、伤暑热之正病。疏里,则下早可知;战汗,则失表可知;只足自呈败阙耳!”
喻嘉言对于吴又可的批评意见影响深远,这些批评意见来源于临床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层面,所以,此后吴又可的学说逐渐减少了其影响力。当然,这与“非风非寒、非温非湿”的疫气,不与传统理论相符,无法纳入辨证体系也有关系。
724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21:43:5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4月18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建辉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瘿病的第一节气瘿,第二节肉瘿。包括气瘿、肉瘿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敬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马建辉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瘿病的气瘿、肉瘿的有关内容。
瘿病,其特征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表现,主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引起,并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气瘿是以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俗称“大脖子”病。本病多流行于缺碘的高原山区,如云贵高原及陕西、山西、宁夏等地;但平原地带亦有散发。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
肉瘿是以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见。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中医辨证论治,常从气滞、痰凝、血瘀壅结入手。
临床常见证型有气滞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四种,以上四种证型之间常发生转化。
治疗瘿病的主要原则是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可针对不同的证候选用适当的方药。对本病的预防应防止情志内伤并注意饮食调摄。
725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22:08:2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群友,大家好: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今天晚上(2019年4月19日)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是由邓铁涛先生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我们讲的内容是:
                    今天是周五,让我们共同期待黄小平的分享,通过一起学习的形式去缅怀邓老,传承中医文化。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两节内容:
                     一,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       
                     1932年邓铁涛走近了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开始了五年本科的大学生生活。没有想到的是,他毕业的时候不能发毕业证,政府取消中医的措施在他走出校门的时候生效了。
                      二,抗战爆发避难香港         
                       1937年邓铁涛大学毕业,两年前他就有了医师证,本想悬壶济世的梦想,被日军的轰炸破灭了。在香港避难的时候,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参加了忧国忧民的文化团体。http://www.ynjkcy.com/dttz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述《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       
邓铁涛先生所报考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是由省港药材行,和在广州的中医知名人士共同倡议,而创办的中医高等本科专业学校。该校筹建于1913年,并于1916年10月正式成立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办处,公推卢乃潼、李蓉生为广州筹办处总理,伍耀庭、曾思普为香港筹办分处总理。
1932年邓铁涛走近了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开始了五年本科的大学生生活,他属于第九届学生。此前的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的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极其荒唐地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归咎于中医。这就是近代史上很有名的“取消中医案”。
时间慢慢地到了1937年8月,邓铁涛先生完成了5年学业,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成想却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
“抗战爆发避难香港”:         
邓铁涛先生不满于国民党政府对于中医的政策,为了表示自己的坚定信仰,因此自己取名“邓铁涛”,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志如钢铁、激情似波涛”的意思。
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名字,不仅代表了他当时的思想,也是他后来一直践行的人生理想。
由于邓铁涛先生取得医师资格的时间很早。毕业的时候,国民党政府限制中医,责令他们这样的中医本科学校,改换名称,叫“广东中医药学社”。因此说,毕业的时候,不能以学校的名义发毕业证,要盖一个“广东中医药学社”的印章,很多同学感到不平,邓铁涛先生就因为气愤,而没有去领那个证件。再说邓铁涛先生那时已经是一个有“医师证”的中医师了,完全有资格为群众诊治疾病,解除他们的病痛。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去领那个受歧视的证书了。
可是战争爆发了,到香港之后,全家人的生活也不好安排。
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人都是二等公民,又赶上大多数人流离失所,所以他们的到来,很不受欢迎。英国人雇佣的印度警察,就经常拿着警棍驱赶这些难民,殴打小商贩。到了香港之后,邓铁涛先生的父亲利用自己的专长,在香港南昌街芝兰堂药店坐堂,为人看病,以贴补家用,维持生活。邓铁涛先生自己为了谋生,就到处打听,去找工作。当时人们讨论的话题,除了抗战之外,还有一些文人们普遍关心的文艺创作问题。邓铁涛先生还以“邓天漫”为笔名,写了几篇有关的文章,针砭时弊。
在这个时期,邓铁涛先生还经常到邹韬奋主持的“生活书店”去看书,阅读了26卷本的《鲁迅全集》、高尔基的《母亲》《童年》、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果戈里的《死魂灵》等作品,特别是1941年1月延安出版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这个书店里也被邓铁涛先生买到了。他还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这些哲学论著,使邓铁涛先生联想到中医学的理论里,是富含着辩证法精神的。这更坚定了邓铁涛先生对于中医的信仰。
72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22:10:5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   
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
          第十七节:二十余载,组建学会继承发扬再创新
       组建中医风湿学会,把痹症与风湿病的关系理顺,深入研究痛风病,培养人才,研发新药,发展学术,在国内外召开专门的研讨会议,团结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奋斗,路志正先生为此倾注了很深的感情,满腔心血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jlzz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感受大家风范。
第十七节:路老研究风湿病多年,历经二十余载,组建学会继承发扬再创新
       曹东义:听说您是全国中医风湿病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工作,成绩卓著。在当时中医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您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能说说这方面的情况吗?
路老:是呀!回想起来真的是很不容易。虽然,早在秦汉以前的《内经》中对风湿病就有了认识,历代医家也对其进行了补充和阐述,但如果说对风湿病的中医理论进行全面的继承和研究,应该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记得是1981年3月份,在赵金铎院长的倡议和带领下,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创立了以中医痹证和杂病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内科研究室。
在1983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中华中医内科学会上,即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列为首要日程,成立了中风、肾病等12个专题学术组,痹病学术组由我和焦老负责,至此风湿病学术研究有了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以后又分别于1989年在庐山成立了全国痹证委员会,1995年在无锡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算起来从痹病学术组的成立到今天的全国性的二级学会,已经历了27年的历史。
曹东义:您作为学会的主要负责人,这27年来,在中医风湿病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您兢兢业业地工作是分不开的,用句话说叫作“劳苦功高”。这不为过吧?
路老:不敢这样说。我与焦老从痹病学术组正副组长,到连任八届分会主任委员,与学会同仁一起,组织召开了10多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和三次国际风湿病学术会议。在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历经20余年的努力,无论从风湿病学术组织建设、学术发展、学术交流、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逐步形成了规模,为风湿病的防治和研究发展作了一些工作。在2004年第九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会议暨风湿病分会换届选举会议上,由于我俩的年事已高,多次向总会领导提出,让贤于年轻人,让他们走上第一线,使事业有更新更大地发展,将风湿病学科做大做强。
曹东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是中医风湿同行公认的权威著作,可以说是专业人员引用最多的一部书,您作为主编之一,您认为该书的编写有什么特色呢?
路老: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着手对痹证、痹病研究之日,就集合精兵强将编辑出版了《痹病论治学》等专业著作,这些著作的问世为本书的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1992年5月确定选题,1994年9月完成初稿,1994年12月定稿,至1995年10月出版,历时三年有余。
路老在痛风的浊痹、干燥综合征的燥痹、产后痹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727
 楼主| 发表于 2019-4-21 21:38:3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21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何廉臣。
      何廉臣,名炳元,字廉臣,号印岩(因崇拜温病学大家叶天士,号香岩,欲与之心心相印而取号印岩),晚年又自号越中老朽,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浙江绍兴人,为清末民初中医名家,“绍派伤寒”代表人物。何廉臣的一生著作颇丰(约有30余种),其中以《增订通俗伤寒论》《重订广温热论》《感症宝筏》《湿温时疫治疗法》《实验药物学》《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最能反映他的学术思想。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增订《通俗伤寒论》,发展伤寒学说,强调寒温融合;重订《广温热论》,从伏火论治温病,阐明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的区别,丰富了温病辨证论治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中医遭受前所未有的被排斥、被歧视、甚至被废止的窘境,何廉臣没有沉沦,而是积极整理古医籍,兴办中医教育,创建中医学会、学报,改革医案形式,来弘扬国粹,传承岐黄,为在逆境中的中医学求得生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今,面对中医式微、基层中医人才几乎消亡的情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希望上天能多降下几位像何廉臣这样的中医仁人志士,中医何愁不能复兴!http://www.velinks.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医家何廉臣(1861-1929)学术成就,何先生是清末民初中医名家,面对中医遭受前所未有的被排斥、被歧视、甚至被废止的窘境,积极整理古医籍,兴办中医教育,创建中医学会、学报,改革医案形式,来弘扬国粹,传承岐黄,为在逆境中的中医学求得生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他就是鲁迅笔下的“陈莲河”,在《父亲的病》一文之中,鲁迅不说他父亲的病如何得来,如何深重,如何难治,却对何廉臣先生的医术,尽量丑化,并且捎带着对“岐黄传人”一概加以丑化:“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鲁迅说: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1926年,鲁迅先生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不曾料到,10年之后的1936年,他死在日本西医手里的时候,更悲惨。那是他的夫人许广平写的回忆录《最后的一天》:1936年10月18日凌晨2点钟还好好的鲁迅先生,“三时半,见他坐起来,我也坐起来。细察他呼吸有些异常,似气喘初发的样子,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兼之气喘更加厉害。他告诉我:‘两点起来过就觉睡眠不好,做恶梦。’那时正在深夜,请医生是不方便的,而且这回气喘是第三次了,也不觉得比前二次厉害。为了减轻痛苦起见,我把自己购置在家里的‘忽苏尔’气喘药拿出来看:说明书上病肺的也可以服,心脏性气喘也可以服。并且说明急病每隔一二时可连服三次,所以三点四十分,我给他服药一包,至五点四十分,服第三次药,但病态并不见减轻。从三时半病势急变起,他就不能安寝,连斜靠休息也不可能。终夜屈曲着身子,双手抱腿而坐。那种苦状,我看了难过极了。在精神上虽然我分担他的痛苦,但在肉体上,是他独自担受一切的磨难。他的心脏跳动得很快,咚咚的声响,我在旁边也听得十分清澈。那时天正在放亮,我见他拿左手按右手的脉门。跳得太快了,他是晓得的。”
鲁迅先生这一回病得不轻,但是他深知就医不容易,“他叫我早上七点钟去托内山先生打电话请医生。我等到六点钟就匆匆的盥洗起来,六点半左右就预备去。他坐到写字桌前,要了纸笔,戴起眼镜预备写便条。我见他气喘太苦了,我要求不要写了,由我亲口托请内山先生好了,他不答应。无论什么事他都不肯马虎的,就是在最困苦的关头,他也支撑起来,仍旧执笔,但是写不成字,勉强写起来,每个字改正又改正,写至中途,我又要求不要写了,其余的由我口说好了。他听了很不高兴,放下笔,叹一口气,又拿起笔来续写,许久才凑成了那条子。那最后执笔的可珍贵的遗墨,现时由他的最好的老友留作纪念了。”
鲁迅先生对于医生是非常尊重的,他信任医生,当然这医生必须是西医。但是,当时看西医的确不是那么方便,“清晨书店还没有开门,(许广平)走到内山先生的寓所前,先生已走出来了,匆匆地托了他打电话,我就急急地回家了,不久内山先生也亲自到来,亲手给他药吃,并且替他按摩背脊很久。他告诉内山先生说苦得很,我们听了都非常难受。须藤医生来了,给他注射。那时双足冰冷,医生命给他热水袋暖脚,再包裹起来。两手指甲发紫色,大约是血压变态的缘故。我见医生很注意看他的手指,心想这回是很不平常而更严重了。但仍然坐在写字桌前椅子上。 后来换到躺椅上坐。”
鲁迅先生就这样,又开始了最后一天的生活,尽管忍着巨大的病痛。
“在躺椅上仍旧不能靠下来,我拿一张小桌子垫起枕头给他伏着,还是在那里喘息。
72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22:31:3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4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学习月经病的“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经行眩晕、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及绝经前后诸证”。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经行口糜、经行风疹块、经行眩晕、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及绝经前后诸证”的有关内容。
中医认为,男为阳,女为阴,男子多于气,女子多于血。
经血的生成,与心脾肾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经血的运行与肺气、肝的疏泄以及冲任督带脉的状态关系密切。
因此,月经按时而潮,是气血充盛,脏腑功能和谐的象征。在月经“适来、适断”前后,出现失去平衡,就容易出现一系列变化,所以女子经期的口糜、湿疹、风疹、眩晕、浮肿、情志变化,不能不考虑脏腑、气血、经络的影响,与男子不同,也和非经期不一样。治疗上,也应该“因时因人而异”,不可简单从事。
72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20:09:0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4月23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5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晚上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三十七、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据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椒梅汤方(酸苦复辛甘法,即仲景乌梅圆法也,方义已见中焦篇)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生,三钱) 川椒(炒黑,三钱) 乌梅(去核,三钱) 人参(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三十八、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此正气误伤于药,邪气得以窃据于中,固结而不可解,攻补难施之危证,勉立旋转清浊一法耳。
       来复丹方(酸温法)
       太阴元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橘红(二钱) 青皮(去白,二钱) 五灵脂(二钱,澄去砂,炒令烟尽)
       方论:晋三王氏云:《易》言一阳来复于下,在人则为少阳生气所出之脏。病上盛下虚,则阳气去,生气竭,此丹能复阳于下,故曰来复。元精石乃盐卤至阴之精,硫黄乃纯阳石火之精,寒热相配,阴阳互济,有扶危拯逆之功;硝石化硫为水,亦可佐元、硫以降逆;灵脂引经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内走厥阴,外达少阳,以交阴阳之枢纽;使以橘红、青皮者,纳气必先利气,用以为肝胆之向导也。
       三十九、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温热、温疫未传,邪退八、九之际,亦有用处。暑温未传,亦有用复脉、三甲、黄连阿胶等汤之处。彼此互参,勿得偏执。盖暑温不列于诸温之内,而另立一门者,以后夏至为病暑,湿气大动,不兼湿不得名暑温,仍归温热门矣。既兼湿,则受病之初,自不得与诸温同法,若病至未传,湿邪已化,惟余热伤之际,其大略多与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后数条,已另立法矣。
       三才汤方(甘凉法)
       人参(三钱) 天冬(二钱) 干地黄(五钱)
       水五杯,浓煎两杯,分二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四十、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四十一、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久不解者,间用控涎丹。
       按伏暑、湿温,积留支饮,悬于胁下,而成胁痛之证甚多,即《金匮》水在肝而用十枣之证。彼因里水久积,非峻败不可;此因时令之邪,与里水新搏,其根不固,不必用十枣之太峻。只以香附、旋覆,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阖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用之得当,不过三、五日自愈。其或前医不识病因,不合治法,致使水无出路,久居胁下,恐成悬饮内痛之证,为患非轻,虽不必用十枣之峻,然不能出其范围,故改用陈无择之控涎丹,缓攻其饮。
       香附旋覆花汤方(苦辛淡合芳香开络法)
       生香附(三钱) 旋覆花(绢包,三钱) 苏子霜(三钱)广皮(二钱) 半夏(五钱) 茯苓块(三钱) 薏仁(五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腹满者,加厚朴。痛甚者,加降香末。
       控涎丹方(苦寒从治法。痰饮,阴病也。以苦寒治阴病,所谓求其属以衰之是也。按肾经以脏而言,属水,其味咸,其气寒;以经而言,属少阴,主火,其味苦,其气化燥热。肾主水,故苦寒为水之属,不独咸寒为水之属也,盖真阳藏之于肾,故肾与心并称少阴,而并主火也,知此理则知用苦寒咸寒之法矣。泻火之有余用苦寒,寒能制火,苦从火化,正治之中,亦有从治;泻水之太过,亦用苦寒,寒从水气,苦从火味,从治之中,亦有正治,所谓水火各造其偏之极,皆相似也。苦咸寒治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为正治,亦有治水之有余、火之不足者,如介属芒硝并能行水,水行则火复,乃从治也。) 甘遂(去心制) 大戟(去皮制) 白芥子
       上等分为细末,神曲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九丸,姜汤下,壮者加之,羸者减之,以知为度。
四十二、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上焦与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霿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
73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20:03: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4月23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今天晚上准备讲述运气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敬请关注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j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运气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这是把气候变化,与天地万物生长的关系,与人体患病规律相关性的研究。使用天干配地支、主客加临的一套计算方法,进行推演。有一定参考价值,是一个方法论,是否直接指导临床?我认为,治病主要靠辨证论治,五运六气是参考。
"运"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
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6:33 , Processed in 0.10411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