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711
 楼主| 发表于 2019-4-7 22:13:5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东义讲述“章朱学派的当代启示”。
                    章太炎(1869—1936)先生是近代非常著名的人物,研究他的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待中医的态度,可以见证中医的历史地位。他担任过几个中医学院的校长,在那个取消中医呼声很高的时代,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他写过一百篇左右的医学文章,1911年发表《医术评议》,后来撰文批评五行,影响深远。有人问章太炎:“你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太炎笑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
                    太炎先生之祖、父、兄“三门知医”,他自幼承嗣家学,并有学医经历。他对中医的研究,凭借其宏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更侧重于中国医史文献、训诂方面的考证,且成绩卓著。尤其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深思精研,他说:“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还说:“它书或有废兴,伤寒论者,无时焉可废者也。”
                     章次公(1903—1959)先生是海派中医的代表,他办中医教育多年,门人弟子很多,朱良春先生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章次公先生1955年到北京工作,担任副部级的卫生部中医顾问,两次与毛泽东主席彻夜长谈,被称赞为“难得高士”。他因此觉得自己肩负着发展中医的历史责任,就写了一篇改变命运的《从太炎先生论五行谈起》,发表在《新中医》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论辩使他走麦城,被迫一个人在王府里学习马列3个月。章次公从高处跌落的原因,虽然与自己的认识水平有关系,但是“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不容低估。章次公名成之,号之庵,他所以叫“次公”,就是崇拜章太炎。
                      2015年12月13日,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走完了自己99年的人生道路,去往罕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概括他独特学术特征的“朱良春现象”,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原因。解读这个现象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既是历史选择了朱良春,也是朱良春主动传承和发展了中医。

712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21:17:4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4月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主任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学习月经病的“闭经”和“崩漏”。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718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月经病的“闭经”和“崩漏”的有关内容。
       闭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生理性和病理性。西医分为下丘脑性闭经、垂体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子宫性闭经以及下生殖道发育异常性闭经。
       中医认为闭经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损伤,致经源匮乏,血海空虚,无余可下;实者多因邪气阻隔,胞脉壅塞,冲任阻滞,血海不满不溢。临证常分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五型。
        崩漏,中医病名。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足以影响生育,危害健康。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相当于西医病名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治疗,需要辨证论治。经常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713
 楼主| 发表于 2019-4-9 21:19:1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4月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3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晚上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
二十四、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此《伤寒论》原文。按温病热入少阴,逼液下走,自利咽痛,亦复不少,故采录于此。柯氏云:少阴下利,下焦虚矣。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交于肾,水不上承于心,此未济之象。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用其肤以除上浮之虚火,佐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利自止矣。
       猪肤汤方(甘润法)
       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纸薄)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二十五、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柯氏云:但咽痛而无下利胸满心烦等证,但甘以缓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热微,故用此轻剂耳。
       甘草汤方(甘缓法)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桔梗汤方(苦辛甘开提法)
       甘草(二两) 桔梗(二两)
       法同前。
       二十六、温病入少阴,呕而咽中伤,生疮不能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王氏晋三云:苦酒汤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而咽生疮声不出者。疮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鸡子清之甘润,有利窍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虑;然半夏之功能,全赖苦酒,摄入阴分,劫涎敛疮,即阴火沸腾,亦可因苦酒而降矣,故以为名。
       苦酒汤方(酸甘微辛法)
       半夏(制,二钱)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鸡子壳中)
       上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二十七、妇女温病,经水适来,脉数耳聋,干呕烦渴,辛凉退热,兼清血分,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竹叶玉女煎主之。
       此与两感证同法。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者,所以补上中焦之未备;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外热未除,里热又急,故以玉女煎加竹叶,两清表里之热。
       竹叶玉女煎方(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生石膏(六钱) 干地黄(四钱) 麦冬(四钱) 知母(二钱) 牛膝(二钱) 竹叶(三钱)
       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得五杯,再入余四味,煮成二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复之,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上焦用玉女煎去牛膝者,以牛膝为下焦药,不得引邪深入也。兹在下焦,故仍用之)。
       二十八、热入血室,医与两清气血,邪去其半,脉数,余邪不解者,护阳和阴汤主之。
       此系承上条而言之也。大凡体质素虚之人,驱邪及半,必兼护养元气,仍佐清邪,故以参、甘护元阳,而以白芍、麦冬、生地,和阴清邪也。
       护阳和阴汤方(甘凉甘温复法,偏于甘凉,即复脉汤法也)
       白芍(五钱) 炙甘草(二钱) 人参(二钱) 麦冬(连心炒,二钱) 干地黄(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二十九、热入血室,邪去八、九,右脉虚数,暮微寒热者,加减复脉汤仍用参主之。
       此热入血室之邪少虚多。亦以复脉为主法。脉右虚数,是邪不独在血分,故仍用参以补气。暮微寒热,不可认作邪实,乃气血俱虚,营卫不和之故。
       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
       即于前复脉汤内,加人参三钱。
       三十、热病经水适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饮冷,心烦热,神气忽清忽乱,脉右长左沉,瘀热在里也,加减桃仁承气汤主之。
       前条十数日不解用玉女煎者,以气分之邪尚多,故用气血两解。此条以脉左沉,不与右之长同,而神气忽乱,定其为蓄血,故以逐血分瘀热为急务也。
       加减桃仁承气汤方(苦辛走络法)
       大黄(制,三钱) 桃仁(炒,三钱) 细生地(六钱)丹皮(四钱) 泽兰(二钱) 人中白(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候六时,得下黑血,下后神清渴减,止后服。不知,渐进。
       按邵新甫云:考热入血室,《金匮》有五法:第一条主小柴胡,因寒热而用,虽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已现昼明夜剧,谵语见鬼,恐人认阳明实证,故有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证,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人知针力比药力尤捷。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热入血室,亦刺期门,汗出而愈。第五条明其一证而有别因为害,如痰潮上脘,昏冒不知,当先化其痰,后除其热。仲景教人当知变通,故不厌推广其义,乃今人一遇是证,不辨热入之轻重,血室之盈亏,

714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21:42:4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4月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今晚准备讲述的内容是治则的概念,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扶正祛邪、标本先后、调整阴阳、正治与反治这些基本治则?
       敬请关注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719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治则的有关内容。
       中医有独特的世界观,其对健康与疾病,有特色的认识,也有独特的实践。
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如何取得治疗的成功。

中医认为,病人是疾病的主体,也是治疗所依靠的对象,医生的医疗是帮助患者获得健康。这一思想就派生了“扶正祛邪”的观念。
中医把阴阳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所以“治病必求于本”之时,就善于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血气者,人之神。”因此,调理气血,也是很重要的原则。
中医说“五脏者,身之强也。”因此调理五脏,顺其自然属性,保障脏腑气机运行顺畅,也是治疗的原则。
715
 楼主| 发表于 2019-4-10 21:5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4月10日)由王秀民和大家共同复习中医内科学的脾胃系病证。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征,需要阴液的濡养,才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把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痢疾、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而脾胃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在临床中也是我们的常见病证。                                             
           让我们共同期待王秀民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王秀民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脾胃系病证的有关内容。            
        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经》极为重视脾胃之气,李东垣《脾胃论》认为脾胃一虚,九窍不利,百病由生。
脾胃虽然都属土,却有阴阳、升降之别,因此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痢疾、泄泻、便秘等虽都可以归属为脾胃病证,但是治疗需要辨别孰为主?孰为辅?要分清寒热虚实,阴阳气血、升降出入,这样才能方随证转,效如桴鼓。
716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21: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4月11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建辉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甲状腺疾病的总述部分。包括甲状腺疾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敬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马建辉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甲状腺疾病的有关内容。
        中医历史上,把甲状腺肿,或者肿瘤称为“瘿”、颈瘤,俗称大脖子。指生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包括甲状腺肿大等。
       《玉篇》说,瘿,颈肿也。
又如:瘿肿(谓颈部生瘤子的疾患);瘿瘤(中医病名。生在皮肤、肌肉、筋骨等处的肿块)
      虫瘿,树木外部隆起如瘤者。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宋·苏轼《答李端叔书》
又如:瘿肿(指虫瘿);瘿瘤(指虫瘿);瘿尊(瘿杯);瘿瓢(瘿木制的瓢);瘿杯(瘿木制的杯子)
指累赘,多余的东西〖burden〗。如:瘿疣(赘疣。喻附着之物)

治疗甲状腺肿,需要辨证论治,辨清寒热虚实,在脏在腑,气分血分。
甲亢者,多需要养阴清热;
结节者多需要配合化痰利湿、软坚散结、活血化瘀、
71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21:43:2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群友,大家好: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今天晚上(2019年4月12日)由朱萍霞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本书是由邓铁涛先生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我们讲的内容是:
     今天是周五,让我们共同期待朱萍霞的分享,通过一起学习的形式去缅怀邓老,传承中医文化。今天我给大家分享邓老的故乡和他出生时那时的国家形势对邓老人生的影响,         邓铁涛先生1916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在东西方建筑艺术、思想文化相结合的碉楼故乡,在美丽的田园风光熏陶下,邓铁涛先生度过了他的幼年生活。迁居广州见证父辈仁术         1919年邓铁涛先生迁居广州,那时孙中山建立了与北洋政府对立的广州革命政府,大革命的风暴在少年邓铁涛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然而,更使他不可忘怀的事情,就是他在父亲的诊所里,见证了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神奇疗效。http://www.ynjkcy.com/
    祝贺朱萍霞讲述《邓铁涛传》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第一部分,邓老的故乡和他出生时那时的国家形势对邓老人生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部的肖培新主任,2001年编辑过《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邓铁涛》。因此,在2006年策划“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系列丛书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的中医学家就是邓铁涛先生,希望邓老能够在百忙之中参与进来,为这一套丛书增辉添彩。但是,当时邓老非常忙,不仅有许多大事需要考虑,而且他主持的973课题也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所以虽然肖主任通过很多人从旁通融说情,邓老一直没有答应。
2008年11月,我到广州参加第四届名师与高徒学术传承论坛,肖主任知道之后,又把这个愿望托我转达给邓老。他说:“邓老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又临床成就很高的中医药学家,他在中医理论探索和中医战略研究方面,也有很大贡献,有很突出的代表性。这套丛书,主要是为了向大众展示当代中医大家的形象,述说中医学、中医人所达到的水平。丛书如果没有邓老参加,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他还表达了请我主编写这部访谈的愿望。
2006年我在广州的时候,曾经与邓老说过,我觉得一个中医大家所能达到的境界,可能有三点。一是临床水平高,“治病是上工”;二是能够看清本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的战略,“睿智能医医”;三是当国家的中医政策不能完全适应中医发展的需要时,敢于站出来建言献策,“上医能医国”。我觉得邓老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我也知道,邓老所达到的高度,在一本通俗读物里是很难充分表述的。就好像泰山一壤,沧海一滴,增之,不会加其高深;去之,也不会影响其学术成就。但是,对于渴望了解中医的人民大众,对于刚跨入中医门槛的莘莘学子,很多人都渴望了解一个中医大家是怎样“练成”的。我作为进入师门比较晚的弟子,也希望通过整理邓老的学术发展历程,能够更好地继承他的学术成就,成为“学我者必须超过我”的弟子群里一名合格的徒弟。
我带着肖主任的嘱托,也带着自己的款款渴望,告诉了邓老。邓老听过之后,很爽快地答应说:“973的课题终于告一段落,总结性的报告《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9月份已经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手边的事情不是那么多了,也不急迫了。你就着手写吧。主要从我的学术思想入手,加以系统整理,使之成为一本书。”邓老随即在我拿去的信袋上,写下了他的家乡:广东开平钱岗乡石蛟村。
接到这个光荣任务之后,我心中非常高兴,一边回忆我所知道的邓老事迹之点点滴滴,一边查阅资料,一边构思,在回石家庄的火车上,就把整部书的主要轮廓勾画出来了。在广州的时候,朱良春先生知道邓老同意参与这套丛书,很是高兴;后来,我到北京出版社去,谈《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书稿的定稿问题,把编写大纲交给路老看,他说:“很好!邓老的事迹也由你来写,这真的成了一套丛书了。”
718
 楼主| 发表于 2019-4-13 21:26:1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   
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
          第十五节:进中研院,勤于临床讲究实践倡急症
       文革结束了,他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年过半百的路志正先生,坚决谢绝了卫生部领导的关心照顾,执意来到广安门医院,一不为安闲养老,二不是退隐医林,而是大力弘扬中医特色,为中医事业而奋斗。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jlzz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路老的奋斗精神,文革结束了,他落实政策回到北京,谢绝上级安排当领导的机会,人生半百过后走进中研院,在临床一线展示中医魅力。
      路老说,在1982年春,为了继承发扬中医治疗急症的宝贵经验,我提出了建议,要抢救中医善治急症的专长。北京市卫生局同意了这一意见,委托鼓楼中医院举办首届中医内科急症学习班,巫君玉副局长邀请方和谦教授和我前去讲课。1982年在湖南衡阳召开了中医工作会议,号召发扬中医特色,开展中医急症的治疗。当年的12月,卫生部中医司与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在上海召开了内科急症学术交流会议。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激发了我编写《中医内科急症》一书的动机,利用工作之余,与我的几位学生一起,把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所积累的资料,进行总结、补充,形成了这本书。并收集汇总了部分古典医籍中有关中医急救方法,并写了“中医部分急救法琐谈”等文章,其中不少内容值得继承与研究。
曹东义:这是一本比较早的专门论述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也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学术著作。能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吗?
路老:在该书的“总论”里,我们首先介绍了中医治疗急症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治疗急症的成就,中医内科急症的范围和特点,内科急症研究的重点,提出来要抓主证,审查整体情况,注意把握病情变化的原则意见。介绍了六经、八纲、卫气营血、三焦、脏腑辨证在急症辨证之中的应用要点。还介绍了常用的急救方法。
曹东义:中医常用的急救方法有哪些啊?
路老:主要有内服、外用,以及中医所特有的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主要有内服法、注射输液法、雾化吸入法、肛门纳药法、喷鼻开窍法、药物外敷法、外用冰敷法、搽牙开噤法、药物蒸浴法等等。
曹东义:这些药物疗法的内容还真很丰富,我们平时可能注意不够,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几乎是埋没或者丢失了这许多很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
路老:这些特色疗法,古人创造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在历代中医治疗急症的过程之中,不断创造出的新方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疗效,因而才被记载下来。
曹东义:急症治疗效果如何,正是考验中医临床水平的关键,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能力”,是考验中医真功夫的重要方面。
路老:急症具有来势猛,发展快,变化速,病情重等特点,稍一延误,往往危及生命。针刺是中医治疗急症很得力的措施,往往先于药物而发挥第一作用。所以,我主张对于急症,多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不能单靠内服药一种方法。我们在“针刺法”之中,介绍了常用急救主穴、急救备穴、针刺注意事项和针刺意外处理。“灸法”也是中医急救的主要方法,我们在书中也介绍了灸法的作用、分类和注意事项。另外,拔火罐、刮痧、推拿都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救措施,灵活选用,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719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21:46: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4月14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张锡纯。
      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河北盐山县人,为近代著名的医学大家,也是主张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诵读经史百家,青年时因秋闱不第而转攻中医,对中医理论研究颇深且临床经验丰富,传世著作为《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学验俱丰。他说:“中西(医)之论药性,凡其不同之处,深究之又皆可以相通也。”在实际临床上,张锡纯常常是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他将中西药理论融汇并验证收效于实践,实属创举,对开创中西药理汇通具有重要贡献。既打破了中西医的界限,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又对今天广大西医们有很大的启示。而今广大西医不懂中医的辨证施治,更不知晓中药的药理药性,往往是盲目的在给患者开一些中成药。这种以对号入座的方式来开中成药是没有中医辨证的,后果是可想而知。因此,张锡纯“衷中参西”的汇通思想能给今天广大西医大夫们以很好的启迪。作为西医大夫,只有懂得中医之辨症、中药之理性,才能更好地开出中成药而造福广大患者。“漫道中西理不同,天生国手善沟通。”但愿张锡纯“中西医汇通”的治学精神,能很好的激励后生!这首小诗是:一代医家张锡纯,衷中参西为杏林。勤于临证勤实践,传承岐黄激后人。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中医名家张锡纯的医学成就。
      张锡纯(1860-1933),河北盐山县人,为近代著名的医学大家。
1885年,26岁的张锡纯治愈了连当时的名医高鲁轩、毛仙阁都束手无策的危重症,足见他平时对于医学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此后,生逢乱世的张锡纯,开始应诊看病。
1893年他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第后,34岁的张锡纯遵父命改学医学,他在清朝废科举兴学堂的前夜,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与决定,可见他们父子不仅识时务,而且能得风气之先。受“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张氏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已年近五旬,《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出版标志着张锡纯独特的学术思想已经诞生。
张锡纯先生说自己“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仅又10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含浑,有赖后人阐发耳”(参见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篇医论“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沟通中西原非难事”)。
张锡纯先生用“阿司匹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它,不是像“青蒿素”那样用西医理论指导,这是“谁做主体”的问题。
也就是,是中医在“吃菜”,还是中医被当做菜。
张锡纯先生的自信,是由于他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道术并重发展中医学术。
我认为他“生逢乱世迎西风,根基深厚立中流!”是中医界的模范。
720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21:46:0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晚(2019年4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学习月经病的“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头疼、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吐衄。”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ynjkcy.com/zyfk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月经病的“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头疼、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吐衄”等内容。
    月经来潮,是一个人肾精、肾气充足的象征,也是肾阴、肾阳平衡的表现。
月经病的发生,虽然是妇科常见病,除了和肾精、肾气、肾阴、肾阳有关系之外,还和其他脏腑有很深的关系,比如脾胃的运化,心阳的温煦,肺气的推动,肝血的储藏,肝气的疏泄等有关系。
脏腑功能的正常维持,又和外在自然因素、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系。
因此,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之中,对于外感伤寒病的“经水适来”、“经水适断”,其对疾病的影响,都有深刻的认识。即使都属于“热入血室”,其治疗也不一样,有的“勿犯上二焦”就可以解决问题,有的需要针刺期门,有的需要服用小柴胡汤,有的则需要桃核承气汤、抵挡汤等,病情的变化很多,诊治的方法也很丰富,只要方证相符,就可以效如桴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6:40 , Processed in 0.05124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