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刘亦之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9-9-13 21:01:03 | 只看该作者
三叉神经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为十二对脑神经之中的第五对脑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由两种纤维成分所组成。



中文名三叉神经 外文名n.trigeminus 别    称混合神经 主要组成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常见发病病症三叉神经痛 常见发病病因第5对脑神经受损 常见发病群体女性人群、老年人群 多发群体中老年人群、女性人群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目录

1 一、纤维组成:
2 二、分类:
3 三、三叉神经损伤:

   


一、纤维组成:

一种是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其神经元胞体位于颅中窝颞骨岩部三叉神经压迹处、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的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内。三叉神经节的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在脑干脑桥臂和脑桥基底部交界处入脑,传到头面部触觉的神经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传到温觉、痛觉的神经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

另一种纤维是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源于特殊内脏运动核之中的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来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成分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从脑桥臂和基底部交界处出脑,纤维成分加入到三叉神经第三大分支下颌神经内支配咀嚼肌等肌肉的运动。

   


二、分类:

三叉神经节的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眼神经(Ophthalmic nerve)、上颌神经(Maxillary nerve)、下颌神经(Mandibular nerve)。

(一)眼神经:

眼神经是感觉性神经,纤维成分为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种,从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眶上裂入眶,发出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神经等分支,传到眼裂以上头面部皮肤、结膜、眼球、部分鼻旁窦粘膜等部位的一般躯体感觉信息。

1.额神经较粗大,位于上睑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经较大,经眶上切迹,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2.泪腺神经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前行至泪腺分布于泪腺和上睑的皮肤。

3.鼻睫神经在上直肌的深面,越过视神经上方达眶内侧壁。此神经分出许多分支,分别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二)上颌神经:

上颌神经是感觉性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海绵窦外侧壁,穿圆孔出颅,发出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颧神经及翼腭神经等,分布于上颌牙、牙龈,鼻腔粘膜等。

1.眶下神经经眶下裂入眶,再经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散成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的外侧部、上唇和颊部皮肤。临床上作上颌部手术时,常在眶下孔处进行麻醉。眶下神经在眶下管中发出上牙槽前支,至上颌前部的牙齿和牙龈。眶下神经受损害时,则其支配区感觉发生障碍。

2.上牙槽神经分为三组:①上牙槽后支,自上颌神经的翼腭窝段发出2~3支,穿上颌骨后面进入骨质,布于上颌窦、上颌磨牙、牙龈及颊粘膜;②上牙槽中支,自眶下沟段发出,布于上颌前磨牙及牙龈;③上牙槽前支,自眶下管段发出2~3支,布于上颌切牙、尖牙及牙龈。

3.颧神经较细小,在翼腭窝处分出,与眶下神经一同经眶下裂入眶,穿经眼眶的外侧壁,分布于颧部皮肤。此神经如受损害,其分布区感觉则发生障碍。

(三)下颌神经:

下颌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其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组成,穿卵圆孔出颅,发出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及咀嚼肌神经,其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等;感觉纤维管理颞部、口裂以下的皮肤、舌前2/3粘膜及下颌牙和牙龈的一般感觉。

   


三、三叉神经损伤:

三叉神经半月节以上损伤时:可出现患侧头面部皮肤及舌、口、鼻腔粘膜的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患侧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三叉神经半月节以下受损时:可出现各单支损伤表现,眼神经受损时,出现患侧睑裂以上皮肤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上颌神经损伤时可至患侧下睑及上唇皮肤、上颌牙齿、牙龈及硬腭粘膜的感觉障碍;下颌神经受损时可致患侧下颌牙齿、牙龈及舌前2/3和下颌皮肤的一般感觉障碍,并有患侧咀嚼肌的运动障碍。
62
发表于 2019-9-13 21:02:14 | 只看该作者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上接手厥阴心包经于无名指,下接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眦。经脉分布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和头面。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关冲,末穴是丝竹空,左右各23穴。



中文名手少阳三焦 出    处《黄帝内经》 经    类十二经脉之一


目录

1 解读
2 中医应用

   


解读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少阳三焦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三焦,阳气少的经脉。

经脉循行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中医应用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灵枢·经脉》)

本经异常可表现为下列病症: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本经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眼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疼痛,小指、无名指功能障碍。
63
发表于 2019-9-13 21:03:24 | 只看该作者
神经的生理作用能治疗疾病?
64
发表于 2019-9-13 21:03: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5
发表于 2019-9-13 21:03:43 | 只看该作者
柳之心 发表于 2019-9-8 08:29
看待事物不要太偏激。解放前包建国初期,儿童死亡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贫穷,医疗资源并不能及时让普通 ...

说的非常好。其实,挺中医的或者是反中医,都没有本事对自己的认识,有足够的论据。每个人的观点,都存在不足。所以,对自己的认识,都不要信誓旦旦的认可。也不要对别人的观点,不屑一顾。说到底,我们的认知,都还不行,都还很幼稚。慢慢讨论吧,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其实,我们的认知,都有缺欠。
66
发表于 2019-9-13 21:06:01 | 只看该作者
1.休克:休克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在及时进行西医对症处理等基础上针刺人中穴,有升压作用快、复苏时间短等优势。如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大量补充血容量的情况下,急刺水沟穴,强刺激,其升压效果及苏醒神志作用可提前15~30min或更长。采用重雀啄手法针刺人中穴配合电针,治疗后15min即可明显提升休克患者血压,减慢心率,特别是在休克复苏早期(前30min)效果明显。先用重雀啄手法针刺水沟穴1min,向上斜刺8~20mm,其后采用电针刺激,留针1h出针,30min前为单纯针刺治疗,30min后予西医常规治疗,其即刻升压起效时间较单纯西药治疗提前。

2.惊厥:临床上针刺人中穴治疗的惊厥主要是小儿高热所致的惊厥,配合针刺涌泉穴等或药物可达到理想的控制作用。直刺人中穴,并提插捻转,如1min后未止,以同样手法针刺涌泉穴,绝大部分患儿在1min内惊厥得到控制;配合口服清热熄风中药可有效控制复发。5%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配合针刺人中2min左右可使抽搐停止。以水沟穴为主的针刺结合药物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也表明此法具有奏效快、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势,水沟穴要求直刺,进针快、强刺激,并提插捻转直至抽搐停止,捻针频率为20~30r/min。也有研究者针刺涌泉水沟控制肝性脑病惊厥,水沟针刺方法是向上斜刺10mm,强刺激,行针1~3min。

3.急性腰扭伤:针刺人中穴或人中与其他穴位组合可治疗急性腰扭伤。人中穴沿鼻中隔方向进针0.5寸,行重捻转泻法,使针处明显痛胀感;持续施术3~5min后留针30min,每隔5~10min运针1次,疗效满意。用1寸针快速刺入人中穴,180°旋转捻针3~5次,留针30min,配合软组织松解手法,并在留针同时令患者活动腰部,效果明显。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针刺人中穴效果明显优于针刺委中穴。另有先泻双侧委中穴,起针后再用1寸毫针刺泻人中穴,得气后,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取效。针刺人中、后溪穴为主治疗急性腰扭伤,均采用强刺激,以患者感到较强的酸、胀、麻感为佳,留针15~30min,每5分钟行针1次;亦有人中穴斜刺0.5寸许,不提插不捻转收效亦佳。
67
发表于 2019-9-13 21:07:08 | 只看该作者
人中为督脉经穴,为鼻柱下方与上唇之间一浅沟,因其在口鼻之间,鼻为肺窍通于天,口为脾窍通于地,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处于中而名“人中”,又因所在处如涕水之沟渠而名“水沟”。此即人中沟,将此沟长度分为3等分,在上1/3与下2/3交点定穴。并不在人中沟的中点。其位置固定,简单易取,而为学术界所公认。近来有学者提出人中沟正中线上的所有点均为人中穴针刺点,针刺不同的点对不同的急症有不同效果,而且不同部位的针刺方向也不同。如将鼻唇沟分为上、中、下3段9穴,分别主治从头到膝的人体各部位病症。施术上针尖向上可清神开窍,用于治疗昏迷、癫狂;针尖向左或向右可疏利经络,治疗同侧面瘫或半身不遂;针尖向下可通调任脉,治疗胸腹诸疾。天气属阳,地气属阴,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生化万物,天地阴阳之气离绝则生气不在,当人发生昏迷晕厥之时,刺激人中可交通天地之气,调和阴阳催人苏醒,长期以来一直作为急救穴位。每遇昏迷、高热惊厥、中暑、溺水、癫痫和突然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中风、过敏以及急性腰扭伤疼痛难忍等急性病症,现场无医护人员或缺乏有效抢救手段时,若及时在人中穴施以针刺或用手指切掐刺激,可使一些轻度昏迷患者即刻苏醒;对重症昏迷患者也可起到促醒作用,为减轻痛苦、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时机,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中医急救方法。
68
发表于 2019-9-13 21:0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9-13 21:12 编辑

、人中癫狂神经?醒神”。??
69
发表于 2019-9-13 21:0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9-13 21:11 编辑

人中中暑神经?人中癫痫神经?
70
发表于 2019-9-13 21:10:37 | 只看该作者
人中急性腰扭伤疼痛难忍人中腰神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4:54 , Processed in 0.08406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