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五行的观念,大约起源于伏羲-女娲时代,距今大约1万年以前。通常认为:五行说是在太极阴阳说的基础上形成的。阴阳学说产生于夏朝,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源流和基础,是中国文化的骨架。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 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2. 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3. 源自天之五星
4. 源自手指的计数
5. 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阴阳五行,远古的时候,可能是两个学说,邹衍开创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邹衍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转化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有着阴阳对立的关系。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一个学说。邹衍把阴阳、五行融合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个转折点,分界线。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与同时代的《淮南子》对于此前的阴阳五行进行了整合与统一。
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废除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纳,开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完善。至此,阴阳五行学说替代了阴阳与五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应用于各个领域。《内经》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中蕴含着五行,五行中包含着阴阳。“肾阳”是五行中的肾,阴阳中的阳。“肾阳”不能拆开了!这就是阴阳五行中的“肾阳”,远古的,各自独立的阴阳与五行,都不存在“肾阳”这个概念,都不能解释“肾阳”,更不要说肾阳虚,肾阴虚之类的概念了。
余类推。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内经》之后,阴阳五行学说在脏腑理论中也在不断的发展,《金匮要略》中只有肾气虚,没有肾阳虚、肾阴虚。到了宋朝钱乙,创造了六味地黄丸,才可能出现肾阴虚之说,到了金元四大家,肾为命门之火兴盛起来,肾阴虚,肾阳虚才完善起来。
阴阳五行,在不同的时代,含义有所区别;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含义也有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今天所说的阴阳五行,我们现代人头脑中的阴阳五行,五花八门,现在中医教材里的阴阳五行,邓铁涛头脑中的阴阳五行,……各人有各自的理解,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理解,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此,也就争论不断,没有结果。
所谓“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hang)列”,排列次序,分类;二是指运行(xing)变化。既是空间的,横向的分类,又具有时间的,纵向的运动,运行意义。
五行生克关系。包含两方面含义:1 循环“生”与循环“克”;2 每一脏与其他四脏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四种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事物内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克是相对的,没有生,就无所谓克;没有克,也就无所谓生。有生无克,或者有克无生,事物就会无休止的发展而走向极端而崩溃。在生克这个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中,无论是生的过分还是克的过分都会因对立而打破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发展。为了维护相对平衡,生与克要相互牵制。当不能相互牵制时,平衡被打破,这时事物就会出现了新的变化。
阴阳包括五行,五行含有阴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可分为两类,阴类和阳类。“阳类”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积极,好动等特性:“阴类”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储蓄,消极,安静等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事我都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含义如下:1 阴阳对立;2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3阴阳平衡;4阴阳转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