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血虚和贫血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8-29 21:02:06 | 只看该作者
           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主症与兼症,必具症与或然症对于确定诊断的意义是不同的!贫血是白血病的或然症,兼症,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关于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分型,仅仅是参考,不可以作为依据。

         个人能力有限,仅供参考!
62
发表于 2016-9-2 23:05:4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8-29 18:07
血虚证的范围比贫血大得多

——举几个(贫血外的)大家讨论讨论。

血虚证的范围是比贫血的大,但血虚不能完全涵盖贫血。
中医内科的内伤杂病中,许多病有血虚证,这些大约一半多和贫血无关,头痛、眩晕、痹症等等,还有几种神志病,失眠、心悸、癫狂等,也和贫血没有直接关系。
63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05:30:42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8-29 10:46
再百度一下低蛋白血症的资料: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 ...

拜读了陈版的帖子。想说的是低蛋白血症和低血红蛋白症不是一回事儿。低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液的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液的营养能力下降,患者因而出现乏力,消瘦和浮肿等,但这和贫血不是一回事。贫血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降低,患者主要表现出现缺氧。总之,血浆中的蛋白减少和血红蛋白减少不能混为一谈,应该有所区别。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05:49:3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8-29 08:23
而中医的血虚证是包括了血液的所有成分的降低,而不单单是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

——血液的成分极多。 ...

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辨证为气虚证为多;

低蛋白血症通常表现辨证为气虚证为多;

低血糖可出现虚脱晕厥,中医谓之气虚阳脱;

血浆水分丢失过多,即脱水,中医通常可表现辨证为伤津耗液;

低血钾可引发肢体软瘫,中医归为痿症,常辨证为脾胃虚弱或肝肾亏虚;

低血钙可表现为肢体痉挛抽搐,中医可责之于肝风内动;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血液中多项内分泌激素水平较低,中医常辨证为阳虚证;
……
---------------------------------------
很欣赏陈总版的这段文字,很喜欢这样中西结合的论述,这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增加了现代科技的信息,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尝试。谢谢。








65
发表于 2016-9-3 06:04:0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2 15:05
血虚证的范围是比贫血的大,但血虚不能完全涵盖贫血。
中医内科的内伤杂病中,许多病有血虚证,这些大约 ...

中医内科的内伤杂病中,许多病有血虚证,这些大约一半多和贫血无关,头痛、眩晕、痹症等等,还有几种神志病,失眠、心悸、癫狂等,也和贫血没有直接关系。

一一眩晕,失眠,心悸等,可由贫血直接引发;

头痛,痹症,癫狂诸病症,可以兼病有贫血。当兼并有贫血时,在上述病患中多可出现有血虚证,不兼并有贫血时,多表现为其它证如肝阳上亢、脾肾阳虚、痰浊、血瘀等。

点评

眩晕,失眠,心悸等,可由贫血直接引发; ------------------------------- 这是不错。可是,这几种病,辨证属于血虚但化验不是贫血的也多。这两个中西医概念很难直接对应。 中西医概念要直接对应的,只有症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3 19:59
66
发表于 2016-9-3 06:09:49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2 21:49
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辨证为气虚证为多;

低蛋白血症通常表现辨证为气虚证为多;

很欣赏陈总版的这段文字,很喜欢这样中西结合的论述,这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增加了现代科技的信息,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尝试。谢谢。

一一谢谢千总支持。

以上论述,只是一个框架性方向性的观点,具体细节上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需要大家进一步讨论完善。

67
发表于 2016-9-3 08:18:17 | 只看该作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仁海先生不喜欢这句话。我离不开这句话。
       要真正认识血虚与血虚证,还得从八纲辨证说起!
      八纲辨证,演化到虚证,再演化出阴、阳、气、血等“虚证”,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出来的概念!数以千百计的症状体征,脉象舌像,归类于八类!再细分,寒热虚实等等,例如:阳证,阴证,气虚证,血虚证……每一个证的外延非常广阔,相对而言其内涵非常浅,在临床上是非常难以把握的,非常抽象的东东。象这么大的一个证,不可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方剂!八纲辨证的任何一个证都没有相应的方剂。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说的还是病机,而不是具体的证!!在临床实践中,纯而又纯的血虚“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正统的血虚证是月经稀少,色淡,对应方剂是四物汤!而“血虚”这个病机却广泛地存在于许许多多的具体证之中。
      按照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贫血,具有更多的交集,大家都感觉到二者应该是相对应的,必有其道理。但是到了临床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8
发表于 2016-9-3 11:03:2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3 00:18
牵一发而动全身!仁海先生不喜欢这句话。我离不开这句话。
       要真正认识血虚与血虚证,还得从 ...

要真正认识血虚与血虚证,还得从八纲辨证说起!

按照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贫血,具有更多的交集,大家都感觉到二者应该是相对应的,必有其道理。但是到了临床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还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好,泛泛而谈容易离题。

若是从定义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可以用演绎法。至于演绎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定义是否正确,是否有歧义。

若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则当用归纳法。先分析实际的,具体的情况,再归纳。

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当从实际出发,先分析,后归纳,这样得出的的结果较正确可靠。


69
发表于 2016-9-3 12:51: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没有一毛钱关系原创 2016-09-03 于建成 [url=]岐黄正传[/url]
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没有一毛钱关系

为了能弄清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消除中医从业者的疑惑,有学者在全球中医药论坛提出很多话题进行讨论。其中一个话题,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为什么只有肝血虚、心血虚,而没有脾肺肾血虚?旨在明确中医的“血”,其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讨论的结果,西医的血液成分低,如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等,都属于中医的气虚范畴;血钙低,属于中医的肝风范畴;血容量低,属于中医的气津范畴。所谓的心血虚,原本应该是中医的肺气虚,属于宗气和气范畴。不难得出结论,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没有一毛钱关系。

造成这种概念混乱的原因,一是把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两个不可通约的概念,直接对等起来了,血虚就是血液亏少,其它的同名概念亦是如此;二是把病理因素与生理结构功能失调混为一谈了。

血钙低是致病因素(不管是原始因素,还是次生因素),引起神经兴奋性升高,产生肌肉痉挛,在中医这儿就主要是肝血出了问题,名曰肝风内动。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其基本原理就在这里。引起心律失常,即中医的心悸,引起支气管等痉挛,即中医的哮喘,在中医这儿就主要是肺气出了问题。宗气就是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中医教材的所谓心血虚,主要症状是心悸、短气,正是肺气虚的表现。肺藏宗气,宗气有问题正是肺有问题。若说心血虚涉及的疾病是虚劳,虚劳范围可就大了,五藏皆可虚劳。按其所言症状,应该属于西医的基础代谢率低,亦属于气虚范畴。至于低血钙其它的原发病或病理变化,都可在中医这儿找到相应的藏府和风热湿燥寒的病机,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了。



不要想当然地见到“血”字儿,就往血液上靠,要看看古中医原本是如何定义“血”的内涵的。《素问·五藏生成》:“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里的生成,与“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义相同,是指理论的构建。创造一个理论解释世界的人为上,学了这个理论并有所发展的次之。创造经典力学的牛顿为上,此后的经典力学家们都为次之。辨析以上论述,显然是《黄帝内经》把西医的动物神经中的递质定义为了中医的“血”。因为,人为定义了“肝藏血”,所以,只能有肝血虚,即中医教材所说的麻木不仁,而不能有其它四藏的血虚。心,只能是脉虚,体现在神上;脾,只能是营虚,体现在传化上;肺,只能是气虚,体现在节律(率)上;肾只能是精虚,体现在作强上。为什么有肝气、心气、脾气、肾气一说?那是因为这个气在此表示的是五藏的效率,所以可以用气做词尾。这个词尾可用可不用,比如肝虚是指效率低,肝气虚也是指效率低。



现代中医整体服务能力之所以下降,原因就是概念不清,说白了就是不知道治的是啥。有临床经验的中医,不会用补血药当归,或补血剂四物汤治疗血液亏少。没有临床经验的人,会不会按着血虚就是血液亏少的所谓理论,来选用补血药当归,补血剂四物汤呢?

在没有借用中医名词翻译西医概念之前,黑箱法构建的中医理论概念是清晰的,什么是气、什么是血、什么是肺、什么是肝、什么是心,选什么方,用什么药,都很明确而且系统。此后中西医概念就混淆了,西医没有问题,倒是把中医弄蒙圈了。现代中医大家们一再呼吁,不要中医西化。除了避免中医院校培养三流西医外,其目的还应该是,在没有弄清中医概念内涵之前,不要用同名西医概念对等解释中医概念。尤其是不要中西医概念混搭,杜撰一些新中医概念和证型。




70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14:3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9-3 06:53 编辑
杨金峰 发表于 2016-8-28 23:42
因为 ,中医的血虚证是包括了血液的所有成分的降低,所以,他也当然的把西医的贫血,给包括在内了。所以 西 ...

“血虚”是中医学中的证名,中医中没有贫血一说。“贫血”是西医中的病名,西医中也没有血虚的说法。两个概念范畴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
中医学中所言的血虚,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有着不同的含义,是对头晕眼花、手足发麻、面色苍白和萎黄、妇女月经量少、心悸失眠、闭经等一系列症状的总概括,但未必有血象的异常。

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指人体循环血液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干正常值的病理状态。种类较多,如缺铁性负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而以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贫血一般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眼睑淡白等“贫血貌”,还可有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状。


所以可以说血虚与贫血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尽相同,不能划为等号。中医的血虚证,绝对不等于西医的贫血症;但西医诊断的贫血症一般都属于中医“血虚”的范畴。也就是说,有血虚的病人不一定有贫血;但西医确定典型贫血的病人,一定血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3:28 , Processed in 0.12813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