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因”一词的疑惑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6-26 10:28:08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6 10:22
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凡是有痛苦不适感觉的则谓之病。

但是,中医所谓的这种病,仪器有时可能查无异常,西医谓之功能性疾病,亦或是亚健康。

点评

金栋先生啊,这是两句话,您肯定了第一句话,这句话本来也没有争议。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句话,还专门打个红字,您就给漏了?呵呵,您继续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6 10:58
62
发表于 2016-6-26 10:28:37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6 10:22
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凡是有痛苦不适感觉的则谓之病。

但是,中医所谓的这种病,仪器有时可能查无异常,西医谓之功能性疾病,亦或是亚健康。
6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0:58:40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6-26 10:28
但是,中医所谓的这种病,仪器有时可能查无异常,西医谓之功能性疾病,亦或是亚健康。

金栋先生啊,这是两句话,您肯定了第一句话,这句话本来也没有争议。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句话,还专门打个红字,您就给漏了?呵呵,您继续吧。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64
发表于 2016-6-26 15:21:51 | 只看该作者
      病因学:近代西医对于感染病的病因认识很明确,就是病原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病因的相关因素。中医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是外邪,即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我们来探讨病原体与外邪六淫的关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究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中医书上固有的提法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是规律和法则。《内经•五运行大论》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意思是: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固有规律。中医学对自然变化和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总结认识,基本上是通过对有关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经过推导、总结而来,因此,中医学十分强调“候”、认为“道”源于“候”,因而,“候”也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中医学中所谓的“候”,一般可分为“气候”、“物候”、“病候”三个方面。所谓“气候”指日月星辰的运行与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物候”,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主要指各种生物(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收藏等客观表现;“病候”,指人体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
        根据“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理论,中医对外感热病特别是对温病病因的认识是按照“审证求因”思维方式进行的。当把所有疾病作为一个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时,其中有一大类疾病具有发热及一系列热性的证候,《内经》规定“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是广义的伤寒,包括温病在内。伤寒与温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两大学派,我们不讨论两大学派之间的关系,单就病因来说,中医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邪,温病的病因是温邪。中医还认为:六淫皆能化火,所以无论寒邪还是温邪都能引起发热这一类热性疾病。温病与伤寒的区别首先起源于治疗上的差异,因为在《伤寒论》之前,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治疗伤寒的方法对于一大类热性疾病不适宜,造成病情加重或死亡。这一点在《伤寒论》中已经明确了;张仲景之后的医家又经过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创造出许多新的方剂,治疗这些疾病取得了巨大成功,才把这一大类热性疾病分离出来称为温病,以示与伤寒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说。所以中医理论的创立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首先观察到许多证候用原有的治疗方法无效,同时有治疗方法的创新,而后才有一大群证候被分离出来,最后才有理论的创立。理论创立之后,再用于指导医疗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原有的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乃至藏象学说中的象、态等,都是以证候为基础,反向推论出来的。这种思维方法在西医也是普遍使用的,如SARS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西医并没有认识其病原体,首先认识到的是一组有别于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非典型肺炎,但是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在SARS之前非典型肺炎多为散发,不具有传染性,因此推论SARS为一种新的传染病,其病原体(病因)至今还不能完全确定。从疾病的诊断思维过程来看,医生第一次接触病人看到的,追求的,想要知道的不是病原体,而是病人的所有临床表现及疾病发生的过程、诱因,得出第一印象之后,推论其病理状态及可能的病因,根据病人所处的病理状态及可能的病因给予治疗,必要时才进行病原体(病因)诊断。“审证求因”是中、西医共同遵循的思维方式,只是中医始终停留在推论的水平上,而西医则是用实验的方法找到了病原体。西医以病原体作为参考系,在动物身上复制出该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观察其临床表现并与人的临床表现相比对,并经过病理生理学、病理形态学研究,最终得出病因、病理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的系统理论。从理论体系发生的过程,可以看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联系与差别。无论从理论体系发生的过程,还是疾病诊断的思维过程,都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经过“审证求因”的反向推论的过程,得出有关病因、病理机制的假设。它们的区别是理论框架不同。由于理论框架不同,对于临床表现的取舍也不同,既就是临床表现取舍相同,由于理论框架不同,得出的病因、病机也不同。
         温病从伤寒分离出来之后,温病的病因也是按照“审证求因”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与天地相适应”的理论框架推导出来的。因为温病与伤寒都是研究发热这一大类疾病的,二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推论其病因也一定不同。伤寒的病因是寒邪,那么温病的病因就是温邪。温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风,因此在春季发病的多数为风温,其病因是风热病邪;夏季酷热,夏季容易发生暑温,其病因是暑热病邪;长夏多雨潮湿,多发湿温,其病邪是湿热病邪;秋季干燥,易患秋燥,病因是燥热病邪。温病讨论冬季发生的疾病比较少,因为冬季发病其病因是寒邪,疾病以伤寒多见;冬季的温病称为冬温。这是一般情况,发病季节与临床表现相符合。另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暑温、暑湿相似,却发生在冬季,称为伏暑;发生在春季的另一类温病与风温不同,起病即以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称为春温,这两种病邪称为伏邪。可以看出中医温病的病因是由证候与季节相结合所决定的。西医感染病的病因是病原体,同时也认识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自然因素中季节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感染,感染病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特定的临床表现,例如冬春季有利于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病,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候群;夏秋季有利于沙门氏菌的繁殖与传播,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症候群;秋季蚊虫孳生高峰期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等疾病,出现突发高热、昏迷、皮疹症候群。所以在某个季节容易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就有规律可循。中医正是在不知道病原体的情况下,根据某个季节经常出现的临床表现(证候)以及证候之间的演变规律,总结、推断出疾病的原因,所以,中医温病的病因与病原体有密切的关系。临床症候群就是温病病因(具有季节性特点)与病原体的桥梁,例如冬季出现发热、咳嗽、咯痰、胸痛症呼吸道感染候群,中医称为伤寒,那么,伤寒就与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有关。余类推。
65
发表于 2016-6-27 16:0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6-6-27 16:07 编辑

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支持!原因与疾病为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有因则有果,中医治病便是消除病因,因去则果不能存。只要能得因去因,有何疾病是不能防治的呢?

点评

有道理  发表于 2016-6-27 21:14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0:23:1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经典,现代医学,都没有病因一词,现在整天讲中医病因,是什么意思?
67
发表于 2016-9-26 04:09:14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医学,都没有病因一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8
发表于 2016-9-26 04:11:58 | 只看该作者
流行病学--病因及病因推断
https://m.baidu.com/from=1012852 ... iv-a2-div-div%22%7D
69
发表于 2016-9-26 06:09:22 | 只看该作者
柴胡汤 发表于 2016-6-27 08:02
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支持!原因与疾病为因果关系:有果必有因,有因则有果,中医治病便是消除病因,因去 ...

“中医治病便是消除病因,因去则果不能存。只要能得因去因,有何疾病是不能防治的呢?”此话不无道理,但是有时候并非如此。比如烫伤,已经远离病因,但是伤情依然存在。比如有人跳楼跌伤,拆除大楼,患者伤情就能马上恢复吗?

点评

消除病因,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疾病。  发表于 2016-9-26 22:08
受伤原因是意外,健康人或患者均有可能发生,主要是提高防范意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6 09:13
70
发表于 2016-9-26 09:13:01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6-9-26 06:09
“中医治病便是消除病因,因去则果不能存。只要能得因去因,有何疾病是不能防治的呢?”此话不无道理,但 ...

受伤原因是意外,健康人或患者均有可能发生,主要是提高防范意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8 20:49 , Processed in 0.30274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