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yds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咨询一个小小的问题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5-30 11:07:29 | 只看该作者
决生死指的是微循环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如果没有微循环提供的新陈代谢物质交换就会有组织坏死。
处百病指微循环开放时间的改变与疾病密切相关。
调虚实指通过调整循经微循环开放的时间可以调整人体组织的虚实。
62
发表于 2016-5-3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5-30 04:47 编辑

一、经络的本意是血管,见赵洪钧先生的《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二、经络的本意是血管,并不是说,经络的今义仍然是血管。经络的概念,同脏象的概念一样,源于解剖,超越了解剖,已经演变为功能的,生理的概念,是一系列相关相近生理功能或过程的集合: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重在功能,而不是形态结构。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脏腑器官,当是血管循环与神经系统的功能;行血,濡养脏腑组织,当是血管循环系统的功能;行气,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当是神经系统的功能。

必须强调的是,从经络感传现象研究出发,经络所牵涉到的神经系统,似不以躯体性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而是与血管的内脏交感性神经功能为主。详情可参阅袁其伦先生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
63
发表于 2016-5-30 12:37:3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的本意和现代研究者的困惑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 ... amp;extra=page%3D10

一 经络的本意
经络指什么,本来是很清楚的。《内经》说: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脏》)
“夫经脉十二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
“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曰:愿闻脉度。岐伯答曰:……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灵枢•脉度》)”
可见,经络或经脉是人体中无所不至的、运送气血的隧道系统。
据现代医学所知,人体中无所不至而且呈网络分布的隧道只有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其中,运送气血的主要是循环系统。故可断言,经络或经脉的本意就是西医说的循环系统的血管。
经典中支持经脉或经络指血管的论述还很多。如:
《内经》把脉分为经脉、络脉和孙脉。说: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灵枢•经脉》)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脉度》)
气口指血管是无疑的,脉的逐步分枝也和血管完全相同。
《内经》更有动脉之说。
“动脉”在《灵枢》中约17见,《素问》中约9见。
《灵枢•本腧》所述确且无疑的动脉有:肘动脉(肱动脉下端)、胫后动脉、腋动脉等。《内经》其它各篇提到的还有耳前动脉、颞动脉、足背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等,不一一注明出处。总之,凡可以触及的表浅动脉和深部动脉,古人都知道。
  民国初年,统一医学名词时,把英文的artery译为“动脉”,就是根据中医概念的准确意译。
  至于静脉,中医无此术语,《内经》只说过有些脉是不动的。如“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素问•病能论篇》)。不过,按阴阳原理,有动脉就有静脉。故静脉之说充实了经脉或经络学说。
  比如,西医说的“大隐静脉”就是对中医的补充。
《内经》原文是: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灵枢•经脉》)
古人云:大隐隐朝市。即大隐是不隐的。无所隐,故称大隐。
  《内经》还多次明确说经络是如环无端的,即血液在脉内是循环的。如: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类似说法在《灵枢》共8处。《素问》中2处。
《内经》还比较明确地说过气血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跳动。如:
“心主脉”(《灵枢•九针论》)
“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脉宗气”——脉运行的主要动力,显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动。
气血怎样在脉中运行呢?
《素问•调经论》说:“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由上述引文可知,所谓经络,只能是西医所说的循环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血管。
然而,至今有人认为,经络的本意是独立于循环之外的东西。甚至否认脉的本意就是血管。那么,请看《素问•刺禁论篇》怎么说。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澑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踹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今敢断言,经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虚言。而且不知道是经过多少人反复实践才总结出来的。
文中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中脉出血致死或仆脱色(休克也),其中两处是股动脉或髂内动脉。
凡是大动脉出血都可以致死,故文中还有。但第一句所指,不是动脉,而是静脉——大隐静脉。为什么刺中大静脉也会致死呢?一是古人用的针很粗钝(没有不锈钢不可能造出现在的毫针)。二是出血后不知道如何止血。有西医知识是不会死的。三是古人针刺放血时要刺中脉再“开其空”,(《素问•刺虐论》)于是,血就更难止了。
显然,引文中提到的“脉”,就是血管。经脉就是大血管,络脉是小血管。“脉”既包括动脉,也包括静脉。故经络的本意就是指大小血管。
从文字学角度看脉字,它的繁体字是“脈”。字形即指肉体中运送液体的、分枝很多的渠道。这样的渠道最明显的是血管,故古今字典中,脉的第一义就是血管。如果参看繁体脈字的两个异体,一个是由派字的右旁加血字构成,另一个由血字加永字构成,则脉指血管毫无疑问。
不过,笔者还是觉得有必要就“经络”一词略作探讨。
查今本《素问》,“经脉”出现约33次,“经络”只出现约26次。今本《灵枢》,“经脉”共出现约52次,“经络”出现约31次。(按:出现次数,是从“中药网-医药典籍-中医”《素问》、《灵枢》全文,通过微机自动计数的。)
据此可知,经络一词应该相当晚出,它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此前更多用“经脉”一词。
经脉怎么变成了经络呢?
这是由于后来《内经》将“脉”分作三级。经脉是主干,主干分为支络,支络再分为孙络,见上文。
现有早于《内经》的医学文献,是著名的出土文物马王堆医书。其中的两种灸经,还只有脉的概念,而且只有十一脉。故此说发展的轨迹是,从“脉”到“经脉”、“络脉”再到“经络”。《内经》总提时,仍多称“经脉”,分述时,称经脉、络脉。
总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这一简称很容易使人忘记它是定语,是形容词,它限定的东西是“脉”,也就是血管。
因此,经络学说这一术语不准确,它是迁就汉语习惯的说法。按其本意,经络学应改称“脉学”。
然而,早在《内经》成书之前,中医就有诊法上的脉学,即切脉之学,而且被普遍接受。现存最早的诊脉专书名为《脉经》,再想把经络学改成脉学就不大可能了。
可否使用更早的术语,改称“经脉学”呢?也不好,因为经脉后来特指血管主干。于是,只好迁就至今惯用的术语,把指导针灸的学说称作经络学说。
  不过要再强调一遍: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脉就是血管,经脉指大血管,络脉指小血管。无论从今《内经》叙述时的实指来看,还是从文字学看,脉就是那时医学家看到的血管,而且古人确切知道血液是在经络中运行的。
  关于经络的本义就是血管的上述考证非常严密,相信大多数读者不会再有异议。
64
发表于 2016-5-30 12:39:02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上)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17

[摘  要]  在寻找经络实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着重于骨骼肌及其属性来探讨循经感传现象,多年来却事倍功半。笔者从经络所表现的古老特征着眼,又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着手,比较系统地认识了这种复合结构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也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比较深入地解释了其中的机理和原因。本文结合循经感传现象所表现的十二种特性及相关问题一一阐述之,对许多经络研究主攻方向的正确性提出质疑。
[主题词]  经络实质、循经感传;血管、交感性神经;皮层内脏生理学
在《中国针灸》杂志网络版2003年第1期上,蔡虹和朱兵发表了《骨骼肌链与循经感传》一文[1]。对于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笔者在此不作评论,只是对他们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表示疑虑。这是因为近些年来对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的大量研究[2,3]已经表明:第一,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高级属性与经络的低级属性存在着根本而对立的矛盾;第二,从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支配的角度来研究循经感传特性是事倍功半、困难重重;第三,对骨骼肌及其属性的研究严重地脱离临床实际,对实践并未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由于理论研究未能跟上时代的进步,致使近些年来经络研究及针灸临床逐渐步入低谷。
三十多年来,笔者坚持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和思路,即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为研究经络的物质基础,并在1986年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经络研究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血管及其神经学说”[4]。由此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已知功能和未知功能入手,深入地认识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方方面面[5]。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已对几乎遍及全国十多万人的循经感传现象作了调查和观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根据笔者编著的现代针灸学[6]的归纳和总结,已将循经感传现象的特性归纳为如下12种:即循经性、变异性、可感性、可显性、慢速性、双向性、效应性、趋病性、可激性、可阻性、稳定性、重复性等。下面,笔者就各种特性的机理探讨和科学认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分析,以期促进循经感传现象和经络实质的深入研究。
1  可激性、可显性、可感性
循经感传现象之所以被发现和应用,多半有赖于这种现象的可激发特性、可显现特性和可感觉特性。在研究和临床中,以针刺、艾灸、电针、划痕、叩击、化学药物等作刺激物,都可诱发出这类现象。例如以电针机的小圆形铅板电极置于经脉的井穴上,连续给予每秒数次的低频电脉冲刺激(电量酌情掌握),则就可能容易激发出循经感传现象。此时被试者也可能有循经感传现象的感受;甚至在某些人身上还可能观察到循经出汗现象或循经血管神经反应等。在人为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中,研究者用乙酰胆碱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出现循经红线,又可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而出现白线。
对于其中机理,躯体性神经观点以非特异性影响来认识,显得十分勉强;以骨骼肌的兴奋和传导来解释,更是说不通。如果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的观点,则是顺理成章的。大家知道,外周血管的交感性神经属于内脏性(植物性)神经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传入冲动都不被大脑皮层(意识)所感知。例如心脏的搏动和胃肠的蠕动皆是如此。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这是大脑皮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性,即平时将内脏性神经冲动置于感觉阈值之下,而优先接受较为迫切的躯体性神经的冲动[7]。但如果以连续的低频电脉冲或以重复的提插捻转针刺为刺激条件,那么将激活存在于皮肤及深层血管上的,以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交感性神经的感觉末稍,并形成兴奋冲动向中枢传导。如果这种冲动仅仅是提高了脊髓相应节段的兴奋性,那么这些区域会出现反射性的神经活动或敏感现象。其中当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密切相关。前例的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都是作用于血管神经的药物,因而易于激发循经红线或白线。又如相应的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以及血管神经支配区域的内脏器官反应等等,也都是可能的。这是在一个生理系统内的特异性反射,因此易于实现,特别是内脏性神经敏感者更易发生。这为临床那些循经皮肤病如皮炎、扁平苔藓、色素痣等所证实。
在一般情况下,内脏性传入冲动都不进入主观意识,但却每时每刻都在把内环境信息传向中枢乃至皮层。可以说这是隐性循经感传的生理学基础,如果内脏器官的冲动强烈到可以到达皮层意识领域,那么也可能产生内脏性感觉,如心较痛和胃的膨胀感等等。又如用热的生理盐水作静脉注射,也可以形成沿静脉径路出现一条热的感觉线。再如前述在井穴用电针诱发的循经感传现象,可理解为低频电脉冲激活了该处的交感性神经,并强烈到进入到了皮层意识的结果。这就是显性循经感传的机理所在。研究还表明,可感觉的循经感传有流水感、蠕动感、热感、凉感、蚁走感等等,也都具有内脏性感觉那种不明确的、暧昧的原始觉性质。因此,从皮层内脏生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循经感传现象是完全可行的。
2  循经性、变异性
尽管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具体循行路线在学术界颇多异议,但其中所谓的超节段性问题大都是认同的。许多研究者从躯体体节段、躯体性神经节段和骨骼肌节节段等方面来认识,未能有满意的答案。从循经感传现象分析可知,经络的径线大都与干线血管的纵轴方向是基本一致的,这种简单的认识未必没有道理。笔者认为其中与血管的交感性神经的主干分布也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比较低级的轴突反射,就可形成沿血管纵轴方向的红线或热感等循经感传现象,也可“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
若从交感性神经的特性和节段性来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是很必要的。生理解剖学告知,头颈部和上肢(主要是外侧面)的血管的交感性神经节段主要是在胸2~胸9的上几个脊髓节段有重合,在相同节段内发生反射活动,甚或再一致向脑中枢投射,也是非常合理的。这就解释了古代论述及现代研究都证实了的循经感传可沿三阳经上头面的现象,尽管表面看来它们是超节段的。这种血管神经节不同于其它节段,其未知的规律性倒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循经性还可从心理学方面来认识。虽然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仍然有心理因素在参与。例如经常应用的“注意”(“意守”),可提高感传区域那些本来就不够清晰的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皮层敏感性;“联想”或“语言诱导”可以帮助那些不够连贯的感传线实现循经的由此及彼;“经验”更可以先入为主地加强循经感传中的感觉和传导的体验。如此等等,在气功的“大周天”“小周天”中,通过长期练功或意守所实现的循经感传,就存在着明显的心理机制。在这些情况下,皮层因进化具有的融合、精炼功能使外周的所有节段性都不够明显了,所以此时再谈论经络的超节段性就很自然了。
当然,不遵循古典经络路线的感传也是大量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中的变异性。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未能更多论及。如果从“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角度,则比较好理解。例如,外周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解剖方面的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感传出现者因神经敏感程度和体会的差异也会对循行路线颇有影响;特别是在感传中出现的趋病性特征更使其循行路线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异。目前已研制出了一些以交感性神经电生理学为基础的探测仪或诊断仪,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就是在经络循经性和变异性方面的临床应用。
3  效应性、趋病性
我国古代医家所总结的“经、穴——脏腑相关”现象和理论,已经被大量的现代研究所证实。通过循经感传实现某些靶器官或组织的效应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并且可以产生良好的疗效。许多表面看来或者按照躯体性神经理解的穴位与脏器相距甚远,但按照“血管及其神经学说”的认识,它们的神经节段实际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例如“心胸内关谋”中心脏与内关穴之间,二者的交感性传入神经在胸2~胸9的下几个节段有重合,针灸内关所产生的良性传入冲动,可以特异地调整心脏的病理状态[8]。在针灸刺激达到某种程度时,交感性传入冲动也可能到达皮层意识领域,与此同时脑中枢参与的复杂调节反应也启动了。如是,显性循经感传现象的效应作用也就发生。当然,临床最常见的却是隐性感传的效应性,可以说每一次针灸穴位都有这种现象在发生。
在效应性中,还有一种趋病现象。临床医生常以“气至病所”为指标应用循经感传现象的这种趋病特性。其中机理可理解为循经感传在皮层所形成的良性灶,与患病器官或组织所形成的劣性灶之间的相互诱导。如果两者的神经节段在实际上相同或相近,则趋病现象很容易发生;不同神经节段者,也可通过良性灶的扩散及总合达到与劣性灶的接通。因此临床趋病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医者“当引某许”(华佗语)以达到治疗的需要。这是有治疗经验的医生常能办到的。
(接下)
65
发表于 2016-5-30 12:40:0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针灸学系列之七: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在循经感传中的实质作用和机理认识(下)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18

(接上)
4  慢速性、双向性、可阻性
许多研究者已经证明感传速度明显低于各类神经的传导速度,即前者以厘米计,后者以米计。其实,循经感传作为一种感觉现象,不能与神经传导速度相提并论。笔者的“血管及其神经学说”认为,这是在一定外因的激发下,交感性传入神经末梢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理化因素感知的意识反映。例如生理学已经明确:人体静息时血流的速度在主动脉弓内约为18~22厘米/秒,毛细血管内约为0.3~0.7毫米/秒,干线血管内平均约为10~20厘米/秒。这些速度与感传速度不谋而合,并且在感传时还出现流动感、热感或凉感,也都极大地支持了上述论点。研究者们还注意到加温可加大流速,也能加速感传;降温可减缓流速,也能减慢感传,它们二者的规律也是相同的。进一步说,人们主观意识能感知到机体内环境的流速问题(典型者如对“小周天”、“大周天”流注的感知),甚至能“返观内景隧道”(李时珍语),则是经络学说对生理科学的又一大贡献。
研究指出,循经感传中的双向性包括回传、或以某点为中心的背向传导、甚至多向传导等现象。笔者认为其中与下列因素相关:交感性传入神经末梢对动脉或静脉的血流方向的不同感知;对淋巴液或组织液多向流动的感知,在按压后还可改变方向;对激发轴突反射后相应血管舒张及回复(收缩)过程的感知;还有大脑皮层感传优势灶的双向扩散或多向扩散以及它们的消退过程,也是双向性的重要原因。
循经感传现象的可阻性调查表明,除了机体有疤痕或病变等内在因素外,许多外在因素如普鲁卡因阻滞、压力棒、冰袋、甚至局部注射和毛刷都可阻断感传。笔者认为麻醉药可使交感性传入神经丧失感受功能;压力可阻滞相应区域体液的流动;冷冻不仅使相应区域体液流速减慢,也使感觉末梢感受功能降低;注射使局部增压而影响感受原先的体液的流动;触觉属躯体性感觉范畴,它在皮层优先于内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因此毛刷也可以阻断感传的传导过程。
5  稳定性、重复性
循经感传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特性,也是所有研究的基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人体调查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和长期存在的。笔者认为其中从交感性神经的进化过程及其特点来认识更具有说服力。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论者也尚少涉及此范畴。
在环节动物如蚯蚓,开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经节组成的链状神经系。由此形成了初步的中枢分析,并在保持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体内现存的交感神经干(链)就是这一进化的痕迹。与此同时,血和血管也在环节动物才开始构成为一个闭锁性的循环系统。所以,就充任经络物质基础的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的雏形来说,在进化上定在环节动物水平是有相当道理的。这也就是说,如果要追溯经络的古老特征,应该从环节动物的血管和神经的进化特征中去寻找。
例如与进化较晚的躯体性神经系统相比,交感性神经的外周分布稀疏,但又相对集中于血管和淋巴管的纵轴方向;交感性传入通过交感神经链的集纳作用而使其节段性不够明显;在脊髓内可有一定“自主性”的反射存在,但向上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也主要到达比较古旧的边缘系统。这些固有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生物稳定性和实验研究的可重复性。
进一步分析还可知,交感性神经的感受器要求比较适宜的刺激,否则容易形成痛觉;另外还有感觉阈值较高,分辨率差,感觉性质暧昧等原始感觉的特点。特别是皮层内脏生理学认为,进化较晚的新皮层为了适应和对付外界复杂的变化,总是以抑制状态对抗着内脏性(包括交感性)传入冲动的种种投射[7]。由此,不仅可以很好地理解循经感传中的诸多现象,而且皮层抑制的发展还形成了针灸针麻术中良好疗效的基础。关于后一问题,读者可参阅笔者最近在网上发表的“经络科学本质与针灸诊疗规律及原理”一文[9]。
6  小结
循经感传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我国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但多年来基本上是骨骼肌及其躯体性神经探讨的一花独放,致使问题未能得到突破性的解决。百花齐放才是春。笔者认为从循经感传的角度来研究经络实质不是不可以的,但应具有中国特色和具有创新性。本文以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充任经络的主要特质基础为出发点,比较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种种属性、机理和原因,应该说是科学而合理的。这对于当前经络实质研究举步为艰的状况来说,不啻是吹进了一股春风。笔者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在归纳和创立的现代针灸学中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和应用已有了整套的见解和理论,敬请参阅专著和论文的相关部分。
66
发表于 2016-5-30 15:1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lyyjj 于 2016-5-31 10:52 编辑

陈先生,文章太长,后面的现代研究我没看,先说说前面两段。
63楼,关于脉的概念來于血管我没有疑问。文章确实考证严密,无懈可击。不只是考证严密,在古代,除了血管,古人头脑里也不会产生“脉”这个概念。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中医的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当初都有解剖基础,但都脱离了解剖。
1,为什么要脱离解剖?(这个问题好回答)
2,脱离的途径是什么?(或过程)
3,脱离解剖的学说在现代有无意义?


62楼一段话:


经络的本意是血管,并不是说,经络的今义仍然是血管。经络的概念,同脏象的概念一样,源于解剖,超越了解剖,已经演变为功能的,生理的概念,


这段话,当初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讲脏腑学说的时候就是这样的话。刚学时觉得有些迷惑。后来觉得自己学懂了,自己也给学生或中医以外专业人这么讲,现在看见大家还这么讲,就觉得脸红。


我倒中医论坛来,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肾阳虚。
几年了。现在还没有结果。
借这个帖子,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67
发表于 2016-5-30 15:4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5-30 08:05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5-30 07:13
陈先生,文章太长,后面的现代研究我没看,先说说前面两段。
63楼,关于脉的概念來于血管我没有疑问。文 ...

3,脱离解剖的学说在现代有无意义?

——脱离解剖,不等于脱离生理。

明白了经络概念的实质在于生理与功能,而不是在于解剖与形态结构,就会明确现代研究的方向,在生理功能机制里下功夫,而不是在解剖形态结构上下功夫,南辕北辙,水中捞月,徒劳无功,甚至最后质疑经络的存在了。
68
发表于 2016-5-30 15:5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5-30 08:06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5-30 07:13
陈先生,文章太长,后面的现代研究我没看,先说说前面两段。
63楼,关于脉的概念來于血管我没有疑问。文 ...

我倒中医论坛来,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肾阳虚。
几年了。现在还没有结果。
借这个帖子,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肾阳虚的病理本质[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156

在论坛里已多次讨论谈过肾阳虚的现代病理本质,也和一些会员达成一定的共识。不知道李先生所谓的什么是肾阳虚,究竟是问的哪个层面或角度的问题?或者说,您想要怎样的答案?
69
发表于 2016-5-30 16:07:0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5-30 15:48
3,脱离解剖的学说在现代有无意义?

——脱离解剖,不等于脱离生理。

—脱离解剖,不等于脱离生理。
------------------------------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还有疑问,以古人的解剖知识和条件,能否认识生理?
否定古人能够正确认识生理,难免被扣上“反中医”的帽子。但我要说,中医发生的争论,许多是因为“西化”思维的影响。


古人不能认识生理,但古代中医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抛开西化思维就很容易发现,古人不是从解剖——生理——病理这个途径来发展医学的,古人是直接从对抗疾病状态来研究医学的,这与张有和先生的“状态说”意思差不多。

源于解剖,高于解剖。这句话仔细一听就是笑话。大学的知识源于中学的知识。考上大学的中学生一定是中学里的好学生,也就是一定学好中学课程才能学好大学课程。
没有学好解剖却高于解剖,有这种事吗?哄谁呢?


一个中学生考上好大学,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学的功劳,我也这么认为。
如果一个中学生没有学好课程,没考上大学,但通过其他途径学了其他知识或技术,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还要说是中学的功劳,就说不过去了吧?
70
发表于 2016-5-30 16:16: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5-30 08:31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5-30 08:07
—脱离解剖,不等于脱离生理。
------------------------------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还有疑问,以古人 ...

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还有疑问,以古人的解剖知识和条件,能否认识生理?

——传统中医是不能用现代的医学语言概念来描述人体诸生理系统及生理功能的,但人体诸生理系统及生理功能是一种客观存在,通过生命活动及疾病直接或间接表现反映出来,而被古人一定程度的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反映出来。中医的脏象学说及气血津液、经络学说,即是这样一种粗浅笼统的生理生化学。

中医有粗浅的大体解剖学,但没有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就当时医学水平而言,人类没有能力在活体上进行手术治疗干预调控机体,解剖学因此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中国古人选择的道路,是用药物与针灸为主的治疗手段来干预调控机体,不断摸索逐步实现对机体生理运行规律的认识与调控,逐渐形成了中医理论。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 ... 08120115241414253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7 14:03 , Processed in 0.0577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