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与八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6-3-17 19:23:3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3-17 15:05
五行相生说要晚于相胜(克)说。

只要找到五行相生相克的根据来源,就可以明了五行学说是否成立了。

点评

先明五行,才有生克,不明五行,怎知生克。  发表于 2016-3-19 19:40
6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9:2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3-19 06:34 编辑

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第四节附文》赵洪钧先生说:
“至于五行学说,《内经》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运用此说只有形成理论的意义,实践上是失败的,而且阻碍了中医进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是五行的经验依据不可靠而古人又把它们弄得更模糊。
比如水克火似乎毫无疑义。古今人确实常用水灭火。但是,火不是只遇到水才熄灭,或者说克火者不是只有水。沙土照样可灭火而且也常用。现代人更知道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均可灭火,还有其它灭火剂。总之,灭火的原理不过是隔绝可燃物和氧气。克火不是水的本质。
金克木也是这样。尽管使用金属刀、斧、锯伐木是金属工具出现后的常识,但是,克木者显然不是只有金属。金属工具出现之前,人类是使用石器伐木。即便是金属出现后,也只有有刃的金属工具才可伐木。
土克水也是这样。古今人确实常用土筑堤治水防洪。但筑堤却不是只能用土。
再细看,水克火、土克水、金克木都不是前者自动去克后者,而是人力介入的结果。
相生方面也是这样。
比如木生火确实有经验或常识基础。古代人、甚至近现代人确实最常用木柴生火、做饭、取暖等。但是,生火却不是木特有的性质。古人生火也不是只用柴火。至于取火,古代至少有钻燧取火、钻木取火两说。我国古代最成熟、普及的人工取火方式是钻燧取火。无论是钻燧取火还是钻木取火,都不是因为其中有火,而是因为摩擦生热。至于木材或柴草燃烧生火,不过是一种氧化反应。任何物质氧化都可以生火产热。总之,木生火这一常识,不能作为一般原理使用。加之取火必然有外力、特别是人力介入,木生火就更不能作为规律。
然而,从《尚书正义》开始,又把五行的性质说得更模糊且有些违背常识。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完全无助于解释五行生克。
把这些非本质的认识再进一步推广,离经验和常识越来越远。换言之,《内经》运用五行规范万物时随意性太大。具体说来,五方、五时、五音、五味、五官等本来都和五行属性没有内在联系,用五行对它们进行归类,违背了常识,也不符合逻辑原理。至于五脏附五行,更完全没有经验基础。在这种完全不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即五脏生克制化必然更是空中楼阁。
最后再强调一下,医学是经验科学。经得起经验检验的理论,才能促进医学进步。阴阳学说经得起经验检验,故是中医进步的原动力。五行学说经不起经验检验,故阻碍了中医进步。”

点评

自己不懂成了古人糊涂  发表于 2016-3-29 17:18
《内经》运用五行规范万物时随意性太大。具体说来,五方、五时、五音、五味、五官等本来都和五行属性没有内在联系,用五行对它们进行归类,违背了常识,也不符合逻辑原理。至于五脏附五行,更完全没有经验基础。在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9 21:19
五行学说,《内经》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运用此说只有形成理论的意义,实践上是失败的,而且阻碍了中医进步。 ------------------------------------------------------- 这话说得蹊跷,理论应与实践统一,是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9 20:03
63
发表于 2016-3-17 19:39:14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3-14 22:32
五行,在《内经》上的表述是——《素问·藏气法时论》所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何谓“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可知五行是天行,何谓天行?七曜周肇,即七星各有轨道,旋转运行于廖廓的天空。天度制日月之行365度,五星制日月之行于东西南北中。这便是五位。五位生化寒暑燥湿风。寒暑燥湿风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风化木,热化火,湿化土,燥化金,寒化水。自此,天有阴阳六气,地有五行柔刚,方有明暗之别,寒暑之分,生化不息,万物生长。
  《天元纪大论》明确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死之终始也。五行说得何等明白,为什么要与哲学和史记相混。

点评

一吐先生论述的很好,可惜没有插图,如果能更具体些,比如说七星,哪七个星,还是七个星系,其星图如何, 五星又是哪五星,依据于现代的天文的行星命名,它们怎么的分属归类的,其与地球的变动轨迹的图示,怎么产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8 06:3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4
发表于 2016-3-17 19:39:5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3-17 18:58
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春秋战国之前,所为阴阳,所谓五行,其说甚稀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 ...

我的认识是,相胜(克)说始于墨子(赵老说法),但邹衍将之成功应用于朝代兴替;董之时,相生说应已出现,但董的贡献在于把天人+阴阳+五行揉合到一起,进而把今文经天人阴阳五行化了。除了刘氏父子,东汉末的郑玄在把今文和古文统一起来方面起过重大作用。

点评

阴阳五行在那?  发表于 2016-3-29 17:19
65
发表于 2016-3-17 19:56:02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3-17 18:58
你这厮真怪,你们那个倒骑驴团伙不是说中医的根在中华文化么?而历史、特别是古史,难道不是中华传统文化 ...

  小铁,你怎的连这也分不清呀?要说【根在中华文化】?你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你的根不是中华文化,又是哪国化?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不是医学的根据。
66
发表于 2016-3-17 21:09:56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6-3-17 18:58
你这厮真怪,你们那个倒骑驴团伙不是说中医的根在中华文化么?而历史、特别是古史,难道不是中华传统文化 ...

高先生好像兴致不高,好久没有见他了
67
发表于 2016-3-17 21:15:2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3-17 19:01
刘先生认为,十月太阳历由四大要素所构成-天、月、行、年。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五行十个月,一行两个月, ...

刘明武就没读过内经。

点评

[attachimg]11291[/attachimg][attachimg]11292[/attachimg][attachimg]11293[/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8 21:41
68
发表于 2016-3-18 06:35:23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6-3-17 19:39
何谓“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可知五行是 ...

一吐先生论述的很好,可惜没有插图,如果能更具体些,比如说七星,哪七个星,还是七个星系,其星图如何, 五星又是哪五星,依据于现代的天文的行星命名,它们怎么的分属归类的,其与地球的变动轨迹的图示,怎么产生的 五行变化,如何导致地球的五方,五位的确立,以及地球运行的季节性影响的示意图。
这样有理,有据,系统,严谨, 不知道您是否有这方面的大作,让我来拜读一下,谢谢。

点评

謝謝先生的鼓励,说明还是有人赞同《内经》的。五行,《内经》说得非常明白,后人总是混淆五行与五形的区别,用哲学充医学。 我是后学之辈,没有大作,也没有小作,只是照本宣读,或有点小悟。《内经》的根据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8 11:52
69
发表于 2016-3-18 06:55:4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3-17 10:48
我还没说呢,您就说我反五行,呵呵,太急了。

李老师,五行的作用来源,我记得以前说过, 是星际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与斥力的变化关系,导致了湿度,温度的变化,引发的,升发,宣通,运化,肃降,封藏的五种规律运动。所以才有规律的365天, 二十四节气。 你要问五行运动的来源,要是解决了365天,24节气的来源,就等于破译了五行的来源, 它们是一脉相承。  

点评

光明先生好! 以前和先生探讨,先生讲到一年四季变化用五行生克及五行属性解读,我觉得很有道理。四季变化的规律,古人自然是细致观察了的,而且在很早的时代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想要解释这个规律时,应用当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8 19:57
先生说的好,【星际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与斥力的变化关系】是相对运动的关系,运动的动量是一样的,由于空间的不同,对地球的气化表现呈寒暑燥湿风的变化状态,其变化的时间与运动的空间相统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8 12:22
70
发表于 2016-3-18 11:52:14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6-3-18 06:35
一吐先生论述的很好,可惜没有插图,如果能更具体些,比如说七星,哪七个星,还是七个星系,其星图如何, ...

  謝謝先生的鼓励,说明还是有人赞同《内经》的。五行,《内经》说得非常明白,后人总是混淆五行与五形的区别,用哲学充医学。
  我是后学之辈,没有大作,也没有小作,只是照本宣读,或有点小悟。《内经》的根据是八卦,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为据,是古人对太阳视运动的观察和测量的记实。七曜周肇是日,月,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按各自的轨道运行。日行,以天度为制,日行一度,365度一周。月行,以圆缺为周,12月为一岁,以闰月同日周相平。日月之行以星辰为制,28宿分列东西南北四方,是日月之行的标志,行于东七宿,与岁星相会73天,其气风,其化木,故称岁星为木星。行于南七宿,与荧惑星相会73天,其气暑。其化火,故称荧惑为火星。行于西七宿,与太白星相会73天,其气燥,其化金,故称太白为金星。行于北七星,与辰星相会73天,其气寒,其化水,故称辰星为水星。行于中,地之上空,与镇星相会73天,其气湿,其化土,故称镇星为土星。这便是七曜周肇的运行轨迹形成的五位,五方,五气,五形。所以说,五行是本,五行的气化形成四时阴阳,阴阳是五行的气化时间。
  古天文以太阳视运动为据,现代天文以太阳为中心。即是相对运动,道理是一样的。先生欲探讨现代天文,请与太白先生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6:45 , Processed in 0.07786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