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何九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蓄水证一例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0:39:4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6:36
我治病喜欢按我熟手的套路走,以临床实见证候为准绳,这样比较贴切临床实战要求,
============ ...

老先生说的在理,中医处方当然是以中医的证为主,但是,对西医的病,西医的病因、病理分析、症状归纳,多了解一些,对中医没有坏处,比如西医的影像检查,生化实验等,我们当作中诊四诊的延伸,有些肉眼在微观层次看不到的,通过现代仪器,则不是难题,所以,两者并不冲突。
62
发表于 2016-3-11 16:56:53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1 02:39
老先生说的在理,中医处方当然是以中医的证为主,但是,对西医的病,西医的病因、病理分析、症状归纳,多 ...

       我非常支持中医病案能够有西医的各种实验室检查,这样,我们就能够分析证与西医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日积月累,就能够使得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63
发表于 2016-3-11 20:43:02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0 11:39
李老师这样讨论很好,我说说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问题:痹证入肾,是现代中医的说法,显然是对此类疾 ...

关于痹证入藏,我的理解与九公的有点不同。在痹论里的痹入五脏,是辨证论治的分类,或者是对痹证轻重、深浅的划分,皮、肉、筋、脉、骨,有浅入深。与现代医学的内脏损害不能直接对应。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显然是痹证最严重的阶段,从组织上讲,是骨损害,按脏腑分类辨证,就匮为肾了。同时,骨病治肾,是中医脏腑学说内容。可见与西医指肾脏损害,还不能对应。

风湿类疾病西医的肾脏损害,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虽然也不离肾的辨治,但与痹证入肾应该不是一个概念。
另外,近年治疗风湿类疾病及由此引起的内脏损害,活血化瘀方法见效的报道较多。

点评

李老师这样理解经文是不对的,下面我把痹论原文转过来,一看就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2 10:17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0:17:05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3-11 20:43
关于痹证入藏,我的理解与九公的有点不同。在痹论里的痹入五脏,是辨证论治的分类,或者是对痹证轻重、深 ...

李老师这样理解经文是不对的,下面我把痹论原文转过来,一看就清楚。

点评

九公这样探讨,实际要对《痹论》的内容分析和考证,这怕影响本案主题,我看咱们先放一边。只要知道,《内经》对痹证,认识到了会涉及脏腑就行了,具体内容的对照,是另一个大课题。 风湿免疫类疾病,大多数能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3 09:44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0:21:42 | 只看该作者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巳,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点评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6-3-12 10:27
66
发表于 2016-3-12 11:29:10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0 03:39
李老师这样讨论很好,我说说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问题:痹证入肾,是现代中医的说法,显然是对此类疾 ...

第二个问题,第二个不清楚的地方,此类疾病后期容易出现肾损害,在病史上,先有痹证再有肾损害,因果上是不是这样?西医有西医的道理,中医的病机学说,是不是也是认为痹证导致肾损害?

从中医来说,痹证与肾损害,如果是因果关系,应该是一种论治思路。如果不是因果关系,可能论治思路又不一样。

从上面第一问题的讨论中,我认为一般是先有痹,后有痹性肾病,两者有因果关系,但也是排除有些人先天肾脏不足,先是肾不好了再受外邪,两害相加,加重肾病的,因为人体受病,往往是最虚弱最薄弱的部位受到侵袭。

——痹证入肾,现代的说法,此处的肾当指肾脏,累及肾脏病变。

“先天肾脏不足,先是肾不好了再受外邪”,中医言“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此处的肾是脏象概念里的肾,实质则是对机体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生理功能的概括与反映。这里当重点在内分泌系统。在现代医学理论里,风湿一类的结缔组织疾病,病因病机多数与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相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急性期当以抗炎,抗风湿为主,缓解稳定期则当以调节改善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失调为主,即中医所言的从肾去辨证论治。

点评

陈总版所言甚是。  发表于 2016-3-12 16:49
67
发表于 2016-3-13 09:44:30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2 10:17
李老师这样理解经文是不对的,下面我把痹论原文转过来,一看就清楚。

九公这样探讨,实际要对《痹论》的内容分析和考证,这怕影响本案主题,我看咱们先放一边。只要知道,《内经》对痹证,认识到了会涉及脏腑就行了,具体内容的对照,是另一个大课题。


风湿免疫类疾病,大多数能引起肾损害,红斑狼疮更容易,相对的,红斑狼疮肾损害的治疗效果还好一点,也许是因为病例多,报道的也多。
在本案,成功解决了小便不利伴呕吐,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和经验方,在这些系统性疾病中,也有相当大的价值。接着就请大家谈中医辨证论治在风湿免疫类疾病中的应用。


谈辨证论治在某些、某类疾病中的应用,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基础病和辨证论治的关系。比如,普通外感病的蓄水证与本案的蓄水证,普通急性肾炎的水肿与风湿免疫疾病的肾损害,在辨证论治上,是否可以同样看待,我想这个问题是个重点。

点评

我把痹论原文引过来就是回答李老师63楼的问题,在内经时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痹证可以由表入里,治不得法者可入五脏的,现代医学的风湿性肺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肾病等都证明古人说的没错,只是现代医学总结出来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3 10:45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0:45:59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3-13 09:44
九公这样探讨,实际要对《痹论》的内容分析和考证,这怕影响本案主题,我看咱们先放一边。只要知道,《内 ...

我把痹论原文引过来就是回答李老师63楼的问题,在内经时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痹证可以由表入里,治不得法者可入五脏的,现代医学的风湿性肺病,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肾病等都证明古人说的没错,只是现代医学总结出来的症状更加精练而已,反复说这个问题,就是要想告诉大家,对于古人留下来的知识,我们要尽量弄明白古人的愿意。

中医的辨证论治,有蓄水证,就用五苓散,不管他是普通感冒还肾病或其他的引起,在中医界应该都是这样用,伤寒论的病、脉、证并治,通过脉证辨六经为病,最后相应用方。

点评

九公说的有道理,咱们以后可以继续这个话题。 本案小便症状,前面几位提到的用方,我觉得还是五苓散最合理。在尿路症状消除或减轻以后,后续就是要针对肾损害的治疗了。九公可继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3 11:05
69
发表于 2016-3-13 11:05:55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3 10:45
我把痹论原文引过来就是回答李老师63楼的问题,在内经时代,中医已经认识到痹证可以由表入里,治不得法者 ...

九公说的有道理,咱们以后可以继续这个话题。

本案小便症状,前面几位提到的用方,我觉得还是五苓散最合理。在尿路症状消除或减轻以后,后续就是要针对肾损害的治疗了。九公可继续。

70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7:02:01 | 只看该作者
前段时间用补阳还五汤二副后患者血压偏高,170/90mmHg,感觉头晕,小腿在半夜时常有痉挛,身上肌肉时有跳动感,胃纳也稍差些,调方:

制附片10、白术15、茯苓30、白芍30、山萸肉30、熟地15、当归10、生晒参10、砂仁10、陈皮10、炙甘草10.

药后血压第二天即降为150/80mmHg,头晕感消失,小腿半夜抽搐没见再发,胃纳好,小便情况也正常,只是贫血表现改善不大,感觉前次用补阳还五汤还是有点急了,大病急病后只能缓图,现在还在用上方继续,患者血压130/80
mmHg,情况稳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0:31 , Processed in 0.0541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