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0:08 | 只看该作者
《灵兰秘典论》所载“十二官”之官职,实为“十一个”官职,所阙失者正是脾脏也。故至唐宋时期因《素问》的两个遗篇问世(《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当在唐王冰以后,宋高保衡、林亿以前,即到了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才出现了题名为《素问遗篇》的内容),所以才有了《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之分离补充及《素问遗篇·本病论》“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的说法,以凑十二官之数。至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已基本完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八·内所因论》在论十二官之功能时则补为:“脾者,谏议之官,公正出焉。”
6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0:47 | 只看该作者
然《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十四论杂配·第四论配藏府》在转引《素问》时作“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1:23 | 只看该作者
观《灵兰秘典论》之十二官职,《素问》是将“脾胃”合在了一起,而《五行大义》是以五行论五脏,肝、心、脾、肺、肾之五脏,提炼了“脾”,而弃掉了“胃”,疑萧氏实属无奈之举。因无“脾”之官职,或萧氏没有见到脾为“谏议之官”之称谓流传,否则绝对不会弃“胃”腑。因为仓廪是粮食仓库,五谷之府,《礼记·月令》孔《疏》:“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说文·肉部》:“胃,谷府也。”《灵枢·本输》:“胃者五谷之府。”正是胃腑之功能,而脾是转运,显属不妥。《灵兰秘典论》历代各家之注,于此皆强为之解而解(见下)。
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2:14 | 只看该作者
观《中藏经·卷上·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云“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及《千金方·卷十五上·脾脏脉论第一》云“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之所存谓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或受此启发,后世学者从而补充为“脾者,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
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2:49 | 只看该作者
“脾为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是什么意思呢?知,通智,智慧、计谋、良策。周,周到、周密、全面。
张介宾《类经》注:“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物,皆由乎意,故智周出焉。”
《中医大辞典》:“谏议之官:《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喻脾有协助心神决定意志的功能,故称。”
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3:31 | 只看该作者
五神脏,肝、心、脾、肺、肾也。因五脏所藏即是神也,神(广义)者有五,“精、神(狭义)、魂、魄、意也”,《千金方》所论五脏正是指此。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灵枢·九针论》:“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
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4:01 | 只看该作者
又,《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郭霭春、郭洪图《八十一难经集解》:“草刈三越曰:‘按《内经》五脏之所藏唯五神。今云七神者,脾者,阴中之至阴,肾者,阴中之太阴,阴数偶,脾肾各藏二神,故曰七神。”
《刺法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为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
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4:35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各官的功能,皆是协助心神控制调理全身的情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所以据文例及功能,应该将“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补入《灵兰秘典论》,以合十二官之数,所以才有了《素问》遗篇《刺法论》的补入。而陈言《三因方》在论十二官之功能时则补为:“脾者,谏议之官,公正出焉。”
6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5:04 | 只看该作者
但有的学者不同意补入,如《素问直解》于天星按云:有人据《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认为当补入此句,始成十二官之数。但我们认为:胃主受纳,脾司运化,故脾胃合称“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种说法,更为人习知并用以指导临床,而“谏议”、“知周”一类名称,却缺少实际意义。
7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9:26:1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认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之后,再用以指导临床实践。读《内经》(今本)则会发现,其中医理论更多的是用象思维推演而来,并非来源于实践,其推演的结果则为或然性,即不确切。有学者认为,《内经》有文化之美,的确如此。就《灵兰秘典论》此篇而言,就是象思维推演的结果,论中的十二官称,是否有文化之美?再读读《千金方》五脏六腑之官称,是否亦有文化之美?《千金方》五脏之官称,是以五神脏为说理基础,所谓“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一以贯之,甚为明确流畅。而《灵兰秘典论》将脾与胃之官称合在一起,致后世学者无所适从,或强为之解,或是或非,是否稍逊之?成为中医经典的作者,无论是无名氏,还是孙思邈者等,或是方士(两汉用语,如《素问·五脏别论》之方士、顾颉刚《秦汉的儒生与方士》)或是方士加哲人(吕思勉《先秦史·宗教学术》:“《素问》杂以阴阳五行之论,盖方士兼通哲学者之所为。”)或是儒医(宋以后之名词),或是为仕而知医者(如王焘)亦或是好事者(如古代之门客,秦相国吕不韦之门客所撰《吕氏春秋》、西汉初淮南王刘安之门客所撰《淮南子》)等,不一而足。用当代的言语,其作者或是医者,或是平庸之辈,亦或是学者、为官者,擅撰写者等。擅撰写学问高者,千锤百炼,用词严谨,滴水不漏,则会写出华美之辞藻;学问一般平庸者,随意而发,未必巧施雕琢,挂一漏万,或会写出通俗之言论。具体到“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这句话而言,乃当时之撰写者以象思维理论推演而来,与临床实践无关,是否有实际临床意义?明智者或可自知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5:11 , Processed in 0.1233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