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1:53 | 只看该作者
⑶刺腰痛(篇):今本《素问》第四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六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针刺治疗腰痛。如《素问注证发微》说:“内刺腰痛,故名。”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据历代诸家所释及篇中内容分析,无病因病机之内容,若强加之或为“邪气侵袭经脉,经脉阻滞不利,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故腰痛。至今国人大都知道:不通则痛。故是很重要的病因病机。
金栋按:本篇主要论述足三阴、足三阳、奇经八脉病变而发生腰痛的各种症状,并着重指出随症求经,循经取穴的针刺治疗原则。由此可知,腰痛并非皆由肾虚所致,故马莳《注证发微》说:“后人不知诸经皆能腰痛,而只曰肾虚者,浅矣。”
6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2:56 | 只看该作者
⑷风论(篇):今本《素问》第四十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风邪致病。《素问注证发微》说:“内论五脏六腑之风,故名。”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风邪的性质及风证的病机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循脉诸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月真)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②论述多种风证的病因及症状特点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金栋按:五脏风由五季与天干相配而来,乃天人相应之比类推演。
6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3:37 | 只看该作者
⑸痹论(篇):今本《素问》第四十三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八卷。篇名含义是:论述痹病证。如《素问直解》说:“痹,闭也,气血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藏外合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金栋按:以五脏论痹,乃五行化之推演。又,本篇论各种痹病的病因、病机、病状、治疗、预后等,为有关痹病的专题文献。痹按病因分有行痹、痛痹、著痹,按所属五体分有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按所属脏腑分有五脏之痹、六腑之痹等。参考西说,痹病(证)与现代医学的某些风湿免疫病相合。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4:20 | 只看该作者
⑹痿论(篇):今本《素问》第四十四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四卷。篇名含义是:论述痿病证。如王冰注:“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素问直解》说:“痿者,四肢委弱,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金栋按:痿分五脏,便于用五行推演。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5:16 | 只看该作者
⑺奇病论(篇):今本《素问》第四十七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论述奇异的的病证。如《素问注证发微》说:“内论诸病皆异,故名篇。”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子瘖的病因病机: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②伏梁的病因病机: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③疹筋的病因病机: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④厥逆的病因病机:
“帝曰: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⑤脾瘅的病因病机: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⑥胆瘅的病因病机:
“帝曰:病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
⑦(五有余二不足)厥病的病因病机: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金栋按:高校教参《内经》云:“颇,作亏少,不足解。《广雅·释古卷三下》:‘颇,亏、少也。’颇在肺与盛在胃相对而言,即胃有余,肺不足。故人迎胃脉躁盛,太阴肺脉微细如发。”
⑧胎病(癫疾)的病因病机: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其子发为巅疾也。”
⑨肾风的病因病机: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6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5:49 | 只看该作者
⑻脉解(篇):今本《素问》第四十九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解释经脉。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金栋按:据《灵枢·经脉》篇所云,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症状,有与此篇相合者,亦有未合处,疑与《灵·经脉》篇之症状无关,当非解《经脉》之义。观篇中之内容,比较凌乱,无规律可循,历代注家有认为或有缺文错简者,而《补识》云“则牵强甚矣”。故不再摘引经文。
6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7:02 | 只看该作者
⑼示从容论(篇):今本《素问》第七十六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八卷,名《从容别白黑》。篇名含义是:论述依从模式,援物比类(比类取象)。
示,告诉,告知。《玉篇·示部》:“示者,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从容,依从模式。从,依从。容,容貌,模样、模式。
各家对此篇篇名所释不一,如:
《素问识》曰:“马云:‘从容,系古经篇名,见第二节。本篇详示从容之义,故名篇。’吴云:‘篇内论病情有难知者,帝示雷公从人之容貌,而求合病情。其长其少其壮,容不类也。’高云:‘圣人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从容中道。帝以此理示诸雷公,故曰示从容。’”
《素问补识》曰:“姚云:‘从容者,谓平心静气以诊病人之脉,帝言之以示雷公也。’天雄按:从容,为古汉语中常用词,且多具有褒义。《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即可见之。其具体训释如《书·立政》‘从容德’,注以‘宽容’训之;《书·君陈》‘从容以和’,注以‘动不失和’训之;《小雅·都人士》‘从容有常’,注以‘休燕’训之。至若《汉书·严助传》,谓助‘侍燕从容’;《陆贾传赞》谓其‘从容平勃之间’。则从容之义,尤灿然可见。医者见多识广,学验俱丰,一病当前,症情万状,而能于亲属惊慌、群师束手之际,成竹在胸,方寸不乱,游心于表里寒热虚实之间而得其症结之所在,即斩关夺隘而求之,亦从容中道之良工也。马以‘从容’为古经篇名,他处或然,若此篇题,则王氏据全本《从容别白黑》所改,仍是古语从容之意,非古经篇名之‘从容’也。”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曰:“但本篇名《示从容》,又下文多次‘比类’、‘从容’并提,甚至有‘明引比类、从容’,可知‘从容’与‘比类’皆为古医经篇名,而且是最重要的悟道治学方法。比列同类,分别异类,依从模式,求其所属,乃是中华医道独特的诊治方法。”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曰:“本篇指出临证诊断,应当循法守度,从容不迫,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对脉象、证状作具体分析。”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体重烦闷的病机,或肝虚、或肾虚、或脾虚
“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②论述肾气不足,肾气内著,肾气上逆所出现的病证
“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③论述脾气不足,失于固摄所出现的病证
“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虚)……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解堕,是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7:41 | 只看该作者
⑽五乱:今本《灵枢经》第三十四篇篇名。 篇名含义是:论述五种乱病。《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言气有五乱,故名篇。”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何谓(相)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行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6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8:25 | 只看该作者
⑾贼风:今本《灵枢经》第五十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贼风伤人。《灵枢注证发微》说:“内有贼风,故名篇。”贼风,又称虚邪贼风、虚风。泛指自然界不正常的气候。《类经卷十五·疾病类三十三》说:“贼者,伤害之名。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贼风邪气。”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因加而发的机理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必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时,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金栋按:加,指加新感之邪,即文中所言“风寒”。如《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三十三》说:“谓因于故而加以新也。新故合邪,故病发矣。”故,故邪,即文中所言“湿气”、“恶血”等。
②论述故邪内留,情感波动,导致气血内乱而发病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7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⑿卫气失常:今本《灵枢经》第五十九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卫气循行失常。如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说:“本篇首先讨论卫气失常所引起的病变,及针刺治疗方法”,故名篇。
本篇论述病因病机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稸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6:46 , Processed in 0.12493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