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 下篇 外感染热病证态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4-7-28 12:0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8 12:04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8 09:41
4.中西医融合
      应用证态概念体系可以把中、西医腹泻的主要类型融合在一起。
     (1)太阳病、卫分 ...


  普及一点历史知识。【“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就不是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假说或猜想,原因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这句话是现代基督教批判、反对进化论的时候说的话!
     科学主义者们,“进化论”是科学理论还是科学假说!
     “进化论”是不是经过科学这个工具证实了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也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需要补“科学”课的正是你们这些科学主义者们。

     不要发疯!还是说点正经话,先生把基督教徒攻击进化论的话当做真理,先生懂不懂科学!?
————————————————————————————————————
       回复李同宪先生:
       王锡民说:  人由猿进化而来,不仅有科普书籍为证,而且电视上还演过进化过程的图片?难道这也是基督?太少见多怪了吧?还基督教反对进化论说的话。不懂假装真可怕。你把电视台都当成是基督教私有财产啦?是不是?没文化!   

       王锡民说:  真正发疯的是你。本文是不是戳在你的肋骨上啦,嗷嗷直叫。进化论当然是科学理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只是一个假说,你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好好学学吧!   

62
发表于 2014-7-28 12:05:4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8 09:41
4.中西医融合
      应用证态概念体系可以把中、西医腹泻的主要类型融合在一起。
     (1)太阳病、卫分 ...


      你再接着逞能瞎装,不懂装懂,我还揭你的画皮。看你改不改这个毛病!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6:29:25 | 只看该作者
      [比如说,“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就不是科学理论,只是一个假说或猜想,原因是至今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
     [ 进化论当然是科学理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只是一个假说,你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好好学学吧!]

      回复:
    人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来的是进化论还是假设?!   

点评

回答:中西医杂合观乃自欺欺人之谈。拼缝行,在医学上行不通。  发表于 2014-7-28 16:42
64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6:34:01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7-28 04:05
你再接着逞能瞎装,不懂装懂,我还揭你的画皮。看你改不改这个毛病!

          学术辩论,先生出此秽言,有失大雅,并且记录在案。

点评

李先生,可别瞎装了。又跑到我的话题里去捣,那是在交流,不是开玩笑。你自己不懂,还要捣乱。是不是有精神病啊?还好意思说别人发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28 16:36
65
发表于 2014-7-28 16:36:1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7-28 16:34
学术辩论,先生出此秽言,有失大雅,并且记录在案。

      李先生,可别瞎装了。又跑到我的话题里去捣,那是在交流,不是开玩笑。你自己不懂,还要捣乱。是不是有精神病啊?还好意思说别人发疯?
66
发表于 2014-7-28 16:37:33 | 只看该作者
现给李同宪先生规定先生记录在案:
   
     李同宪先生说:
     先生又进入点点评了!
     先发疯,而后点点评,最后目瞪口呆!
67
发表于 2014-7-28 16:3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7-28 16:40 编辑

    伪君子李同宪先生说:

    历史知识不足,中医不通,西医知识贫乏的人们,至今还在吃别人咀嚼过的东东,还以为是香饽饽。
     不过是为自己的错误制造借口而已,为了以科学为标准解释中医制造舆论而已。为现代科学解读元气造势而已。
     可不要发疯!


                          记录在案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7-29 07:32:45 | 只看该作者
(一)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1.霍乱样综合征
      赵金铎主编的《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伤寒与温病共计135个证候中,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证候规范》77个外感证候中,没有“霍乱”,因为霍乱是病而不是证,霍乱病具有许多证。
     根据范行准先生考证,西方于1817年出现第一次霍乱大流行。之后在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由海路带至广州,至此,中国才有真性霍乱。由于此病传入之初,不分其病源,故也与鼠疫一样,根据其病状而命名,如“吊脚痧”、“痧症”、“绞肠痧”、“瘪螺瘟”、“麻脚瘟”等。自古以来,印度恒河三角洲河网地带被认为是古典霍乱的发源地,可能随着“朝圣者”的迁徙传入阿拉伯半岛,而后传入欧洲,1817年才引起世界第一次大流行。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中记载的病症中已有与霍乱病极其相似者,故认为中国在公元第七世纪即有古典霍乱传入。
    关于霍乱的治疗方法,多数医家主张回阳救逆。尤其是张聿青,力剖烦渴之假象,指明“投理中回逆而得生”。有些医家,还自拟方剂,也有较好的疗效,如张锡纯用“急救回生丹”治霍乱阳证,“卫生防疫宝丹”则阴阳双调,颇为当时同道所称颂。范文甫则采用王清任的“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予以治疗。
    《伤寒论》中“霍乱”为一种暴发性肠胃病,因骤然吐泻,顷刻间有挥霍撩乱之状,故名霍乱。根据其所述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不仅包括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而且包括具有类似于霍乱临床表现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共10条,方剂6个,其中具有“回阳救逆”作用的方剂四逆汤类,是本篇的主要方剂,有关条文如下。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逆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通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病理生理及病机:霍乱弧菌引起的呕吐腹泻是单纯分泌型腹泻的一个典型例子。霍乱弧菌所分泌的肠毒素(外毒素)能迅速与空肠上段细胞结合并进入细胞内,激活腺苷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ATP)变成环磷酸腺苷(cAMP),大量环磷酸腺苷聚集在粘膜细胞内,发挥第二信使作用,刺激陷窝细胞分泌氯离子并可能分泌碳酸氢根离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氯和钠离子的吸收,由于肠粘膜分泌增强,回收减少,因而大量肠液聚集在肠腔而形成剧烈水样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分泌的另一种肠毒素也能引起霍乱样水泻,其机理可能与霍乱孤菌相似。进食被细菌(如葡萄球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水样腹泻有证据提示也属于此种腹泻。
      剧烈的呕吐腹泻使水电解质突然大量丢失,迅速形成严重失盐脱水,血容量迅速下降,内脏灌注不足出现微循环衰竭而导致休克,因此出现“脉微”,“脉微欲绝”,“手足厥冷”等冷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317条、370条,“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符合暖休克的临床表现;390条符合暖休克进展为冷休克的表现。当血容量突然下降而达到十分严重状态时,由于消化道微血管血流灌注量极度下降导致消化液分泌停止,所以出现“利止亡血”“吐已下断”的临床表现。中医也认为这是“水谷津液俱竭,无有可吐而自已,无有可下而自断”,“无物可吐下”的结果,即“阴液内竭,阳亡于外”。
    临床表现:剧烈的呕吐腹泻及其引起的水电介质紊乱。
   鉴别诊断:霍乱与伤寒吐泻证的区别。“病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是“伤寒”的表现,所以伤寒吐利证与霍乱看起来很相似,而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的要点其一就是,霍乱吐泻之后津液严重耗伤,阳气极度衰微而出现“其脉微涩”的表现,但是伤寒吐利证也可以发生津液严重耗伤,阳气极度衰微而出现“微涩”的脉象,这时候如何鉴别呢?区别的要点其二,就是“本呕下利者”,“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霍乱发病一开始就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如果发热则在利止之后,这时病情更为严重,而不是伤寒虚寒下利的阳复现象;伤寒吐利证先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没有霍乱严重,四五日后传至阴经上,才会出现“微涩”的脉象。“本呕下利者”是霍乱,不能当作伤寒治疗,即使兼有表证有轻度发热,其临床表现仍然以霍乱为主,不得当作伤寒。其三,伤寒吐利证与霍乱的转归不同。经治疗后,伤寒吐利证属于实热者,即可痊愈;属于虚寒的可以痊愈,也可能转属阳明病,转属阳明的标志是“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便必硬”以及腹胀满、能食、颇能食等。吐利止是伤寒吐利证痊愈的标志;吐利止不一定是霍乱痊愈的表现,“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主之。”吐利止并非好事。
      治疗
      中医治疗:病情严重者用四逆汤类;轻者用五苓散与理中汤(丸)
    《伤寒论》386   霍乱,发热头痛,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以两数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如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五苓散与理中丸都是治疗轻度霍乱病人的方剂,现代治疗霍乱病的原则也是补充生理盐水、维持血容量,防治休克,对于极轻的病人经口补充液体即可。五苓散与理中丸都是通过调整胃肠道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认为:“理中者,理中焦”,故凡脾胃虚寒、中焦升降失调之证,无论外感、内伤均可用之。中焦脾胃的功能与消化系统的功能一致,理中汤(丸)具有调节消化系统的运动、消化、吸收等功能。五苓散偏重于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理中汤是一个基本方,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伤寒论》中提出8种加减方法只是举例而已,后代在理中汤的基础上衍变出许多有名的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的方剂。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9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此两条是病后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药物药理研究
     回阳救逆法迄今已成为中医救治各类休克的一个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治法。
     四逆汤有强心作用,明显增加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及心肌收缩振幅,而对心率影响不大;四逆汤有抗休克作用,对失血性休克具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对小肠缺血性休克有保护小肠,阻断致休克不可逆发展的肠道因素的形成作用。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兴奋作用。有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平滑肌的痉挛,而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对腹泻、腹痛、胃痛都有效。四逆汤及人参四逆汤可改善微循环使血液粘稠度降低,流变性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量增加。使各脏器灌注情况改善,能改善微循环使血液粘稠度降低,流变性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血充量增加。使各脏器灌注情况改善,能改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这些都对其抗休克作用有重要意义。
      人参能增加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及抑制过程有调整作用,并有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参、附同用对加强四逆汤强心升压从而改善血液循环障碍及调整全身各种功能的作用十分显著,参附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的中毒性休克有一定的治疗效应。
心脉灵注射液(人参皂甙、猪胆汁、附子总碱、干姜挥发油、甘草次酸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动物试验有升压作用,对内毒素休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增强红细胞的静电斥力,减轻红细胞的聚集,改变血液的粘稠度,改善血流,增强组织的血流灌注量。猪胆汗有消炎抗过敏作用,胆酸有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大剂量胆酸钠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胆汁或胆盐口服后可增强胆汁分泌,使脂肪容易消化。能扩张血管,增强肠血液循环的作用。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猪胆汁)的抗休克作用,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比四逆汤更加强大,而且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综上所述,四逆汤、人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对于因剧烈呕吐腹泻而引起的轻重程度不同的失盐失水性休克有治疗作用。
    理中汤(丸)与五苓散的药理研究参考相关章节。
      西医治疗:霍乱综合征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辅以抗菌治疗及对症处理。中医用理中丸汤加减调整胃肠功能紊乱,五苓散调整水电解质紊乱,四逆汤类救治休克,其治疗原则与西医是一致的。以上中西医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于霍乱弧菌引起的真性霍乱,而且适用于其它细菌引起的霍乱样综合征。 
    一般处理: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本病列为甲类传染病,故对患者应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后,粪便培养致病菌连续3次阴性为止。对患者吐泻物及食具等均须彻底消毒。可给予流质饮食,但剧烈呕吐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者应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
    补液疗法:合理的补液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补液的原则是: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
     静脉补液法:静脉补液可采用5:4:1溶液,即每升液体含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和氯化钾1g,另加50%葡萄糖20ml;或用3:2:1溶液,即5%葡萄糖3份、生理盐水2份、1.4%碳酸氢钠液1份或1/6mol/L乳酸钠液1份。输液量与速度应根据病人失水程度、血压、脉搏、尿量和血球压积而定,严重者开始每分钟可达50~100ml,24小时总入量按轻、中、重分别给3000~4000、4000~8000、8000~12000ml。小儿补液量按年龄、体重计算,一般轻、中度脱水以100~180ml/kg/24小时计。快速输液过程中应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口服补液法:霍乱患者肠道对氯化钠的吸收较差,但对钾、碳酸氢盐仍可吸收,对葡萄糖吸收亦无影响,而且葡萄糖的吸收能促进水和钠的吸收。因此对轻、中型脱水的患者可予口服补液。口服液配方有:①每升水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和氯化钾1.5g;②每升水含葡萄糖24g、氯化钠4g、碳酸氢钠3.5g、柠檬酸钾2.5g。成人轻、中型脱水初4~6小时每小时服750ml,体重不足25kg的儿童每小时250ml,此后依泻吐量增减,一般按排出1份大便给予1.5份液体计算,也可采取能喝多少就给多少的办法。重型、婴幼儿及老年患者则先行静脉补液,待病情好转或呕吐缓解后再改为口服补液。
      病原治疗: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缩短腹泻期,减少腹泻量,缩短排菌时间。可首选四环素,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0.5g。对于四环素耐药株感染患者可予强力霉素300mg/次顿服。其它如氟哌酸、红霉素、磺胺类及呋喃唑酮等也均有效。黄连素不仅对弧菌有一定作用,且能延缓肠毒素的毒性,也可应用。
对症治疗:①剧烈吐泻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并酌情使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静脉点滴,或针刺大陵、天枢、内关、足三里。早期采用氯丙嗪(1~4mg/kg)对肠上皮细胞AC有抑制作用,可减少腹泻量。②肌肉痉挛可予局部热敷、按摩,或针刺承山、阳陵泉、曲池、手三里等,注意钠盐、钙剂的补充。③少尿可予肾区热敷、短波透热及利尿合剂静滴;如无尿,予20%甘露醇、速尿治疗,无效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④并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者应予毒毛旋花子甙K或毛花甙丙,并采取其它治疗措施。⑤严重脱水休克的患者经充分扩容纠酸后循环仍未改善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阿拉明等。
      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已6天,粪便隔日培养1次,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如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5天方可出院。
      中西医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改善胃肠功能,经消化道补充液体,纠正休克。西医经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是中医缺乏的。
      2.痞证-胃肠炎证态(待续)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16:08:21 | 只看该作者
    2.痞证-胃肠炎证态
      【中医别名】痰气痞,水气痞,饮气痞,半夏泻心汤证,干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闷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干呕,口中粘腻,纳减,肢倦乏力,肠鸣,泻泄黄浊,舌质淡白,苔黄腻而厚,脉濡。
   【证态概念】
    痞证:又称痞、气痞。以胸腹胀满窒塞,按之压痛为临床特征的疾患。痞证与普通胃肠炎是一个证态。普通胃肠炎不包括特异性病原体如: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钩端螺旋体等引起的以肠炎为主的传染病。痞证与狭义的感染性腹泻接近,腹泻既不是脓血便也不是水样便,主要是不消化的食物,以胃炎为主,恶心、呕吐比较多见。
      急性胃肠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于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病理变化为胃肠粘膜呈急性炎症、水肿、充血及分泌物增加。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
   诊断要点:
    (1)病前有暴饮暴食,或食不洁食物史。,进食被细菌所污染的同一种食物的人可同时发病。
    (2)发病较急,开始为腹部不适,继之恶心、呕吐、腹部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每日数次至数10次,粪便呈水样,黄色或黄绿色,含少量粘液,偶也带脓血。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头痛。
    (3)少数病例可因频繁吐泻,导致失水及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症状。
    (4)不同细菌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如肉毒杆菌外毒素引起者其胃肠症状轻,而常合并有中枢神经麻痹症候群;葡萄球菌引起者呕吐特别严重;嗜盐菌性者则以腹痛最为突出;肠炎杆菌食物中毒者腹泻较为突出。
    (5)体检腹部柔软,在上腹部和脐周有轻微的压痛,肠鸣音亢进。
    (6)粪便镜检可为阴性或有少量粘液及红、白细胞,有时亦可见到吞噬细胞。吐泻物中可培养出相应致病菌。
      以上临床表现与痞证的临床表现相同,可以作为痞证的诊断标准。除了病原体可以引起胃肠炎以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MODS过程中消化道粘膜损伤、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溃疡病等,都会使胃肠粘膜呈急性炎症、水肿、充血甚至出血,这些原因引起的胃肠炎在痞证中也有其相应的证型,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可以治疗MODS过程中消化道出血,同时具有抗溃疡作用。
      《伤寒论》中痞证有五,以汤名命之:半夏泻心汤证,干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分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附子泻心汤证)、水停食滞痞证(干姜泻心汤证)、胃虚气逆痞证(甘草泻心汤证);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分为: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寒热夹杂痞证(半夏泻心汤证,干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寒热夹杂痞证
       源于《伤寒论》
       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解说:本条阐述了少阳柴胡证误下后形成的柴胡、陷胸、泻心汤证三种不同的转归及证治。少阳柴胡证,有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未明确使用什么方剂,所以,少阳柴胡证误下与所形成的柴胡、陷胸、泻心汤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关系比较明确的是大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引起大结胸证。少阳大柴胡汤证与肝、胆、胰、胃十二指肠急性感染是一个证态,当胆管、胰腺急性感染时,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急性期,在相应管腔的腹膜面都会有炎症反应,在透壁之前会出现局限性腹膜炎的表现,这时表现出一系列阳性症状,这时过早误用下法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就可能促使感染穿破腹膜引起急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与大结胸证是一个证态,所以大柴胡汤证误用下法可能引起大结胸证,关系比较明确。这与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完全一致。这里的“病发于阴”是以“病发于阳”为参考系的,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相比,如果大柴胡汤证是阳证,那么小柴胡汤证相对就是阴证(而不是太阴、少阴、厥阴的阴虚寒证)。小柴胡汤证与痞证本来就有重叠与交叉,特别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感染既是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又是泻心汤的适应症,所以少阳柴胡证误用下法,进一步损伤了消化道的功能,这时须要根据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法,或用泻心汤或用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0克、黄芩6克、生姜6克、党参6克、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6克.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对胃溃疡具有防治作用;
(2)抗缺氧作用;
(3)灭菌作用: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作用。黄连、黄芩对多种肠道杆菌具有抑制作用。
     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是急性胃肠炎而偏重于急性胃炎的病理状态。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所含甘草甜素有解毒和吸附作用,可用于抗炎抗过敏反应。甘草流浸膏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用于溃疡病时,对于溃疡面还能形成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并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粘膜。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白塞氏综合征都有较好的效果。29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汤这一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吸收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功能。所以甘草干姜汤能够解除烦躁吐逆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了低血容量状态。甘草干姜汤用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加之半夏泻心汤的抗菌等作用,甘草泻心汤除了治疗急性胃肠炎外还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甘草泻心汤治疗腹泻引起的低血钾有良好的效果与方中的大枣、甘草含有丰富的钾、钙有关。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气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同症状。其不同处在于:半夏泻心汤证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吐出物多无食臭,下利多为稀便;生姜泻心汤证以嗳气有酸腐食臭味,下利如清水样便为特征;甘草泻心汤证则以下利一日几十次,水样便,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呕吐没有呕吐物,心烦不安为特点。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现代的急性胃肠炎的诊断,半夏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炎;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肠炎;甘草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肠炎,而伴有水电解质紊乱者。
     热痞证
    【中医别名】火痞,火气痞,热实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临床表现】心下痞闷胀满,按之柔软,心烦,身热,口渴欲饮,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见吐血或鼻衄血,色鲜红或紫黯,大便干结或色黑易解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解说:心下痞:孙固祖在“75例心下痞胃镜分析”一文中,75例心下痞中73例为胃炎,由此推论,心下痞多由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曰本学者的研究认为:心下痞硬与消化系统症状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下痞硬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功能有关。以上科学实验结论可供参考,心下痞是病人的一种感觉,感觉到胃脘部痞塞不通、满闷不适,可能有形态学变化,也可能没有形态学变化,而只是消化道的功能性变化。149条“但满而不痛”。本条“心下痞,按之濡”是痞证的特点,是与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要点。
      现代研究: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一个治疗急性消化道感染的有效方剂,已被现代医学所承认。
(1)抗菌作用:能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
(2)导泻作用;
(3)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解热作用;
(6)镇静抗惊厥作用;
(7)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8)抗凝血作用;
(9)抗缺氧作用。
     附  热痞兼表阳虚证
    【中医别名】附子泻心汤证
      源于《伤寒论》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说:附子泻心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有学者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应当有黄芩。随着现代医学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以及对于大黄、大承气汤的研究,大黄具有防治应激性消化道溃疡作用;具有防治消化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具有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大黄、大承气汤还具有防治呼吸窘迫综合证的作用。大黄、黄芩、黄连合用具有广谱抗菌素的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样附子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早期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子泻心汤除了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作用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突出作用:
      (1)抗缺氧作用。
      (2)抗凝血作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属于热痞,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这一组主证是痞证的共同性,没有特殊性,其它痞证都是在热痞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其它泻心汤的基础,其它泻心汤都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变化加减而成。大黄黄连泻心汤的适应症是发热,消化道的症状不典型为特点。
       附子泻心汤证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基础上具有恶寒、汗出的症状,其含义与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类似,只是程度比较轻,因为没有遂漏不止,所以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但是表阳不固的病机是一样的。中医认为附子具有固表作用;西医认为附子具有扩张皮肤、内脏毛细血管的作用,具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因而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与中医的病机浑然一体。
       3.少阳热迫大肠证-肠炎证态(待续)
70
发表于 2014-7-31 16:21:45 | 只看该作者
李同宪先生说:
人是由单细胞动物进化来的,是由鱼类进化来的,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是由猿进化来的。这是进化论,是科学理论。不是假设。

进化论是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科学理论之一,不必要再向先生进行科普教育!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是进化论,是科学理论,不是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先生原来分不清进化论与“人是由猴子变的”这一假说的关系。还说给别人做科普?真好意思?

   “人是由猴子变的”是假说,不是进化论的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37 , Processed in 0.0837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