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5-4 00:47 编辑
药品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自古“医药不分家”,而今“医药是一家”。可是市场上药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光是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有的医院就有20多种。同一种药,化学名不一样,商品名不一样,甚至剂量还不一样,药效更是参差不齐,不良反应又视品种而异,搞得医生用药时一头雾水。多数医生采用对症下药,这个“症”指的不是疾病,而是症状。哪个症状最先出现就治哪个,哪个症状最严重就先治哪个。一个药治一个症状,不行就改用一个或加用一个甚至改加数个轮番进行,群起攻之,并一次又一次请药师帮忙。有时越治越重,有时压住这个症状又出现另一个症状,此起彼伏;有时把全部症状都治好了,病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了。医生遇到困难时不是反复思考“病呀病”,而是不停琢磨“药呀药”。一个病人到来,不是医生指导药师发药,而是药师“教导”医师用药,由此引起很大混乱。一次有个发烧病人,临床开了红霉素,药房没药,结果发了柔红霉素。护士询问是否发错了,对方则说是新一代红霉素。其实柔红霉素是抗癌药,一字之差、谬之万里。再举一个例子,一个病人因心脏放支架后出现肝功能障碍,我去会诊时他正在吃药。我一数他一共吃16种药片,还没加外用伤湿止痛膏。为什么吃那么多药呢?因为他是该校领导,为关心或重视起见,每个学科的主任教授去看他,都从自己专业出发开了“好心”药,即预防用药。这样一来,药就多得不得了。从各个专业来讲都没有错,不过“是药三分毒”,加起来就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严重伤肝,病人差点死亡了。除了阿斯匹林用于抗凝外,我停用了其他全部药物,最后病人好了。用药要合理,中医还讲辩证施治。中药分成君臣佐使,合理搭配,要不“一三五”,要不“一五七”,一是主药或称君药,解决主要矛盾;臣药和佐使药要随症加减,配合主药治病。如果主药用了两个且相互矛盾,那不是治病人,那是折腾病人,说不定病没治好却要了病人的命。
点评: 【每个学科的主任教授去看他,都从自己专业出发开了“好心”药,即预防用药。这样一来,药就多得不得了。从各个专业来讲都没有错,】 科主任们都是专家,他们按照西医的标准用药,判定疗效,他们都是行家,不会错误的,但是,总体上却错误了!西医的标准该不该接受中医的整体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