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素问》和《灵枢》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3-12-29 11:48:54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29 09:53
gl0101先生好!
正是这个意思,所以,《黄帝内经》不是中医经典

确切的说先生的意思是:《素问》、《灵枢经》不是《黄帝内经》,因此《素问》、《灵枢经》不是中医经典,是吧?
62
发表于 2013-12-29 17:33:17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29 04:00
李老师好!

"所以说《黄帝内经》并不是中医经典"这句话我表达得不够准确,应该这样表达:《黄帝内经》是 ...

这个很好理解。
经典的价值,载于书籍中,书籍和其他载体不一样,是有可能被改动的,有可能出现丢失、损毁、添加等等各种变化,不像万里长城和金字塔,留下的只能短缺不可能增加。

再说,前面说的经典是“必须遵守的”,也是一种理想化的认识,不能希望两千年前古人的认识到今天还符合科学符合我们的要求。就《内经》本身,就没有开方遣药的内容,怎么去治疗风湿病呢。

因为中医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自内经。所以,现在还讲内经是中医的经典。并不意味着《内经》书籍里的内容都是现在中医必须遵守的。


对待经典医著,和对待所有的传统文化一样,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代到现代,中医就是这么做的。从《伤寒论自序》就表现出来了,张仲景就是最典型最伟大的带头人。

63
发表于 2013-12-29 17:40:47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29 04:00
李老师好!

"所以说《黄帝内经》并不是中医经典"这句话我表达得不够准确,应该这样表达:《黄帝内经》是 ...

有一段时间您没到中华中医药论坛来,我有过一段关于经典的回复,刚才找了贴过来:
………………
中医教材是必学的。中医经典的主要观点,教材都有体现,而且有部分见解超过了经典著作。也符合中医学发展的规律,如果两千多年的中医,超不过《黄帝内经》的水平,你再说你“博大精深”,哄小孩子吧。

不要说多余的,一个藿香正气散治好的病人恐怕要以亿记吧?《黄帝内经》里有吗?

尊重经典,是尊重前人的首创。重视经典,是重视中医的基本观点。学习经典,是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研究经典,是发掘未知的宝藏。
把中医的落后归咎于学习经典不够,是糊涂的,把中医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经典上,就和小孩子受惊吓就钻大人怀里一样。仅仅得到一点心理安慰。
64
发表于 2013-12-29 23:27: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09:14:57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3-12-30 00:29
一个拿针胡戳,一个拿药胡蒙胡灌,俩高人。

董老师是拿手胡摸,也是高人
66
发表于 2013-12-30 09:1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7
发表于 2013-12-30 10:31:23 | 只看该作者
《素问》《灵枢》是不是原版《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是不是《阴阳大论》,运气七篇是不是属于《素问》,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今之《黄帝内经》已经成为了中医学的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的理论,而不是临床理论本身。就像宪法与普通法的关系,要求依据宪法来审判某个具体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是极其荒谬的。

中医学并不等于中国医学,狭义上只有接受今之《黄是内经》指导和规范的临床理论才能称为中医学。中医学只是中国医学的一个流派,只不过这个流派形成了绝对的主流。以至于以其为标准否定其他流派,或是笼统地要把其他流派都强行纳入。今之《黄是内经》至少不能指导和规范稳婆的产科、仵作的法医科、栽花的免疫科、软伤科、红伤科、某些推拿科(局部全息)、《难经》奇恒、《本草纲目》验方,更不能指导和规范藏医学、蒙医学、回医学、瑶医学、苗医学。但不否定其包容性可以在以后把这些甚至生物学包容进来。

《黄是内经》《伤寒杂病论》之后的中医,离开了百家争鸣的氛围,医生各自为战,只能在某些局部有所发展,却从未在整体上给中医带来进步,甚至不明就里被动舍弃的要比发展的还多。

中医教材不明白中国医学各个流派的理论是不可通约的,又把发展误解成了进步,未分青红皂白就熬了一锅粥,甚至在粥里又放进了西医的面包渣。所以,经过中医教材培训之后,不得不逐本溯源,才能厘清中医脉络。
68
发表于 2013-12-30 10:31:46 | 只看该作者
后人辑录的《神农本草经》不能也从未成为中医的经典,从其内容来看,顶多算作验方派的作品。《珍珠囊》和《药性赋》亦不能称为经典,至少不能全面解读经方用药规律。能够成为经典的只有《胎胪药录》,佚失了不要紧,完全可以从《伤寒杂病论》反推出来。

一遇到胎胪,不可望文生义,微言大义,说什么胎息验证的云云。其实老祖宗讲得很朴素,就像本草指代根茎一样,胎胪指代的是籽皮。
6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0 10:47:08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30 02:31
后人辑录的《神农本草经》不能也从未成为中医的经典,从其内容来看,顶多算作验方派的作品。《珍珠囊》和《 ...

太白侠先生说:"中医教材不明白中国医学各个流派的理论是不可通约的,又把发展误解成了进步,未分青红皂白就熬了一锅粥,甚至在粥里又放进了西医的面包渣。所以,经过中医教材培训之后,不得不逐本溯源,才能厘清中医脉络。"
这个我很赞同,现在的中医教材确实有问题,以邓国医为副总主编的中医新世纪第二版教材就有很多问题,其中张登本主编的"中医学基础"  问题最多.

我觉得于先生提出的对中医理论"逐本溯源"是很重要的.
70
发表于 2013-12-30 11:12:33 | 只看该作者
罗鸿声 发表于 2013-12-30 10:47
太白侠先生说:"中医教材不明白中国医学各个流派的理论是不可通约的,又把发展误解成了进步,未分青红皂白 ...

太白侠非常赞赏罗兄所做的学问,溯源是必须的,至于扬弃是另外一回事儿,是可以讨论的。

至于邓老的失误,不能怪罪于他个人,应该怪这个令人诅咒的学术体制。

邓老学识太浅,顶多算作中专生,还是早期中医专业的中专生,没有经过任何的科学训练。整个中医界说白了是靠晕轮效应来搞科学,忘记了国医大师是一个相当于省部级劳模的荣誉称号,与其学识没有一毛钱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1:35 , Processed in 0.0644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