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哲医著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14:1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9 06:15 编辑

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历兑,名曰阴曰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是创建足三阳经时的命名过程。所谓“前曰、后曰、名曰”,即命名过程。再如,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就是创建足三阴经时的命名过程。其中,有的“经”虽没记载“结”在何处,但《灵枢•根结篇》的记载可以补充。因此,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各“经”都以“根”为起始的一端,“结”是另一端。

“根”和“结”的作用,就是根据阴阳属性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落实到人体的相关部位。比如,以“至阴”穴为“根”,以“命门”为“结”,落实了足太阳经的分布。以“厉兑”穴为“根”,以“头维”为“结”,落实了足阳明经的分布。以“足窍阴”穴为“根”,以“听宫”为“结”,落实了足少阳经的分布。以“隐白”穴为“根”,以“太仓”为“结”,落实了足太阴经的分布。以“涌泉”穴为“根”,以“廉泉”为“结”,落实了足少阴经的分布。以“大敦”穴为“根”,以“玉英”为“结”,落实了足厥阴经的分布。其余诸经也是如此。十二经都是这样创建的。显然,这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
       【14】根据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看出,十二经之名,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而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十二经本身,根本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的身体上创建的。也就是说,所谓十二经,是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经”,而不是把人体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称为十二经。因此,古代医家对十二经的应用,并不是把十二经当成人身体上的组组织或结构,而是借助十二经对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相互关系、相互联系、以及气血运行规律和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其次是用十二经反映时间、空间、地域、方位、气候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的影响,并用十二经指导中医学的理论创新,指导开创诊疗方法,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这种综合性的作用,决不是人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可以具备的。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说:“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再如,《灵枢•经别篇》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所谓十二经水,是中国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所谓“外合十二经水、内属五脏六腑”,说明十二经并不单纯用于对人体的研究,也能用于河流、地域、以及时间、空间、方位和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研究。所以,十二经的实质,决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是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的论理工具。
在中医传统理论的概念范畴,阴和阳、金木水火土、经和络,都是论理工具。这三种论理工具,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实际意义。其中,阴阳和金木水火土,都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其实际意义,是事物基本属性的概括,是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经”和“络”,是古代医家独创的,其实际意义,是“三阴三阳”、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气血运行规律、以及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哲学和医密切结合的论理工具,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医学领域的论理工具在应用过程中,常和解剖学概念或人体的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很容易相混,但是,决不能把论理工具误认为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比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肝阴、肝阳、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阴血、阴津、阴液、阳气、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等。其中,心肝脾肺肾、手足、气血津液等,都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阴阳、金木水火土、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等,都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都不是人身体上客观存在的东西。“经络”虽有基础,但其基础是“气脉”、腧穴和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等很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千万别把“经络”误解为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千万别把“经络”当成组织结构进行研究,而是应该用“经络”指导医学领域各个方面的研究,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络”是各“经”的分支,都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非常系统的论理工具。
       【15】对古文献资料的综合考证可以证明,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以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的互相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都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修改、逐渐调整、逐渐完善的。比如,从《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等历代文献的记载看,十二经的名称虽是同时产生的,但十二经与脏腑的联系不是同时完成的,而是逐渐完成的。据考证,最早是十个“经”联系五个脏和五个腑。后来是十一个“经”联系五个脏和六个腑,补充了三焦,仍缺心包。最终才完成了十二经与六个脏和六个腑的联系,心包与手厥阴经的联系是最后完成的,《难经》可以证明这一点。并且,腧穴的归经也是逐渐补充的。比如,《内经》和《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文献,都对腧穴的归经作过修改和调整。最明显的是,从《内经》以后,归经的腧穴逐渐增加。《内经》成书时,归经的腧穴只有161个,主要见于《灵枢》。到晋代,《针灸甲乙经》问世时,归经的腧穴增到349个。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时,归经的腧穴增到了361个。在此期间,《十四经发挥》对腧穴的归经作了大量修改和调整。这都说明,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是由历代医家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完善的,并不是在人体上逐渐发育而成的。
       【16】《难经》第二十八难确实有记载表明,奇经八脉是在十二经的基础上补充的。其作用,主要是弥补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奇经八脉也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17】以上说明,根据《内经》和《难经》等古文献的记载,根据阴阳学说的历史、以及“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的关系,可以从根本上澄清以下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经络”的起源和初步形成,是春秋战国期间。战国后,仍有充实、修改和调整。
       二,十二经起源较早,奇经八脉稍晚。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
       三,十二经的名称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源于“三阴三阳的衍化。十二经的分布,是古代医家根据“三阴三阳”的形式创建的。奇经八脉是按“八肱”的形式创建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代表整个宇宙和整个人体。
       四,“根”和“结”是十二经的起源。古代医家创建“阴阳诸经”的过程,是“经络”从无到有的过程。
       五,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及其分支,根本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非常系统的论理工具。
       六,经络系统不是虚构,不是假说,不是凭空而建,而是以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气血运行规律等为基础,以哲学的理论形式为基本形式。
       七,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不断修改、不断调整、逐渐完善而成的。
(34页)

62
发表于 2013-10-20 09:47:32 | 只看该作者
     经络根据临床实际的变化,进行过多次修改
    六,经络系统不是虚构,不是假说,不是凭空而建,而是以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气血运行规律等为基础,以哲学的理论形式为基本形式。
    回复:
    先生说的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世界(例如:经络的物质基础)与文字、图形表述出来的客观世界(例如:十四经脉线、经络学说)是不符合的。这很正常,一切理论、学说,都是把实践检验正确的经验归类于某种理论构架,才能够形成相对正确的理论。十四经脉线是人为的,主观形成的,是针灸治疗疾病的真实存在为基础的。针灸治疗疾病的真实存在,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不一定与十四经脉线相符,但他一定是一种或者一类物质的运动形式,可以不叫经络、不叫十四经脉,针灸足三里可以治疗胃病这个客观事实(象、现象)必定有其物质基础、运转机制。推而广之,气血的运行通道或者运行径路也比然有其物质基础。
    一种学说、理论有其物质基础与作为一种说理工具并不矛盾。
    一种学说、理论根据实践发展,不断修改、发展是完全正常的,这正是理论发展依赖于客观世界存在的必然。
      
6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07:0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20 23:12 编辑

八,近代以来,把“经络”当成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进行研究,是错误的。
        六,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
       【1】考证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也能为“经络”的研究提供依据。根据“经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乃至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历史,可以充分说明,经络学说是医学和哲学的完美结合,是以医学和哲学为基础逐渐形成的方法论学说,是以“经”和“络”为论理工具。
       【2】经络学说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不是一时一世形成的,而是逐渐形成的,确实经历过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历史过程。比如,从十二经起源的概况可知,在阴阳学说没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之前,曾经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医学领域没有“阴阳”的概念,没有十二经的名称。阴阳学说被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有了“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的概念,才有了十二经的名称。并且,“经”是以“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为“经”,是经纬之“经”,不是以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为“经”,而是根据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等很多方面的系统认识,通过创建“根”和“结”,把“经”按阴阳属性的对应关系建立在人的身体上。用专业术语说,“根”是“经”的起点,“结”是“经”的另一端。用通俗的话来说,“根”是“经”在人体上“扎根”的部位,即“经”的起点。“结”是“经”在人体上“系结”的部位,即“经”的另一端。比如,把“少阴”命名为“经”,将一端“扎根”在“涌泉”穴的部位,即“根”;将另一端“系结”在“廉泉”穴的部位,即“结”。“根”和“结”之间就是足少阴经。同理,手少阴经也是这样创建的。再如,把“阳明”命名为“经”,将一端“扎根”在“厉兑”穴的部位,即“根”;将另一端“系结”在头维穴的部位,即“结”。“根”和“结”之间就是足阳明经。同理,手阳明经也是这样创建的。其余诸经皆如此。所以,古代医家创建“根”和“结”的过程,就是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
       “根”和“结”是十二经最基本的直行主干,是经络系统最早的框架,比较简单。在此基础上,各“经”分出的分支是“络”,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十二经与奇经八脉及其分支和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络体系。所以,经络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就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的过程。
       十二经的“根”和“结”,是阴阳学说引进到中医学领域以后创建的。到战国时期,《内经》问世时,经络学说已初步形成理论体系。所以,经络学说是春秋战国期间初步形成的。
        以上是对“经络”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乃至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的概括。
       【3】历史表明,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思想智慧和创造力。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以后,中华民族创造了比原始社会更高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生产力。比如,青铜器的使用和推广,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说明,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已远远超过原始社会。
       据医学史研究,在奴隶社会,已经有了专职医生,如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各有分工,建立了早期的医事制度和医疗考核制度。如《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有()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与春秋时代,春秋是奴隶社会末期。从春秋至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取代了奴隶主阶级,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很快,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空前活跃,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继兴起,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唯物辨证法和哲学思想,并被引进到自然、地理、天文、历法、军事、建筑、音律、数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当时医学领域的状况,是逐渐进入空前鼎盛的发展阶段,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药卫生知识,初具规模,为形成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阴阳五行学说被引进到医学领域以后,在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针灸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治疗学说、养生保健、中药方剂等,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由此说明,经络学说初步形成理论体系的学术资源,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和哲学成就,其次是吸取了自然、地理、天文、历法、音律、数学等多学科的思想精华和先进经验。比如,《灵枢•经别篇》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所谓“十二经水”是古代地理学领域的概念。这说明,古代地理学领域和中医学领域都创建了十二经,都是按“三阴三阳”创建的。古代地理学领域创建的十二经,称十二经水,是把中国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分别归属十二经,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合称十二经水。中医学领域的十二经,也称十二经脉,是把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分别归属十二经。十二经和十二经水与人的脏腑都有对应关系,见于《灵枢•经水篇》,如:“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所谓“外合、内属”,即相互对应的关系。所谓“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是说在人体上创建的“经”和古代地理学领域的十二经水都是“内外相贯,如环无端”,故曰“人经亦然”。所谓“人经”,专指在人体上创建的十二经。再如,中国古代创建的音律,把十二个音阶分为六阴律和六阳律,合称十二律,简称六律,也是按“三阴三阳”创建的。在古代,诸如天干、地支、六爻、八卦、岁符、方位、时空等,都曾引用“三阴三阳”。这都为经络学说形成理论体系提供了经验和学术资源。
       【4】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成就和医学成就、以及其他学科的经验,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的“根”和“结”时,各“经”的命名可以同时完成,各“经”的起止、分布、走向、排列顺序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也可以同时完成。因为,十二经的名称源于哲学领域,原本就是完整的体系。并且,古代医家对气脉和腧穴、对人体主要部位和脏腑器官的解剖位置、阴阳属性、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比如,“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都是哲学领域的概念,各有各的阴阳属性,“少阴、太阴、厥阴”皆属阴,合称三阴,“少阳、太阳、阳明”皆属阳,合称三阳,“三阴”和“三阳”是完整的体系。在人体上,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腹属阴、背属阳、肢体内侧属阴,肢体外侧属阳。在阴阳的基础上再分,肾属阴中之少阴,脾属阴中之太阴、胃属阳中之阳明、“涌泉”穴的部位属少阴、“隐白”穴的部位属太阴、“厉兑”穴的部位属阳明、“少商”穴的部位属太阴、“商阳”穴的部位属阳明等。所以,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都能与“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的阴阳属性相对应。因此,在人体上命名足六经和手六经,是可以同时完成的。
       再如,手经和足经有同名“经”,同名“经”的“根”分别在手部和足部,阴阳属性都相同。“结”的阴阳属性都和“根”的阴阳属性相同。手经的“根”和“结”与足经的“根”和“结”合起来,就是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排列顺序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所以,在创建“根”和“结”的过程中,可以把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排列顺序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都确定。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所谓“阴阳之变”,即“阴阳”衍化出的“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所谓“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说明人体主要部位具备“三阴三阳”的阴阳属性,能与“少阴、太阴、厥阴、少阳、(36页)

64
发表于 2013-10-21 15:44:57 | 只看该作者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医学领域的论理工具在应用过程中,常和解剖学概念或人体的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很容易相混,但是,决不能把论理工具误认为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比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肝阴、肝阳、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阴血、阴津、阴液、阳气、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等。其中,心肝脾肺肾、手足、气血津液等,都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阴阳、金木水火土、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等,都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都不是人身体上客观存在的东西。”

    质疑:
    心肝脾肺肾是存在于人身上的东西,阴阳是人身上不存在的东西,那么,肾阴、肾阳在人身上存在不存在?
    请先生赐教。
6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2 20:18: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22 12:22 编辑

太阳、阳明”相对应,故曰“数之可数”。《灵枢•脉度篇》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这说明,十二经有定数,以数为序,有规律可循。因此,根据“三阴三阳”的阴阳属性和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按定数和规律,可以同时完成十二经的命名与“根”和“结”。只要明确了“根”和“结”,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就都确定了。例如,足经都以足趾末端为“根”,手经都以手指末端为“根”,“根”就是十二经的起点。再如,阳经行于肢体外侧,“结”于头部,阴经行于肢体内侧,“结”于胸腹部,“结”就是各“经”的另一端。“根”和“结”之间,就是各“经”的起止、分布、走向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此外,阴经和阳经都按“开合枢”排列,“枢”居中间,“开合”分居前后,井然有序。所以,只要创建了“根”和“结”,十二经的排列顺序也确定了。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记载表明,十二经是按“开合枢”排列的,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并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所谓“不得相失”,就是不能违背“开合枢”的顺序。
       以上说明,在十二经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是从哲学领域引进了六个概念,命名为“经”,由“根”和“结”确定了各“经”在人体上的起止、分布、走向、排列顺序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就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而成的。
       【5】最初创建的“根”和“结”,主要确定了十二经的起止、分布、走向、排列顺序和最基本的直行主干。以此为基础,把人的肌表、各脏、各腑、各器官、血脉、筋、骨、腧穴等,分别归属各“经”,用“经”和“络”互相联系,联结成整体,这是十二经逐渐形成复杂体系的中间环节。归经的内容越多,“经”和“络”的联系越广,十二经的体系就越复杂,经络学说的内容就越丰富。
       “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把比较大的气脉体现出来,即“经隧”。二是归纳和概括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三是把归属本经的脏腑组织器官和腧穴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四是综合体现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天地自然和人体生命规律。五是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实践提供论理工具,指导诊断和治疗。所以,把脏腑组织器官和腧穴分别归属和经的过程,是古代医家对天地自然和人体复杂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也是经络系统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的过程。
       例如,最初创建的“根”和“结”,与腧穴的联系很少。随后,归经的腧穴逐渐增加,进一步充实和调整了经络的循行路线。据统计,在《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经”和腧穴的联系仍很少。《内经》问世时,归经的腧穴是161个。《针灸甲乙经》问世时,归经的腧穴增加到349个。到元代,《十四经发挥》问世时,归经的腧穴达到354个。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时,归经的腧穴达到了361个。这说明,归经的腧穴是逐渐增加的。针灸学的历史最能证明这一点,因为,腧穴不是同时发现的,而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的。所以,把腧穴归属各经,不是同时完成的。
       再如,十二经与脏腑的联系,也不是同时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因为,人只有五个脏和五个腑,即“心、肝、脾、肺、肾”和“大肠、小肠、胆、胃、膀胱”,若与十二经相配,必然缺一个脏和一个腑。所以,现存于世的古文献资料证明,十二经与脏腑相配的过程,是先完成了五个脏和五个腑与十个“经”相配,缺三焦和心包。后来,为了落实阴经都配脏,阳经都配腑,古代医家把心脏的外膜看成是一脏,称心包,把胸腹腔看成是一腑,称三焦,再与手厥阴经和手少阳经相配,这才落实了十二经与脏和腑的匹配关系。这说明,十二经与脏腑相配、以及十二经与脏腑的联系,不是同时完成的,是逐渐完成的,是按系统方法完成的。
       “三阴”和“三阳”原本就有表里关系。比如,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太阴与阳明相表里,厥阴与少阳相表里。这种表里关系,是“三阴三阳”在哲学领域就具备的,是阴阳属性决定的。所以,十二经的表里关系和脏腑的表里关系,也是阴阳属性决定的。比如,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决定了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相表里,也决定了手少阴经和手太阳经相表里。太阴和阳明相表里,决定了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相表里,也决定了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相表里。厥阴和少阳相表里,决定了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相表里,也决定了手厥阴经和手少阳经相表里。再如,心和肾分别归属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小肠和膀胱分别归属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决定了心与小肠相里,也决定了肾与膀胱相表里。肺和脾分别归属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大肠和胃分别归属手阳明经和足阳明经,决定了肺和大肠相表里,也决定了脾和胃相表里。心包和肝分别归属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三焦和胆分别归属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决定了心包和三焦相表里,也决定了肝和胆相表里。这说明,十二经与脏腑的关系、以及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都是根据归经和阴阳属性建立起来的。并且,心包和三焦的表里关系,是最后建立的。把《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等综合起来看,可以说明这一点。
       【6】把人的肌表、各脏、各腑、各组织器官、血脉、筋、骨、腧穴等,分别归属各“经”,使每一“经”形成一个系统,“经”和“经”之间、“经”和脏腑组织器官之间、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整体,并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以及天地、日月、星辰、方位等都互相对应,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的过程,也是“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和腧穴建立复杂联系的过程。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必须把人体看成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必须把人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看成统一整体,才能发挥“整体观念”的指导作用。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引进医学领域,必须把人的脏腑组织器官划分阴阳,才能发挥阴阳学说的指导作用。把五行学说引进医学领域,必须把人的脏腑组织器官划分五行,才能发挥五行学说的指导作用。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经络学说,必须把人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属各“经”,才能发挥经络学说的作用。这是相同的道理。因此,把人的脏腑组织器官和腧穴分别归经,是经络系统形成复杂体系、经络学说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环节。
       例如,把脏腑归经,逐渐充实了十二经与脏腑的匹配和联系。把腧穴归经,逐渐充实和完善了各“经”的循行路线。再如,把肌表归经,称十二皮部;把筋归经,称十二经筋;把“隧”归经,称经隧;把血脉归经,称经脉、络脉、孙脉、毛脉;把症状或证候归经,称经病或经证;甚至,把药物也归经。这都充实了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丰富了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
       《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所谓“人之合于天道”,是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认识。所谓“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是五行学说指导下的认识。所谓“外有六腑,以应六律”,是阴阳学说指导下的认识。所谓“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体现了十二的作用。这说明,创建了十二经,才能充分体现人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的对应关系。故曰: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也。
       【7】经络学说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一是根据整体观念的世界观。二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哲学原理和系统方法论。三是根据各脏腑组织器官和腧穴的归经。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主要根据阴阳属性、位置、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腧穴的归经主要根据位置和治疗作用,是经临床反复验证确定的。比如,(38页)

66
发表于 2013-10-22 22:30:2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非常的佩服作者开阔的学识。虽然,结论未必全对,但是,每次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在向中医的真理靠近。读后,收益了。

点评

可以就疑问大家一起探讨……  发表于 2013-10-22 22:35
67
发表于 2013-10-22 22:46:16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0-14 18:18
体日行二十八宿星。
所谓“地有经水”,是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分别归属十二经,称十二经水。古代医家以十二 ...

先生的区分 我认为很重要,古人或许把哲学的思维用到了经络的划分上了,但事实的经络,是什么 ?是否客观存在,请先生思考
哲医(654237313)  22:39:30
是客观存在,看不到,但可以切循得到,你说是什么?
哲医(654237313)  22:41:05
内可行气
584406040(584406040)  22:42:08
古人哲学方法的划分,人为的,推理的,假想的东西,不少。但是,有没有存在于人体的,客观存在的经络,我想是存在的,决不是人为的,虽然,古人对经络的认识和划分,可能是人为的,这样的划分和认识,可能是不完全对的。但事实的,对治疗疾病有干预的经络的实质,是一定存在的,决不是完全的,哲学意义上的
哲医(654237313)  22:42:41

584406040(584406040)  22:43:46
很钦佩哲医对经典的再认识,
管理(25033221)  22:43:52
我想提个建议?能否把相关文字发到网站那连载后面,让大家都看到呢?
68
发表于 2013-10-22 23:43:42 | 只看该作者
哲医(654237313)  22:49:02
 王居易老先生说:经络是分肉的缝隙,但这缝隙的边缘(外围)必由各种皮脉肉筋骨的外膜围成,在膜的深部还有皮脉肉筋骨的组织,。。。。。他所说的,就是经络的实质。
584406040(584406040)  22:50:52
哲医(654237313)  22:49:02
 王居易老先生说:经络是分肉的缝隙,但这缝隙的边缘(外围)必由各种皮脉肉筋骨的外膜围成,在膜的深部还有皮脉肉筋骨的组织,。。。。。他所说的,就是经络的实质。
呵呵 这个说法还是等于没说
哲医(654237313)  22:51:14
怎么能等于没说呢。
哲医(654237313)  22:53:14
在人体内,五脏六腑之间,各组织器官之间,都是有一定缝隙的。这个缝隙组成的系统,就是经络系统。
584406040(584406040)  22:54:58
呵呵,因为,被皮脉肉筋骨包围是不准确的,也很难准确。骨头是不是被皮脉肉筋骨包围,筋,是不是被皮脉肉筋骨包围
哲医(654237313)  22:54:59
所谓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其实质,就是比较大的缝隙,古代称隧,也称气道,或称气脉,都是一回事儿,
584406040(584406040)  22:55:55
缝隙?多大的算是缝隙
先生对气,是什么理解和认识的
哲医(654237313)  22:56:49
你看看内经是怎么说的,“此大经隧也”
584406040(584406040)  22:56:53
是怎么
真的可能是先生说的。经络,就是穿行在缝隙间的
584406040(584406040)  22:58:32
但,起实质,不是缝隙,是有确切的物资的
哲医(654237313)  22:59:28
用缝隙来表达经络,固然不是太准确,但是,所谓经络,穿行在缝隙间的气道。这是毫无疑问的。古文献资料的一切记载,都能说明这一点。
哲医(654237313)  23:00:50
穿行在缝隙间的气道,对于维护和保持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584406040(584406040)  23:01:34
哈哈  先生认为是气道吗??
哲医(654237313)  23:01:46
简单的说,所谓经络,其实质,就是人体内气的运行通路。
584406040(584406040)  23:02:26
那就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中医的【气】
哲医(654237313)  23:03:28
对呀。
584406040(584406040)  23:03:52
先生对气是怎么定义和认识、理解的
哲医(654237313)  23:04:08
人的皮肤有弹性,简单说就是气的作用
584406040(584406040)  23:04:47
呵呵 ,那也最多的是对气的表现形式,也不是谈气
哲医(654237313)  23:05:29
对气的简单定义是最难的。往往以偏概全。
584406040(584406040)  23:06:01
哦  ,其实,不难。
用不了几个字,
哲医(654237313)  23:06:36
正因为如此,所以,肺所主之气,即有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的不同
584406040(584406040)  23:06:37
就可以定义
哲医(654237313)  23:06:47
说来听听。
584406040(584406040)  23:08:23
肺气软如果是按先生这样的方法来理解,那么,脾气,肾气,心气,胃气,怎么理解
哲医(654237313)  23:09:29
把你的定义说来听听好吗。
584406040(584406040)  23:10:59
好的,其实,不是我保守,不说,只是,最终被接受,真的是需要很多的论述。因为,钦佩先生的学识,我就把我对气的认识和定义谈一谈
哲医(654237313)  23:12:10
很乐意和你讨论,共同学习。
校草(2842781687)  23:13:55
气为之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584406040(584406040)  23:15:01
中医所谓的气,就是功能。肺气,就是肺的功能,脾气,就是脾的功能。
由于,中医为了对不同脏腑的功能加以区分,有的器官的功能,是以阴阳来定义的,但是,这个阴阳和宏观的、哲学的阴阳观是不同的,这个阴阳是有具体所指的,
哲医(654237313)  23:17:16
把气定义为功能,只能说是对了一部分,仍有以偏概全之嫌。真的,许多人恐怕都会这样认为
584406040(584406040)  23:17:28
气行则血行是中医人靠感觉来认识和推理的。因为,血之行,不是单凭学里有什么气的功能来推动的,而是靠脏腑整体功能的共同发挥和协调作用来达到血的运行的
校草(2842781687)  23:20:14
肺为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哲医(654237313)  23:20:34
气行则血行这句话应该没有错误,如果按你说的,气是功能,那这句话就更对了。血的运行,应该就是靠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协调、
校草(2842781687)  23:22:19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水谷之海
584406040(584406040)  23:23:25
气和阳,都是中医对功能的表达,只不过所代表的是不同脏腑的功能。我们把中药拿来进行讨论,就比较好理解了。中药的补阳药,决不是可以按哲学意义上的阴阳来用的,补阳药,针对的器官,是确定的,是不可以随意的,当我们在临床上,把补阳药和不气药用上的时候,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就知道了补气,和补阳,补的是不是功能了
校草(2842781687)  23:25:44
那补的则为气质吗
584406040(584406040)  23:26:00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更说明了胃气是功能了。什么是胃气,就是胃的功能,胃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对食物的消化公能
哲医(654237313)  23:26:21
气是功能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的。只不过,这种说法,真的好象不能完全概括中医的气。
584406040(584406040)  23:27:18
鸡内金,陈皮等,就是让胃的消化功能达到正常的
所以,古人说,胃气以降为补。
校草(2842781687)  23:30:20
一般应按八纲辨证为治则
584406040(584406040)  23:30:58
补的是什么?补的就是胃的功能。由于古人对气的解释,太乱,所以,目前被广泛的接受,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我有的时候,就不回答一些其他人的问题,因为,答起来,真的很费功夫
校草(2842781687)  23:31:21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584406040(584406040)  23:31:55
呵呵,八钢,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哲医(654237313)  23:32:42
气在汉语里,本来就是一个抽象概念。
校草(2842781687)  23:33:07
这是祖国医学最基本的原则
584406040(584406040)  23:33:42
呵呵 ,在中医里,尤其是在临床和选药上,那就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
哲医(654237313)  23:34:33
道家用一个无字在下边加四点来表达人体内的气。也有合理的部分
584406040(584406040)  23:34:59
如果,我们不能把气和阳,准确的认识,我们怎么确定是阳虚,怎么确定是气虚,怎么选药?
校草(2842781687)  23:36:23
我个人认为:因为是病人生病:不是书本生病、不要一本通书看到老
584406040(584406040)  23:37:31
如果把空气,都和中医的气来混谈,那,我们对患者,就该学西医,给患者吸氧而不是用药了,我想没有哪味中药里含的氧气比氧气瓶还多。
校草(2842781687)  23:38:02
如果,我们不能把气和阳,准确的认识,我们怎么确定是阳虚,怎么确定是气虚,怎么选药?〈根据望闻问切〉
584406040(584406040)  23:38:50
哈哈 ,太晚了,很高兴和先生交流,下次见
哲医(654237313)  23:39:02
你谁也不能否认,人体内确实存在氧气,氮气等,肠道内还臭气嘛,哈哈。
管理(25033221)  23:40:19
下次不能在这里这样讨论了,好多人会看不到了

69
发表于 2013-10-23 00:26:2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11 07:32
书中第50页:“气脉”也是人体上客观存在的,古称“隧”。
    经络在人体上不存在?
    针灸足三 ...

气至而有效。
70
发表于 2013-10-23 00:41:5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3-10-21 07:44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医学领域的论理工具在应用过程中,常和解剖学概念或人体的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 ...

阴阳是机动代名词,心阴心阳肾阴肾阳肝阴肝阳等各有所指,心之阴肝之阴肺之阴肾之阴,虽皆曰阴,但其质不同。心之阳肝之阳脾之阳肾之阳,虽皆曰阳,但其质不同。你说存在不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04 , Processed in 0.0972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