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论治
痨臌,是两个不同病机的复合病名,此病名找不到出处,是本人完成辨证分析之后,有感而触发,随辨证分析感觉名命的。
痨,古典中医文献没有此字,最接近现在词义的要算《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指类似肺结核病。
在古典中医文献中,有五劳七伤一说,此“劳”与“痨”字义相通,姑且从之。
下面全部资料都是有关“虚劳”,“痨瘵” 的论治。“臌” 的论治资料稍后送上。
桂枝汤先生,您好!先送上参考资料,然后再谈我的看法。
cpchen上
《中医名词术语大辞典》指出“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又有“劳怯”之称。也是五脏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正气损伤,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弱证候的,都属虚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积渐而成。病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的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虚、损、劳是病情的发展,又是互相关联的。由于虚劳证的范围很广,所以前人对这方面的分类,有“五劳”、“六极”、“七伤”等名称。但总的病理变化,不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方面。参见有关各条∶
【心劳】五劳之一。由于耗损心血所致。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心悸易惊。
【肝劳】五劳之一。由于精神刺激,损伤肝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
【脾劳】五劳之一。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主要症状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溏泄等。
【肺劳】五劳之一。由于肺气损伤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胸满、背痛、怕冷、面容瘦削无华、皮毛枯槁等。即肺痨。
【肾劳】五劳之一。由于性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甚则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干血劳】虚劳证候之一。多见于妇女。主要症状有面目暗黑、肌肉枯干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热、盗汗、口干颧红、易惊、头晕痛、月经涩少,或闭经。是血枯血热积久不愈,肝肾亏损,新血难生所致。
《诸病源侯论》对虚劳一证的论述近百条,现摘要如下∶
一、虚劳候
夫虚劳者, 五劳、六极、七伤是也o 五劳者, 一曰志劳, 二曰思劳, 三曰心劳,四曰忧劳, 五曰瘦劳。 又, 肺劳者, 短气而面肿, 鼻不闻香臭。肝劳者, 面目干黑, 口苦, 精神不守, 恐畏不能独卧, 目视不明。心劳者, 忽忽喜忘, 大便苦难, 或时鸭溏, 口内生疮, 脾劳者, 舌本苦直, 不得咽唾o 肾劳者, 背难以俛仰, 小便不利, 色赤黄而有余沥, 茎内痛, 阴湿, 囊生疮, 小腹满急。
六极者, 一曰气极, 令人内虚, 五脏不足, 邪气多, 正气少, 不欲言o 二曰血极, 令人无颜色, 眉发堕落, 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 令人数转筋, 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 令人酸削, 齿苦痛, 手足烦疼, 不可以立, 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 令人羸瘦, 无润泽, 饮食不生肌肤o 六曰精极, 令人少气嗡嗡然, 内虚, 五藏气不足, 发毛落, 悲伤喜忘。 七伤者, 一曰阴寒, 二曰阴萎, 三曰里急, 四曰精连连, 五曰精少、阴下湿, 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数, 临事不卒。…… 。 男子平人, 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
春夏剧, 秋冬差, 阴寒精自出, 酸厮。 寸口脉浮而迟, 浮即为虚, 迟即为劳, 虚则卫气不足, 浮则荣气竭o 脉直上者, 迟逆虚也o 脉涩无阳, 是肾气少; 寸关涩, 无血气, 逆冷, 是大虚。 脉浮微缓, 皆为虚; 缓而大者, 劳也o 脉微濡相搏, 为五劳; 微弱相搏, 虚损, 为七伤。
二、虚劳赢瘦候
夫血气者, 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 精髓萎竭, 血气虚弱, 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
三、虚劳不能食候
脾候身之肌肉, 胃为水谷之海。虚劳则脏腑不和, 脾胃气弱, 故不能食也。
四、虚劳胃气虚弱不能消谷候
胃为府, 主盛水谷; 脾为脏, 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 则能消化。今虚劳,血气衰少, 脾胃冷弱, 故不消谷也。
五、虚劳三焦不调候
三焦者, 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 则胸膈否满, 口苦咽干; 有寒则吞酢而吐沫, 中焦有热, 则身重目黄; 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 下焦有热, 则大便难; 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 三焦之气, 主焦熟, 水谷, 分别清浊, 若不调平, 则生诸病。
十三、虚带客热候
虚劳之人, 血气微弱, 阴阳俱虚, 小劳则生热, 热因劳而生, 故以名客热也。
十四、虚劳少气候
虚劳伤于肺, 故少气。肺主气, 气为阳, 此为阳气不足故也。其汤熨针石, 别有正方。补养宣导, 今附于后。
十五、虚劳热候
虚劳而热者, 是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故内外生于热, 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三十三、虚劳心腹否满候
虚劳损伤, 血气皆虚, 复为寒邪所乘, 脏腑之气不宣发于外, 停积在里,故令心腹否满也。
三十四、虚劳心腹痛候
虚劳者, 脏气不足, 复为风邪所乘, 邪正相干, 冷热击搏, 故心腹俱痛。
三十八、虚劳寒热候
劳伤则血气虚, 使阴阳不和, 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阳相乘, 故发寒热。
三十九、虚劳口干燥候
此由劳损血气, 阴阳断隔, 冷热不通, 上焦生热, 令口干燥也。
《杂病心法》
虚劳:虚损成劳因复感,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肺损皮毛洒寒嗽,心损血少月经凝,脾损食少肌消泻,肝损胁痛懒于行。肾损骨痿难久立,午热夜汗骨蒸蒸,从下皮聚毛落死,从上骨痿不起终。恐惧不解则伤精,怵惕思虑则伤神,喜乐无极则伤魄,悲哀动中则伤魂,忧愁不巳则伤意,盛怒不止则伤志,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血骨肉筋精极。
阴劳:细数形尽死,阳劳微革气脱终,枯白颧红一侧卧,嗽哑咽痛咯星红。五脏无胃为真脏,形肉虽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损,一息一至行尸名。大骨枯槁大肉陷,动作益衰精髓空,真脏未见一岁死,若见真脏克期凶,喘满动形六月死,一月内痛吊肩胸,身热破胭肉尽脱,十日之内不能生。真脏脉见目眶陷,目不见人顷刻倾,若能见人神犹持,至所不胜日时终。
拯阴理劳汤:阴虚火动用拯阴,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薏苡橘丹连合草,汗多不寐加枣仁,燥痰桑贝湿苓半,阿胶咳血骨热深。
注: 此方即人参、麦冬、五味、当归、白芍、生地、龟板、女贞、薏苡、橘红、丹皮、莲子、百合、炙草也。
拯阳理劳汤: 阳虚气弱用拯阳,倦怠恶烦劳则张,表热自汗身酸痛,减去升柴补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泻八升柴诃蔻香,夏咳减桂加麦味,冬咳不减味干姜。
注: 此汤即人参、黄耆、炙草、白朮、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也。
六味地黄汤、都气汤、七味地黄汤、生脉地黄汤、桂附地黄汤、知柏地黄汤、金匮肾气汤:肾虚午热形消瘦,水泛为痰津液伤,咳嗽盗汗失精血,消汤淋浊口咽疮,熟地药萸丹苓泽,加味劳嗽都气汤,引火归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脉良。桂附益火消阴翳,知柏壮水制阳光,车牛桂附名肾气,阳虚水肿淋浊方。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汤:
大补阴丸制壮火,滋阴降火救伤金,龟板知柏地髓剂,二冬归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贝虚耆参,虚热无汗宜散火,有汗骨蒸亦补阴。
保元汤:一切气虚保元汤,耆外参内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门气,痘疮灰陷与清浆。
注:保元汤,即人参、黄耆、炙草也。
加味救肺饮: 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耆草,百花紫菀马兜铃。
注: 加味救肺饮,即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耆、炙草、百合
人参固本汤丸、保元生脉、固本汤: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1]人参固本汤、丸,即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也。
[2]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黄耆、炙草,生脉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脉固本汤。
[3]同调,谓同调脾、肺、肾三经虚也。
逍遥散: 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颊赤?不快,妇人经痛脉虚弦,朮芩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痨瘵:
黄耆鄨甲散:黄耆鄨甲虚劳热,骨蒸晡热渴而烦,肌肉消瘦食减少,盗汗咳嗽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耆菀骨半苓煎,人参桂桔俱减半,鄨甲天冬桑倍添。
注:此方即生地、赤芍、柴胡、秦艽、炙草、知母、黄耆、紫菀、地骨皮、半夏、茯苓、人参、桂枝、桔梗、鄨甲、天冬、桑白皮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