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桂枝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3-5-20 15:04:55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此病例,辗转经治,依然发热不止。据现有资料,试分析如下:
   “体温呈规律状,早晚在37。5左右。中午和半夜在39度左右。”说明患者为潮热。午时一阴生,阴生而热,说明阳气不足;子时一阳生,阳生而热,说明阴气不足。阴阳交替之时,不能顺利相衔接。
    但热不寒,说明为里热。
    舌苔白而不滑,无津而燥,小便不多,微黄。说明是实热,津亏。
    “长期烧未退,出现口干,口粘膜破损,但不思饮。”口干,漱水不欲饮,且口腔糜烂,说明热在阴血,火盛伤形而生疮。
    舌质紫而不润,是淤血生热。
    右肋边区疼痛(肝区)。腹中鼓胀,若痛处不移,疼痛拒按,说明淤血蓄积,为有形实邪。若腹部触手而热,就更说明是里热。
     饮食一般,但易饥。心慌气短,言语无力,肠鸣音亢进。腹中鼓胀,大便呈糊状。小便不多,微黄。说明患者胃气未衰,胃纳尚好;但脾气已虚,运化无力。
     双脉微数而无力。左脉略带弦象。说明肝郁化热而脾虚失能。
     眼光懒散,虹膜不清淅。说明心神有失,神气不全。
     综合以上资料,大略可知其病症为:
     正气方面,气阴两虚。阴津不足,但阴精未至大损;阳气已伤,但未至大衰。胃气尚好,但脾运失健。久病亏耗,已是力未竭,而神已疲。
     邪气方面,淤血内结,郁热肆虐。火已化毒,内外散漫。(热伤气,火伤形。肝内结节,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肿大。口粘膜破损。皆属火毒生疮。)
     治疗方案,此患者内有实邪,淤血化作毒火,虽然腹胀中满,痛有定处,但二便尚通利。热邪如潮而至,耗气伤神,虽然 眼光懒散,心慌气短,但饮食能进。经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本病例病起于肝脏,木盛乘土,而引起脾虚。淤血内结,毒火内生,而耗伤津气。原发病部位,肝盛血淤,邪气有余,为本;而引起的脾虚,阴津不足,为标。病从本传于标,故宜先治其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而后治其标,益气养阴。或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益气养阴,护卫正气,标本兼治,亦非不可。如果火热毒气不能及时消散,进一步可能引起出血症状,及其他脏器损害。
      
     只是,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法,不知有何根据?用之可又卓效?本人孤陋寡闻,愿得高明者赐教,不胜感激。
62
发表于 2003-5-20 19:19:54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论治
痨臌,是两个不同病机的复合病名,此病名找不到出处,是本人完成辨证分析之后,有感而触发,随辨证分析感觉名命的。
痨,古典中医文献没有此字,最接近现在词义的要算《济生方·劳瘵》:“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指类似肺结核病。
在古典中医文献中,有五劳七伤一说,此“劳”与“痨”字义相通,姑且从之。
下面全部资料都是有关“虚劳”,“痨瘵” 的论治。“臌” 的论治资料稍后送上。
桂枝汤先生,您好!先送上参考资料,然后再谈我的看法。
cpchen上
《中医名词术语大辞典》指出“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又有“劳怯”之称。也是五脏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病久失养,正气损伤,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弱证候的,都属虚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积渐而成。病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的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虚、损、劳是病情的发展,又是互相关联的。由于虚劳证的范围很广,所以前人对这方面的分类,有“五劳”、“六极”、“七伤”等名称。但总的病理变化,不离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方面。参见有关各条∶
【心劳】五劳之一。由于耗损心血所致。主要症状有心烦失眠,心悸易惊。
【肝劳】五劳之一。由于精神刺激,损伤肝气所致。主要症状有视物不明,两胁引胸而痛,筋脉弛缓,活动困难。
【脾劳】五劳之一。由于饥饱失调,或忧思伤脾所致。主要症状有肌肉消瘦,四肢倦怠,食欲减少,食则胀满,大便溏泄等。
【肺劳】五劳之一。由于肺气损伤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胸满、背痛、怕冷、面容瘦削无华、皮毛枯槁等。即肺痨。
【肾劳】五劳之一。由于性欲过度损伤肾气所致。主要症状有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甚则腰痛如折、下肢痿弱不能久立等。
【干血劳】虚劳证候之一。多见于妇女。主要症状有面目暗黑、肌肉枯干而粗糙、肌肉消瘦、骨蒸潮热、盗汗、口干颧红、易惊、头晕痛、月经涩少,或闭经。是血枯血热积久不愈,肝肾亏损,新血难生所致。
《诸病源侯论》对虚劳一证的论述近百条,现摘要如下∶
一、虚劳候
  夫虚劳者, 五劳、六极、七伤是也o 五劳者, 一曰志劳, 二曰思劳, 三曰心劳,四曰忧劳, 五曰瘦劳。 又, 肺劳者, 短气而面肿, 鼻不闻香臭。肝劳者, 面目干黑, 口苦, 精神不守, 恐畏不能独卧, 目视不明。心劳者, 忽忽喜忘, 大便苦难, 或时鸭溏, 口内生疮, 脾劳者, 舌本苦直, 不得咽唾o 肾劳者, 背难以俛仰, 小便不利, 色赤黄而有余沥, 茎内痛, 阴湿, 囊生疮, 小腹满急。
六极者, 一曰气极, 令人内虚, 五脏不足, 邪气多, 正气少, 不欲言o 二曰血极, 令人无颜色, 眉发堕落, 忽忽喜忘。 三曰筋极, 令人数转筋, 十指爪甲皆痛, 苦倦不能久立。 四曰骨极, 令人酸削, 齿苦痛, 手足烦疼, 不可以立, 不欲行动。 五曰肌极, 令人羸瘦, 无润泽, 饮食不生肌肤o 六曰精极, 令人少气嗡嗡然, 内虚, 五藏气不足, 发毛落, 悲伤喜忘。 七伤者, 一曰阴寒, 二曰阴萎, 三曰里急, 四曰精连连, 五曰精少、阴下湿, 六曰精清, 七曰小便苦数, 临事不卒。…… 。 男子平人, 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 男子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
春夏剧, 秋冬差, 阴寒精自出, 酸厮。 寸口脉浮而迟, 浮即为虚, 迟即为劳, 虚则卫气不足, 浮则荣气竭o 脉直上者, 迟逆虚也o 脉涩无阳, 是肾气少; 寸关涩, 无血气, 逆冷, 是大虚。 脉浮微缓, 皆为虚; 缓而大者, 劳也o 脉微濡相搏, 为五劳; 微弱相搏, 虚损, 为七伤。
二、虚劳赢瘦候
  夫血气者, 所以荣养其身也。虚劳之人, 精髓萎竭, 血气虚弱, 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
三、虚劳不能食候
  脾候身之肌肉, 胃为水谷之海。虚劳则脏腑不和, 脾胃气弱, 故不能食也。
四、虚劳胃气虚弱不能消谷候
  胃为府, 主盛水谷; 脾为脏, 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 则能消化。今虚劳,血气衰少, 脾胃冷弱, 故不消谷也。
五、虚劳三焦不调候
  三焦者, 谓上、中、下也。若上焦有热, 则胸膈否满, 口苦咽干; 有寒则吞酢而吐沫, 中焦有热, 则身重目黄; 有寒则善胀而食不消, 下焦有热, 则大便难; 有寒则小腹痛而小便数。 三焦之气, 主焦熟, 水谷, 分别清浊, 若不调平, 则生诸病。
十三、虚带客热候
  虚劳之人, 血气微弱, 阴阳俱虚, 小劳则生热, 热因劳而生, 故以名客热也。
十四、虚劳少气候
  虚劳伤于肺, 故少气。肺主气, 气为阳, 此为阳气不足故也。其汤熨针石, 别有正方。补养宣导, 今附于后。
十五、虚劳热候
虚劳而热者, 是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 故内外生于热, 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三十三、虚劳心腹否满候
  虚劳损伤, 血气皆虚, 复为寒邪所乘, 脏腑之气不宣发于外, 停积在里,故令心腹否满也。
三十四、虚劳心腹痛候
  虚劳者, 脏气不足, 复为风邪所乘, 邪正相干, 冷热击搏, 故心腹俱痛。
三十八、虚劳寒热候
  劳伤则血气虚, 使阴阳不和, 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阳相乘, 故发寒热。
三十九、虚劳口干燥候
  此由劳损血气, 阴阳断隔, 冷热不通, 上焦生热, 令口干燥也。
《杂病心法》
虚劳:虚损成劳因复感,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肺损皮毛洒寒嗽,心损血少月经凝,脾损食少肌消泻,肝损胁痛懒于行。肾损骨痿难久立,午热夜汗骨蒸蒸,从下皮聚毛落死,从上骨痿不起终。恐惧不解则伤精,怵惕思虑则伤神,喜乐无极则伤魄,悲哀动中则伤魂,忧愁不巳则伤意,盛怒不止则伤志,劳倦过度则伤气,气血骨肉筋精极。
阴劳:细数形尽死,阳劳微革气脱终,枯白颧红一侧卧,嗽哑咽痛咯星红。五脏无胃为真脏,形肉虽存不久停,一息二至名曰损,一息一至行尸名。大骨枯槁大肉陷,动作益衰精髓空,真脏未见一岁死,若见真脏克期凶,喘满动形六月死,一月内痛吊肩胸,身热破胭肉尽脱,十日之内不能生。真脏脉见目眶陷,目不见人顷刻倾,若能见人神犹持,至所不胜日时终。
拯阴理劳汤:阴虚火动用拯阴,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薏苡橘丹连合草,汗多不寐加枣仁,燥痰桑贝湿苓半,阿胶咳血骨热深。
注: 此方即人参、麦冬、五味、当归、白芍、生地、龟板、女贞、薏苡、橘红、丹皮、莲子、百合、炙草也。
拯阳理劳汤: 阳虚气弱用拯阳,倦怠恶烦劳则张,表热自汗身酸痛,减去升柴补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泻八升柴诃蔻香,夏咳减桂加麦味,冬咳不减味干姜。
注: 此汤即人参、黄耆、炙草、白朮、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也。
六味地黄汤、都气汤、七味地黄汤、生脉地黄汤、桂附地黄汤、知柏地黄汤、金匮肾气汤:肾虚午热形消瘦,水泛为痰津液伤,咳嗽盗汗失精血,消汤淋浊口咽疮,熟地药萸丹苓泽,加味劳嗽都气汤,引火归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脉良。桂附益火消阴翳,知柏壮水制阳光,车牛桂附名肾气,阳虚水肿淋浊方。
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汤:
大补阴丸制壮火,滋阴降火救伤金,龟板知柏地髓剂,二冬归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贝虚耆参,虚热无汗宜散火,有汗骨蒸亦补阴。
保元汤:一切气虚保元汤,耆外参内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门气,痘疮灰陷与清浆。
注:保元汤,即人参、黄耆、炙草也。
加味救肺饮: 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耆草,百花紫菀马兜铃。
注: 加味救肺饮,即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耆、炙草、百合
人参固本汤丸、保元生脉、固本汤: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1]人参固本汤、丸,即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也。
  [2]依本方再加保元之黄耆、炙草,生脉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脉固本汤。
  [3]同调,谓同调脾、肺、肾三经虚也。
逍遥散: 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颊赤?不快,妇人经痛脉虚弦,朮芩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痨瘵:
黄耆鄨甲散:黄耆鄨甲虚劳热,骨蒸晡热渴而烦,肌肉消瘦食减少,盗汗咳嗽出血痰,生地赤芍柴秦草,知耆菀骨半苓煎,人参桂桔俱减半,鄨甲天冬桑倍添。
注:此方即生地、赤芍、柴胡、秦艽、炙草、知母、黄耆、紫菀、地骨皮、半夏、茯苓、人参、桂枝、桔梗、鄨甲、天冬、桑白皮也。
63
发表于 2003-5-20 20:13:29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鼓胀的参考资料∶
《中医内科学》
类证鉴别∶
鼓胀可与水肿相鉴别。重点可从病因病机和临床主证加以鉴别。
(1)病因病机  鼓胀的病因,主耍是由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血吸虫感染以及其它疾病转化而成。其病机涉及肝、脾、肾三脏功能相互失调,形成气滞、血瘸、水停腹申。水肿的病因则主要由于风邪外袭,感受水湿,饮食伤脾以及劳倦伤肾等引起。其病机涉及肺、脾、肾三脏相干,水液不能正常通调、输布、施泄,以致水溢肌肤而成水肿。
(2)临床主证  鼓胀以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尚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四肢消瘦。如脾肾阳虚,水湿过盛,后朔亦可见四肢浮肿。如肝脾血痰者,可见腹部脉络显露,颈胸部出现血病或血缕,以及蛆血、吐血。湿热盛者,可出现两目及皮肤发黄。水肿初起,大都从眼脸部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至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后及全身,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胸闷和气喘不得平卧等症。
此外,鼓胀在腹部胀大方面,由于病症不同,其症状亦有差异,如气滞湿阻证腹胀按之不坚,多胁下胀满或疼痛。寒湿困脾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烷腹撑急。肝脾血痰证,腹大坚满,多胁腹刺痛,脉络怒张。脾肾阳虚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早宽暮急。肝肾阴虚,腹大胀满不舒。这些均需在临证时予拟鉴别。
辨证论治
本病在辨证方面,根据病程和王邪关系,一般发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湿阻。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痰、湿热和寒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秩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时用峻剂逐水。病程日久,或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肝'肾。本病的病机由于本虚标实,虚实挟杂,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内科表典》
病    名: 鼓胀                                                            
分    型:气滞湿阻                                                            
证    状:腹胀按之不坚,?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嗳气不爽,小便短少
舌    脉:苔白腻。脉弦                                                         
处方用药:胃苓汤合柴胡疏肝散                                                   
病因病机:气壅湿阻,肝郁脾虚
治    则:行湿散满,疏肝理气

病    名:臌胀                                                                 
分    型:水湿困脾                                                            
证    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里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及颜面下肢浮肿 。                                                      
舌    脉:苔白腻。脉弦                                                         
处方用药:实脾饮                                                               
病因病机:水蓄不行脾阳不振                                                     
治    则:行气利水,温中健脾
病    名:臌胀                                                                 
分    型:湿热蕴结                                                            
证    状: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溲赤涩,或面目皮肤发黄。
舌    脉: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处方用药:茵陈蒿汤合中满分消丸                                                
病因病机:邪热内盛,湿阻气机
治    则:攻下遂水,清热利湿

病    名:臌胀                                                                 
分    型:肝脾血瘀                                                            
证    状: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黯。                                                               
舌    脉:舌紫红或紫斑。脉细涩                                                
处方用药:调营饮                                                               
病因病机:隧道不通,瘀阻肝脾
治    则:行气利水,活血化瘀

病    名:臌胀                                                                 
分    型:脾肾阳虚                                                            
证    状: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白。                                                                 
舌    脉: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                                                
处方用药: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
病因病机:水停血瘀,脾肾阳虚
治    则:化气行水,温补脾肾

病    名:臌胀                                                                 
分    型:肝肾阴虚                                                            
证    状: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口燥
舌    脉: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处方用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味地黄汤                                               
病因病机:热伤血络,肝肾阴虚
治    则:凉血化瘀.滋养肝肾                                                  

出典:《医学源流论》篇名: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内文:病之从内出者,必由于脏腑;病之从外入者,必由于经络。其病之情状,必有凿凿可征者。如怔忡惊悸为心之病,泄泻臌胀为肠胃之病,此易知者。又有同一寒热而六经各殊,同一疼痛而筋骨皮肉各别。又有脏腑有病而反现于肢节,肢节有病而反现于脏腑。若不究其病根所在,而漫然治之,则此之寒热,非彼之寒热,此之痛痒,非彼之痛痒,病之所在,全不关着,无病之处,反以药攻之。《内经》所谓:诛伐无过,则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医者以其反增他病,又复治其所增之病,复不知病之所从来,杂药乱投,愈治而病愈深矣。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于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
出典:《医学源流论》篇名:臌膈论
内文:臌膈同为极大之病,然臌可治而膈不可治。盖臌者有物积中,其症属实,膈者不能纳物,其症属虚。实者可治,虚者不可治,虚其常也。臌之为病,因肠胃衰弱不能运化,或痰或血,或气或食,凝结于中,以致膨脝胀满。治之当先下其结聚,然后补养其中气,则肠 胃渐能克化矣。《内经》有鸡矢醴方,即治法也。后世治臌之方,亦多见效,惟脏气已绝,臂细脐凸,手心及背平满,青筋绕腹,种种恶症齐现则不治。若膈症乃肝火犯胃,木来侮土,谓之贼邪。胃脘枯槁不复用事,惟留一线细窍,又为痰涎瘀血闭塞,饮食不能下达,即勉强纳食,仍复吐出。盖人生全在饮食,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今食既不入,则五脏六腑皆竭矣。所以得此症者,能少纳谷,则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纳谷,则不出半年而死。凡春得病者,死于秋;秋得病者,死于春,盖金木相克之时也。又有卒然呕吐,或呕吐而时止时发,又或年当少壮,是名反胃,非膈也,此亦可治。至于类臌之症,如浮肿水肿之类,或宜针灸,或宜泄泻,病象各殊,治亦万变。医者亦宜广求诸法,而随宜施用也。

出典:《医学源流论》篇名:病情传变论
内文:病有一定之传变,有无定之传变。一定之传变,如伤寒太阳传阳明,及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类。又如痞病变臌,血虚变浮肿之类,医者可豫知而防之也。无定之传变,或其人本体先有受伤之处;或天时不和,又感时行之气;或调理失宜,更生他病,则无病不可变,医者不能豫知而为防者也。总之,人有一病,皆当加意谨慎,否则病后增病,则正虚而感益重,轻病亦变危矣。至于既传之后,则标本缓急,先后分合,用药必两处兼顾,而又不杂不乱,则诸病亦可渐次平复。否则新病日增,无所底止矣。至于药误之传变,又复多端;或过于寒凉而成寒中之病;或过服温燥而成热中之病;或过于攻伐而元气大虚;或过于滋润而脾气不实,不可胜举。近日害人最深者,大病之后,邪未全退,又不察病气所伤何处,即用附子、肉桂、熟地、麦冬、人参、白朮、五味、萸肉之类,将邪火尽  行补濇。始若相安,久之气逆痰升,胀满昏沉,如中风之状,邪气与元气相并,诸药无效而死。医家病家,犹以为病后大虚所致,而不知乃邪气固结而然也。余见甚多,不可不深戒。
加入。

《中医名词术语大辞典》
【实中夹虚】指实邪结聚的病证中夹有虚证,多属邪盛正虚。例如,久患臌胀病,
            症状常表现为腹胀大而实,静脉怒张,面色苍黄而晦暗,形瘦肢肿,
            饮食即胀,二便不利,舌质暗红起刺,苔黄干燥,脉缓弱或沉细弦数
            等,这是在气血郁结的实证中又出现脾肾不足的虚象。
【女劳疸】语出《金匮要略》。黄疸类型之一。证见身黄、额上微黑、膀胱急、少
          腹满、小便通利、大便色黑、傍晚手足心发热而反觉恶寒。《金匮要略
          》认为本证是得之房劳醉饱。根据临床所见本证多出现在黄疸病的后期
          ,是气血两虚、浊邪瘀阻的证候。常伴有胁下积块胀痛、肤色暗黄、额
          上色素沉着、舌质暗红、脉弦细等,严重的发生臌胀。
【臌胀】即“臌胀”。是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萎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症。致
        病原因有:因于情志郁结,气失调达,肝脾受伤者;有因于饮食不节,嗜
        酒过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者;有因虫积或其它传染病损仍肝脾,阻碍
        气血者。病变多在肝、脾、肾三脏,而且互相影响,以致气血,水浊瘀积
        腹内,故腹部日渐胀大而成臌胀,如患者头面四肢消瘦,只腹部胀大的,
        称为“单腹臌”;因其形状类似蜘蛛,故又称蜘蛛臌。
【气臌】臌胀类型之一。因于脾虚气滞者,症见胸腹胀满不适,按之仍觉柔软,
        伴有气逆,嗳气等症状。因于七情郁结、气机壅寒者。症见腹大、青筋
        显露,肤色苍黄,四肢消瘦等。
【血臌】臌胀类型之一。亦称“蓄血臌”。主要症状有吐血、衄血、便血或大便色
        黑、小便赤、身发瘀斑等,腹内可摸到肿块,并逐渐增大。病因主要由于
        瘀块阻滞,影响水湿的运行。本症可见于肝硬化,亦见于子宫或卵巢肿瘤
        等病。
【虫臌】由寄生虫如血吸虫等引起臌胀称“虫臌”又称“蛊胀”,或简称“蛊”。
        临床表现;初起时腹部胀满,胁下有痞块,以后腹水逐渐增加时,面色苍
        白或萎黄或晦黑,肌肉消瘦,食量减少,倦怠无力。病因是虫毒结聚于内
        ,肝脾受伤,脉络瘀寒,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所致。
【水臌】臌胀类型之一。主要症状有腹胀大,皮薄而紧,色苍小便难,两胁痛。多
        数患者面色萎黄,或伴黄疸,身上有时可见红点(蜘蛛痣)。此由肝郁伤
        脾,肝失疏泄,脾不运化,水毒结聚所致。
【气胀】腹部胀满的症状,叫做“胀”,因气滞而引起腹部胀满叫“气胀”,病因
        多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阻滞有关。参阅“气臌条”。
《杂病心法》
篇名:肿胀
条文:外邪干卫客肠外,肠覃月事以时行,外邪干营客胞内,石瘕经闭状妊盈。
注:[1]风寒之邪,不客于脉中分肉,而干卫气、深入客于肠外,僻而内着,日
     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仍以时行,名曰肠覃。
  [2]或干营气,深入客于胞中,恶血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
     时下,名曰石瘕,此皆生于女子,在男子则为疝病也。
篇名:肿胀
条文:腹胀身热及失血,四末清脱泻数行,肿起四肢后入腹,利旋满肿腹筋青,唇
   黑脐突阴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脉大时绝或虚濇,肿胀逢之却可惊。
注:[1]腹胀身热,阳盛胀也,若吐衄泻血,则阴亡矣。
  [2]四肢瘦冷,阴盛胀也,若数泻不止,则中脱矣。
  [3]先肿胀腹,后散四肢者可治。
  [4]先肿四肢,后归入腹者不治。
  [5]肿胀之病多实,服利下之药,旋消旋起,则为正不胜邪,亦不治。
  [6]腹筋青涨高起,肿胀苍黑,脐肿突出,阴囊肿腐,缺盆脊背肿平,足心
     肿平,则五脏伤,皆不治也。
  [7]脉大而时绝,或虚濇细,则气血败,皆死脉也。
篇名:肿胀
条文:木香流气饮:肤胀脉胀通身胀,单腹鼓胀四肢平,肤胀木香流气饮,脉胀加姜
   黄抚芎。
注:[1]肤胀,皮肤胀也,脉胀,经脉胀也。
  [2]此二胀皆通身胀也。
  [3]单腹胀、四肢不胀。鼓胀、其胀如鼓。此二胀,皆腹胀四肢不胀也。
  [4]肤胀宜用木香流气饮,脉胀亦用此汤,更加姜黄、抚芎也。
  [5]方在诸气门。
篇名:肿胀
条文:厚朴散下瘀血汤单腹鼓胀分气血,气实肠覃厚朴榔,木枳青陈遂大戟,血实石瘕下瘀汤。
注:[1]单腹胀、鼓胀,当分气血而治。
  [2]肠覃亦气病也,故同气实胀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即厚朴、槟榔、木香、枳壳、青皮、陈皮、甘遂、大戟。
  [3]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实胀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汤,即大黄、桃仁、虫、甘遂也。
篇名:肿胀
条文:寒胀中满分消汤;热胀中满分消汤:
气虚胀病分寒热,中满分消有二方,寒胀参耆归苓朴,半夏吴萸连二姜,升柴乌麻青柏泽,荜澄草蔻益木香,热缩六君知猪泽,枳朴芩连干姜黄。
注:[1]胀有虚、实、寒、热,若胀而形气虚少寒者,宜用胀中满分消汤,即人参、黄耆、当归、茯苓、厚朴、半夏、吴萸、黄连、干姜、生姜、升麻、柴胡、川乌、麻黄、青皮、黄柏、泽泻、荜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也。
  [2]胀而形气虚少热者,宜用热胀中满分消汤,即缩砂、人参、白朮、茯苓、炙草、广皮、半夏、知母、猪苓、泽泻、枳壳、厚朴、黄连、干姜、姜黄也。
篇名:肿胀
条文:上肿多风宜乎汗,下肿多湿利水泉,汗宜越婢加苍朮,利用贴脐琥珀丹,外散内利疏凿饮,喘不得卧苏葶先,阳水热浚湿神佑,阴水实脾肾气丸。
注:[1]从上肿者,多外感风邪,故宜乎汗。
  [2]从下肿者,多内生湿邪,故宜乎利水。
  [3]外散风水,宜用越婢汤加苍朮,即麻黄、石膏、甘草、苍朮也。
  [4]内利水湿,宜用贴脐等法。一以巴豆去油四钱,水银粉二钱,硫黄一钱,研匀成饼,先用新绵一片布脐上,内饼,外用帛缚,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姿粥补住。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饼可救三、五人。一以鲜赤商陆根,杵烂贴脐上,以帛缚定,水自小便出。一以田螺四个,大蒜五个,车前子末三钱,研成饼,贴脐中,以帕缚之,少时尿利即愈。或内服沉香琥珀丸,即苦葶苈子、真郁李仁、防己、沉香、陈皮、琥珀、杏仁、苏子、赤茯苓、泽泻、麝香也。
  [5]若通身肿,则当外散内利,宜用疏凿饮子两解之。
  [6]若水盛上攻,喘急不得卧,则当用苏子葶苈丸以定喘,即此,等分为末,枣肉丸。
  [7]阳水属热实者,热盛宜用大圣浚川散;湿盛宜用舟车神佑丸以下之。二方在『医宗必读』。
  [8]阴水属寒虚者,脾虚不食便软,宜用实脾饮;肾虚胫足冷硬,宜用肾气丸。
篇名:肿胀
条文:实脾饮:里实自然寻浚佑,里虚实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干姜,投诸温补俱无验,欲诸攻下又难当,须行九补一攻法,缓求淡食命多昌。
注:[1]里实二便涩者,直用浚川散、神佑丸。
  [2]里虚二便通者,宜用实脾饮,即人参、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干姜也。
  [3]肿胀之病属虚寒者,自宜投诸温补之药,而用之俱无效验者,虚中必有实邪也。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攻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之药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然攻药亦须初起少少与之,不胜病、渐加之,必审其药与元气当,逐邪而不伤正,始为法也。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补三日、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
  [4]若能戒盐酱,淡食百日,多有生者。

篇名:积聚
条文:五积六聚本难经,七症八瘕载千金,肠覃石瘕辨月事,癖之名别浅深,脏积发时有常处,腑聚忽散无本根,症类积?瘕聚癖,肠满汁溢外寒因。
注:[1]五积、六聚之名,本乎『难经』。
  [2]五积,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也。
  [3]六聚者,积之着于孙络、缓筋、募原、膂筋、肠后、输脉也。
  [4]七症、八瘕之名,载『千金方』。
  [5]七症者,蛟、蛇、鳖、肉、发、虱、米也。
  [6]八瘕者,青、黄、燥、血、脂、狐、蛇、鳖也。
  [7]肠覃者,积在肠外,状如怀子,月事以时而下。
  [8]石瘕者,积在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故曰辨月事也。
  [9]?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
  [10]癖者,内结隐僻膂脊肠胃之后,故曰别浅深也。
  [11]然积者属脏,阴也,故发有常处,不离其部。
  [12]聚者属腑,阳也,故发无根本,忽聚忽散。
  [13]症不移,而可见,故类积、类?也。
  [14]瘕能移,有时隐,故类聚、类癖也。
  [15]积聚、症瘕、肠覃、石瘕、?癖之疾,皆得之于喜怒不节则伤脏,饮食过饱则伤腑,肠胃填满,汁液外溢,为外寒所袭,与内气血、食物凝结相成也。
篇名:积聚
条文:积聚牢坚不软动,胃弱溏泻不堪攻,奔豚发作状欲死,气上冲喉神怖惊。
注:[1]积聚牢固不动,坚硬不软,则病深矣。
  [2]胃弱食少、大便溏泻,不堪攻矣。
  [3]五积之中,奔豚最为难治,若更发作,正气虚不能支,其状欲死,从少腹起,气上冲喉,神色惊怖,皆恶候也。

篇名:积聚
条文:积聚胃强攻可用,攻虚兼补正邪安,气食积癖宜化滞,温白桃仁控涎丹。
注:[1]积聚宜攻,然胃强能食,始可用攻。
  [2]若攻虚人,须兼补药,或一攻三补,或五补一攻,攻邪而不伤正,养正而不助邪,则邪正相安也。
  [3]凡攻气食积癖,宜用秘方化滞`,丸方在内伤门。
  [4]攻积聚、症瘕,宜用温白丸,即万病紫菀丸,方倍川乌。
  [5]攻血积、血瘕,宜用桃仁煎,即桃仁、大黄各一两,?虫炒五钱,朴硝一两,共为末,先以醇醋一斤,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钟,下末药搅良久,为小丸,前一日不吃晚饭,五更初,温酒送一钱,取下恶物如豆汁鸡肝。未下次日再服,见鲜血止药。如无?虫,以?虫代之,然不如?虫为愈也。
  [6]攻痰积,宜用控涎丹,方在痰饮门。
篇名:心腹痛
条文:心痛岐骨陷处痛,横满上胸下胃脘,当脐脾腹连腰肾,少腹小大肠胁肝。虫痛时止吐清水,疰即中恶寒外干,悸分停饮与思虑,食即停食冷内寒,水停痰饮热胃火,气即气滞血瘀缘,随证分门检方治,真心黑厥至节难。
注:[1]岐骨陷处痛,名心痛。
  [2]横满连胸,名肺心痛。
  [3]下连胃脘,名胃心痛。
  [4]连脐,名脾心痛。
  [5]连腰,名肾心痛。
  [6]连少腹,名大肠小肠痛。
  [7]连胁,名肝心痛。
  [8]时止吐清水,名虫心痛。
  [9]中恶腹痛,名疰痛。
  [10]寒邪外干,名中寒痛。
  [11]悸而痛,名悸心痛。
  [12]水停心下,属饮也。
  [13]思虑伤心,属伤也。
  [14]停食痛,停水痛,停痰痛,胃火痛,气滞痛,血瘀痛,皆不死之证也。
  [15]当分门施治,惟真心痛,面色黑,四肢逆冷至节,死证也。

篇名:心腹痛
条文:化滞丸、清中汤:攻湿积热求化滞,攻寒积水备急丹,火痛二陈栀连蔻,虫用乌梅饮控涎。
注:[1]化滞丸,成方也。
  [2]清中汤,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炒山栀、黄连、草豆蔻也。

篇名:心腹痛
条文:木香流气饮:七情郁结流气饮,思虑悸痛归脾汤,内寒理中外五积,疰痛备急血抵当。
篇名:心腹痛
条文:小建中汤木来乘土腹急痛,缓肝和脾小建中,血虚寒痛羊肉治,气虚理中加陈青。
注:[1]羊肉,谓羊肉汤也。
篇名:心腹痛
条文:乌头栀子汤劫诸郁痛乌栀子,劫而复痛入元明,已经吐下或虚久,急痛欲死求鸦呜。
注:[1]诸郁,谓诸寒火郁而痛也。
  [2]寒多炮川乌为主,热多姜炒栀子为主。
  [3]元明,元明粉也。
  [4]鸦呜,谓以真鸦片末,或加麝香少许,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丸引。
  [5]在本草名:一粒金丹。

篇名:胸胁痛
条文:颠倒木金散:胸痛气血热饮痰,颠倒木金血气安,饮热大陷小陷治,顽痰须用控涎丹。
注:[1]胸痛之证,须分属气、属血、属热饮、属老痰。
  [2]颠倒木金散,即木香、郁金也。属气郁痛者,以倍木香君之。属血郁痛者,以倍郁金君之。为末,每服二钱,老酒调下。虚者,加人参更效。
  [3]胸中有痰饮热作痛者,轻者小陷胸汤,重者大陷胸汤、丸治之。
  [4]若吐唾稠黏痰盛,则用控涎丹。

篇名:胸胁痛
条文:枳芎散枳橘散柴胡疏肝汤加味逍遥散左金丸当归龙荟丸胁痛左属瘀留血,轻金芎枳草重攻,右属痰气重逐饮,片姜橘枳草医轻,肝实太息难转侧,肝虚作痛引肩胸,实用疏肝柴芍草,香附枳陈与川芎,肝虚逍遥加芎细,陈皮生姜缓其中,肝虚左金实龙荟,一条扛起积食攻。
注:[1]左属瘀血:轻,谓瘀血轻者,宜用枳芎散,枳芎散,即枳壳、抚芎、郁金、甘草也。重攻,谓瘀血重者,宜以攻血之剂也。
  [2]右属痰气。重逐饮,谓以控涎、十枣逐痛之重者也。枳橘散,即枳壳、橘皮、片子姜黄、甘草,医痛之轻者也。
  [3]柴胡疏肝散,即白芍,甘草、香附、枳壳、陈皮、川芎也。
  [4]逍遥散,即白朮、茯苓、当归、白芍、柴胡、炙草、薄荷少许,加川芎、细辛、陈皮、生姜也。
  [5]左金,即左金丸,吴茱萸、黄连也。
  [6]肝实火旺者,当归龙荟丸。
  [7]积食者,以化滞丸。
  [8]积饮者,以控涎丹。


64
发表于 2003-5-20 20:25:13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桂枝汤先生,您好!
送上参考资料,仅供参考,由于临床诊治是阁下而非在下,网上分析意见不知道有几成符合临床诊断,所以,我的贴文内容也仅供参考而已。
能够帮助阁下的暂时只能做到这个程度。
病人体温整体下降,是佳兆,希望汇同网上医师共同研究,帮助病人渡过难关。
若需要在下帮忙,请不必客气。
cpchen上
65
 楼主| 发表于 2003-5-20 21:00:25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感谢先生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搜罗了如此祥尽的资料,可见先生的治学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先生这种负责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你大概在五十二至五十五岁之间吧?从你发来的资料来看,我也翻了一些书。的确,就象你说的那样:未见有“痨臌”的资料。古籍中所提到的“痨”,并不是专指现代的“结核”,就是《葛可久*十药神书》所提到的十个方子,也与本病沾不上边。就是“臌”,其病理、病机、也与此病患对不上号。所以,我赞成先生把此病定为“痨臌”。
中医的历史上,所有的理论也好,病名也好,都是有人第一次提出来的,这样,中医才能前进,才能发展。
我们中医要前进,就不能钻到故纸堆里出不来。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攀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
既然,是两种病症兼显。我们总不能用算术的办法:1+1=2吧?这就是我要把此病在网上公开的用意。让大家面对着中医的这个“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如何应对。
那么,请先生,也请大家众网友,参谋治则和方药。这就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这个病人,“肺结核”是本。其余是标。可是,由于原来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置使身体已经千疮百孔了。中医的四大难症,已经被他占了三个,剩下一个隔(由于有怀疑是癌)也为时不远。就是单独的一症,也够难处理。当然,我相信,在众人的努力下,这个难题,还是会有答案的。
66
发表于 2003-5-20 21:26:42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若再多嘴,我便成“一言堂”了。
本人迟迟不作论治意见,是真诚地想听听其他医师的意见再说。
67
发表于 2003-5-21 07:37:48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pchen先生不辞辛苦地搬运了许多许多的资料,到网上来。--就算是没有功劳,苦劳也是大大的了。他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把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罢了。他的勤劳和执著,实在令人佩服。而桂枝汤先生不但赞成先生把此病定为“痨臌”,说它是对中医的发展。 还说“这个病人,“肺结核”是本。其余是标。”却不能不教人惊诧。肺结核这个病,古人名其曰“痨病”,认为属于难证只列,这不假。但其对于今天的西医来说,早已不是不可克服的疾病了。西医对治疗肺结核,不能说是游刃有余,但也是胸有成竹的。尤其是西医的大医院,诊治肺结核更是举手之劳。这个病人之所以告别大医院回家转,决不会是因为其患有“肺结核”,是显而易见的。桂枝汤先生人弃我取,现在要摆开阵势,郑重其事地对付“肺结核”,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难道这个既严重又复杂的病例,真的主要疾病是“肺结核”吗?

   
68
发表于 2003-5-21 07:42:56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pchen先生不辞辛苦地搬运了许多许多的资料,到网上来。--就算是没有功劳,苦劳也是大大的了。他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把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罢了。他的勤劳和执著,实在令人佩服。而桂枝汤先生不但"赞成先生把此病定为“痨臌”,"说它是对中医的发展。 还说“这个病人,“肺结核”是本。其余是标。”却不能不教人惊诧。肺结核这个病,古人名其曰“痨病”,认为属于难证之列,这不假。但其对于今天的西医来说,早已不是不可克服的疾病了。西医对治疗肺结核,不能说是游刃有余,但也是胸有成竹的。尤其是西医的大医院,诊治肺结核更是举手之劳。这个病人之所以告别大医院回家转,决不会是因为其患有“肺结核”,是显而易见的。桂枝汤先生人弃我取,现在要摆开阵势,郑重其事地对付“肺结核”,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难道这个既严重又复杂的病例,真的主要疾病是“肺结核”吗?

   
69
发表于 2003-5-21 08:58:45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caoxibai 君您好!
我不同意你的判断,如果要写一篇如阁下习惯风格般的,对此病例的辨证论治短文,只须花一个小时就够了,用不著花那么大的精力时间搜集资料。
如果说在下花那么大的精力时间搜集资料,“只不过是为了说明把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罢了。”更是无稽之谈,请阁下再看仔细本人的文意,是否真的有此动机?
我提供详尽的资料,写出了辨证分析,却没有写出论治意见。很明白我是为网上众医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内容也同样包含否定“此病例诊断为“痨臌”是大有依据和大有道理的”成分。
中医师临床诊治疾病,常常用“跳跃式”方式完成辨证论治的全程,对简单的病例,我也会如此。但此病例是危重病,桂枝汤先生提出网上会诊,放上网讨论时间也一个月了。当初我没有介入讨论,因为生性懒惰,深知此病例非同一般,介入讨论是吃力又费神费时的活儿;而且又没有临床机会,恐怕干扰了桂枝汤先生的诊断。
现在介入讨论,本人选择了最辛苦,最费神又费时的部分,是啃骨头的工作。留下大片空间供网上诸君发挥,仅此而已,请 caoxibai 明鉴。
70
发表于 2003-5-21 10:01:01 | 只看该作者

紧急求助:病人从大医院回来了。


  原来先生搜集那么多资料,是为了供大家网上使用方便,是在替他人作嫁衣。如此,是我误会先生了,对不起。谨请见谅。谢谢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9:08 , Processed in 0.1070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