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长的教育环境
科学家需要良好的知识准备和具备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不仅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而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进行多次选择的机会。
在大学阶段,学生以累积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理解能力和培养自学能力为主。一个好的老式不是照本宣科地简单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掌握基础知识。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的重要任务是掌握学科前沿的状况和学习研究方法。因为教科书所描述的是较为成熟的理论和观点,而大量新的知识是以科学论文、会议集等文献形式新近发表的。研究生需要通过查阅论文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领域的最新成就和最新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他们通过跟随导师从事一些研究课题的工作,培养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资料查阅、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开题报告的撰写与答辩、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研究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形成一篇完整的科学论文的成熟的科学规范。
博士生阶段往往才是一个科学家的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这个时候,博士生需要自己通过对科学文献的阅读思考,独立地提出研究课题,或者独立地解决研究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过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帮助对问题的确立或者解决。在博士生阶段,学生获得了作为一个科学家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本领:完全学会和接受了一整套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学习了科学的行为规范和基本的道德准则,尤其是具备了脱离导师指导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名校出名师。
据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机构获奖次数(1901~1999)的统计[3],获奖单位总数为185,获奖人次为460。获奖10人次以上的单位共7个,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获奖102人次,占获奖人数的22%,获奖人数在5人以上的单位共23个,占获奖单位总数的的12.4%,获奖211人次,占获奖总数的46%。获奖3人次以上的单位共37个,占获奖单位总数的20%;获奖318人次,占获奖总人数的69%,获奖单位相当集中。这37个单位及获奖人次为:美国哈佛大学23人次,德国马普学会17人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5人次,美国斯坦福大学14人次,英国剑桥大学13人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0人次,英国伦敦大学10人次,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8人次,英国牛津大学8人次,美国康奈尔大学8人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8人次,美国洛克菲勒大学8人次,美国加州大学7人次,德国海德堡大学7人次,美国贝尔实验室7人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7人次,法国路易斯·巴斯德学院7人次,美国芝加哥大学6人次,德国慕尼黑大学6人次,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6人次,前苏联科学院5人次,IBM实验室5人次;德国哥廷根大学4人次,欧洲核子中心4人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4人次,瑞典卡罗琳研究院4人次,瑞典乌普萨拉大学4人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3人次,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3人次,瑞士苏黎世大学3人次,丹麦哥本哈根大学3人次,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3人次,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3人次,美国旧金山医学院3人次,美国耶鲁大学3人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3人次。
可以看出,这些获奖机构绝大部分是大学。也就是说,大学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基础科学知识,而获奖的大学又相当集中。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大学等就是世界著名的大学。
2)名师出高徒。
投奔名师门下是科学家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教师主要通过多个途径影响学生。例如,一是教学方法、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科学态度;二是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楷模;三是实验的基础条件比较成熟,有足够的研究经费;四是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声誉,对学生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20世纪科学史几个著名的教师是J.J.汤姆森(J.J.Thomson,1856-1940)、卢瑟福(E.Rutherford,1871-1947)、玻尔、玻恩和费米等。
J.J.汤姆森是因为发现电子成为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三任主任。经汤姆森先后培养过的诺贝尔获奖者[4]有卢瑟福(1908年化学)、巴尔克拉(C.G.Barkla,1877-1944)(1917年物理)、阿斯顿(F.W.Aston,1871-1945)(1922年化学)、理查森(Richason)(1928年物理)、W.L.布拉格(W.L.Bragg,1890-1971)(1915年物理)、威尔逊(C.T.R.Wilson,1869-1959)(1927年物理)、阿普尔顿(E.V.Appleton,1892-1965)(1947年物理)、玻恩(1954年物理)、戴维森(C.J.Davison,1881-1958)(1937年物理)和J.J. 汤姆森的儿子G.P.汤姆森(G.P.Thomson,1892-1975)(1937年物理)。据汤姆森本人统计,他的学生中,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的有27人,在各国任物理教授的有82人,被国王封为爵士的有8人。
J.J.汤姆森最得意的学生是卢瑟福,他继任汤姆森成为卡文迪什第四任主任。经卢瑟福先后培养过的诺贝尔获奖者有阿普尔顿、瓦尔顿(E.T.S.Walton,1903-1995)(1951年物理)、考克饶夫(J.D.Crockroft,1897-1967)(1951年物理)、卡皮察(P.L.Kapitsa)(1978年化学)、布莱克特(P.M.S.Blackett,1897-1974)(1948年物理)、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1935年物理)、鲍威尔(C.F.Bowell,1903-1969)(1950年物理)、阿斯顿、狄拉克(1933年物理)、玻尔(1922年物理)、哈恩(1944年化学)、索迪(F.Soddy,1877-1956)(1921年化学)、考克饶夫)、海韦希斯(G.Heresy,1885-1966)(1943年化学)和贝特(H.A.Bethe,1906-)(1967年物理)。
曾在早期跟随玻尔工作过的诺贝尔获奖者是布洛赫(F.Bloch,1903-1983)(1952年物理)、德尔布吕克(M.Delbuck,1906-1981)(1969年生理医学)、海森堡(1932年物理)、朗道(L.D.Laudau,1908-1968)(1962年化学)、泡利(W.Pauli,1900-1958)(1945年物理)、鲍林(L.C.Pauling,1901-1994)(1954年化学)、尤里(H.C.Urey,1893-1981)(1934年化学)。
玻恩曾做过诺贝尔获奖者海森堡、泡利、迈耶夫人(M.Goeppert-Mayer,1906-1972)(1963年物理)和斯特恩(O.Stern,1888-1969)(1943年物理)的老师。
费米曾当过诺贝尔获奖者布洛赫、塞格雷(E.G.Segrey,1905-1989)(1959年物理)、钱恩(E.B.Chain,1906-1979)(1945年生理医学)、李政道(1957年物理)和杨振宁(1957年物理)的老师。
中国的杨振宁万里求学追逐名师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杨振宁23岁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决心跟随费米和威格纳从事研究。他于1945年底到达纽约,到哥伦比亚大学找费米,没有找到,又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找威格纳,也没有找到,因为他们都在从事秘密的原子弹研究。继续追求的结果,杨振宁终于在1946年坐在了费米的班上听课,他多次设法与费米会面,但费米说他不能指导他写学位论文,因为自己正在从事高度秘密的研究。然后费米把杨振宁介绍给了另一位物理学家特勒。特勒帮助杨振宁把注意力从不是他擅长的实验物理学转到他比较擅长的理论物理学。杨振宁后来因为对宇称不守恒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来自苏联的卡皮察。1921年卡皮察在约飞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次出国留学的机会。此时在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领导下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已是世界上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卡皮察很希望能到那里深造。当卡皮察访问剑桥时,他向卢瑟福吐露了自己的心愿。当时卢瑟福告诉他实验室已经过分拥挤,不能再接受新人了。卡皮察机智地问卢瑟福:在您的实验中误差通常是多少,卢瑟福回答说:在5%之内。卡皮察马上就讲,卡文迪什实验室大学有30个研究人员,再多一个人也不会被注意到,因为在误差范围之内。就这样,卡皮察终于说服卢瑟福将自己留下来。卡皮察因为在低温物理学领域中的贡献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