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3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49讲。
各位新浪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九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阳之邪,以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加减小柴胡汤(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炒,二钱) 当归(土炒,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炒,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此黄连之坚阴,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也。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也,炙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 炒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八、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故以升补为主。 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芪(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九、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设不瘥,必圊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故以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水精,能清肠澼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按仲景太阳篇,有表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与此不同。 加味白头翁汤(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一百、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百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牛乳饮(甘寒法) 牛乳(一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百二、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玉女煎方(见上焦篇) 温病条辨 卷三 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