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68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2:03:0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3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49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浪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九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阳之邪,以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加减小柴胡汤(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炒,二钱) 当归(土炒,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炒,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此黄连之坚阴,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也。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也,炙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 炒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八、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故以升补为主。
       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芪(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九、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设不瘥,必圊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故以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水精,能清肠澼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按仲景太阳篇,有表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与此不同。
       加味白头翁汤(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一百、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
       五汁饮(方法并见前)
       玉竹麦门冬汤(甘寒法)
       玉竹(三钱) 麦冬(三钱) 沙参(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土虚者,加生扁豆;气虚者,加人参。
       百一、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牛乳饮(甘寒法)
       牛乳(一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百二、燥证气血两燔者,玉女煎主之。
       玉女煎方(见上焦篇)
温病条辨 卷三 下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68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22:05:26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3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内容。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失调,可相互影响,特别是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亦是非常复杂的。
         经络病机是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联系功能、气血运行及信息传导的异常。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当人体感受外邪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气血失调时,经络及其所络属的脏腑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今天晚上将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六腑病机、奇恒之腑病机,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病机。请大家一起期待朱胜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朱胜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六腑与经脉病机的有关内容。
        脏为阴,数用五(阳);
        腑为阳,数用六(阴)。
          六腑主要是传化物,而不是储存精气,所以“实而不能满”,需要“流水作业”,胃满肠虚,肠满胃虚,这样才能有利于传导有形的物质。
        有病的时候,就首先影响六腑的传导作用。

        各种血脉,都是为了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系五官九窍,以及皮脉筋骨,是为了维护人体的整体性。一旦不通畅,就容易发生疾病。
        因此,通六腑,通血脉,通达治法,可以互相借鉴。
68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22:1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3月13日)由武宁来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热病研究》的有关内容:东晋葛洪的《肘后方》说:“伤寒、时行、瘟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其冬月伤于寒,或疾行力作,汗出得风冷,至夏发,名为伤寒;其冬月不甚寒,多暖气及西风,使人骨节缓堕,受病,至春发,名为时行;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如此诊候并相似。又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道术符刻言五温,亦复殊,大归终止是共途也。然自有阳明、少阴、阴毒、阳毒为异耳。少阴病例不发热,而腹满下痢,最难治也”。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祝贺武宁讲述《邓铁涛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学习他对于外感热病的有关论述,探索其学术成就。

邓铁涛先生说:“典籍中较早提及温病的算《内经》、《难经》、《伤寒论》。但只记载了温病的名称、症状,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俘,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数日,再逆促命期。”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把《内经·热论篇》附于伤寒例中,并对温病加以叙述。”
他在1955年就进行了研究探索,发表于《中医杂志》。原名《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后为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翻译,刊于《中医临床》1980年第3期。又收载于《邓铁涛医集》87页。在长期的伤寒与温病学派的论争之中,本文通过大量史实的回顾,首先提出:“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派是在伤寒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赢得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与响应,此后,寒温之争逐渐平息,寒温统一的学术主张逐渐显露,甚至成为了“时尚”,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68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21:4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3月14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建辉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乳房疾病的第一节乳痈。包括乳痈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

        敬请期待马建辉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马建辉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乳痈的概述、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它 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俗称奶疮。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现代医学之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属于乳痈范畴。
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瘀滞者多见。
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
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
郁乳期、成脓期、溃脓期,病情不同,治疗有别。
需要辨证论治,可以内服外用,尤其是早期治疗,才能取得好效果。
68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22:08:1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群友,大家好: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今天晚上(2019年3月15日)由雷宝淳继续为大家讲述《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国医大师朱良春访谈录。

      本书是由朱良春朱老口述,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我们讲的内容是:
第29小节——盛名之下,国医大师求至善
        我们可以用下面这首诗概括一下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国运昌盛,盛世盛事,党政重视,扶持中医。
岐黄大业,光耀环宇,杏林甘露,遍洒济世。
传承弘扬,国医大师,隆重颁奖,夕阳更艳。
身受殊荣,党恩铭记,发挥余热,国强民健。

      让我们共同期待雷宝淳的分享和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zjzlc
        雷宝淳讲述《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感受大家风范。
        他讲的内容是:
第29小节——盛名之下,国医大师求至善

国医大师评选这件事,起因应该是从2004年说起,当年有几位学者为了庆祝邓铁涛先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召开,就编辑出版了一本传记体的书《国医大师邓铁涛》。这本书可能启发了中医学界的领导,因此第二年,在‘2005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会议的闭幕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李俊德秘书长就代表学会宣布要评选国医大师。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令人振奋,是一个事关中医发展的大事,也是很有创意的决定。
     曹东义:“国医大师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令我们深深感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朱老,自从您获得国医大师称号之后,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朱老:“要说有变化,那就是更忙了,因为‘慕名前来’的人更多了。”
曹东义:“请您谈谈,经常接待的主要是哪些人?”
朱老:“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因此,前来问候,邀请出席各种重要学术活动的事情很多,限于体力和精力,我尽量参加这些省内外的学术活动,也有一些不能如愿以往。前来拜访的学者也很多,有的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也有通过各种途径新认识的新同道,纷纷前来探望、交流,有的赠送学术著作,有的希望题词鼓励,有的希望写书评、序言,也是应接不暇,难以一一顺从他们的愿望。但是,我一般都是尽力而为,不让大家满怀希望而来,带着遗憾而去。因此,也就更加繁忙了一些。”
下面我们从朱良春先生年谱之中,摘录一段与学术活动有关的重要事件,以见其学术活动事务之繁忙   
68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2:01:1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3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
          第十节:追忆师友,戮力同心汇聚京都谋大业
         新中国的中医事业,离不开中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日常工作和事业的追求之中,路志正先生结识了许多著名中医学家,互相激励,共襄盛举,在难忘的岁月里,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精彩内容http://www.ynjkcy.com/zjlzz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感受大家风范。
         今天讲述的内容是第十节:追忆师友,戮力同心汇聚京都谋大业。
曹东义:中医司人员调动的大致情况又如何呢?
路老:中医司成立之初,除我和魏老属部内司、局间人事调动,李介鸣调中医学院工作外,李、龚二老于1954年7月分别从四川万县和重庆调入。1956年为了在政治和技术上加强对中医工作的领导,吕炳奎同志从江苏调至中医司,接替薛和昉司长。自此我们中医司有了门里出身的司长,中医工作也步入稳健而快速发展的阶段。待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6年,除李重人于1960年调到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兼医疗系主任;龚志贤在文革前调回原籍重庆工作外,司里的同志还有林伟(副司长)、候玉玲(副科长)、徐永辉(李重人的爱人)、张志昆、胡熙明等。时间飞逝,现在,转眼已过去42年了,其中除我和胡熙明同志外,候玉玲情况不明,其他同志均相继作古。遥想当年,条件虽然艰苦,任务虽然繁重,但是新中国的建立,给人们带来的是全新的、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我们团结在吕司长的周围,为着同一个目标,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工作上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忙碌和奔波着。想起当时的情景,直到现在,我内心里还充满着怀念和激动。
曹东义:卫生部不是还聘请了中医顾问吗?
路老:是的,当时还聘有四名中医顾问,他们是章次公、秦伯未、韩刚和沈德建(不是中医)。
          卫生部从1955~1957的三年间,先后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一批精兵强将,来充实两院的建设。记得当时调入研究院工作的有四川的蒲辅周、王文鼎、王伯岳;江苏的余无言、韦文贵;上海的章次公、沈仲圭等人。调到中医学院任教的老师有上海的秦伯未、四川的任应秋,以及随吕老来京的江苏籍的许多教师。以上情况,由于年代久远,可能稍有出入。
曹东义:您的记忆力已是不错了,五十年前的事,还讲的出来,实属不易。
路老:对于上述专家、顾问或学者而言,他们之间绝对没有第一、第二之分,他们都是我们中医界的精英和前辈,是我们中医界的脊梁。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只是有的偏重于理论,有的偏重于临床,只此而已。

68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7 22:04:0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3月17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张山雷。
      张山雷,名寿颐,字山雷,原名寿祥,字颐征,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37),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4),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传世著作有《读素问识小录》《难经汇注笺正》《本草正义》《脉学正义》《经脉俞穴新考正》《病理学读本》《脏腑药式补正》《中风斠诠》《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小儿药证直诀笺正》《疡科纲要》《读医考证集》《籀簃谈医一得集》《古今医案平议》《籀簃医话》《张山雷医案》等。张山雷的一生,勤学不倦,由儒而医,博通古今,精研医学经典及历代医家书籍;并又重视临证,尤其是对中风病和疡科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在脉学、用药及药物炮制方面也卓有建树。他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为中医教育也尽了一生的心血,是近代中医学术界颇具影响的一位中医大家。张山雷在治学方面是先经典,然后旁及历代医家著作的经验,对今天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学子们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因为这是学好中医学的最佳途径、也是铁杆中医的途径;其次,在中医学教育方面,张山雷以经典为基础,以历代医家的学说为辨证论治的教学经验,以及融师带徒及学校课堂讲学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改进今天中医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但愿张山雷的治学及教育方法能为今天衰颓的中医情景注入一股活力!http://www.ynjkcy.com/ddgy
      总结小诗:一代医家张山雷,博古通今为杏林。师徒课堂融一体,传承岐黄育后人。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医家张山雷(1872-1934年)的医学成就。
     清宣统二年(1910),张山雷移居沪上,并在上海开设诊所行医,以具精湛的医术享誉沪上,并加入上海神州医学会。1918年至1920年,张山雷襄助业师朱阆仙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中医医学校-黄墙中医学校。张山雷感到祖国医学数来,名贤继起,著作如林,自清初以来,医学中更多通品。然其间有的说理未尽透彻,有含意未申之处,且医之与其他学说不同,辩证有伪,选药必悖,为功为罪,捷于桴鼓。因此在黄墙执教时,他就着手著书立说,务使学生门径既清,则临证制裁,自能良心。由于张山雷学养精深,执教有方,来自四方就学者达七八十名,黄墙中医学校声誉卓著。在此期间,张山雷还在上海神州中医学校执教,他所著的《中风斠诠》一书就已问世,并作为该校课本之一。他穿梭于上海市区、嘉定之间,倾其全心培育中医后人。 1920年张山雷著作,由于他的业师朱阆仙逝世,黄墙中医学校停办。张山雷应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之聘,来到三江之汇、山清水秀的兰溪,任该校教务主任,直至病逝。
68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22:15:1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晚(2019年3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主任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今晚我们从各论开始学习,第七章月经病:月经先期和月经后期;包括:定义、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治则、方药等。
        请一起期待陈静主任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kx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月经先期和月经后期中医诊治的有关内容。
女子成年之后,月经按时而至,合于天地之道。
先期、后期一周以上,多为病态,分别有相应的原因,需要辨证中论治。
《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月经先期、后期超出正常生理的变化,需要辨证论治,进行调理。
68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9:21:46 | 只看该作者
@所有人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3月19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0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者不可不知。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
       四、劳倦内伤,复感温病,六、七日以外不解者,宜复脉法。
       此两感治法也。甘能益气,凡甘皆补,故宜复脉。服二、三帖后,身不热而倦甚,仍加人参。
       五、温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热不退,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者,重与复脉汤。
       已与发汗而不得汗,已与通里而热不除,其为汗下不当可知。脉尚躁盛,邪固不为药衰,正气亦尚能与邪气分争,故须重与复脉,扶正以敌邪,正胜则生矣。
       六、温病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重与复脉,虽有他证,后治之。
       此留人治病法也。即仲景里急,急当救里之义。
       七、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
       在中焦下后与益胃汤,复胃中津液,以邪气未曾深入下焦。若口燥咽干,乃少阴之液无以上供,神昏欲眠,有少阴但欲寐之象,故与复脉。
       八、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此言复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也。盖少阴藏精,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二经均可主以复脉者,乙癸同源也。
       加减复脉汤方(甘润存津法)
       炙甘草(六钱) 干地黄(六钱,按地黄三种用法:生地者,鲜地黄未晒干者也,可入药煮用,可取汁用,其性甘凉,上中焦用以退热存津;干地黄者,乃生地晒干,已为丙火炼过,去其寒凉之性,《本草》称其甘平;熟地制以酒与砂仁,九蒸九晒而成,是又以丙火、丁火合炼之也,故其性甘温。奈何今人悉以干地黄为生地,北人并不知世有生地,佥谓干地黄为生地,而曰寒凉,指鹿为马,不可不辨)生白芍(六钱) 麦冬(不去心,五钱) 阿胶(三钱) 麻仁(三钱,按柯韵伯谓:旧传麻仁者误,当系枣仁。彼从心悸动三字中看出传写之误,不为无见。今治温热,有取于麻仁甘益气,润去燥,故仍从麻仁)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
       救逆汤方(镇摄法)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八钱,煎如复脉法。脉虚大欲散者,加人参二钱。
       九、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未可与复脉汤,一甲煎主之;服一二日,大便不溏者,可与一甲复脉汤。
       下后法当数日不大便,今反溏而频数,非其人真阳素虚,即下之不得其道,有亡阴之虑。若以复脉滑润,是以存阴之品,反为泻阴之用。故以牡蛎一味,单用则力大,即能存阴,又涩大便,且清在里之余热,一物而三用之。
       一甲煎(咸寒兼涩法)
       生牡蛎(二两,碾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一甲复脉汤方
       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牡蛎一两。
       十、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
       温病深入下焦劫阴,必以救阴为急务。然救阴之药多滑润,但见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复脉法,复阴之中,预防泄阴之弊。
       十一、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前复脉法为邪少虚多之治。其有阴既亏而实邪正盛,甘草即不合拍。心中烦,阳邪挟心阳独亢于上,心体之阴,无容留之地,故烦杂无奈;不得卧,阳亢不入于阴,阴虚不受阳纳,虽欲卧得乎!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取一刚以御外侮,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其交关变化神明
69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21:44: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3月19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健康与疾病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邪正交争是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疾病的传变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步系统完备起来。
         今天晚上准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疾病传变、疾病传变规律是什么、影响传变的因素有哪些?
       敬请关注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以及疾病传变规、影响传变的因素等有关内容。
      中医善于在变化之中把握疾病的状态,是动态的疾病观,尤其是外感热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邪伏膜原辨证(疫有九传)。
疾病的变化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邪正斗争。
扶正祛邪,是中医最根本的治疗法则。
不同的辨证体系,都离不开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各种治疗,也是为了恢复人体的抗病能力。
我研究《内经》热病、仲景伤寒、明清温病,提出“河舟码头学说”,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开放的、包容古今的辨证体系。
当然,这些学术探索的背后,一定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大家与一起努力,道术并重复兴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18:41 , Processed in 0.09016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