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631
 楼主| 发表于 2019-1-20 21:53:3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1月2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谈论“中医心理学概论”部分的问题。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 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 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

       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并与现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医心理学是极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作用更显重要,也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心理学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治疗一些心身疾病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展现出一定的优势。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学概论”的有关问题。

       中医与西医在精神、思维方面的认识,有很大差别。

       西医认为脑主神明,一切意识思维、情感活动都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西方的传统,精神归教堂,肉体归医院,形神相对分离。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五脏都与人的精神情感有关系,“十指连心”、“牵一发动全身”、“形神一体”,即使是脚趾头也与神明有关系,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都与肺心肝肾脾有关系,五脏都属于“五神脏”。

       《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63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22:00:1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月21日20: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尿频”“遗尿”“五软五迟”。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尿频”“遗尿”“五软五迟”的有关内容。



            这几个病症,大多与“肾虚”、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有关系。

《黄帝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这些论述,主要是说人体的生长,与肾气关系密切,当然,五脏作为身体强壮的根本,也和儿童的发育生长有密切关系。五脏精气不足,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内经》说:“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633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20:2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22 20:32 编辑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月2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43讲。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4601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温病条辨》的范围:

六三、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脉缓身痛,有似中风,但不浮,舌滑不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受时令之湿,经络亦困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则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呕而不渴者,饮多热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饮而呕自止。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搏,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 茯苓(六钱) 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者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醋炒,三钱) 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上条但痹在经脉,此则脏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汗多则表阳开,身痛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者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白疹者,风湿郁于孙络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斟自明。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 竹叶(三钱) 飞滑石(五钱) 白蔻仁(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茯苓块(五钱) 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六七、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杂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故以宣气之药为君。既兼雨湿中寒邪,自当变辛凉为辛温。此条应入寒湿类中,列于此者,以其为上条之对待也。

       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

       杏仁(三钱) 薏苡(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厚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

       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六八、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此治痹之祖方也。风胜则引,引者(吊痛掣痛之类,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痛,经谓行痹是也)加桂枝、桑叶。湿胜则肿,肿者(土曰敦阜)加滑石、萆薢、苍术。寒胜则痛,痛者加防己、桂枝、姜黄、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灵枢》谓:胃热则廉泉开),重加石膏、知母。绝无汗者,加羌活、苍术。汗多者加黄芪、炙甘草。兼痰饮者,加半夏、厚朴、广皮。因不能备载全文,故以祖方加减如此,聊示门径而已。

       加减木防己汤(辛温辛凉复法)

       防己(六钱) 桂枝(三钱) 石膏(六钱) 杏仁(四钱) 滑石(四钱) 白通草(二钱) 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见小效不即退者,加重服,日三夜一。
63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21:59:4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月2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今天晚上准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阴阳失调是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阴阳失调在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

       敬请关注张海涛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祝贺张海涛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阴阳是天地之间的根本规律,《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也是人体健康的根本,所以《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治病必求于本。“

     人健康长寿,必须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一致: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真人“、”至人“的境界,一般人达不到。

        尽管如此,也不能违背阴阳的变化,否则就要受惩罚。因此,《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6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22:1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19年1月2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她和大家一起讨论腰痛的有关内容_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腰痛一证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我们期待武宁的讲解与分享,敬请聆听。http://www.ynjkcy.com/zynkx

      祝贺武宁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腰痛的有关内容_

     腰痛,很常见,一般情况下也容易治疗,但是有些腰痛、“腰脊痛”治疗起来很困难,甚至有“病人腰痛,医生头痛”之说。



       治疗腰痛,首先要了解其原因,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多从结构上找原因,一有腰痛,就让人去拍CT、核磁,看看是椎体的病变,还是椎间盘出了问题。

       中医则不一样,是靠“辨证求因”,通过四诊来推断病人的腰痛是由外感风寒湿邪引发?还是内伤气血,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疼痛?

《内经》说:“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又说:“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





       可见,热病、疟疾的过程之中,可以见到腰痛。由于经脉气血不利而致的腰痛,就更普遍了。



     《素问刺腰痛论》说: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骨行)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盳盳)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盳盳)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63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21:4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四(1月24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医外科疾病“痈”。本病多由外感六淫邪毒,皮肤外伤感染邪毒或者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致营为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为毒,即为痈肿。今晚我们涉及到的有颈痈、腋痈、脐痈、委中毒等病种。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zywkx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痈”的有关内容。
       痈和疔不一样,疔多在皮厚肉少的部位出现,而痈多出现于肌肉丰满的部位。
       痈和疮也不一样,痈“漫肿无头”,而疮疖,有头有尖。
       《内经》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说:“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痈病多热毒炽盛,但也不一定都是这样,也有虚寒为主的痈病。因此《内经》又说:“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颈痈、腋痈、脐痈、委中毒等病种,多在体表有所表现,也有内在脏腑的痈病。
《内经》说:“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关于痈病的治疗,《内经》时代多用针刺、砭石。故云:“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后世有很多内服方法,治疗手断不断进步,有托毒、去腐,排脓,补气生血,生肌长肉等方法。
6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21:40:35 | 只看该作者
        预告: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今天晚上(2019年1月25日)由朱萍霞继续为大家讲述《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国医大师朱良春访谈录。

       这本书是由朱良春朱老口述,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本周我们讲:

       21.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让我们共同期待朱萍霞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zjzlc
        祝贺朱萍霞讲述《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走近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感受大家风范。

     今天讲的内容:
21.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1992年75岁的朱良春先生,率子女办成中医临床研究所,传承学术,弘扬中医,终于有了自己的平台。不仅地方领导致贺,国家领导人卢嘉锡也欣然题词勉励,这是何等的精神感召啊。
经历过多次运动的朱良春先生当年深有感触地说:“成立研究所的念头,从兴起这种想法,到思考成熟,也经历了不少探索性的思索过程,甚至可以说,也有过不少忧虑与担心。但是,最终还是大胆地跨出了第一步。”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象一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催生了许多新鲜事物。“这道理,那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能够靠自己的专长、靠劳动致富,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成立民办的科研机构,是各级政府鼓励的事情;传承中医学术,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更是政府努力促进的工作。
       国家领导人,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先生,与朱老都是农工民主党的中央的人,早就认识,互相熟悉,当他听说朱老年近八旬高龄还要创业发展中医的时候,很是高兴,他欣然命笔,为朱良春先生的“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题写牌匾,以示援手支持。
       如今,这个研究所逐渐扩大了接诊能力,并且与旁边的“中医药博物馆”一起,在南通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63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1:58:44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今天晚上(2019年1月2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世界中联一技之长专委会副会长、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张俊青为大家讲述《针灸学》,
         今天讲座的题目:象思维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
          祝贺张俊青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象思维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象思维是中医与西医不同而独特的认识方法,它根源于古人的智慧。
       在《河图》《洛书》之中,古人用十个数字,组成不同的图形——“象”,青龙、白虎、水火、时空,都可以用象来概括。因此,“象数之学”的《河图》《洛书》《易经》卦爻,就囊括了天地阴阳、整个时空,富含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互相关联的大道。
       《内经》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阴阳是象,万物都有象。人类认识天地万物,都是从“象”开始的,把握了象,也就找到了认识事物的捷径。
现在流行“扫码”,所有的二维码都是数字构成的,但是二维码的作用都是为了“区别象”,而不是让人记住数。也就是,“大数据”是在向着古人的“象思维”回归。
639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22:16: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19年1月2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曹传龙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郑钦安。
       郑钦安,名寿全,字钦安,以字行(1824年一1906年),四川邛崃人,为晚清著名医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他在扶阳法与伤寒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被有些人称为“火神”,或者追封他是“火神派”的开山,把“扶阳”改造为“火神”,掀起一股喜用附子干姜的“热潮”,其功过尚需历史论定。
       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郑钦安扶阳学说也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一个焦点。
       但是,疗效才是中医的生命力,辨证论治是中医不可丢掉的“元神”。
       不管什么学派,只要能够来提高疗效,我们都应该择善而加以继承,只有很好地继承前人,中医才有望复兴发展。正如邓铁涛老前辈在《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序》中所说:“我们应当觉悟了,千万不要事事以西方文化及学术为标尺,而忘记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千万不要在‘科学化’、‘现代化’、‘与世界接轨’等漂亮名词之下,晕头转向,把祖宗的魂宝丢掉!却还说是‘创新’!……希望今后之中医,千万不可以抗生素、激素等为万能,而应重视诵读四大经典,深研各家学说,尽可能不脱离临床实践。”http://www.ynjkcy.com/ddgy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清代医家郑钦安的学术成就。
       郑钦安(1824年一1906年)为晚清著名医家,这个时期西方医学虽然没有在中华大地广泛传播,但是,王清任《医林改错》已经在1830年出版;俞樾的《医虚》《药虚》等“废医存药”、“废医废药”思潮逐渐抬头。
       在东西方医学大碰撞的前夜,或开始阶段,郑钦安出版《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等是很有意义的。
     《医理真传》书名很重要,要说真理、正理,不要传歪理邪说,否则就会葬送中医事业。
     《医法圆通》也很好,《内经》主张“杂合以治”,不是一病只有一个治法、一个药方。
      《伤寒恒论》更应该,因为,张仲景的著作千年之后仍然被后世尊崇,的确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张仲景用六经辨治伤寒,不是扶阳治伤寒;用《金匮》说杂病,注重脏腑、六淫,也不是火神。
       所以,不要曲解古人,不能以偏概全。
       因此,如何正确对待郑钦安扶阳学说也成为了中医学界的一个焦点。他是“火神”吗?没有“木神”,何来“火神”?
如果世界上只有“火神”,没有“水神”、没有“风神”、“土神”、“金神”,将是什么景象?能这样吗?
       郑钦安说:"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为水,是“中男”;离为火,是“中女”。坎中之阳需要扶,离中之阴需要护,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此,临床上,“需要扶阳就扶阳,需要护阴就护阴”,不能“随风倒”、“一边倒”,只知道扶阳,甚至只会用附子干姜,而不知道还有其他治法能治病。
       总而言之,辨证论治是中医不可丢掉的“元神”。
640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2:05:2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月28日20: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儿科学》。
       本周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性早熟”“麻疹”。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yekx
        祝贺马京雪讲述《中医儿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儿童“性早熟”与“麻疹”的有关内容。

          古人说“食色性也”,儿童发育到一定程度就到了成年,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经常食用以生长素等激素催生、催长的动植物,很多儿童出现了“性早熟”,让大人看上去揪心,让儿童难以启口。中医治疗,也应与时俱进,不要总用“肾虚”看问题,往往需要清热解毒(很多激素属于热毒)。
          “麻疹”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宋代之后,逐渐引起中医学家的重视,诊治方法不断提高。一般说,疹出于肺,斑属阳明。斑疹大多与肺热、胃热、血热有关系,清热透疹,凉血化斑,解毒祛瘀、养阴扶正,都可以随证选用。当然,毒热邪气内陷心包,蒙蔽清窍,就需要凉血开窍。温病学家的卫气营血辨证,可能比伤寒学家的六经辨证更容易找到规律,抓住病机,取得较好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9 20:34 , Processed in 0.06497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