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YG19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验案拾零》序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21-6-21 11:51:02 | 只看该作者
                         温胆汤证案九例
        一、概述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千金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寐,胆怯惊悸,或呕恶眩晕,癫痫等证。主要功能理气滌痰,和胃利胆。临床用于治疗属胆郁痰扰引起的多种疾病,如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梅尼埃氏综合征,失眠以及癫痫等。
        所谓胆郁痰扰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加之情志抑郁,胆失疏泄,痰生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喜宁谧而恶烦扰,若遇邪扰而失宁谧,则心悸失眠,心烦易惊诸证生焉;喜柔和不喜壅郁,若遇情志不遂而痰气郁结,则胆胃不和,而呕恶痰诞,嗳气呃逆诸证生焉; 甚者痰浊上蒙,清窍不利,而头目眩晕,癫痫诸证生焉。
        本方配伍有道。半夏配竹茹,一温一凉; 均能化痰,一燥湿一清热; 均能止呕,一和胃一除烦。陈皮配枳实,亦一温一凉; 均能理气,一行滞一导滞; 均能化痰,一燥湿一除痞。佐茯苓健脾利湿,加姜枣调和脾胃,甘草调和诸药。正如汪昂所说: “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医方集解》)方名温胆,实为清胆和胃,恢复少阳胆气之方。
        二、案例
      【例一】合小柴胡汤加减治耳鸣
        丁某,女,44岁。2015年5月31日初诊。患者耳鸣,额部昏重,眉毛上尤觉沉重,腿酸艰于行走。舌红苔黄稍腻,脉濡滑。湿困脾土,清阳不升,清窍不利。处方:
        生苡仁30g,六一散10g(包),泽泻15g,法半夏10g,黄芩10g,石菖蒲6g,佩兰10g,杏仁10g,赤苓15g,炒白术10g,葛根10g,黄连5g,藿香10g,蔓荆子8g。五剂。
        6月18日二诊: 耳仍鸣,头昏眉重。五官科检查谓是分泌性中耳炎,予头孢等消炎药无效,精神上有了压力。肝胆郁热,痰浊上蒙。处方:
        制半夏12g,陈皮10g,赤茯苓15g,生苡仁30g,柴胡10g,炒黄芩10g,黄连5g,石菖蒲10g,炒枳壳10g,炒白术15g,泽泻15g,竹茹10g,炒白芍10g,鸡苏散10g(包)。五剂。
        6月26日三诊: 前用舒肝解郁,清泄肝胆湿热法,耳鸣大有好转,只在晚上睡觉过12点后,觉头昏,耳微鸣。腻苔已化,現淡黄薄苔,脉浮濡。
        前方加桑叶10g。五剂。
        按:    初诊方和二诊方虽都从湿热辩证,然侧重点不同。一重脾胃湿热,一重肝胆湿热。足少阳胆经湿热不清与足太阴脾经湿浊困阻,辩证不同,药亦有异。此湿热在少阳胆经,以耳部为胆经所过之地。若邪在脾经,当有脘痞腹胀便溏等可资辨证。喻嘉言所谓“ 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言不我欺也。
      【例二】合小柴胡汤加味治失眠
        胡某,女,64岁。2020年12月28日初诊。
        失眠已二个月,最近加重,一夜睡不到半个小时,卧时右侧睡舒服,左侧睡觉脘中跳动如盐渍难受,每跳即睡醒,不泛酸,时嗳气。有时下肢抖动后觉舒服。大便时干,时腹痛泻。舌红苔薄,脉弦缓。胃镜查: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此胃不和则卧不安,病在少阳阳明,柴胡温胆汤加减。处方:
        党参12g,大枣10g,干姜10g,夏枯草10g,姜竹茹10g,黄连6g,肉桂3g,吴茱萸3g,酸枣仁30g,夜交藤30g,陈皮10g,茯神30g,炒枳实10g,糯米30g(包),   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15g,生甘草6g。三剂。
        12月31日二诊:前方服第一剂后即能入睡,三剂服完后,诸症均消失,左卧不跳,亦无醃渍感,下肢不跳,睡得很舒服。唯觉药后有点头昏。
        原方酸枣仁改成20g。五剂。
        按:患者说她善饮,每饮则八两至一斤,据此断为酒性入胆,饮邪为患。患者曾在他处治疗,以为心脏有病,然查心电图正常,服多种中西药无效。
        患者不能左卧,以肝气行于左,胆附于肝,酒性入肝胆,而脘中跳动如盐渍难受为胃酸泛滥浸蚀所致。余从胆胃不和论治,以柴胡温胆汤泄胆和胃;黄连配吴茱萸成左金丸,抑酸化饮;黄连配肉桂成交泰丸,交通心肾;以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又合半夏秫米汤,以糯米代秫米。方中加入夏枯草,与半夏合成对药,历代医家用治失眠有效,特别对肝阳偏亢、痰热内扰,兼有眩晕之失眠症。其机理依《医学秘旨》所云 “ 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故半夏、夏枯草二药的配伍顺应了天地间阴阳盛衰的自然规律,也暗合了人体营卫循行的节律,有引阳入阴,和胃安神的作用。余用温胆汤治失眠,每喜配入夏枯草。
     【例三】合酸枣仁汤、越鞠丸加味治失眠
        刘某,女,45岁。2015年9月15日初诊。患者失眠已二年多,每卧则胡思乱想,起来喝紅酒后始能入睡2、3个小时。不敢服艾司唑仑等安眠药,怕成瘾,只有在万不得已2、3晚不能入睡的情况下,才服1一2片。已易多个中医治疗,乏效。身困懒动,大便秘结。有过敏性鼻炎,每吹风则鼻塞,此是做汗疗后出来当风引起的。舌红偏暗苔薄,脉弦缓。肝气郁结,少阳胆经痰热郁滞。处方:
        制半夏15g,夏枯草15g,炒枳实15g,竹茹10g,白茯苓15g,化橘红8g,酸枣仁20g,知母10g,川芎6g,炒山栀10g,制香附10g,建曲10g,炒苍术6g,生甘草3g,辛荑花10g,苍耳子6g,决明子10g,炒白术15g。五剂。
        9月20日二诊: 药后失眠好转,不喝红酒已能入睡6个小时,入睡亦快,醒后亦能入睡。唯觉大便虽通却不太畅,身懒怕动,梦有时仍有,风一吹,印堂处微痛。肝胆不舒,痰热郁结,脾土湿困。处方:
        前方加白芷6g。五剂。
        按:   本案以温胆汤治失眠,其机理为七情内伤,胆气受扰,少阳之气失其升发调畅,胆汁失其清净宁谧,郁结生痰,陈无择所谓“脏气不行,郁而生涎”。心为痰扰,神魂外走,不得归窟则失眠多梦。配越鞠丸解郁结、清郁火,酸枣仁汤以清肝养神。
      【例四】合左金丸加味治吐血
        臧某,女,62岁。2017年9月22日初诊。患者每天清晨吐血,色如西瓜水; 胸中灼热,膻中穴处特别难受;  泛酸。胃镜检查: 慢性胃炎,大便化验正常。舌红苔薄干,脉浮弦缓。胆经郁火犯胃,灼伤胃络,胃失和降。处方:
        焦山栀10g,竹茹10g,法半夏10g,炒枳实10g,赤茯苓15g,黄连6g,吴茱萸2g,丹参15g,浙贝母15g,乌贼骨15g,瓦楞子30g(先煎),仙鹤草15g,白及10g,北沙参10g,郁金10g,三七粉3g(冲)。
        9月27日二诊: 胸热泛酸均减,唯剑突处有点隐痛,每晨起来已不再吐血,然食多则脘阻。
        前方加蒲公英10g,砂仁3g(后下)。五剂。
        10月3日三诊: 诸证均消失,前方续服五剂巩固。
       按: 胃病患者出血,有吐血与便血之不同,以便血为多。吐血多由肝郁气逆,木火乘胃,久痛伤络所致,常用疏肝降气止血之剂。
       本案患者肝胆郁火犯胃,胃气上逆,食管络伤出血。治以温胆汤合左金丸清泄肝胆郁火,和胃降逆。尤妙在炒山栀一味,既可配浙贝母、瓦楞子、郁金以清肝火、化瘀热,又可配白及、仙鹤草、丹参、三七以止痛、止血。且山栀与黄连同用,为治胃热疼痛之主药,加吴茱萸之辛热为反佐,使寒凉药与郁热不相格拒,与乌贼骨、瓦楞子共凑制酸之作用。
      【例五】合左金丸加味治呕吐
        蒋某,女,48岁。2015年11月3日初诊。患者每吃饭则吐,尤其不能闻荤味。吐时腹泻,口苦。舌红苔厚腻灰黑,脉滑数。湿热困于中焦,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处方:
        藿香10g,佩兰10g,制半夏15g,竹茹10g,赤茯苓15g,陈皮10g,炒枳壳10g,苏叶3g,黄连6g,吴茱萸3g,黄芩10g,焦山楂15g,建曲15g,生苡仁20g,生姜二片。五剂。
        11月8日二诊: 药后每逢吃饭已不再欲吐,吐时腹泻亦无,已想吃饭,但不想吃的食物,看见仍想吐,仍不能闻荤味,口苦。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
        前方加柴胡10g。五剂。
        11月13日三诊: 口已不苦,闻荤即吐亦好转。
        前方续服五剂。
        按: 本案患者是典型的“邪在胆,逆在胃"。胃气之上逆,缘于肝胆郁热之扰犯,脾胃湿热之困厄,脾不升清则泻,胃失和降则吐,口苦者,胆汁不循常道而逆袭也。方中藿香合佩兰,芳香化浊以止吐; 苏叶、吴茱萸配黄连为辛开苦降以止吐;黄连温胆汤为泄胆和胃止吐之良剂,二诊加一味柴胡,又含小柴胡汤意,其和解少阳、平降阳明、清泄湿热之用更强,故收效甚捷。
      【例六】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惊悸
        王某,女,53岁。2017年5月20日初诊。患者近来心悸不安,易受惊吓,夜寐梦多,性情急躁,一点不能生气,每一生气则心中跳动难受。舌红苔白,脉沉小滑。胆经痰热扰心,神浮不能归舍。处方:
        法半夏10g,陈皮10g,川贝10g,制南星10g,茯神30g,竹茹12g,炒枳壳10g,远志6g,龙齿30g(先煎),石菖蒲10g,琥珀4g(冲),淮小麦40g,炙甘草8g,大枣10个。
        5月25日二诊: 前方服后,心悸已觉好转,睡眠好转,梦亦减少。但见车子一过则心一惊,身觉一热,脾气仍大。
        前方加柴胡10g,黄芩10g。五剂。
        6月6日三诊: 心已不悸,见车至亦不惊,唯觉全身乏力。
        前方加太子参20g。五剂。
        按:   本案患者每一生气则心悸不宁,此乃肝郁化火,火生痰,痰扰心则心神不宁。化痰宁心,镇静安神,为治疗大法。故以温胆汤加制南星、川贝母、石菖蒲、远志 清泄痰火,龙齿、琥珀镇惊安神,甘麦大枣汤养心解郁。二诊加柴胡、黄芩,是又参柴胡加龙牡汤之意,如此合用,则痰热得清,胆府得净,心神得宁。
      【例七】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头重
        王某,女,56岁。2020年3月19日初诊。患者自觉头重往下沉,后头尤甚。不能睁眼看电视,看则目眩;坐公交车须闭目;怕吵杂声;易生气,曾因小孩哭喊声大生气而致咽喉嘶哑,现在咽部不舒;一饿即欲食,饿则心慌,得食则安;眠可,大小便正常。
        病起五、六年前,被人电动货车一吓,回来即不能食,以后住院治疗,虽能吃饭,但留下头往下沉压的感觉,十分难受,多医治疗无效。今年正月咳嗽,现已大好。舌淡苔薄,脉弦滑稍数。此为痰蒙清窍,神魂被扰。治当化痰清胆,宁心安神。处方:
        姜半夏15g,陈皮10g,姜竹茹12g,炒枳实10g,白茯苓15g,天麻12g,炙甘草10g,浮小麦50g,大枣15g,石菖蒲10g,郁金10g,川贝母10g,制远志8g,制南星15g。4剂。
        3月23日二诊:头重下沉感已大减,但仍不能看电视。怕吵好转,坐公交车能睁眼看。现在饿即觉咽部不适,这二天乏力。舌淡苔薄,脉弦滑。
        前方加太子参30g,合欢皮15g。五剂。
        按:中医理论有“ 怪病多因痰作祟” 之说,此痰乃无形之痰,并无实貭。本案患者因惊则胆气受伤,痰浊窃据,神魂不宁。胆经穴位,头部最多。头部清阳之所为痰浊蒙蔽而成云雾之乡。湿为重浊之邪,清阳被遏,故有头下坠感。治当化痰清胆。二诊加太子参和合欢皮二药,是根据朱良春经验,谓“意在益气和阴,舒畅心脉,令心气旷达,木气舒和。”
      【例八】合泽泻汤加味治项强眩晕
        史某,男,56岁。2018年2月27日初诊。患者头昏头晕,面红,目有红丝。颈项不利,卧须朝右,仰卧、朝左卧均不行。舌红苔薄,脉弦滑数。少阳胆经郁火生痰入络。处方:
        姜半夏10g,竹茹10g,天麻10g,茯苓15g,泽泻30g,白术10g,桑叶10g,茺蔚子10g,葛根40g,陈皮10g,白蒺藜15g,制首乌30g。三剂。
        3月4日二诊:诸证大减,唯耳后两筋不舒,全身乏力。此气虚经络失养。处方:
        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0g,陈皮8g,炒枳壳10g,炒白芍15g,葛根30g,天麻10g,川芎10g,丹参15g,白蒺藜15g,制首乌30g。三剂。
        3月16日三诊:药后觉非常舒服,唯颈项仍有点强,风池穴按之则舒,有酸溜溜的感觉,目仍有少许红丝。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小弦。风邪入络祛之未尽,筋脉不舒。处方:
        桂枝12g,生白芍20g,炙甘草6g,葛根30g,全蝎6g,蜈蚣2条,羌活8g,白蒺藜15g,制首乌30g,大枣5个,生姜2片。三剂。
        按: 眩晕的发作有多种原因,或因虚,或因痰,或因火,所谓“ 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根本一点在“ 虚”字,由虚生痰,或肾阳虚,脾失健运,痰湿由生; 或肾阴虚,五志过极化火,津液煎熬成痰。痰既成则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本案患者头昏目眩,颈项不利,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面红目有红丝,兼有肝胆火郁。痰饮生而上蒙清窍,清阳不升,阻滞经脉,经脉失养。当治以温胆汤化痰清胆火,泽泻汤以蠲饮。二诊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熄风通络,是乃治病求本之法。
      【例九】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旋晕
        李某,女,35岁。2020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头痛旋晕,头重脚轻,泛泛欲吐。胸闷气短,嗳气。左肩痛、抬起困难,耳鸣,眠差。舌偏淡苔白,脉弦滑。处方:
        天麻15g,制半夏10g,炒白术10g,炒枳实10g,姜竹茹10g,茯苓15g,泽泻30g,旋覆花10g(包),太子参15g,炒白芍15g,葛根30g,丹参30g,制首乌30g,白蒺藜15g,枸杞12g,菊花10g,桑叶10g。五剂。
        5月27日二诊:药后诸证均除,已无所苦。唯经来量少,腹不痛。平素心情抑郁,心烦欲哭,无端发怒,怒后反悔,躁时扯头发。食入脘胀,矢气臭。舌红少苔,脉沉细弦滑。此肝火郁结,阴虚脏躁之症。处方:
        丹皮10g,炒山栀10g,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当归10g,炒白芍12g,炙甘草10g,浮小麦40g,大枣15g,川芎10g,香附10g。五剂。
        6月3日三诊:药后自觉舒畅,已无心烦欲哭的念头。
        原方加合欢皮10g。五剂。
        按:眩晕一证,《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叶天士的治法,认为:眩晕乃“肝胆之风阳上冒”,其证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之别,治法亦有治胃、治肝之分。本案患者因忧思劳倦伤脾,健运失职,水湿停聚而生痰;又因肝气郁结化火,灼津生痰,清窍被蒙,眩晕乃生。故初诊以治胃为主,治胃即清化痰饮,佐以滋养肝阴,故以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而清理阳明;定风丹加枸杞、菊花以养肝熄风;泽泻汤以化饮,丹参、葛根以祛瘀通脑络。此治胃兼治肝也。二诊患者经期适至,量少而出现脏燥症状,属肝郁化火生痰,治当清泄肝胆郁火,熄风化痰,养心安神,故以丹栀逍遥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此治肝兼治胃也。余治眩晕从肝胃论治,化痰与养肝熄风同施,孰主孰次,依病情而定。
      
52
发表于 2021-6-21 12:25:23 | 只看该作者
已易多个中医治疗,乏效。
53
发表于 2021-6-21 12:32:19 | 只看该作者
按:中医理论有“ 怪病多因痰作祟” 之说,此痰乃无形之痰,

中药痰症状对应有结构及人体微观物质变化。
54
发表于 2021-6-21 12:36:04 | 只看该作者
舌淡苔薄,脉弦滑稍数

并不就说明有痰。

头重往下沉
可能是湿。

半夏化痰去湿
55
发表于 2021-6-21 12:46:04 | 只看该作者
山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56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3:07:34 | 只看该作者
              (黄芪)生脉散(饮)证案十三例
        一、概述
        生脉散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主要功能是益气养阴,生津敛汗。主治热伤元气,阴液耗损,或久咳肺虚,而見体倦多汗,口渴气短,咳嗽少痰,脉来虚弱之证。今人多加黄芪并改成汤剂,成黄芪生脉饮,有益气通脉,养阴强心的作用,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心脏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心之气阴两虚,心脉痹阻,因此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是治疗大法。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宗气,使气能生血,贯注心脉,被称为“气中之血药”。药理研究证实: 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人参大补元气,对于心脏的作用,正如宋淑兰所说: “可谓高他药一筹。就其治疗脉律异常而言,不仅能使脉数变慢,也可使脉缓变快,还能使脉律不齐得到恢复。这是任何一种中西药物所无法与之媲美的。”药理研究证实: 人参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和降压作用。麦冬甘寒,清热养阴。药理研究证实:麦冬能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五味子酸涩,敛肺滋肾。药理研究证实: 五味子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因素的应激能力,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是一味强壮药。三药合用,益气养阴,补肺强心。正如《删补名医方论》所说: “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 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 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
        二、案例
      【例一】合玉屏风散加味治气喘
        华某,女,74岁。2011年3月25日初诊。患者夙有气管炎,近来走路气不接续,全身有颤抖的感觉,偶有咳嗽,晚上睡下来觉心悸,食少,口干,小便频数,大便正常。舌淡暗苔薄黄,脉沉细稍数。心之气阴两虚,肺经郁热不清。处方:
        生晒参6g,生黄芪15g,天麦冬各10g,五味子6g,浙贝母10g,瓜蒌皮10g,丹参15g,山萸肉15g,北沙参15g,生龙牡各30g(先煎)。
        3月29日二诊: 气喘、口干大减,心仍有点慌,觉脑后有风(怕风),舌中心有淡黄苔,脉细但较初诊时稍有力。处方:
        生黄芪20g,炒白术10g,防风8g,生晒参6g,北沙参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山萸肉15g,玉竹10g,丹参15g,淮小麦30g,炙甘草5g。五剂。
        4月6日三诊:患者在她女儿陪同下来诊,云其喘悸诸证均已大好,她女儿要求原方再服五剂。
        按:  本案因肺经有郁热,故初诊以浙贝、蒌皮以清之; 全身觉颤抖,是心神不宁,心气浮越,故以龙牡以镇之,五味、萸肉以敛之。二诊时,因患者怕风,故加玉屏风以固卫。加淮小麦者,以其能养心安神。《灵枢. 五味》云:“ 心病者,宜食麦。”余治心疾喜用之。
      【例二】合桂枝汤加味治房性早搏
        吴某,女,50岁。2017年1月4日初诊。患者心悸,尿频。舌红苔薄,脉弦结代。心电图: 1、窦性心律; 2、房性早搏(呈三联律)。营卫不调,心气亏损。处方:
        生黄芪30g,丹参30g,五味子10g,淮小麦30g,黄精30g,生白芍10g,桂枝10g,麦冬10g,炙甘草10g,生晒参15g,红枣10个,生姜2片。十剂。
        2月6日二诊: 心悸已大有好转,小便亦不频数,因怕吃中药,没有来继续治疗。今晨起来觉心中难受,胃部不舒,手冷。舌红苔薄白,脉沉缓弱。
        前方加甘松10g。十剂。
        2月16日三诊: 心悸、手冷诸证均已消失,自觉无任何不适。心电图:1、窦性心律;  2、室上性早搏。因要外出打工,前方改颗粒剂十剂。
        按:  《难经. 十四难》云: “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心脏虚损之疾病多从调和营卫考虑,用桂枝汤加减。这是因为营气和卫气同起于中焦脾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者,血之所充也,” “心者,营卫之本。”可见营卫与心关系密切。用黄精者,象人参一样,黄精可调心律不齐,即可使心率快者缓,也可使缓者快。用甘松者,以甘松能醒脾健胃,亦能调治心律失常。
      【例三】合桂枝汤加味治冠心病搭桥手术后
        楊某,男,61岁。2016年4月6日初诊。患者冠心病搭桥手术后已二年,恢复很好,血压正常,胸闷气短诸证均无,医生和病人自己都认为手术很成功。然而近来渐觉身体虚弱,上楼梯气喘吁吁,动则汗出,胸部时有隐痛。服西药不见减轻,乃求中医治疗。舌偏淡苔薄根稍厚,脉浮缓。心伤营卫不调。处方:
        太子参20g,淮小麦50g,炙甘草6g,红枣10g,炙黄芪15g,桂枝6g,炒白芍10g,生晒参10g,三七粉3g(冲服)。十剂。
        4月21日二诊: 汗已少,气短亦减,唯左胸右胁时觉隐痛。舌淡暗少苔,脉浮缓有力。处方:
        前方加丹参15g,山萸肉30g,麦冬10g,五味子6g,煅龙牡各30g(先煎)。十剂。
        5月4日三诊: 已无汗出现象,胸胁隐痛亦大减,現觉腰痛,要求丸药巩固。
        前方去龙骨、牡蛎,黄芪加至30g,生晒参加至15g,再加枸杞子15g、仙灵脾10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沙苑子15g、黄精30g,五剂药量水泛丸,每次服10g,日三次。
       按: 本案第二诊加麦冬、五味子已成生脉饮,养心益肺,生津敛液,能改善血氧供应,合甘麦大枣汤,甘凉濡润,安中缓急,能缓心脉之躁急。第三诊加用益肾之品,是从本论治。因肾乃五脏之本,元气之根,心与肾乃上下对峙之脏,心之阴阳气血赖肾之阴阳资助,今肾虚于下,心亏于上,心气心阳不足,运血无力; 心血心阳不足,血行易滞。
      【例四】合瓜蒌薤白汤加味治心功能不全
        雍某,女,59岁。2012年9月1日初诊。患者胸闷气短,左乳下一阵阵疼痛,夜尤甚,有时呼吸自觉有抽泣感。口中唾沫多,舌尖麻,最为难受。右目红丝缕缕,出血。这两天腹泻,下肢浮肿。舌鲜红,苔薄黄腻; 脉小滑,时结代。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处方:
        生黄芪20g,淮山药30g,瓜蒌皮15g,薤白头10g,法半夏6g,太子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丹参30g,葛根20g,川芎8g,白茅根30g,茯苓皮30g。五剂。
        9月11日二诊 : 胸闷气短、左乳下痛、呼吸抽泣感均大有好转。唾沫亦少,右目已不出血。下肢肿已消,走路有点力气。现在觉咽部不适,口中有清痰。服药期间大便溏,药停则正常。舌光红无苔,脉沉涩结代。心气亏损,心阴不足,心脉痹阻。处方:
        前方加西洋参6g,茯苓15g,黄精30g。七剂。
        10月1日三诊: 胸已不闷,大便已不溏,吃饭已觉有味,然左乳下偶尔有一过性刺痛,时觉舌麻,口中粘涎多,咽部仍觉不适,有时臂亦麻。舌鲜红,中心剥,边浮少量白苔; 脉沉涩时一止。症状虽有好转,但心之气阴久损难复。处方:
        太子参30g,北沙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瓜蒌皮15g,薤白头10g,法半夏10g,丹参30g,黄精30g,玉竹15g,葛根20g,山萸肉20g,茯苓15g,生黄芪30g,生地黄15g,西洋参10g。七剂。
        附记:   病人因心功能不全住院10余日,症状改善不明显,出院回家,经人介绍来诊。三诊后即收明显效果。第三诊后未来复诊,后在公交站遇其夫,询之,云第三诊药后症状大减,全身有力气,能操持家务,现病情稳定,已去深圳女儿家,云云。
       按: 本案将生脉饮与瓜蒌薤白及益肾之品同用,可宣心胸之阳,补心肾之虚。有痰浊者用之更宜。瓜蒌甘寒滑润,有利气散结、荡胸滌痰的作用,并可使肺气清肃,以行治节之令,助心行血。薤白辛滑而润,有通阳散结、行气活血之能,两药同用,可使痹结开,阳气宣,心血活。
      【例五】合桂枝汤、甘麦大枣汤治咽痒
        匡某,女,42岁。2017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咽痒,至夜尤甚,痒时欲咳一两声。舌淡暗苔薄,脉沉细缓。心电图: 室性早搏伴二联律,S一T段改变,胸导联低电位,窦性心律,电轴左偏。心肾阳虚,邪客少阴。处方:
        太子参20g,合欢皮10g,五味子10g,麦冬12g,熟地15g,桂枝10g,生白芍15g,炙甘草10g,黄精30g,黄芪30g,淮小麦30g,干姜6g,生晒参10g,大枣10个。十剂。
        6月7日二诊: 咽已不痒,亦无咳嗽,夜能安卧。心电图: 窦性心律,S一T段改变,电轴左偏。
        前方加丹参15g。十剂。
        按:    本案参考西医心电图检查后从中医辨证。手少阴心经经过咽喉,且夜为阴时,咽痒夜甚,乃心阳不足,治当益心气、温心阳、调营卫,故以黄芪生脉合桂枝汤加味治之有效。
      【例六】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窦性心动过缓(一)
        张某,女,51岁。2014年6月26日初诊。患者全身乏力,面黄,胸闷气短,失眠,心悬担惊,似几万元放在何处而无着落。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脉搏47次/分,BP108/75mmHg。舌淡苔薄,脉缓结代。气血不足,心肾阳虚。处方:
        生黄芪40g,党参15g,茯神30g,生白术15g,炙麻黄6g,细辛6g,桂枝15g,黄精30g,麦冬12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夜交藤30g,仙灵脾15g,菟丝子15g,补骨脂12g,附子15g(先煎),炙甘草10g,红参8g(另煎)。五剂。
        8月2日二诊: 服药后脉搏已升至57次/分,心悸胸闷好转,全身有力,睡眠亦好。但因经济困难未来再诊服药,在家忙于农活。近来又觉心悸胸闷,测脉搏51次/分。舌红苔薄,脉弦缓。患者要求丸药缓图。
        前方去夜交藤,加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30g,10剂量水泛丸,每服10g,日二次。
        按 : 窦性心动过缓一症,中医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其中细辛一味,据报道,治心动过缓效果很好,汤剂中用量可加大,一般药后一个半小时即见效,四小时后逐渐减慢。本案细辛只用6g,实际上仍可加大剂量。大剂量应用细辛,除少数人有面部一过性潮热外,大多数人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但前提是: 必须辨证准确。
        本案患者之治疗,多方合用,除生眿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还合用桂枝甘草汤以温心阳、益心气。桂枝平冲定悸,炙甘草温运经脉,辛甘合用,阳气乃生,为温心阳要药。方中更加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以温肾阳、益肾气,以心本于肾,肾为作强之官,肾精足则心气强而搏动有力。
      【例七】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窦性心动过缓(二)
        梅某,女,56岁。2012年7月19日初诊。患者头昏乏力,汗多,气短,如坐月子般。舌淡暗苔薄白,脉细迟结代,40次/分,二次停搏。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BP130/65mmHg。气血不足,心肾阳虚。处方:
      :生黄芪40g,丹参30g,炙麻黄7g,细辛6g,附子15g(先煎),麦冬15g,仙灵脾15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黄精30g,苦参15g,玉竹15g,生晒参10g。十剂。
        8月3日二诊: 前方服后,头昏乏力好转,汗少。舌淡苔薄,脉沉细,无结代,脉搏52次/分。
        前方去苦参,加桂枝12g。十剂。
        8月15日三诊: 头昏乏力均大好,脉搏55次/分,无结代。但觉脘部阻胀,嗳气。舌淡暗,脉沉迟。
        前方加陈皮10g。十剂。
        附记:   患者前后计诊二十次之多,期间有过感冒咳嗽,有过血压升高,脉搏最高达到74次/分,最低49次/分,最后稳定在55次/分左右,最终以补中益气汤合右归丸加味泛丸,巩固疗效。
        按: 心动过缓之病因在于心肾之阳不足。人之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肾主封蛰,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复又还精于五脏。若肾气不足,不能还精于心,心动无力而缓,甚则胸闷心悸;不能还精于肺则气短。方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黄芪生脉以益气强心,仙灵脾补肾气以增心率,玉竹益胃阴以增心率,苦参可调心律不齐,而黄精一药,如前所述,心率慢者可使快,快者可使慢,故重用之。
      【例八】合真武汤加味治气喘
        陆某,男,73岁。2018年6月11日初诊。患者气喘,动则尤甚,全身乏力,头眩,下肢浮肿酸楚。舌淡少苔,脉促结代。BP145/85mmHg。心电图: (1)心室率快速型心房纤颤,HR131次/分,(2)左心室肥厚。此心肾阳虚,肾不纳气。处方:
        太子参30g,黄芪20g,麦冬15g,五味子10g,茯苓15g,炒白术15g,生白芍15g,桂枝15g,炙甘草10g,熟地黄30g,熟附子15g(先煎),丹参15g,淮小麦30g,葶苈子10g,大枣10个,生晒参10g。四剂。
        6月20日二诊 : 药后头眩气喘大减,只有负重才有气短的感觉,下肢仍有点肿。舌淡苔少,脉弦大,无结代。
        前方加红景天10g,茯苓皮30g。六剂。
        7月2日三诊:肢肿及喘促诸证全消,但头仍有点眩晕。
        前方去茯苓皮,加葛根30g。五剂。
        按:本案处方,用黄芪生脉以益心气养心阴,加丹参活血,此为吾治心衰加减之首选方药。合真武汤以益肾阳,俾肾阳足则心阳旺而喘肿自去,因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作用,凡阳虚水肿,无论肾阳虚衰还是脾肾阳虚,皆可用之。葶苈子、生晒参、红景天以强心益肺,重用熟地者,以其配葶苈子可纳气定喘也。
      【例九】合真武汤、玉屏风加味治心功能不全。
        姚某,男,88岁。2019年6月30日初诊。患者怕冷怕风,膝盖尤觉冷,下肢浮肿,胸闷乏力。舌暗苔薄淡灰,脉结代。心肾阳虚。处方:
        黄芪60g,丹参20g,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5g,炒白术15g,炒白芍15g,防风10g,茯苓皮30g,茯苓15g,炙甘草6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仙灵脾15g,附子15g(先煎)。五剂。
        7月2日二诊 : 药后诸证均减,唯仍怕冷,夜汗多。
        前方加山萸肉30g,生晒参15g。五剂。
        7月17日三诊: 脉已无结代,浮弦有力,下肢肿全消。唯仍怕风,纳谷不香,偶咳。舌红苔腻罩黄。此湿热积滞中焦,拟清化湿浊,疏理中焦法。处方:
        太子参15g,合欢皮10g,生苡仁30g,桃仁10g,冬瓜子15g,芦根10g,厚朴7g,藿香8g,法半夏10g,茯苓15g,建曲10g,六一散10g,桔梗6g,全瓜蒌15g,薤白头10g。三剂。
        7月22日四诊: 足胫又肿,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前半淡黄后半净,脉弦。处方:
        黄芪20g,防已15g,生白术15g,茯苓15g,茯苓皮30g,五加皮15g,桑白皮10g,陈皮10g,大腹皮10g,冬瓜皮15g,炙甘草6g。三剂。
        8月1日五诊: 下肢肿未减,怕冷。舌绛苔黄薄腻,脉缓滑。处方:
        生黄芪50g,丹参30g,党参30g,麦冬12g,五味子10g,茯苓20g,生白芍10g,炒白术10g,附子10g(先煎),干姜7g,防已12g,茯苓皮30g,冬瓜皮15g,瓜蒌皮12g。三剂。
        附记:   8月10日,在一次聚餐中相遇,他说下肢肿全消,非常高兴。
        按:本案患者心肾阳虚,治以黄芪生脉饮合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味以温阳通脉利水,下肢肿、脉结代诸证大减。三诊因见舌红苔腻罩黄,实系温补之过,而误作湿热积滞,故浮肿又起。四诊以黄芪防已汤合五皮饮以益气利水,五诊再合真武汤以温阳利水,终获痊愈。真武汤治阳虚水肿,黄芪防已汤治气虚水肿,两方合用则益气温阳利水作用尤强。
      【例十】合圣愈汤加味治胁痛
        余某,女,57岁。2011年8月21日初诊。患者因跌扑撞在硬物上,右胁期门穴处疼痛。B超、胸片都未见异常。初未介意,自服“ 三七伤药片” 无效。现胁痛,吸气牵扯、咳嗽震动疼痛。上楼梯气喘及卧下翻身疼痛。舌红苔薄白,脉弦缓。肝经络伤,气滞血瘀。拟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处方:
      柴胡12g,生白芍20g,赤芍20g,生甘草6g,炒枳壳10g,旋覆花10g(包),茜草根10g,丹参20g,橘络6g,桔梗8g,桃仁10g,红花6g,川芎6g,川牛膝8g,三七粉3g(冲)。三剂。
        8月25日二诊: 药后仍如前一样疼痛,饮食正常,每天下午仍坚持打麻将,今天下午疼痛厉害,服芬必得稍缓。气短,痛处以手按之则舒服。气血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治当益气养血,佐以通络止痛法。处方:
        党参15g,黄芪20g,麦门冬10g,五味子6g,熟地黄30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川芎10g,三七粉3g(冲服)。二剂。
        8月27日三诊: 前方服后痛缓,气短亦好转。因怀疑胸膜受伤,乃拍CT(肋骨、三维胸片),结果发现肋骨、胸膜未受伤,右下肺有挫伤,轻度积水。
        前方去麦冬、五味子,加白芨15g,瓜蒌子皮各10g,桑陈皮各10g,葶苈子6g,冬瓜子10g。六剂。
        9月4日四诊:  六剂服完后胸肋已不痛,活动说话一如常人,唯深吸气时有点感觉。
        前方继服三剂。
        按: 圣愈汤由熟地、白芍、川芎、当归、人参、黄芪组成。具有补气血,退虚热的功效,主治气血亏虚,内伤发热,同时对于月经先期量多,体倦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等症状具有很好治疗效果。临床上还可用来治疗手术后伤口长期不愈合以及外伤引起的多个脏器衰竭等疾病。
        本案患者疼痛因外伤引起,用通常的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乏效。二诊从“ 气短,痛处手按之则舒" ,知乃虚痛,属“ 不荣则痛”,用圣愈汤痛减。三诊CT检查,见肺有挫伤且有积水,乃加益肺利水药而收全功。
      【例十一】合定风丹加味治脑梗塞
        潘某,女,85岁。2014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因服降压药过多,致头晕跌仆住院,数天来,病情不减。未经病床医生同意,私下请我医治,故未得查看检查报告,只听她女儿说查CT有脑梗,平时血压偏高。
        患者自诉:心一慌头即晕,纳少,大小便正常。舌偏暗少苔,脉弦时有结代。肝肾阴虚,风阳上亢。治当滋阴熄风潜阳。处方:
        制首乌30g,白蒺藜15g,太子参20g,麦冬10g,五味子8g,黄精30g,生黄芪30g,葛根30g,丹参20g,山萸肉20g,枸杞子15g,白菊花10g,熟地黄30g,生龙牡各30g(先煎)。五剂。
        5月19日二诊 : 病人刚出院,由家人陪同来诊室,言谈自如,精神不错。言前方服后很好,只偶尔还会发生心一慌头即一晕的现象,但较以前已大有好转。要求再带药回家。
        前方续服五剂。
        按: 定风丹是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由何首乌和白蒺藜二药组成,有养血祛风的功效,用于治疗血虚眩晕,诸般瘙痒等症。余常用之治疗因阴虚阳亢而至的脑梗或颈椎病。本案脑梗除丹参外,未用其他活血化瘀药,而从阴虚风阳上亢立法,用滋阴熄风潜阳法有效。
      【例十二】合玉女煎加味治咽炎、口疮
        刘某,女,78岁。2014年9月17日初诊。
        患者咽喉干痛,时咳,觉有痰硬贴上腭,似觉欲从鼻孔出来。纳少。查咽红。舌干红前半裂纹、根薄苔,脉弦大有力、时一止。肺肾阴虚,火旺津伤,治当滋阴降火,养阴清肺。处方:
        玄参15g,浙贝母15g,生地黄15g,桔梗15g,麦冬12g,生甘草6g,山豆根12g,芦根15g,北沙参15g,马勃5g,瓜蒌皮15g,黄连5g,肉桂3g,知母10g,黄柏10g,薄荷6g。五剂。
        9月20日二诊: 患者方未服完,口腔生疮,不能进食,口干,时咳痰粘。舌光红干,脉数大有力。燥邪伤津,肺胃火旺。治当生津润燥,清肺胃之火。处方:
        北沙参30g,麦冬12g,五味子6g,生地黄30g,玄参30g,细辛3g,黄连6g,肉桂2g,知母15g,川贝母15g,芦根30g,天门冬12g,天花粉20g,生石膏30g(先煎)。五剂。
        9月26日三诊: 前方服后口疮已愈,能进饮食,咽已不干,咳嗽痰粘亦消失。说话清爽,神态自然,心情愉快。唯觉咽仍有一点痛,怀疑昨天吃南瓜引起,因之前已不痛,睡眠不好。舌光红少苔已润,不象前次摸之燥手。脉弦大有力。
        前方加桔梗10g,夜交藤30g。五剂。
        按: 初诊时断为阴虚火旺而无效者,滋阴有余而清火不足,故二诊用玉女煎滋少阴之不足,清阳明之有余,其中生石膏以清肺胃之火;  又因其脉时一止,乃心之气阴不足,故用生脉饮(人参用沙参)滋阴养心;  再加二母清火化痰,玄参配细辛,黄连配肉桂以治口疮,五味子有敛疮作用,故能一服即效。
      【例十三】合桂枝汤加味治心悸
        梅某,女,59岁。202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心悸怔忡已有半月之余,头隐痛,后脑觉麻。舌红苔薄白,脉细滑。心电图:ST一T波异常。气虚血亏,心脉失养。处方:
        黄芪20g,炒白术15g,党参15g,当归10g,炙甘草8g,茯神15g,远志6g,酸枣仁10g,木香4g,大枣10g,浮小麦30g,川芎10g。五剂。
        1月9日二诊: 头后麻及隐痛已好转,心仍慌,甚时如欲倒地。舌红苔薄,脉细弦。心阳不足,桂枝汤加味。
        太子参30g,麦冬12g,五味子10g,丹参15g,桂枝12g,炒白芍12g,干姜6g,炙甘草10g,淮小麦30g,大枣10个。三剂。
        1月14日三诊: 前方服后,心悸头昏诸证均大减。
        原方续服三剂。
        按:患者心慌,初诊为气血不足,心脉失养,用归脾汤加味乏效。二诊患者述及甚时如欲倒地,知为心阳已虚,如真武汤之“振振欲僻地" 。治当振奋心阳,调和营卫,佐以益气养阴。而治心悸阳虚证,当首选桂枝甘草汤。此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方中桂枝入心助阳,炙甘草补中缓急生阴,辛甘合用,平调阴阳。调和营卫,当用桂枝汤,以营卫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 十四难》云:“ 损其心者,调和营卫。”只有当卫气外固,营液内守,血脉才能充盈,如此则心阳振,心阴复,心悸可愈。
        余临床每见心脏虚损之证,均从调和营卫考虑,投以桂枝汤类方。或加生脉饮以益气养阴,名生脉桂枝汤,其效更佳。他如黄芪、丹参、附子之类均可酌情加入。
5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3:14: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武极提出问题!头往下沉是痰湿为患,案中已有提及:
胆经穴位,头部最多。头部清阳之所为痰浊蒙蔽而成云雾之乡。
5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19:16:59 | 只看该作者
                      引火汤证案九例
        一、概述
        引火汤出自清代陈士铎《辩证录》,由熟地、巴戟天、天门冬、麦门冬、茯苓、五味子组成。原方无天门冬一药,后世顾世澄于《疡医大全》中加入,用以治疗阴虚喉痛。
        肾为先天之本,为水火之脏,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熙脏腑而统领一身之气化。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藏而浮游于上,即所谓“水浅不养龙”。引火汤就是针对这种证状而设的。
        引火汤药量较重,熟地黄90g,巴戟天、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有时还加肉桂引火归元。对此方的方义,陈士铎这样论述: “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 (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沛,水旺足以制火矣; 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以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元乎?”
        至于为何用巴戟而不用桂附引火归元,陈氏认为此等之病,肾水原本不足,桂附大热,“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而巴戟天,“取其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
        后世用此方治龙雷之火上冲之证。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之火,与六淫外邪之实火不同。李可认为有以下五点可资鉴别:
        1、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来势暴急抜扈,如迅雷闪电,倾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元多实变;
        3、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現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生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若出现此象,按火不归元论治,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临床如李可所述之暴急之证者,毕竟少見。有些看似平常的病,只要是虚火上升,均可用此方加味治疗。
        二、案例
      【例一】合四乌贼骨芦藘丸加味治经多如崩
        崇某,女,36岁。2010年3月24日初诊。患者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已五年余,一直由我治疗,病情稳定。近来因月经量多如崩,即住院治疗,服中西药无效,乃转南京某医院。该医院用避孕药(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月经出血虽止,但经期滞后十多天。这次月经来时量又多,色鲜红有块,上午血块特多,淌至10点,至下午则净,下半夜又来,似有时间规律。少腹不痛,腰不酸,手足心发烫,满月脸,有胡须(长期服激素引起),时心悸,大便溏。舌貭苍白有齿痕,脉弦细数。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冲任失固。处方:
        大熟地90g(砂仁5g同拌),巴戟天30g,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10g,茜草根15g,烏贼骨15g,仙鹤草30g,肉桂2g。三剂。
        3月27日二诊 :患者父亲来,患者将病情写在纸上: 25日服第一剂后,月经白天干净,夜里又不干净,但量已大减; 26日服第二剂后,白天上午干净,下午4点钟后,又有一点粘液和淡红血液,夜里12点又有一点;  27日服第三剂后,白天夜里都干净,唯手足心仍有点热,小便淡黄,大便溏。处方:
        前方加龟板20g(先煎)。五剂。
        4月3日三诊: 前天和昨天突然腹泻,一天二次,泻后舒服。避孕药已停。自3月27日她父亲来取了药服后,下血全止。这几天觉有力,手足心亦不热。舌苍白有齿痕,脉虚数。
        前方去龟板,加炒白术10g,淮山药30g。十剂。
         按:本案患者患再障多年,长期服用激素,致肾中阴阳失衡,水亏于下,火失其制,所谓水浅不养龙而离位上奔,犯冲脉而血海失藏,扰任脉则担当失职,故经来如崩。用引火汤以导龙归海,加肉桂引之,龟板潜之,乌贼骨、茜草以固摄之。若作实火治而用凉血止血药,恐禍不旋踵,能不慎乎!
      【例二】原方加味治自汗
        吴某,女,55岁。2016年3月17日初诊。患者面部烘热,一阵阵汗出,尤其在用力劳动或烦躁时,前后心汗出如雨,全身淋透,常換内衣,十分苦恼。有颈椎病,肩背疼痛,经常便秘。舌红少苔,脉沉细。处方:
        熟地黄90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桑枝30g,浮小麦50g,葛根15g,生白芍15g,甘草5g,肉桂2g。五剂。
        3月29日二诊: 上药服后,面烘汗出大减,也少了换内衣之苦。唯肩背痛未全消。
        前方加炙甘草6g,白芍、葛根均加至30g。五剂。
        按:临床不能固执于“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之说。本案患者之自汗即属阴虚。因患者“ 面部烘热,阵阵汗出,全身湿透” ,符合“ 来势急暴" “热势轰轰” 的龙雷不潜之象,可用引火汤治之。
        余临床用此方,根据不同体质,或遵原方药量,或只用三分之二。熟地黄腻滞,多用砂仁同拌,有时生熟地同用。此方对虚汗特别有效,因水亏虚火上浮而蒸液为汗,治之不可苦寒直折,当滋阴潜敛,导龙入海。男女皆有此疾,而以妇女更年期为多。
      【例三】合牡蛎散治盗汗
        周某,男,74岁。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动则汗出,一觉醒来全身湿透,梦多。多年来一直如此,虽无大碍,但每天要换内衣,太麻烦了。因多方治疗无效,故这次对余治疗不抱信心。舌红苔薄白,脉弦数。此龙雷不潜,引火汤加味。处方:
        熟地60g,生地30g,巴戟天30g,天麦冬各30q,白茯苓15g,五味子6g,浮小麦50g,麻黄根10g,知母10g,黄柏10g,生黄芪15g,煅龙牡各30g(先煎)。五剂。
        5月31日二诊: 夜梦、盗汗均较前大减,晨起无须更衣。但近几天觉口苦,晨起尤甚,牙龈痛,头昏。舌暗红苔薄白,脉滑数。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拟滋阴降火潜阳法。处方:
        北沙参15g,生地黄30g,麦门冬15g,五味子6g,熟地黄30g,山萸肉20g,淮山药2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知母15g,黄柏15g,怀牛膝15g,浮小麦50g,煅龙牡各30g(先煎)。五剂。
        按:本案患者盗汗如水,梦多脉数,乃心血不足,肾精亏虚,以心主血,肾藏精,精神过用,起居不慎,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津液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治疗当重在滋阴,佐以降火,使阴津得复则虚火自熄,盗汗即能收敛 。方用引火汤三分之二量以滋阴,知母、黄柏以降火,黄芪益气止汗,煅龙骨、煅牡蛎潜阳止汗, 再加浮小麦、麻黄根合为牡蛎散,熔滋阴潜阳、益气固表于一炉。
      【例四】原方加味治汗出腰酸
        佘某,女,52岁。2016年12月19日初诊。患者自觉一阵阵发热,出汗,夜间亦觉身热汗出,腰酸。舌淡红苔薄干,脉浮稍滑。当壮水以敛虚火。处方:
        熟地黄90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淮山药15g,杜仲15g,山萸肉15g。五剂。
        12月26日二诊: 药后身热出汗诸证均已大减,腰亦不酸。唯服药后时有肠鸣,矢气多且臭,当减其量,并加和胃药。处方:
        熟地60g(砂仁5g同拌),巴戟天20g,天麦冬各20g,茯苓10g,五味子4g,杜仲10g,浮小麦30g,山萸肉10g,淮山药10g,陈皮6g。五剂。
        按: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肾为水火之窟,水亏则火浮,火浮则身热汗出。此热为虚热,体温表量不出;此汗为虚汗,止汗药止不住。故引火汤用之,滋肾之阴以清虚火,则虚汗可敛;六味丸加减,补肾之精以壮筋骨,则腰酸可愈。二诊药后肠鸣矢气,此因滋腻太过,故减其量,并加陈皮、砂仁以和胃,动静结合,使不呆滞而胃和脾运也。
      【例五】原方加味治足心发热(一)
        江某,女,48岁。2016年2月27日初诊。患者汗出断断续续已有三年多,每次发作喝黄芪精好转,约大半年发作一次。现在一惊即出汗,每天7一一8次,喝黄芪精无效。晚上睡觉被窝热,脚要伸出来才觉舒服,哪怕外面下雪。目糊,腰酸。舌红少苔,脉右沉细,左浮滑稍数。已近更年期,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加味。处方:
        炙黄芪15g,生熟地各15g,黄连5g,黄柏10g,黄芩10g,当归15g,炙甘草6g,浮小麦30g,煅龙牡各30g(先煎),红枣7个。七剂。
        2月28日二诊: 白天出汗已少,晚上出汗仍多,脚欲伸出被外,欲饮冷水才觉舒服,大便秘结,小便时觉灼热。此肾水亏损,龙雷之火不能下潜。处方:
        熟地90g(砂仁5g同拌),巴戟天30g,天麦门冬各30g,白获苓15g,五味子6g,浮小麦30g,银柴胡10g,地骨皮10g,鳖甲20g(先煎)。三剂。
        3月21日三诊: 晚上出汗已止,亦不觉被窝热,大小便均正常。要求原方再服三剂巩固。
        按: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内经》早有论述:“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西医则认为是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分泌减少,内分泌失调所致。
        本案患者年近更年期,出现的潮热汗出、足心发热等证为更年期证状,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因为足少阴肾经过足心涌泉穴,肾阴不足则虚火蒸腾发热,津液外泄为汗。
        初服黄芪精能止汗者,以水耗不多,肾有固摄之力;随年增而冲任虚竭,仅以固表法不能止之,加之惊而汗出,目糊腰酸,心肝肾三阴皆虚,不从三阴论治,壮水之主,则虚阳不潜也。
        初诊用当归六黄汤治之,因方中当归、二地滋肺肾之阴血,黄连、黄芩清心肺之浮火,黄柏泻相火而坚阴,黄芪益卫气以固表。药后白天汗少,夜里仍多,此虽劫其外腾之势,但终因清火有余而滋阴不足,水浅不能养龙,故二诊不用芩连之苦寒,黄芪之温补,徑用引火汤滋肾水敛浮阳,诸证遂愈。
      【例六】原方加味治足心发热(二)
        陈某,男,36岁。2010年4月21日初诊。患者晚上睡觉汗多,足心发热,欲伸出被外方觉舒服,但时间长了又觉冷。腰痛,CT查椎间盘突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大稍数。肾阴亏损,虚火上浮,当滋阴补肾潜阳。处方:
        大熟地90g(砂仁6g同拌),天麦门冬各30g,巴戟天30g,获苓15g,五味子6g,肉桂2g,煅龙牡各30g(先煎),炙黄芪15g,骨碎补10g,川续断10g。五剂。
        4月27日二诊:服第一剂头煎时,觉头脑昏昏沉沉,但很快即好转。现盗汗、足心发热均愈,腰亦不痛,但仍觉酸楚,骶部尤甚。虚火虽已归元,肾阴仍虚。处方:
        熟地黄30g(砂仁3g同拌),巴戟天10g,杜仲15g,续断10g,骨碎补10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茯苓10g。五剂。
        按:本案出汗、足心发热的患者是男性,没有更年期综合征,但却多了腰痛。病机是肾精不足,虚火上炎,故治疗仍以引火汤为主,另加补肾壮骨药。
      【例七】原方加味治慢性肾炎
        潘某,女,38岁。2017年3月27日初诊。患者面黄肌瘦,自诉患肾炎已四年余,在南京某医院治疗,一直服激素(药名不详),现仍服一片半。有口臭,夜口干,入睡难而易醒。小便化验有蛋白(十),隐血(十)。舌红苔薄,脉浮软。处方:
        熟地30g(砂仁5g同拌),生地30g,巴戟天20g,天麦冬各20g,茯苓10g,五味子5g,益母草30g,六月雪30g,生苡仁30g,肉桂2g,黄连4g。五剂。
        4月11日二诊: 前方服后,小便化验: 蛋白(一),隐血(一),睡眠较前好转,但仍觉口干。
        前方续服七剂。
        附记:   后以此方加龟板、鳖甲、山萸肉,服了近三个月,并逐渐减激素,蛋白一直阴性。中间曾因月经期较长,用固冲汤加减治疗好转。
        按: 本案患者除西医治疗外,也服了不少中药,阅前所服方药,或以参芪六味加味,或从活血解毒入手,经治数年,蛋白始终不去,激素又不敢撤。经用引火汤后,蛋白一直阴性,激素也渐渐撤去。病机当是肾中水亏,火失其制而离位上浮,故夜口干; 肾水不能济心火,故失眠。引火汤填真阴而引火归元,使坎离相济,阴平阳秘,病自渐愈。
        方中巴戟天有激素样作用。只用引火汤药量的三分之二,因患者身体瘦小,恐药量太大,影响肠胃消化,且地黄用生熟地各30g,加砂仁同拌,可防其滋腻碍胃; 另加六月雪以清热解毒,益毌草以活血利水,交泰丸(黄连、肉桂)以交通心肾,鳖甲、龟板以固肾秘精,不使蛋白下漏也,故一诊即见蛋白转阴。以后守方加减,并逐渐减激素,终至痊愈。
      【例八】合桂枝汤治风气虚劳
        邱某,女,43岁。2020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1999年剖腹产后,出门怕风,出汗,身痛怕冷,右侧一直疼痛。2002年双侧乳房结节,切片化验正常。每次经来胀痛,巅顶部疼痛。每次经前调一个星期,但只要一吃中药,阴道出血。现在出汗乏力,右侧身痛怕冷,肌肉酸痛,失眠。大小便正常。舌偏淡苔薄,脉右寸浮弦关尺沉弦,左弦。产后血虚,营卫不和,风邪袭络而成虚劳,先用薯预丸治之。处方:
        山药30g,党参10g,白芍10g,川芎7g,当归10g,生地黄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桔梗6g,防风6g,淡豆豉10g,大枣10g,杏仁10g,桂枝10g,干姜10g,麦冬10g,白蔹10g,柴胡10g,熟地10g,建曲10g,阿胶10g(烊冲)。五剂。
        5月20日二诊:药后觉全身有力气,精神好,但仍怕冷,一受凉即痛,项及肩背怕风,回来焐半天才会好,右半身痛至大腿。月经快至,乳房胀痛。舌淡苔薄,脉沉弦。
        当归15g,桂枝15g,柴胡15g,炒白芍15g,炙甘草6g,干姜10g,大枣10g,细辛5g,熟地黄15g,川芎10g,黄芪15g,白术10g,防风7g,附子10g(先煎),淫羊藿10g,橘核10g,路路通10g。五剂。
        5月31日三诊:经来乳房胀痛减轻,但觉后背偏右痛怕冷,易烦躁发火。这两天膝盖上下冷痛,膝盖尤甚,发胀,醒来后一阵烘热出汗。大便不吃药难解,停药2一3天后特别怕冷,总觉有凉风。舌红苔薄,脉弦数。
        熟地黄30g,生地黄30g,天麦冬各20g,茯苓10g,五味子6g,山萸肉20g,淮山药20g,酸枣仁20g,浮小麦30g,炙甘草10g,桂枝12g,生白芍12g,大枣10g,糯稻根30g,生姜二片。五剂。
        6月8日四诊:前方服后诸证大减,但仍有点怕冷,焐热则好转。舌暗苔薄微黄,脉沉细。
        前方桂枝加至15g。五剂。
        6月15日五诊:前方服后不再怕冷,汗痛均止,停药后能睡好。右后背亦不痛。患者、甚喜,要求原方再服五剂。
        按:此病治疗颇费踌躇。初诊因患者产后受风,身痛怕冷,此血虚营卫不和,属风气虚劳,治以薯预丸,应属对证,然症状虽有好转,但仍怕风怕冷,项背尤甚。二诊以桂枝加附子合玉屏风散加味,效仍不显。三诊发现膝盖冷痛尤甚,夜醒后一阵烘热出汗,此龙雷不潜,符合引火汤证之“双膝独冷”  “热势烘烘”;而一直怕冷,后背太阳经尤甚,此营卫不和,符合桂枝汤证之“自我稳定”、“自我和谐”能力下降。故以引火汤合桂枝汤合方治之,一以滋肝肾之阴,潜降虚火;一以调和营卫,驱除风邪,终收药到病除之功。
       【例九】合知柏地黄汤治面烘热
         王某,女,78岁。2021年1月17日初诊。
        患者面部阵阵烘热,无汗出,欲冷敷好受,日轻夜重;口干咽燥如火灼,夜尤甚。眠差,纳可,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滑时一止。肝肾阴亏,虚火上浮。治当壮水之主以治阳光,导龙入海。处方:
        生熟地黄各45g,天麦冬各30g,巴戟天30g,茯苓15g,五味子6g,砂仁5g(后下),陈皮10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知母10g,黄柏10g。十剂。
        附记:2021年1月30日,患者为其女来开药,询知药后诸证尽消。
        按:引火汤制方原旨即是治虚火引起的咽喉疼痛。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且肾为水火之脏,水足则火藏于下,脏腑得温熙而能统领一身之气化。若因病而致水亏于下,则火失藏而浮游于上,出现本案的咽喉干燥如灼,面烘热,日轻夜重的症状。故以引火汤滋水潜阳,导龙入海; 合知柏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余每施引火汤必问病人饮食和大小便,并加砂仁、陈皮以理气和中,恐此方滋腻滞胃,影响受纳,碍脾易成腹泻,如脾胃虚弱者当减其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3:19 , Processed in 0.07829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