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杨金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遍洒天下英雄帖,约您华山论中医之三,剑指辩证论治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9-1-19 16:26:22 | 只看该作者
         藏象学说与辨证论治是同时发生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
         “辨证”一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论治”一词首见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自序》:“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号济生方。”但历史上该书已失,目前的《济生方》是《四库全书》根据《永乐大典》所收录的内容编辑而成的,所以未尽得其原文。
        “辨证施治”作为独立的词组要到明代周子干《慎斋遗书》(1573年)才出现,其卷二中专列“辨证施治”,亦是普通篇名,并无特别意义。《慎斋遗书》虽有:“辨证施治”的字样,却没有说明什么是“辨证施治”。
      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下品藜芦篇中:“辨证施治,神而明之,非仅以毒攻毒四字,可了其义也”,就这一句。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景岳书》首现“辨证论治”一词,是惊鸿一现,全书也仅一处。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有:“诊病施治”的说法,丹溪翁有“凭脉寻因、寻症施治”。1759年徐大椿《伤寒类方》有“见症施治”之称,徐大椿曾对《外科正宗.卷一》的注释中:“此言用药大法,大段只如此,其辨证施治,圆通活泼,不可执也。”这是继周之干之后,较早使用“辨证施治”术语的。。
        “辨证论治”这个词组,首见于1825年清代章虚谷的《医门棒喝》:“……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气变化之理,辨证论治岂能善哉!”但该书还有:辨证论方、审病用药、随证而治、详辨施治、辨别论治、论证立法,辨证论治只出现了一次,可见当时辨证论治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词组。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历史上中医界对“辨证论治”的内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52
发表于 2019-1-19 16:34:25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论治的正式提倡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亲身经历过这一历史过程的名老中医们进行了回忆和追述,如邓铁涛先生在《辨证论治》中说: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中央卫生部于1963年五月二十日和十月二十日分别在江西与安徽两地召开了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中医教材的修审会裁,这两次会都是在郭子化副部长和吕炳奎司长亲自主持下召开的。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干祖望先生在《漫谈辨证论(施)治这个词目》一文中说:我们这批老中医,在解放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施治。

      王玉川先生在《关于辨证论治之我见》中说:把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辨证论治方法综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并把它写进中医教科书里,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其中有印会河、王绵之、汪幼人等,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些专家,笔者也是其中一员),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做出的一项贡献。

辨证论治、藏象学都是解放后出现的,各个辨证论治体系,及其衍生概念都是在解放后产生的。在中医学教材编写中形成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3
发表于 2019-1-19 16:35:04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是《毛泽东选集》出版,两论、唯物辩证家喻户晓。1955年,时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的任应秋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辨证论治”第一次成了“体系”。1957年,时任卫生部中医顾问的秦伯未在《江苏中医》上发表《中医的辨证论治概说》之后,中医人在这两份杂志上纷纷发表文章挖掘弘扬,吴德钊的《中医的辨证论治》,朱式夷的《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蒲辅周的《从治疗乙型脑炎的临床实践体会谈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等。“辨证论治”一跃而成中医最具时代感的口号。建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是现代中医。

“辩证论治”和“辨证论治”并行于世,大量出现在报纸媒体论文著作,甚至词典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伤寒专家郝万山在《郝万山讲伤寒论》中,把仲景的“辨证”全部改为“辩证”,从头到尾“辩证论治”起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伤寒专家王雪华在《王雪华讲金匮要略》中大谈“辩证施治”规律。“跨世纪的老中医”熊寥笙在《伤寒名案选新注》中阐发“辩证施治”的奥旨。中西医结合专著《女科宝鉴》中“辩证施治”……连工具书《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中也辩辨不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4
发表于 2019-1-19 16:36:18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论治,在临床的统治地位确立之后,又进行了证的规范,有关证的专著以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以及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5
发表于 2019-1-19 16:37:09 | 只看该作者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诸如脏腑实质研究、证实质研究、经络实质研究等所谓“现代化”研究,在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与科研成果的奖励评比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我们长期以来热衷于创新研究,轻视或忽视继承研究,将继承与创新这对矛盾完全割裂与对立起来。正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中医文献研究基础,缺乏对中医学有关学术问题实质内容的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缺乏对中医学内在规律的把握和可行性思路,因而其研究成果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缺乏实用价值。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只有在继承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准备好赖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因为虽然任何科学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体,但继承和创新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孤立的继承,继承之中就孕育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首先要继承,没有认真扎实的继承,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而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6
发表于 2019-1-19 16:43:01 | 只看该作者
“把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辨证论治方法综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并把它写进中医教科书里,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其中有印会河、王绵之、汪幼人等,以及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些专家,笔者也是其中一员),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做出的一项贡献。”
57
发表于 2019-1-19 16:43:42 | 只看该作者
         证,疾病过程(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
58
发表于 2019-1-19 16:4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19 16:57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1-19 16:43
“把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辨证论治方法综合起来组成一个体系,并把它写进中医教科书里,那是新中国成立 ...


阴,阳,气,血,热,湿,痰,风,理气,血瘀的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辨证论治方法
59
发表于 2019-1-19 16:49:59 | 只看该作者
        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
60
发表于 2019-1-19 19:04:25 | 只看该作者
任何学科都有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不可能创新,中国古代数学现在没有几个人懂,更何况其他学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01:59 , Processed in 0.0590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