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14:36 编辑
古人发现鸟兽直接烧烤容易外面焦糊了里面还没有熟,所以古人又发展了很多方法,先是煨,就是把火灭了,把鸟兽放在火的灰烬里面,温度低了,不容易烤糊。不过这样灰烬容易进入,影响口感。
再就是炮。就是把鸟兽外面蒙上一层湿泥巴,然后再煨或烧烤,利用泥巴来隔热,防止烤糊,达到均匀加热的效果。
周礼……礼记记载帝王食品八珍的第三珍记载了用炮制作猪肉的方法:
“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钜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
““将小猪或肥羊宰杀后,去除内脏,将枣子填满入它们的肚中,用芦苇草绳捆扎,涂上粘泥在火中烧烤。待粘泥烤干后,掰去干泥,洗净手,将小猪或肥羊表皮上的一层薄膜揭去;再用稻米粉调成糊状,敷在小猪或肥羊身上;然后,用油将猪、羊煎炸;大鼎装满热水,小鼎内放香草,再将小鼎放入大鼎之中,大鼎内的热水不能满过小鼎;如此三天三夜不断火;之后调入醋、肉酱而吃。”
“炮”在这里读作páo,一说指肉不去毛而加以烧烤,一说指将肉用泥裹起来加以烧烤。“将”应为“牂(zāng)”,指母羊。“取豚若将”的意思是:或者用小猪,或者用母羊来烧烤。
“刲(kuī)”是屠宰,“刳(kū)”是剖开。这是指将小猪或母羊屠宰并剖腹。“萑(huán)”指芦苇一类的植物,“苴(jū)”是包裹,“谨”应为“瑾(jìn)”,用泥涂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枣子填在小猪或母羊的腹中,然后用芦苇密密地裹起来,再用泥涂在外面。
“擘(bò)”是击打,“濯(zhuó)”是洗涤,“皽(zhāo)”指皮肤上的薄膜。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泥裹起来的小猪或母羊烧烤,等外面涂的泥烤干之后,用手击打使干泥脱落,再用洗干净的手不停地加以摩擦,去掉小猪或母羊身上的薄膜和油脂 。 “糔(xiǔ)”是汁,“溲(sōu)”是用水调和,“酏(yǐ)”指稀粥。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继承上一道工序之后,再将稻米粉用水调和成糊,糊在小猪或母羊的躯体四周,然后下油锅煎,锅里的油一定要淹没小猪或母羊的躯体。
“钜镬(huò)”指大锅,“芗脯”指将小猪或母羊在小鼎中煮,煮成肉脯的模样,散发出香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小猪或母羊煎好之后,放在小鼎之中继续煮,再将小鼎放进盛有汤的大锅之中,大锅里的汤一定不能淹过小鼎,否则汤水就会进入小鼎,败坏肉的味道。
“醯(xī)”是醋,“醯醢”即指用盐、醋等作料调制而成的肉酱。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锅下面的火三天三夜不能熄灭,煮满三天三夜,然后才能取出小鼎里面的小猪或母羊,吃的时候用肉酱调和。
针对这一烹饪方法,近代学者尚秉和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感叹道:“可谓费矣!然不知发明若干年,而后能制法繁复若此也。”
再就是炙,就是把肉切成小块,穿在签子上,放在火上烧烤,类似于现代的羊肉串,在烧烤的过程中,要加用各种调料辅料,主要是外涂油脂,防止温度升高过快。
古人还发明了利用大网膜包裹烧烤的技术,礼记八珍的食品第八珍就是这样做成的。
肝膋:古膳食八珍之一。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礼记·内则》:“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焦其膋。”(选取一只狗肝,用网油包起来,再涂上脂油炙烤,烤至表面焦黄之后食用)膋,就是类似大网膜的组织,富含油脂,用它包绕于食材烧烤,能使食材缓慢加热,外焦里嫩,香味十足,可以说是烧烤的最高级境界了。现在还有一些菜肴实用大网膜包绕烧烤,鲁菜的烤网油签等就是。
用大网膜等包裹食材进行烧烤,使网油变成焦黄色,这时里面的食材也大致熟了,这样把油脂的香味加温后浸入食材,达到外焦里嫩、改善口感的效果,这个古代烧烤的实践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包括《内经》以焦来代指网油,也就是腹膜等组织的由来。
至于烤这个字,古文没有,是近代郭沫若先生造出来的,被大家认可了,流传开来,现在成了流行字。
http://ourartnet.com/Sikuquanshu/Jingku/Zhushu/Lilei/001/004.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