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三焦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8-12-10 09:56:40 | 只看该作者
王不留行 发表于 2018-12-10 01:42
我并没有说三焦是大网膜,大网膜只是腹膜的一部分,大网膜是现代西医的说法,《内经》时代没有这个概念, ...

下焦如渎,翻译:下焦象水沟里的水运动,取象比类,请你指出错在那?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0:3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02:42 编辑

重要概念解读:


腹腔:指的是膈以下、骨盆以上,由壁层腹膜围绕而成的大腔,包括腹膜腔和其内的内脏器官。


腹膜腔:是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围绕而成的潜在性腔隙,不包括内在的实质性器官。


大网膜:是胃大弯到横结肠的网状腹膜,其游离端下垂到接近膀胱部位,遮盖腹部大部分,不过它只是腹膜的一部分,不是整个腹膜。


《内经》的三焦原义是指胸膜及腹膜及其各自构成的腔隙,后来概念泛化,泛化后的三焦成为部位的代名词,似乎也包括其中的实质性器官。


(胸腔和胸膜腔也可以类比来推理说明,不过胸腔并非壁胸膜围成,而是由膈肌和胸廓围成,包括胸膜腔、肺以及中间的纵膈,脏壁两层胸膜围成的腔隙叫做胸膜腔,我们平常所说的胸腔穿刺其实是胸膜腔穿刺,胸腔积液其实是胸膜腔积液,腹腔积液是指腹膜腔积液,腹腔穿刺其实是腹膜腔穿刺,不过西医的概念相对连续明确,知识的连续性比较好,中医《黄帝内经》长期的流传,散失、重新编纂,知识的继承性并不好,再加上由于后世解剖的弱化,三焦逐渐演变成了三个部位,和其中包绕的实质性器官逐渐混杂,就像胸腔和胸膜腔的混杂一样,傻傻分不清楚了)
53
发表于 2018-12-10 10:51:45 | 只看该作者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中医理论构架中的不可分割的概念,与其他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西医理论中的概念,也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着。当中西医概念比对的时候,也不可能孤零零的一个概念进行比对,而需要考虑整个理论构架的比对,才能够比较准确的用西医的一个概念或者好几个概念去解释中医的一个概念。
       一般而言,上焦是指中医的心肺。中医的心肺转换为西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据此推论,上焦应该包括:西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温病中有:湿热弥漫三焦证,暑湿弥漫三焦证,这里的三焦如何解释?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医的任何一个概念的比较准确的诠释,都必须把中医理论作为一个整体认识清楚了,才能够说得清楚。

点评

《内经》之三焦并非温病的三焦  发表于 2018-12-10 16:12
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1:1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08:13 编辑

再说说“焦”字。为什么古人会选用焦字呢?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不用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膜”字呢?《内经》是有膜字的,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 • 痹论》

《説文解字》:膜,肉閒胲膜也。从肉,莫聲。 这儿的“莫”既是声旁,又代表没有的意思(“莫”是“暮”的本字。指太阳隐没在草丛之中),月代表肉,代表没有肉或者与肌肉不同的组织,《内经》没有选用膜字,不过从他的上下文,一方面说卫气来源于水谷,走行于下焦(上焦?),又说卫气布散于胸腹部的膏膜,三焦和胸腹部的肓膜是同一种东西,前后相互解释。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39: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08:40 编辑

《説文解字》:焦,火所傷也。从火,雥聲。焦或省。

焦,下面是火,上面是鸟雀,表示烧烤鸟雀。造字本义动词,用柴薪烤熟鸟兽


所以说,焦字其实来源于古人烧烤的经验,回顾烧烤的历史,来了解焦的本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47: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09:28 编辑

现在夏天烧烤摊盛行,很多以为新疆来的,其实中国烧烤的历史更加悠久,古代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烧烤文化,可以远溯先秦以前。

在远古时代,河里、湖泊里、海里有许多鱼,天空有许多鸟,地上有许多兽类,可是人们不会捕捉。人们手提一根树干在水边等着,看着鱼游过来就打一棒子,靠这种方法偶尔才能捕到几条鱼。伏羲将野麻,晒成干搓成绳,然后用细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鱼;用粗一些的绳子编成网,教人们捕鸟捕兽。这比只吃树上野果要好多了,但是生鱼生鸟吃起来味道并不好,有的弄不好,吃了还要闹肚子生病。当伏羲取来天火后,便教人们用火把鸟儿、鱼儿烤熟了吃。从此,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身体也就更健康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庖牺”即“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


伏羲只是个神话,实际上烧烤的经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慢慢总结的。如果从人类开始使用火计算,烧烤的历史至今可能已经170万年了。打到了猎物以后进行烧烤,也是人类最先想到的把生食加工变成熟食的方法。
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6:5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09:26 编辑

据中国考古学家考察,大约在六十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经开始吃烧烤了。

      距今六千年的新时期时代的马家滨文化考古中,学者们终于发现了用来制作烧烤的器具。
      烧烤食品曾经是中国商周时期的主要食物,到了秦汉时期,烧烤之风仍是盛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常以烧烤鹿肝牛肚下酒。天子如此,臣子莫不如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7:42:21 | 只看该作者
烧烤的发展其实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改进过程。

古人收获了鸟雀,有了火,首先想到的是把鸟雀去毛后在火上烤,不过直接烤,温度太高,常常外面已经过了里面还没有熟,办法是常常翻动,用东西穿着,另一方面是控制火的温度,不要太旺。

《吕氏春秋 • 应言》说:“少洎之则焦而不熟”。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9:5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18-12-10 14:36 编辑

古人发现鸟兽直接烧烤容易外面焦糊了里面还没有熟,所以古人又发展了很多方法,先是煨,就是把火灭了,把鸟兽放在火的灰烬里面,温度低了,不容易烤糊。不过这样灰烬容易进入,影响口感。


再就是炮。就是把鸟兽外面蒙上一层湿泥巴,然后再煨或烧烤,利用泥巴来隔热,防止烤糊,达到均匀加热的效果。


周礼……礼记记载帝王食品八珍的第三珍记载了用炮制作猪肉的方法:

“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钜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

“将小猪或肥羊宰杀后,去除内脏,将枣子填满入它们的肚中,用芦苇草绳捆扎,涂上粘泥在火中烧烤。待粘泥烤干后,掰去干泥,洗净手,将小猪或肥羊表皮上的一层薄膜揭去;再用稻米粉调成糊状,敷在小猪或肥羊身上;然后,用油将猪、羊煎炸;大鼎装满热水,小鼎内放香草,再将小鼎放入大鼎之中,大鼎内的热水不能满过小鼎;如此三天三夜不断火;之后调入醋、肉酱而吃。



“炮”在这里读作páo,一说指肉不去毛而加以烧烤,一说指将肉用泥裹起来加以烧烤。“将”应为“牂(zāng)”,指母羊。“取豚若将”的意思是:或者用小猪,或者用母羊来烧烤。


“刲(kuī)”是屠宰,“刳(kū)”是剖开。这是指将小猪或母羊屠宰并剖腹。“萑(huán)”指芦苇一类的植物,“苴(jū)”是包裹,“谨”应为“瑾(jìn)”,用泥涂塞。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枣子填在小猪或母羊的腹中,然后用芦苇密密地裹起来,再用泥涂在外面。


“擘(bò)”是击打,“濯(zhuó)”是洗涤,“皽(zhāo)”指皮肤上的薄膜。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泥裹起来的小猪或母羊烧烤,等外面涂的泥烤干之后,用手击打使干泥脱落,再用洗干净的手不停地加以摩擦,去掉小猪或母羊身上的薄膜和油脂

“糔(xiǔ)”是汁,“溲(sōu)”是用水调和,“酏(yǐ)”指稀粥。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继承上一道工序之后,再将稻米粉用水调和成糊,糊在小猪或母羊的躯体四周,然后下油锅煎,锅里的油一定要淹没小猪或母羊的躯体。


“钜镬(huò)”指大锅,“芗脯”指将小猪或母羊在小鼎中煮,煮成肉脯的模样,散发出香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小猪或母羊煎好之后,放在小鼎之中继续煮,再将小鼎放进盛有汤的大锅之中,大锅里的汤一定不能淹过小鼎,否则汤水就会进入小鼎,败坏肉的味道。


“醯(xī)”是醋,“醯醢”即指用盐、醋等作料调制而成的肉酱。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锅下面的火三天三夜不能熄灭,煮满三天三夜,然后才能取出小鼎里面的小猪或母羊,吃的时候用肉酱调和。


针对这一烹饪方法,近代学者尚秉和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感叹道:“可谓费矣!然不知发明若干年,而后能制法繁复若此也。”




     再就是炙,就是把肉切成小块,穿在签子上,放在火上烧烤,类似于现代的羊肉串,在烧烤的过程中,要加用各种调料辅料,主要是外涂油脂,防止温度升高过快。



      古人还发明了利用大网膜包裹烧烤的技术,礼记八珍的食品第八珍就是这样做成的


      肝膋:古膳食八珍之一。以网油蒙于肝上,烤炙而成。《礼记·内则》:“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焦其膋。”(选取一只狗肝,用网油包起来,再涂上脂油炙烤,烤至表面焦黄之后食用)膋,就是类似大网膜的组织,富含油脂,用它包绕于食材烧烤,能使食材缓慢加热,外焦里嫩,香味十足,可以说是烧烤的最高级境界了。现在还有一些菜肴实用大网膜包绕烧烤,鲁菜的烤网油签等就是。

     用大网膜等包裹食材进行烧烤,使网油变成焦黄色,这时里面的食材也大致熟了,这样把油脂的香味加温后浸入食材,达到外焦里嫩、改善口感的效果,这个古代烧烤的实践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包括《内经》以焦来代指网油,也就是腹膜等组织的由来。

   至于烤这个字,古文没有,是近代郭沫若先生造出来的,被大家认可了,流传开来,现在成了流行字。

http://ourartnet.com/Sikuquanshu/Jingku/Zhushu/Lilei/001/004.asp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20:01:16 | 只看该作者
古人烧烤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5:19 , Processed in 0.4654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