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逸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证对应”并非辨证论治的最高层次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8-7-21 05:4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7-20 21:46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0 21:18
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是什么??是病机。乙脑病毒与昏迷抽风直接衔接?寒邪与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 ...

   因为自己不懂,所以,猜测、意会、臆想!
    上世纪60年代,西医没有办法治疗乙脑,蒲辅周等用白虎汤类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是猜的??无知不能野蛮、胡说。

点评

你懂得吃饱不饿!除胡说八道外,啥也不懂。  发表于 2018-7-21 05:49
52
发表于 2018-7-21 05:49:0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05:43
因为自己不懂,所以,猜测、意会、臆想!
    上世纪60年代,西医没有办法治疗乙脑,蒲辅周等用白虎 ...

连什么是“司外揣内”连也不懂?揣是什么意思?
那种认为中医的膀胱包括盆腔所有器官的认识,才是真正的无知。
53
发表于 2018-7-21 05:53:52 | 只看该作者
         蓄血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医界也有许多争论, 为了实现中、西医融合,进行如下讨论:
       1    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把各条的内容归纳起来,整理如下:
      (1)喜忘、如狂、发狂等神经精神症状;
      (2)消谷喜饥;
      (3)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硬、少腹满。即小腹部疼痛;有压痛、拒按、按之有腹肌紧张症;或者触之可以摸到包块、索条等;或者自觉胀满不适。这些表现在同一个病人不一定同时出现。
      (4)从阴道、肛门、尿道排出脓血、血块、陈旧性的凝血块、暗红色的血便或青黑色血水、感染性渗出液等,排出后即能痊愈;或者排出柏油样便。
       (5)皮肤发黄,小便量及颜色正常。
       (6)发热,其特点是非感染性发热。
        2     蓄血证的病位:对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中医历来有争论,有以下五种说法:(1)膀胱;(2)下焦或少腹;(3)小肠、回肠、结肠;(4)胞宫;(5)病在何处不必拘执,以辨证为主。
        根据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少腹急结、少腹硬满、少腹硬、少腹满。即小腹部疼痛;有压痛、拒按、按之有腹肌紧张症;或者触之可以摸到包块、索条等,可知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盆腔及盆腔器官,包括盆腔腹膜腔、腹膜后间隙、直肠、膀胱、子宫及其附件、阴道等。阳明蓄血证的病位是在消化道。而广义的蓄血证则遍布全身。
        3     蓄血证的病性:中医认为  蓄血证的病机应当包括蓄血、血瘀及邪热。蓄血是指离经之血蓄积于某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蓄积于组织之内或体腔之内。血瘀是指血流淤滞,血液在血管内淤积,流动缓慢,在现代医学中,血瘀可以单独存在(不属于外感热病学和感染病学范畴),也可与邪热相结,例如在感染的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液流动减缓。邪热,是指西医的感染及炎症性病变。蓄血与血瘀可以单独存在,也可分别与邪热相结。所以 蓄血证的病理学性质:(1)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蓄积于组织之内形成血肿或出血灶,蓄积于体腔之内,形成体腔积血。(2)局部的感染灶与脓肿。
(3)积血与脓肿吸收后、以及吸收不完全遗留下来的组织增生、机化包块、粘连等病理状态。
         4    在古代没有抗菌素、没有外科手术及输液、输血等技术,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热实结胸证)是比较多见的,除了死亡及少数治愈外,大多形成腹腔脓肿,其中盆腔脓肿也不会少见;加之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盆腔感染和盆腔腹膜后感染,这些感染可以在组织内形成小脓肿灶,也可以在盆腔内形成脓肿。当脓肿穿破直肠、阴道、甚至膀胱时,脓肿从大、小便或阴道得到引流,中医谓“血自下,下者愈”。由于盆腔腹膜吸收毒素能力较低,全身中毒症状较轻,除了发热、脉速等全身症状外,常有典型的膀胱或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而量少、黏液便、小便频繁等,这也是少腹急结的表现。
          5   盆腔器官肛门直肠、子宫阴道、膀胱等都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盆腔腹膜的吸收能力及抵抗力均较其它处腹膜差, 盆腔器官其腹膜下的淋巴组织丰富,相互交通广泛,感染易于相互传递,一旦感染容易形成相互粘连。由于体位的关系,腹膜腔的感染的渗出液、脓液、出血容易聚积于盆腔,形成盆腔脓肿。无论感染、出血、宫外孕、死胎等,最终均会导致在盆腔内形成机化块(痞块)。这就是太阳蓄血证(膀胱蓄血证)的前因和后果。推而广之,全身各处的出血、炎症、瘀血、损伤之后,在组织修复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小动脉硬化、各处慢性炎症过程中,都会因为血液流动缓慢出现血瘀的表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也是一种全身性“血瘀”表现;脑内的出血及梗塞、外周血管的狭笮及栓塞等都与蓄血及血瘀有关,这是广义的蓄血证。广义的蓄血证大大超出了《伤寒论》的范围,但是活血化瘀及破血化瘀大法来源于《伤寒论》则是无疑的。
          盆腔脓肿、盆腔感染与急性盆腔炎的关系,在女性急性盆腔炎是指子宫及其附件的急性感染,中医则认为是热入血室,子宫及其附件的急性感染如果没有波及腹膜,则属于热入血室,如果已经引起盆腔腹膜感染,则属于太阳蓄血热瘀证(膀胱蓄血证)。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在西医,盆腔炎几乎成了妇女病人的专用名词,盆腔炎包括盆腔腹膜炎、盆腔蜂窝织炎、盆腔脓肿,其实,男性也会患盆腔炎,只是比较少见而已,在中医也有男性也会患热入血室的争论,其道理是一样的。
          热实结胸证与太阳蓄血证之间的关系。106条、124条、125条为太阳蓄血证,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恶寒,少腹硬满急结、下血愈等。《伤寒论》中所说的“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实则指小腹部拘急疼痛。脐下正中部疼痛谓之小腹痛。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盆腔感染中盆腔脓肿的表现。盆腔脓肿常系盆腔化脓性感染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如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并发症,妇女急性盆腔炎感染蔓延至盆腔腹膜等。当脓肿形成时其主要表现是下腹痛或坠胀感,常有典型的膀胱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这与少腹硬满急结一致。当脓腔穿破直肠、阴道、膀胱时,由于得到引流,排出脓血而愈,此乃"下血愈"的一种解释。当脓肿破向腹腔时又会此起急性腹膜炎。可见热实结胸证(急性腹膜炎)与太阳蓄血证(盆腔脓肿)有着互相演变的关系,同时需要鉴别。由此也可看出盆腔感染、盆腔脓肿与急性盆腔炎(热入血室)关系密切,即太阳蓄血证与热入血室证关系密切,所以伤寒学家邢锡波认为蓄血证,应与热入血室联系起来方为全面,是有道理的。可见热实结胸证、热入血室证、太阳蓄血证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与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之间的演变关系,鉴别要点是一致的,是可融合的。
=============================================
       请你拿出反驳的论证。如果没有,憋回去吧。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8-7-21 19:1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8-7-21 19:19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1 05:53
蓄血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医界也有许多争论, 为了实现中、西医融合,进行如下讨论: ...

       热结膀胱:膀胱,泛指小腹 部内的脏器,不是单指膀胱。热结膀胱,既指病位又指病性,即邪热结聚于少腹下焦部位。也就是说,盆腔内有炎症。又称为“太阳蓄血证”、“膀胱蓄血证”。
——————————————————————————————————————————————
                 请问李先生:上面是谁说的?还承认不承认啦?         拙见以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膀胱就是膀胱,不可能泛指小腹内部的所有脏器。
         你竟然将小腹内的脏器(包括小肠、大肠、直肠)都当成膀胱,有何证据?这可是你的败笔啊!古代中医不至于糊涂到你这个地步吧?还是你自己糊涂?你就是这样解《伤寒论》的?

          请参阅张效霞所说的一篇关于“膀胱”的考证。

点评

六经的太阳(膀胱)在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1 20:56
55
发表于 2018-7-21 20:56:1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8-7-21 11:16
热结膀胱:膀胱,泛指小腹 部内的脏器,不是单指膀胱。热结膀胱,既指病位又指病性,即邪热结聚 ...

六经的太阳(膀胱)在那?

点评

你竟然将小腹内的脏器(包括小肠、大肠、直肠)都当成膀胱,有何证据?这可是你的败笔啊!古代中医不至于糊涂到你这个地步吧?还是你自己糊涂?你就是这样解《伤寒论》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7-22 06:34
问错地方了,应当问“融合观”。  发表于 2018-7-22 06:33
56
发表于 2018-7-22 06:3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董建军 于 2018-7-21 22:36 编辑
董建军 发表于 2018-7-21 12:56
六经的太阳(膀胱)在那?

你竟然将小腹内的脏器(包括小肠、大肠、直肠)都当成膀胱,有何证据?这可是你的败笔啊!古代中医不至于糊涂到你这个地步吧?还是你自己糊涂?你就是这样解《伤寒论》的?===================================
王老师也不知道,只不过搞一通糊涂账,自己比融合还糊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8:57 , Processed in 0.06119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