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再论中医的证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22:25:40 | 只看该作者
      只要150多个证态能够成立,中西医融合的三个层次就不会错。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06:52:1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的证,其外延有多大?具体的证与八纲辨证中的证,相差太多了。只有把八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相比较时,才能够真正理解。虚证与功能性疾病是一个证态,实证与器质性疾病是一个证态。所以虚证包含了西医所有疾病病症的半壁江山。
     具体的证,外延相对局限,好把握,例如太阳表证与感冒、流行性感冒(临床上的典型表现)是一个证态,能够具体的用一个病理状态表述出来。
     肝气郁结与心身疾病是一个证态,心身疾病占了门诊量的1/3,也是一个包含许多病症的大证态。
53
发表于 2018-5-29 07:22:5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在临床层次的目的是建立【方剂-证-病理状态-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例如: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中医诊断为热实结胸证的病人,可以用急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作为热实结胸证的标准,治疗急性腹膜炎的方案可以用于热实结胸证;西医诊断为急性腹膜炎的病人,可以使用大陷胸汤。这样对于急性腹膜炎其治疗方案,综合中西医,胃穿孔2厘米以上者,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大陷胸汤,同时使用西医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再例如:感冒与太阳表证、卫分证是一个证态,治疗感冒,按照季节的不同,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剂:麻黄汤、桂枝汤、藿香正气汤、银翘散、……可以灵活选用。后世还创造了许多方剂,可供选择。

所谓建立[中西医融合]体系,不应该是目的,因为没有这个体系,中医或西医都照常按自己的体系去治病,right?所以,先生需要说明,你这个体系比现行的体系有什么好处?这个体系的主体对象是谁?是中医还是西医?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按理说已经有3本书,如果是个有实用的体系,理应有人采纳你的体系比不用此体系的人取得更大的成绩,right?其他人就甭说了,你就试试说服抄书吐或柴胡汤,你的体系比六经伤寒好,让他们运用你的体系解决一两个之前搞不定的问题。如果你连中医自己人都说服不了,却整天要嚷着以此将西医“阴阳五行化”,你能说服得了谁?





点评

谢谢先生赐教  发表于 2018-5-29 08:16
54
发表于 2018-5-29 07:39:56 | 只看该作者
新时代很强调的一句用语叫问题导向,就是花力气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人似乎觉得需要让西医认识中医的科学性啦,有效性啦是个值得花钱花力的大问题。其实只要你疗效好加性价比高,病人才不管你科学不科学 一 你看非洲人用青蒿素治疟疾,不是因为你得了诺奖证明它是个科学的东东。如果一开始就不能讲清楚你的研究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效用/重要性何在,我想这样的研究就很难不变成钻牛角尖。


点评

“有效性啦是个值得花钱花力的大问题。其实只要你疗效好加性价比高,病人才不管你科学不科学 一 你看非洲人用青蒿素治疟疾,不是因为你得了诺奖证明它是个科学的东东。” 言之有理。无论何医,患者关注的是看得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29 09:27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5-29 08:4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5-29 00:41 编辑

       因为没有这个体系,中医或西医都照常按自己的体系去治病。
===================================================
        没错。
        有了这个体系,西医可以比较正确的使用中医方剂;中医可以使用西医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同时,中西医医生之间有了共同语言,便于相互交流,中西医共同查房也就水到渠成。未来的医生可以同时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断与治疗,进一步形成统一的包含中西医的诊断治疗体系。
        
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吗。

点评

是啊,所以要拿出证据来 一 这证据不是写了几本书划了几个等号,而是有几个中医/西医觉得你的体系给他们和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而应用你的体系  发表于 2018-5-29 09:16
56
发表于 2018-5-29 09:27:57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8-5-29 07:39
新时代很强调的一句用语叫问题导向,就是花力气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人似乎觉得需要让西 ...

“有效性啦是个值得花钱花力的大问题。其实只要你疗效好加性价比高,病人才不管你科学不科学 一 你看非洲人用青蒿素治疟疾,不是因为你得了诺奖证明它是个科学的东东。”
言之有理。无论何医,患者关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疗效。如今很多疾病到医院久治效果不如意,这是人们失望的根本原因。
57
发表于 2018-5-29 11:29:5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7 07:38
我为什么说第四本书写完之后,对于证的完整认识才真正形成?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主要的讨论的是温 ...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所谓“”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这个命题,只能针对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来概括定义中医证概念的本质。

58
发表于 2018-5-29 11:33: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5-29 03:54 编辑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8-5-29 03:29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所谓“”证是指疾病的 ...

所谓“”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这个命题,只能针对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来概括定义中医证概念的本质。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基石——几个基本概念:症状、病理改变(病位、病性)、病因、病、证。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的不适及客观体征的异常;

病理改变:机体形态结构和/或生理功能的异常;由病位(病变部位)加病性(病变性质)组合而成。

病因:引发机体出现病理改变的原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等因素:

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病理改变)的集合,由病因加病理改变构成,以病因为核心。

证:脱离病因而独立存在的病理改变,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证与症状是现象与本质,属性与实体之关系;证与病因是因与果之关系;证(病理改变)与证(病理改变)之间是相兼相并,相互转化,互为标本之关系;

证与病之关系:辨病分型(证型)对应的主要是“病”在病理学上的分类和/或分期(阶段)。

强调: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在内伤杂病领域(非传染流行性疾病),多数时候,是越过“病”(一定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或状态的集合)的范畴直接进行辨证的。从宏观层面,直接的去把握分析诸病理(证)与症状,病理(证)与病理(证),病理(证)与病因(外因,生物物理化学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以机体的病理改变为核心,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之间轻重缓急标本转化之关系,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有是证用是治,直接针对病理过程或状态进行治疗与干预。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实已经解决




59
发表于 2018-5-29 11:36:1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27 07:38
我为什么说第四本书写完之后,对于证的完整认识才真正形成?在《中西医融合观》里主要的讨论的是温 ...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充分认识到证是指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定义是分析的结果,不是分析的出发点。

点评

陈兄这话说得太绝对了。西方思维善于逻辑演绎,逻辑演绎就是从定义出发往前推。  发表于 2018-5-29 13:27
60
发表于 2018-5-29 11:36:52 | 只看该作者
在内伤杂病领域, 除了少数一些中医病名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病诊断,绝大多数(如咳嗽、胃痛、水肿、头痛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质是症状,中医辨病其实是症状诊断,中医诊治内伤杂病,是先进行症状(主症)诊断,然后针对主症进行直接辨证(病理诊断)论治。从一定角度讲,中医辨证治证,就相当于西医意义上的诊病治病。

以中医内科为例,具体的病名中属于疾病的有:感冒、哮病(支气管哮喘)、肺痈(肺脓肿)、肺痨(肺结核)、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疟疾。

其它完全属于症状的有:咳嗽、喘症、厥症、胃痛、痞满、呕吐、噎嗝、呃逆、腹痛、泄泻、便秘、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 瘿病、水肿、淋症、癃闭、关格、阳痿、遗精、早泄、郁症、血症、痰饮、自汗、盗汗、内伤发热、虚劳、肥胖、痹症、痉症、颤症、腰痛。

中医中风病,是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为主症,可见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中医消渴病,是以口干渴为主症,在西医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精神性烦渴等;西医的痢疾病,是指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而中医的痢疾,是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在西医可见于痢疾病、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这些本质上都是症状诊断。


中医内科病名诊断多数是症状诊断[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讨论]
http://www.gtcm.info/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4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05:05 , Processed in 0.17236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