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何九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阳蓄水证一例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1:3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6-3-10 17:21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3-10 10:50
风湿免疫类疾病,都是难治病,狼疮更甚。我治疗经验缺乏,想起一点说一点,给大家提个话头。
痹证入肾, ...

李老师这样讨论很好,我说说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问题:痹证入肾,是现代中医的说法,显然是对此类疾病的西医描述的认识,或者说,在西医论述此类疾病规律的提醒下想到的。
这里面我觉得有两个不清楚的地方,一是此类疾病,初起都有肌肉关节症状,中医有由此归入痹证范畴,是否合适?比如类风湿始终符合中医痹证内容,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皮肌炎……还有好多种,是否符合痹证诊断?


中医对痹证入脏的认识,应该是很早很早了“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外邪入侵人体,从皮 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是由表入里,一层一层的递进的过程,在内经虽没有明确指出是痹证这个病的演变程序,但我们从中医痹证的概念论,是符合外邪由外而入这个特点的,而关于痹证,内经有多处论述“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指出血气不足,不耐邪袭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因素。因此《素问·痹论》在论述肢体痹时说“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外因风寒湿之邪,只有在内因营卫之气逆乱的情况下,才有机会侵入机体而发生痹证。

这样我们应该很清楚,对于痹毒入脏,中医不是由于现代医学才认识到,而是早在内经时代就明确指出了,所以,我们中医人,在虚心学习现代医学之长处时,千万也要保持我们的自信心,对于中医经典,更要好好研读,用心去体验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

至于红斑狼疮、硬化 病、皮肌炎等西医病名,只要有我们中医痹证的表现特征,完全也可以按痹证进行辨证治疗,只要辨证精确,用药老到,就会有好的疗效。

第二个问题,第二个不清楚的地方,此类疾病后期容易出现肾损害,在病史上,先有痹证再有肾损害,因果上是不是这样?西医有西医的道理,中医的病机学说,是不是也是认为痹证导致肾损害?

从中医来说,痹证与肾损害,如果是因果关系,应该是一种论治思路。如果不是因果关系,可能论治思路又不一样。

从上面第一问题的讨论中,我认为一般是先有痹,后有痹性肾病,两者有因果关系,但也是排除有些人先天肾脏不足,先是肾不好了再受外邪,两害相加,加重肾病的,因为人体受病,往往是最虚弱最薄弱的部位受到侵袭。

痹证的中医治疗,如果是高明的中医,肯定要辨证对待,不会一看到就大量辛温祛风湿类方药,中医的痹证分型,也有辨偏于风、寒、湿、热、瘀等证型的,不认真辨证,看什么病就有什么方,这是粗工所为。



点评

关于痹证入藏,我的理解与九公的有点不同。在痹论里的痹入五脏,是辨证论治的分类,或者是对痹证轻重、深浅的划分,皮、肉、筋、脉、骨,有浅入深。与现代医学的内脏损害不能直接对应。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1 20:43
52
发表于 2016-3-10 16:29:01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6-3-10 03:39
李老师这样讨论很好,我说说个人的一些见解。
第一个问题:痹证入肾,是现代中医的说法,显然是对此类疾 ...

     先生的问题,把讨论引向了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次。很多中医非常头痛的问题,与西医对照一下,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中医的风湿病(痹症),历节,是西医的什么病?在《中西医融合观》论证了痹症与西医的风湿性疾病是一致的;《金匮要略》中的“历节”与西医的类风湿疾病是一致的。具体的论证过程,不说了,我已经发布过了。
        
        现在,先把西医风湿性疾病发上来。
        风湿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是以关节痛、畏风寒为主症的一组极其常见的临床症候群。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
   分类: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1)类风湿关节炎。
(2)幼年型关节炎。
(3)红斑狼疮
1)盘状;
2)系统性。
(4)硬皮病
1)局部型①线状;②斑状。
2)系统性硬化症①弥漫型硬皮病;②CREST综合征;③化学物(或药物)所致。
(5)弥漫性筋膜炎
弥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6)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①多发性肌炎;②皮肌炎;③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④儿童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血管病相关。
(7)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类型的血管病变
1)结节性多动脉炎。
2)变应性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
3)超敏性血管炎①血清病;②过敏性紫癜;③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④恶性肿瘤所致;⑤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肿性动脉炎①韦格纳肉芽肿;②巨细胞(颞)动脉炎伴或不伴风湿性多肌痛;③大动脉炎。
5)川崎(Kawasaki)病。
6)贝赫切特综合征。
(8)干燥综合征。
(9)重叠综合征。
(10)其他①风湿性多肌痛;②复发性脂膜炎;③复发性多软骨炎;④结节红斑。
2.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1)强直性脊柱炎。
(2)Reiter综合征。
(3)银屑病关节炎。
(4)炎性肠病关节炎。
3.骨性关节炎。
4.感染性关节炎。
5.代谢和内分泌病所致的关节病
(1)晶体诱导的关节炎
①尿酸钠结晶所致(痛风);②焦磷酸钙结晶所致(假性痛风、软骨钙化病);③碱性磷酸钙结晶所致(羟基磷灰石)。
(2)其他生化异常
1)淀粉样变①原发性;②继发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疾病①Marfan综合征;②Ehlers-Danlos综合征;③成骨不全。
4)内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①低丙球蛋白血症;②lgA缺乏症;③补体缺乏症。
(3)遗传性疾病①先天性多关节弯曲;②过动综合征;③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6.肿瘤性风湿病
(1)原发性①滑膜瘤;②滑膜肉瘤。
(2)继发性①白血病;②多发性骨髓瘤;③转移瘤。
7.骨与软骨病变
(1)全身性、局限性骨质疏松。
(2)骨软化。
(3)肥大性骨关节病。
(4)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
(5)骨炎。
(6)缺血性骨坏死。
(7)肋软骨炎。
(8)其他。
8.非关节性风湿病
(1)关节周围病变滑囊炎、肌腱病、附着点炎、囊肿。
(2)椎间盘病变。
(3)原发性下背痛。
(4)其他①纤维肌痛、纤维织炎;②精神性风湿病。
9.其他具有关节症状的疾病
(1)周期性风湿病。
(2)间歇性关节积液。
(3)药物致风湿综合征。
(4)其他慢性活动性肝炎、多中心性单核-巨噬细胞增多症、外伤等。
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继发于病因较明确的疾病,如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在内科工作中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点评

从病因来讲,西医分得比较细,病理上研究得也比中医深一些,中医对这类疾病,是执简驰繁,治疗上不逊西医。 我一直认为老先生中医证态的参照融合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医人从现代医学中吸取有益营养,消化吸收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0 17:30
53
发表于 2016-3-10 16:32:22 | 只看该作者
            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1)类风湿关节炎。
(2)幼年型关节炎。
(3)红斑狼疮
1)盘状;
2)系统性。

============================================
        类风湿关节炎,与红斑狼疮是西医风湿性疾病的主要病种。
54
发表于 2016-3-10 17:00:31 | 只看该作者
        《金匮要略》中的历节,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晚期,关节已经发生了变形;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是《伤寒论》中的304条,305条附子汤证,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与普通的风湿性关节炎很难区别。

         从中可以看出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疾病、红斑狼疮之间的相互交叉关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辨证论治没有必要把他们明确的区分开来。

点评

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医特长在辨证论治,西医辨病,但中医的辨证论治,要不要在“辨病”的框架内进行,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辨病”的框架,用中医病名,还是西医病名,这是紧跟着的又一个问题,希望继续学习您的体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0 17:23
55
发表于 2016-3-10 17:23:2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0 17:00
《金匮要略》中的历节,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晚期,关节已经发生了变形;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是《伤寒论 ...

这个问题很重要,中医特长在辨证论治,西医辨病,但中医的辨证论治,要不要在“辨病”的框架内进行,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辨病”的框架,用中医病名,还是西医病名,这是紧跟着的又一个问题,希望继续学习您的体会。
5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7:30:22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0 16:29
先生的问题,把讨论引向了中西医融合的深层次。很多中医非常头痛的问题,与西医对照一下,就可能迎 ...

从病因来讲,西医分得比较细,病理上研究得也比中医深一些,中医对这类疾病,是执简驰繁,治疗上不逊西医。

我一直认为老先生中医证态的参照融合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医人从现代医学中吸取有益营养,消化吸收转化成为中医的组成部分,从生理病理到诊断治疗,把中医还没完善的地方完善,这样,将来就会有一门比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更加完美的医学出现。
57
发表于 2016-3-10 17:51:1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医案很有意义,应该深入讨论下去,我还有些意见,整理好再发。学会传图片了,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有的同行可能没看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谢谢李老师提供的信息,这本书我没看过,会网购回来看一下,我治病喜欢按我熟手的套路走,以临床实见证候为准绳,这样比较贴切临床实战要求,当然,平时多读一些各家医案,多了解一些疑难病种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非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0 18:08
58
发表于 2016-3-10 17:54:03 | 只看该作者
我看的这本书,觉得是讲中医治红斑狼疮水平最高的,前段时间网上搜索,这位作者现在还能上班看病,是上海的名医。

360百科
沈丕安

沈丕安 1937年12月生,江苏吴江市人。1962年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毕业。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历任内科主任,现任中医风湿病研究室主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8:08:5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3-10 17:51
这个医案很有意义,应该深入讨论下去,我还有些意见,整理好再发。学会传图片了,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有的 ...

谢谢李老师提供的信息,这本书我没看过,会网购回来看一下,我治病喜欢按我熟手的套路走,以临床实见证候为准绳,这样比较贴切临床实战要求,当然,平时多读一些各家医案,多了解一些疑难病种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非常有益,多读书,有了相当的了解,有些病,即使的第一次见到,也可做到心中有数。
60
发表于 2016-3-11 06:3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3-10 22:40 编辑

          我治病喜欢按我熟手的套路走,以临床实见证候为准绳,这样比较贴切临床实战要求,
============================================
         回复:
         难能可贵!按照中医的思路辨证论治,参考西医,参考中西医结合。不要乱了自己!病症结合,有其先天不足!
         从中可以看出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疾病、红斑狼疮之间的相互交叉关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辨证论治没有必要把他们明确的区分开来。
         仅供参考。

点评

老先生说的在理,中医处方当然是以中医的证为主,但是,对西医的病,西医的病因、病理分析、症状归纳,多了解一些,对中医没有坏处,比如西医的影像检查,生化实验等,我们当作中诊四诊的延伸,有些肉眼在微观层次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11 10:3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00:41 , Processed in 0.1149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