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0:37 | 只看该作者
⑻汗出,身常清:“清,……寒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气有余为阳气衰,故《类经·阴阳类·二》注:‘阴胜则阳衰,故身寒;阳衰则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高校教参《内经》)
5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1:07 | 只看该作者
⑼寒则厥:“厥,这里当指四肢逆冷,乃阳虚阴胜之象。《素问集注·卷二》注:‘四肢为诸阳之本,表里俱寒,则四肢厥冷。’”(高校教参《内经》)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1:42 | 只看该作者
⑽病之形能也:“胡澍《素问校义》云:‘能,读如态。病之形能也者,病之形态也。’《素问识》云:‘能,与态同。’又《素问吴注·卷二》注:‘病之见证,谓之病形。’能、耐、态,古通用。病形即症状,也就是见证。病态,是指病之势态。”(高校教参《内经》)
金栋按:“能”字,在《内经》全书中共见326次,除“能够”、“才能”等词义外,还有多义。或是同源字,或是古今字,或是通假字。如:
①音义同“耐”,应读nai,耐受之义。即如本篇:“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句中四个“能”字,皆作“耐”解。
②音义同“态”(態),应读tai,形态之义。能、態,是古今字;態、态,是繁简字。即如本篇“病之形能也。”《素问·病能论》篇名之“能”字及乐恬憺之“能”,皆与态(態)同义。
③音义同“胎”,应读tai,原始之义。能、胎、台,三字是通假字。即如本篇“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2:41 | 只看该作者
⑾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注:‘身热无汗者,火盛而气闭,外感伤寒,阳分病也。多汗身寒者,气虚自汗,治宜温补者也。’阳郁于肌表,不得泄越,故身热无汗;阴盛则阳虚,失于温煦,卫表不固,故多汗身寒。”(高校教参《内经》)
55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3:04 | 只看该作者
⑿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阴有余则身寒,阳有余则无汗,故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类经·脉色类·二十一》注:‘阳余无汗,以表实也。阴余身寒,以阴盛也。阴阳有余,阴邪实表之谓也。’《素问经注节解·卷二》注:‘阳盛无汗,阴盛身寒,治宜温散,仲景之用附子细辛汤是也。’”(高校教参《内经》)
56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3:29 | 只看该作者
⒀非常温也,非常热也:王冰注:“异于常候,故曰非常。”“说明此种‘温’、‘热’非指一般感受外邪所致的温热病,乃是由于人体本身阴阳的失调而寒热自生。”(高校教参《内经》)
57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4:17 | 只看该作者
⒁阴气少而阳气胜:“张介宾注:‘阴虚者阳必凑之,阳邪实于阴分,故热而烦满。’指阴阳失调,阴虚而阳胜,故出现热而烦满的症状。”(高校教参《内经》)
⒂衣寒也:“衣服单薄而受外寒。”(高校教参《内经》)
⒃中非有寒气:“不是人体内寒气存在而发冷。”(高校教参《内经》)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4:53 | 只看该作者
⒄痹气:“气机闭滞不通。《圣济总录》说:‘痹气内寒者,以气闭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也。故血凝泣而脉不通,其证身寒如从水中出也。’”(高校教参《内经》)
金栋按:阴阳学说固然是最重要的统帅《内经》的哲理之一,也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别是在总体把握方面有方便之处。但是,这种说理不可能很准确而精密。比如,单用阴阳讲病理,共五种情况: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俱衰、阴阳俱盛,阴阳离决。这对医学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上举经文就有明显缺陷。比如,“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于理不通。阴盛身寒不错,阳盛无汗则无道理。注家说“治宜温散,仲景用附子细辛汤”,显然是典型的寒证,不可能同时有阳盛。阴阳俱盛在生理上属于壮旺之体。如果盛指邪气(《内经》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是讲病理,故应指邪气),则阴阳俱盛当同时抑制。逻辑上可以有这种情况,实际上却没有或极其少见。即便有,也不能用纯热剂。盖阳盛而用大热药是以热治热,阳盛却扶阳也。故必须增加新概念提高辨证的准确性。这就是为什么《内经》和后世医家又发展出虚实、寒热、气血、表里、脏腑等受阴阳统帅却更具体的概念来辨证。自然,这些学说还有待补充发展。居今日而言中医发展,汲取西医学说无疑是捷径。给中医体系不断充实新的更细密的经验知识和理论,中医才能更有活力,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9:1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调经论》)”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入之阳则怒,是谓五乱。(《素问·宣明五气》)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巅疾;邪入于阴,转则为瘖;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灵枢·九针论》)”
“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21];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薄[22],盛衰之节,疟亦同法。(《素问·至真要大论》)”
60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50:01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经言:王冰注:“谓上古经言也。”“指古代的经典医籍。”(高校教参《内经》)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也。”(《类经十四卷·疾病类二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47 , Processed in 0.0496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