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时代》是解读内经的权威性著作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1-12 17:50:15 | 只看该作者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这段话是说,心肝肾肺脾胆不能刺中而受伤,刺中必死。至于一日至十日死,按《内经》得不到充分的理论说明。只有刺中心,一日死,说明心脏很要害。其动为何之说,只有刺中肺,其动为咳合乎理论与实际。按现代解剖生理,刺中内脏而且伤害不很严重即可死人的只有心肺。如果很粗的针具刺中心,几分钟之内就可能死。这样的针具刺中肺,很可能死。多长时间死,要看气胸严重程度。一般说来,一天还不死的,很可能恢复。
我的看法是:这段叙述,不是实验所得。即古人没有对针刺致死的人做过病理解剖。上述说法只是推测。按现代理论,不锈钢毫针刺中肝肾脾胆,极少会有生命危险。出于诊断或治疗目的,西医早就做这些器官的穿刺。自然,中医针刺还是要避免刺中它们。
又,此节和下文中的“中”字,作“损伤”讲,读zhong,四声。当然,也可以解为射中目标之“中”。刺而中,自然会损伤。

点评

从这里可看出,绝对是指实体器官,而不是象任先生所谓五脏之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 19:12
52
发表于 2016-1-12 17:50:56 | 只看该作者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跗”音fu,一声,足背的意思。跗上,就是足背上。大脉即大血管。足背上的表浅大血管都是静脉。个体分布不很一样,但都形成足背静脉弓,分别于足背内外两侧汇聚过踝关节为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故也可以说,跗上大脉就是大隐和小隐静脉,特别是大隐静脉。大隐静脉是全身最大的皮下静脉。
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是西医大体解剖学中的中文术语。这个术语是把《灵枢·经脉第十》中的一句话,略加改造而成。原话是:“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古人云:大隐隐朝市。意思是大隐是不隐的,也就是“无所隐”。大隐静脉就是“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的这条全身最大的静脉。它最容易看到,故经文举它为例。只是经文中的“外踝”和今解剖学的“外踝”含义不全相同。解剖学的“外踝”指踝关节外侧骨性突起,即腓骨下端,俗称外边的脚骨拐。
又,足背动脉比较容易摸到。中医称为跗阳(即足背上的意思)脉,是遍诊法必须切的地方。仲景主张按手及足,按足就是按这里。但上述经文中的跗上大脉不是指足背动脉。
又,动脉在《内经》中约26见。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其中,耳前动脉被西医解剖学采用。《内经》有动脉之说,却没有静脉这个术语。
53
发表于 2016-1-12 17:51:28 | 只看该作者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这句话中比较难解的是“溜脉”,因今《内经》中“溜脉”只此一见。(《灵枢·口问》有溜脉连文,但两字中间应该断开,故不是一个词)不能确知其含义。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脚注说:“面中溜脉者,手太阳任脉之交会。手太阳脉,自颧而邪行,至目内眦。任脉自鼻鼽两傍上行,至瞳子下。故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历代没有更好的注解。
但是,针刺致盲显然不是损伤了眼球和视神经之外的地方。即不是因为损伤了“溜脉”。只有结合西医解剖生理知识,才能理解这种致盲。
古人也知道,直接刺眼球——特别是角膜部,必然立即致盲。据郭沫若说,臣字就指被刺盲一目的奴隶。
眼周围有睛明、承泣等离眼球很近的穴位。用现在的毫针刺这些穴位,也很容易刺穿眼球而不同程度地致盲。精于针刺者或中医眼科医生喜欢在这些穴位深刺。尽管他们经验多,大多也有解剖知识,还是偶尔会误伤眼球致盲或者造成结膜和眼球周围出血。由于现在的毫针很细而且锐利,在非角膜部位刺中眼球立即拔除,大多不会严重致盲。即便致盲,大多也会慢慢恢复。但是,暂时不严重的致盲也是严重事故。故切忌炫耀性地在眼球周围深刺。此外,西医做上颌窦穿刺,也偶尔可损伤眼球。从太阳穴向内斜刺,或者从耳前颧骨下,向内上斜刺过深,也可以刺中眼球而不幸为盲。
总之,在面部眼周围针刺,必须很清楚有关解剖,才能避免刺中眼球或视神经致盲。
54
发表于 2016-1-12 17:51:57 | 只看该作者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的脚注说:“脑户,穴位名,在枕骨上,通于脑中。然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当代中医,不应该满足这种解释。
比如,“脑户”这个穴位名,意思就是通向脑的门户。据实地解剖,正常成年人的颅骨上,除了枕骨大孔没有孔窍(有少数神经或血管的通道,都很细小弯曲)。而枕骨大孔不是在枕骨上,而是略下。一岁之前的婴儿,有很明显的通向脑的门户——未闭的前后囟门,一般前囟门明显。古人所指脑户不会是婴儿的后囟门。我们知道,枕骨几乎是颅骨最厚的地方,古代的针具不大可能刺穿这里。今针灸学说,脑户穴属于督脉,在头正中线风府穴直上1.5寸。沿皮刺0.5~1寸。假如沿皮向下刺,再加上取穴偏下,就有可能入脑而立即死亡。
不过,不是刺入大脑都会死人。西医做治疗和检查都有大脑穿刺术。我多次做过脑积水穿刺放水、经眼眶等处穿刺脑室或抽取血液、积脓等,从来没有死过人。但是,延髓则绝对不可刺。故刺头,中脑户,立即死亡,就是损伤了延髓生命中枢,因为呼吸和心跳中枢都在延髓。
所以,风府、哑门是更危险的穴位,当代针灸学都注明要浅刺。尽管当代不锈钢毫针极细,偶尔刺中延髓不一定立即死亡,学中医者还是必须结合当代解剖生理知识严格掌握避免刺中延髓。
55
发表于 2016-1-12 17:52:27 | 只看该作者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
刺舌下,中脉,就是刺伤舌下血管。卷起舌头,就能清楚地看到对称的两条血管。《内经》时代常常刺破舌下血管放血。如《素问·刺疟》说:“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故这里只是中脉太过,血出不止。很可能是同时刺中了舌深动脉,大出血的同时造成舌头严重瘀血肿胀而不能说话。“瘖”(yin)是哑或不语的意思,但这里不是声哑。
56
发表于 2016-1-12 17:53:31 | 只看该作者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足下布络,就是可以看到的足底表浅静脉。足底稍深处,有胫后动脉的分枝及其伴行的静脉。由于足底组织致密,刺中深部较大的血管,血液不容易流出,于是造成瘀血肿胀。有时也会发生感染而肿胀。
57
发表于 2016-1-12 17:53:59 | 只看该作者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郗”就是今解剖学所说的腘窝,特别是委中穴。腘窝深处是腘动静脉经过的地方。除了股动脉,腘动脉是肢体动脉中最大的。用古代针具刺中而损伤了腘动静脉——特别是腘动脉,很容易大出血。受针者因为休克而“仆”——跌倒在地并且“脱色”——面无血色。
58
发表于 2016-1-12 17:54:28 | 只看该作者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气街”在今解剖学所谓腹股沟或略上。古人注释稍稍不一——在腹股沟或附近。不详引。人体最大的表浅动脉——股动脉从这里经腹入股。在腹内叫髂内动脉,是腹主动脉的两大主要分支或延续。大隐静脉和它伴行。在此刺中脉、特别是股动脉,出血很快。由于这里的皮下组织松散,血液就积聚在皮下如鼠状。另说,古人隐喻称男子外阴为“鼠子”,见于《聊斋志异》。故解剖学又称腹股沟为鼠鼷。“仆”也是跌倒在地的意思。故鼠仆中间应该断开。即:血不出,为肿鼠,仆。
59
发表于 2016-1-12 17:55:15 | 只看该作者
刺脊间,中髓为伛。
脊间,就是脊柱中间或中线。中髓就是刺中脊髓。今西医做脊髓麻醉、硬模外麻醉或抽取脑脊液,大都是从两脊突之间刺入。偶有从脊突外2cm左右向内斜刺的,但技术要求更高些。硬模外麻醉穿刺只到脊髓硬膜,即不会刺入脊髓。脊髓麻醉或抽取脑脊液,从腰椎刺入。脊髓在此已经分散为“马尾”,故不容易损伤脊髓。现代毫针是不容易刺入脊髓的。即便刺入,对脊髓损伤也很轻。严重损伤脊髓的,应该是较粗的针。脊髓损伤是造成损伤部位以下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古人只看到这时患者不能正常直立行走,就称之为“伛”——身蜷曲之意。
60
发表于 2016-1-12 17:56:02 | 只看该作者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乳上如白话说刺脸上。即在今所谓乳房上针刺的意思。乳房也不是今所谓乳房——有关皮肤、乳头、乳腺、结缔组织都在内,而是乳腺。盖古人认为,乳中有许多房,好似蜂房那样。针刺乳房是容易感染的。曾经哺乳的乳房常松软如袋,感染后即便破溃,引流也不通畅。故乳房感染容易形成长期不愈的窦道。窦道一般不在乳头附近,而接近乳房的根。长期流脓,就像被慢性腐蚀。“肿根蚀”应是此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13:30 , Processed in 0.0564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