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l01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阴阳五行像什么?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4-4-4 15:42:3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板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法阻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股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明,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干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儒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阻必阳,重阳必阴。故日:冬伤于寒,春必湿病;春伤于风,复生飧泄;夏伤于身,秋必疾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对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 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微,在声为笑,在变动 为优,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股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 湿,在地为主,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吉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 为吵,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 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 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 股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威,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 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威,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政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股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展,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家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酒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法阻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隘,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接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现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等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清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源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犁引之。

点评

或许五行学说,就是从这七篇大论开始塞进来的。我这是瞎猜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4 15:45
52
发表于 2014-4-4 15:45:3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4 15:42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

或许五行学说,就是从这七篇大论开始塞进来的。我这是瞎猜的。
53
发表于 2014-4-4 15:47:43 | 只看该作者
【不用改。不能改。《内经》原文要保留,不能乱改。】
【可以学习,讨论,研究,批判,扬弃,但不能改动。可以保留阴阳部分,去掉五行部分。】
  
   回复:
   既然【《内经》原文要保留,不能乱改。可以学习,讨论,研究,批判,扬弃,但不能改动。】
   为什么【可以保留阴阳部分,去掉五行部分。】呢?
    为什么非要【去掉五行部分】?
54
发表于 2014-4-4 15:51:26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4 07:45
或许五行学说,就是从这七篇大论开始塞进来的。我这是瞎猜的。

         恐怕不是瞎猜,是别人灌输给先生的吧!

点评

以前是听说过七篇大论是唐王冰掺入。讲《内经》时许多人这么讲,大概现在还有争论。五行也是这时候掺入,是我瞎猜,因为五行学说广泛应用,早于王冰多年,要掺入可能早就掺入了。所以我的想法只能是瞎猜。 考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4 16:33
55
发表于 2014-4-4 16:33:0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4 15:51
恐怕不是瞎猜,是别人灌输给先生的吧!

以前是听说过七篇大论是唐王冰掺入。讲《内经》时许多人这么讲,大概现在还有争论。五行也是这时候掺入,是我瞎猜,因为五行学说广泛应用,早于王冰多年,要掺入可能早就掺入了。所以我的想法只能是瞎猜。

考证《内经》是很专业、很麻烦的事,咱们就猜猜。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9:37:12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4 11:21
不用改。不能改。《内经》原文要保留,不能乱改。
可以学习,讨论,研究,批判,扬弃,但不能改动。可以 ...

不能改?不能改就别改吧。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9:38:30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4-4 11:21
不用改。不能改。《内经》原文要保留,不能乱改。
可以学习,讨论,研究,批判,扬弃,但不能改动。可以 ...

什么奥妙?没看出来,您说说吧。

点评

这篇大论,抄了前面的阴阳应像大论关于阴阳的内容,插进来个五行。看得出阴阳和五行本来就是两回事。 再,您要问=针对我的内容讨论,点我的回复栏里的回复,这样系统会提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4 21:23
58
发表于 2014-4-4 21:23:49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4-4-4 19:38
什么奥妙?没看出来,您说说吧。

这篇大论,抄了前面的阴阳应像大论关于阴阳的内容,插进来个五行。看得出阴阳和五行本来就是两回事。
再,您要问=针对我的内容讨论,点我的回复栏里的回复,这样系统会提示。
59
发表于 2014-4-5 05:58:02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著作,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而不是毫不相干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这一点应当首先肯定下来,然后再向下讨论。解释内经的人非常多,难免有各种不同意见,现代人诠释内经时,应当尊重原著,而不应该钻古代人解释的空子。

点评

《内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著作,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而不是毫不相干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 《内经》非一人一时所成。阴阳、五行也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5 12:00
60
发表于 2014-4-5 12:00:1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4-5 05:58
《内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著作,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而不是毫不相 ...

内经》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著作,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而不是毫不相干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


《内经》非一人一时所成。阴阳、五行也非一人一时形成。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观点能够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学说”,恐怕是一厢情愿吧?


在这里,我们可以有两种讨论方法,一种是考证《内经》里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这种方法很复杂,恐怕非你我能做到。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咱们对阴阳、五行的理解,讨论二者的关系。讨论的目的,一是看二者是不是不可分割,二是看五行学说对中医的生理、病理认识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7 18:48 , Processed in 0.1097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