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览札记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20:12:16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0/20 01:22am 第 1 次编辑]

闲览札记(30)
h.j.s史密斯说:“算术,是人类知识最古老的,也许是最古老的一个分支;然而它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与最平凡的真理是密切相连的”从对原始民族的研究中可以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也仅仅是一种很原始的数学认识。“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间(例如澳大利亚、南美等地)用于数的单独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也有三,超过这几个数时土人们就说:‘许多,很多,大多’。”(《原始思维》)乌节尼尔的《论三》“详尽无遗地列举了三这个数的神秘性质,特别是它自古以来所具有的神秘的意义和力量的证据以后,他和笛尔思得出结论说,这个数的神秘性质起源于人类社会在计数中不超过三的那个时代。那时,三必定表示一个最后的数,一个絶对的数,因而它在一个极长的时期中必定占有较发达社会中的‘无限大’所占有的那种地位。”(《原始思维》)在中国远古时期“从半坡抽象鱼纹表示数量的方法上,可以追溯出半坡人最原始的数的抽象概念为一、二、三。”(《生殖崇拜文化论》)《说文释例》:“然凡数多者,皆可约略而计以三也。故知三也者,无尽之词也。”这正是中国古代把三看作无限大的例子。他们习惯用一、二三来代表整个世界。而“三生万物”正是三代表无限大的另一种说法。老子所述正是远古思维的原始记录与发展。
                                          ----《老子帛书校注》徐志钧校注
52
发表于 2008-10-20 18:00:00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著书立言要慎重,先生说的好。谨慎记取!
53
发表于 2008-10-20 18:01:04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10/19 04:48am 发表的内容:
闲览札记(28)
著书立言要慎重
胡天雄
方勺《泊宅编》载:"提点铸钱朝奉郎黄沔久病渴,极疲悴。予每见必劝服八味丸,初不甚信,后累医不痊,漫服数两遂安。或问渴而以八味丸治之,何也?对日:汉武帝渴,仲 ...
著书立言要慎重,先生说的好。谨慎记取!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8:05:45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以胡老言共勉!!!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3 15:59:34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闲览札记(31)
科学研究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之上的,即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因此,一个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很难相信只要向一个超越于自然之上的上帝祷告一番,就能影响事物。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自然规律的认识非常不完善和非常零碎;因此,相信自然界存在一种包罗万象的根本规律,这种观点本身也是建立在某种信念之上的。科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迄今已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种信念是站得住脚的。
任何一位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种种规律中间明显存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远远地超越于人类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类在这一精神面前应当感到渺小。这样,研究科学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宗教情感,但这种情感同一些幼稚的人所笃信的宗教实在是大不相同的。
                                              《爱因斯坦论人生》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5:13:58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闲览札记(32)
先生博及群书,自《灵》《素》《难经》而下,于先贤四大家之旨,无不融会贯通,
以故病者虽极危笃,而有一线之可生,先生犹能起之。。。。先生之学弥精,心弥下,年来备极攻苦,常彻夜不寐,天未曙,辄剪烛搦管,举平日所心得者,一一笔之于书,间有未缜细者,必绳削之,至于至善而后已。
                                        《医学心悟》吴序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5:42:58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闲览札记(33)
  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所托者异,而名亦因之。此友道之所以可贵也。
   *           *         *          *             *           *
  律己宜带秋气,处事宜带春气。
   *           *         *          *           
  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10:51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却波渔翁在 2008/11/03 00:12am 第 1 次编辑]

闲览札记(34)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欧化思潮及反传统主义的产生,是导致废止中医思想泛滥的社会和文化根由。而在外部条件中,日本明治维新中取消汉医的成功,使部分中国人产生效仿日本的动机,直接促成了大批留日医学生的涌现,既为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又在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废止中医思想的代表人物。
                                             郝先中 <日本废除汉医对中国近代医学的影响 >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0:57:38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闲览札记(35)

我国古代名医的医德医风
作者:杨卓寅
--------------------------------------------------------------------------------
关键词:医史 医家 医德

    赵晴初之《存存斋医话》、黄寿衮之《梦南雷斋医话》、张鲁峰之《香曷塘医话》,为绍兴医家所撰医话的三部代表作,而其中尤以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影响最大。

    赵晴初,字彦晖,清·绍兴会稽县人,世居城东广宁桥。赵氏初不以医自名,但因疗效甚佳,以是四方求治者接踵不虚日。与会稽汪曰桢、元和陆九芝、桐乡陆定圃、江墅陈载安友善,皆为研究学理之友。苟遇疑难危证,或通函讨论,或函邀会诊。赵氏经百试阅历,于50岁以后始成此作。其抉择甚严,若意度者,勿录;道听者,勿录;袭古与违古,勿录。违古而适合乎古,食古而不泥乎古,时或拾古之遗、纠古之失、补古之阙、释古之疑,或日一得焉,或月一得焉,或积日月而竟无得焉,历40年得成此帙。是书凡五卷,初二卷为合订本,光绪初年,同邑孙子久、陈昼卿两先生序文,姚静庵先生锓版,为时推重,流播甚广。嗣原版浸失散,而访购者尚踵趾相接。民国4年,裘吉生就初版略补阙失,改装两册,即现今流传者是也。三卷以下,稿多散佚。1983年,方春阳氏根据所得之手抄本点校、整理了《存存斋医话》未刊稿六十一则,由赵氏的再传弟子徐荣斋作序,连载在《浙江中医药杂志》上。近笔者在1935~1936年《绍兴新闻日报》“医药与社会”专栏上,见到了由赵之曾孙赵能谷点校之《存存斋医话稿卷三》六十则,该稿与方氏之所辑本两相比较,颇为吻合,许多段落一字不爽。赵能谷在《序言》中说:“兹从书箧中检得先大父定庵公手钞正续稿三本,不特初至五卷俱备,且于初二卷校正版伪,间加注附,如二卷第二十一则乌程汪谢城先生略历等,殆当时拟总刊正续集而未果者。”该稿由赵之后代所抄,其真伪自明。

    黄寿衮,字补臣,号小冲,初名中理,字子通,绍兴县端门镇人。黄寿衮为清乙未(1895年)进士。戊戍(1898年)补应殿试,改翰林院庶吉士。癸卯(1903年)散馆授检讨,丙午(1906年)上书清立宪,是年援保送知府分发河南,历主抚署文案,旋司榷于陕州。辛亥(1911年)武昌事赵,遂迁归故里,专事著述。黄氏一生著作甚丰,有《方志通义》、《国际公法通纂》、《外交阐微》、《法律学研究删要》、《皇朝大事纪年》等二十余种。黄氏旁通医理,著有《梦南雷斋医话》、《温病三焦方略》二种,均未刊行。据笔者所见《梦南雷斋医话》手抄本大小为13.5×19.5cm,纸质为元书纸,共64页,全书用毛笔行楷书写,封面印有“梦南雷”朱文印一枚,由此猜测该书为黄氏手迹。该书分上下二卷,上卷91则,下卷69则,书末附有养生随笔56则。书中涉及内容较广,有载录前人经验的,也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及临证心得,其中以温病、杂病为重点。因其为未刊稿,故流传不广。笔者在1994年第2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对该书内容有所介绍。

    张鲁峰,字景焘,清·绍兴会稽人。出生于经术世家,其高曾均系名宦乡贤。张氏幼即有孝子、神童之誉。家有晚翠楼,藏书万卷,为张氏谈经之室,凡经史外,笙簧六律、河渠兵政、医方术数,无不精通。晚年著《香曷塘医话》、《鲁峰医谈》各一卷,立论平正,推勘颇精,为世人所推崇。初,《香曷塘医话》在《绍兴医药学报》上连载,后由曹炳章刊入《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三集中。

    据《中国医学史》载,我国历代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们借鉴与效法。兹举例简介如下。

    钻研技术 精益求精

    明代名医徐春圃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不浅)。”纵观我国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的。他们毕生勤勤恳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终于取得了学术上的辉煌成就,羸得了后世的无限景仰。例如东汉张仲景,年轻时曾从张伯祖学医,由于他勤奋好学,医术“精于伯祖”。他生当战乱频繁、疾疫流行的东汉末年,生灵涂炭,死亡载道,他的家族两百多人,不到10年,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他目睹这种惨状,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心研究古典医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提高,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创立“辨证论治”的纲领,成为中国医籍的经典,他被后人尊之为“医圣”。又如唐代孙思邈,幼时多病,从少年时便酷爱医学,直到白发苍苍垂暮之年,仍然手不释卷。他活了一百多岁,多次拒绝隋唐两代朝庭的聘请,长期在民间行医,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30卷。过了30年之后,年已百岁,不顾年迈,犹恐沧海遗珠,又继续旁搜博采,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30卷,以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成,二书合称《千金方》,是传世不朽的医学巨著,他被后人尊之为“药王”。又如明代李时珍,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博学多材,热爱医学,他曾自我介绍说:“幼多羸疾,……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他以学习为乐,读书犹如吃甘蔗饴糖一样甜,他鉴于历代本草书讹误和缺漏不少,因此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著作。从34岁开始,“岁历30稔,书参800余家,稿凡3易”,终于在60岁时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举世闻名的药学巨著,郭沫若称其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对待病人 认真负责

    医为仁术,济世为怀,病家延请,有求必应,治病救人,认真负责,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医生对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他们如亲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还要急病人所急,有请必往。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遇危重病人,要积极抢救,例如战国时名医扁鹊(秦越人),是一位民间医生,周游列国,一日,路过虢国,遇虢太子突然发病,昏迷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虢君请扁鹊入视,扁鹊通过详细认真的检查,对虢君说:“若太子者,所谓‘尸蹶’者也,太子未死也。”乃使他的学生外施针灸、砭石,内服汤药,经过抢救,终于转危为安。中医治病,重视整体,强调辨证,医生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立“与门人定议病式”,充分体现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的庸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心存济世 不图酬报

    扶贫济困,施医赠药,也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例如三国时名医董奉,籍福建,侨居庐山,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他为人治病,不收诊金,凡重病患者,治愈后,在其房前屋后种植杏树5株,轻病者种1株,作为酬谢。数年之后,种杏10余万株,郁然成林。杏熟易谷,用以救济贫苦病人。后世“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传为医林佳话。又如唐代名医沈应善,江西新建人,精医术,有仁心,遇有疫疾流行时,则购储药物,在其宅旁构筑一舍,收留病人,医药费和伙食费一概不收。对待病人,来者不拒,“既来之,则安之”,因命其舍为“来安堂”。又如清代名医张明征,江西婺源人,曾供职太医院,后回籍开业,曾在途中遇一贫苦无告者患痢甚剧,视之恻然,令仆负至其家,服药调治,月余痊愈,仍给资遣其回家,临走时亦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人称颂其“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若骨肉”。

    医术是仁术,学医的目的是为治病救人,而不是为发财致富。李东垣晚年收罗天益为徒,第一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他:“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即问你来学医,目的是为赚钱图利,还是为传道济世?天益答道“亦传道耳”,是为了传道济世。当即收他为徒,后来罗亦为名医。可见我国古代名医对学生的学医动机,道德品质,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尊敬老师 虚心求教

    我国历代名医,多数人出身于“师传”,如扁鹊拜长桑君为师,仓公(淳于意)拜公乘阳庆为师,张仲景拜张伯祖为师等等,他们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终于“尽得其传”,甚至成就超过了他们的老师。金代李东垣,家赀富有,热爱医药,闻张元素有医名,乃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得其传,后来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元代朱丹溪,慕武林(杭州)罗知悌擅长医学,往返十余次,“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使罗氏深受感动,遂将全部医术传授给他,后来他也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清代叶天士,虚心好学,闻某人擅长治某病,即前往拜访求教,先后共拜访名师17位,他能汲取各家之长,后来成为名家,尤其对温病学贡献最大,是清代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以上事例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 杨卓寅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4:08:40 | 只看该作者

闲览札记

闲览札记(36)
明医箴
        --------摘自《古今医鉴》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
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辩温凉,脉分表里。
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证投剂。
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衒虚名,惟期博济。
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
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8:52 , Processed in 0.07777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