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近期国家一类学分(5分)考试资料,晋职称的请进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 抗体在SLE中特异性最高,但敏感度稍低,在SLE患者中约70%阳性。缓解期抗体滴度下降以至转阴,滴度与疾病活动相平行。定期检测是监测活动、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一项重要指标。
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SLE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亦有所增加,因为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都有许多新的进展。
一、病因病机研究
尚不十分清楚,但目前认为下列因素在病因学及发病的机制上有着明显作用。
(一)遗传因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已有许多证据提示遗传因素在红斑狼疮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位点研究,也提示SLE的遗传因素。国外文献报道,在白种人SLE患者中HLA-B8出现频率较高,可达33%-46%,BM-15的出现频率为40%。国内报道,SLE患者中基因频率升高的有HLA-DRB1*15 、HLA-DRB1*16。
(二)感染与物理因素
主要是病毒感染,可诱发本病或致病情加剧。紫外线可使表皮细胞的DNA抗原发生改变,激发机体产生抗DNA抗体,使病情恶化。寒冷、过劳、精神创伤、外伤等都可使病情加重。
(三)药物因素
一类是诱发症状的药物,如磺胺、青霉素、保泰松、口服避孕药等,这类药物通过变态反应作用,激发潜在的SLE使其发病和使SLE的病情加重,但发病率较低。另一类药物是具有产生SLE强有力的致病作用的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等为代表的药物,可致药物性红斑狼疮综合征。
(四)内分泌因素
本病好发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女:男=10:1,因此推测与雌激素有关。
(五)免疫学异常
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现在普遍认为免疫调节异常在SLE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其中包括许多免疫细胞功能的异常。SLE的一个特点是有众多的自身抗体表达,这说明B细胞出于高度活跃状态。近年来,遗传易感基因、紫外线、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凋亡异常在SLE的发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总之,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自身免疫病,病因较复杂。遗传素质、免疫学异常、病毒感染、性激素和环境因素等与发病有关。病理机制主要为自身免疫,有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产生各种自身抗体,自身抗原与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反应是导致各脏器病变形成的基础。
二、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
1.关节症状:90%以上病例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常为早期症状之一。有时可见关节红肿,但很少见关节畸形。
2.发热:80%以上病例有发热,以长期不规则低热多见,伴乏力、疲倦、体重下降等。
3.皮肤损害:约有70%以上的患者有皮肤损害,面部蝶形红斑是SLE的特征性皮疹,另外可有光过敏、盘状红斑等;近50%有甲周红斑,或30%有指尖红斑、瘀点;有45%有雷诺氏现象等。
(二)内脏损害
1.肾:肾脏病变在临床上约50-60%,尿中有蛋白、管型、红白血球。如做肾穿进行组织学检查,约有75%狼疮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表现为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是S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
2.心血管: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有时可有动、静脉炎及周围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心率快、胸闷、憋气、胸疼,重者可有心力衰竭。
3.呼吸系统:表现为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肺动脉受侵犯(肺动脉炎),可发生咯血、空洞,常合并小叶性肺炎。
4.精神、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各种精神障碍如躁动、幻觉、猜疑、妄想、强迫观念等。神经系统病变表现为颅压增高、脑膜炎、脑炎、脑血管意外、脊髓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有癫痫、抽搐、昏迷等。颅神经亦可受累,周围神经病变少见。
5.消化系统:病变占40%,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水、便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主要是血管壁病变的结果。
6.血液系统:多数病人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不少患者初期就表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现象和病程的关系表 FPLN局灶增殖型(轻型)
DPLN弥漫增殖型(严重型)
MLN膜型
MesLN系膜型(微小变型)
发病
半数在SLE一年后发病
大部分在SLE一年内发病,1/5为男性,其他类1/10为男性
约半数在SLE一年后发病
发病时可能具有SLE所有特征
临床表现
均有蛋白尿,血尿常见;很少有肾病综合征;偶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无高血压
均有蛋白尿、血尿;1/2以上有肾病综合征,最后全有;多数开始有肾功能不全,偶有严重者;可伴有高血压
发作时几乎全有蛋白尿,半数显微镜血尿;半数有肾病综合征,最后达到4/5;发作时偶有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
有些患者无肾脏疾病临床表现,另一部分有轻度蛋白尿及/或血尿,偶有轻度肾功能不全,无高血压
缓解
约半数蛋白尿减轻,偶尔完全消失
1/4病例有肾病综合征,缓解一年,常可持续缓解
1/3病例肾病综合征缓解,常易复发很少转为DPLN
轻微尿异常,可发生缓解
转型
可转为DPLN亦可转为MLN
可转为MesLN(可伴肾小球硬化),也可转为MLN而缓解
肾病综合征持续时缓解,恶化时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缓解时无进行性肾功能不全
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转为DPLN和MLN并不少见
恶化
不进展至肾功能不全
不缓解者1/2于两年内恶化死亡,常由于SLE加剧、尿毒症、感染而死亡,缓解时不恶化至肾功能不全
除非转型,否则无病情恶化,继发病程由所转病型之进展而定
死亡率
五年死亡率30%
二年死亡率53%,五年死亡率71%
五年死亡率30%
三、实验室检查
(一)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二)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免疫球蛋白增高、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升高,血清总补体及C3、C4均降低,尤以C3显著。
(三)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各种管型、红细胞、白细胞,肾功能检查有尿素氮、肌酐的增高。
(四)免疫学检查
1.抗核抗体(ANA):敏感度高,但特异性不太强,为过筛试验。一般随病情活动而升高,随病情稳定好转而下降,以至转阴。未经治疗过的SLE患者,约90-95%阳性,活动期往往滴度较高,连续观察滴度变化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之一。如果临床稳定又出现高滴度ANA,应警惕病情又有活动。
2.抗dsDNA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 抗体在SLE中特异性最高,但敏感度稍低,在SLE患者中约70%阳性。缓解期抗体滴度下降以至转阴,滴度与疾病活动相平行。定期检测是监测活动、判断预后、指导用药的一项重要指标。
3.抗Sm抗体:阳性率仅20%-25%,是SLE的一种标志抗体,具有特异性,与疾病活动无关。
4.抗RNP抗体:阳性率为35-40%。可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出现,高滴度是诊断MCTD的重要血清依据。
四、诊断标准
附:美国风湿学会及中国风湿病学会SLE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学会(ARA)标准 (1982年修订) 中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1987年修订)
1.面颊部蝶型红斑 1.蝶型红斑或盘形红斑
2.盘状红斑 2.光过敏
3.光过敏 3.口腔鼻腔粘膜溃疡
4.口腔鼻腔、咽部无痛性溃疡 4.非畸形关节炎或多关节炎痛
5.2个或2个以上非畸形关节炎,关节痛 5.胸膜炎或心包炎
6.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6.癫痫或精神症状
7.肾损害,尿蛋白量>0.5g/d,或尿蛋 白(+++)以上,或细胞管型 7.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
8.癫痫或精神症状(排除由药物或代谢紊 乱所致的尿毒症、酮血症或电解质紊乱) 8.白细胞<4×109/L,或血小板 <100×109/L或溶血性贫血
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白细胞<4 ×109/L,淋巴细胞计数<150×109/L, 血小板计数<100×109/L 9.免疫荧光:ANA(+)
10.LE细胞(+)抗dsDNA及抗sm抗体(+) 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10.DNA抗体(+),或LE细胞(+)
11.ANA(+) 11.抗sm抗体(+)
12.C3水平降低
13.LBT (+)或肾活检(+)
以上两项标准各具备四项或四项以上相继或同时出现可诊断为SLE 五、药物治疗进展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抗疟药、皮质类固醇等经典、成熟用药,不在此赘述,仅综括近年新治疗方向中研究的成分。
(一)免疫抑制剂
1.环孢素A(Cyclosporin A, CsA):主要作用于Th1细胞,使IL-2、IFN-γ等细胞因子不能合成。研究发现,CsA治疗后,反应SLE病情活动的指标sIL-2R水平明显下降,SLE患者的免疫紊乱和肾功能损害改善显著。认为CsA与强的松合用长期治疗Ⅳ型狼疮肾炎是有效而安全的。在SLE急性阶段和自身抗体持续高水平时,将CsA作为基础免疫抑制剂加治疗性血浆置换术(TPE)治疗是非常有效的。CsA主要用于大剂量激素或CTX无效的SLE或狼疮肾炎(LN),但因肝肾及其他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
2.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Cellcept, 骁悉): MMF可选择性抑制活化T、B淋巴细胞内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使鸟嘌呤合成受阻,进而抑制了DNA、RNA、蛋白质和糖蛋白的合成;能抑制细胞表面粘附因子合成,抑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限制炎症反应。有人将46例患者分为2组,分别予MMF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结果激素联合MMF控制Ⅳ型LN活动的疗效及逆转肾血管病变的作用强于CTX。有作者用MMF治疗LN 13例(2例为Ⅴ型LN,4例为Ⅲ型,7例为Ⅳ型),所有病例为常规治疗后复发或有明确指征需减少皮质类固醇用量的患者。结果9例血清学改善,8例皮质类固醇用量减少,3例发生感染,1例病情复发。作者认为MMF在狼疮肾炎常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一般认为对常规免疫抑制剂无反应LN患者可选用MMF。MMF治疗的初始剂量1.5g/d,分次口服,维持3个月;维持剂量1.0g/d,分二次口服,维持6-9个月为宜。与CsA、硫唑嘌呤(AZA)等其他免疫抑制剂相比,MMF的肝、肾、骨髓毒性均低,感染机会也少。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与剂量有关,停药后可恢复。
3.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免疫抑制作用为环孢素A (CsA)的10-100倍。它阻止了T细胞核中的核活化因子,从而抑制IL-2、IFN-γ等细胞因子和IL-2受体及转铁蛋白的表达,并抑制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前列腺素D2。用MRL/lpr、NZB×NZW F1(B/W F1)等狼疮鼠模型证实,FK506能延长狼疮鼠的寿命,延缓LN的进程,降低尿蛋白;能降低脾双阴性T淋巴细胞的比例、降低抗DNA抗体的水平;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与IFN-γ联用上述作用增强。目前仅有少数CsA和CTX控制不好的严重SLE患者用FK506治疗,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4.爱若华(arava, leflunomide):系新型异噁唑类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有腹泻、皮疹、暂时性肝酶升高、血细胞下降,但较轻。孕妇、乳妇、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口服活性炭或消胆胺可促其排泄,减少副作用。
(二)其他药物
1.溴隐停(bromocriptine):一些SLE病人存在高泌乳素血症,血浆泌乳素和SLE的活动相关,溴隐停作为泌乳素拮抗剂可能对SLE有效。有作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溴隐停剂量2.5mg/d,随访时间平均12.5月。结果溴隐停治疗组血泌乳素水平比以前有所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也有显著下降,证实溴隐停治疗是有效的。
2.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又名反应停,通常用于抗麻风药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发现此药有抗炎、免疫调节、抗TNF-α等作用。沙利度胺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妊娠妇女绝对禁忌。有人用沙利度胺治疗23例经抗疟药等治疗无效,以皮损为主要表现的LE患者,剂量100mg/d,用药时间均在1月以上,结果在用药8周内91%的患者皮损完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还有作者用沙利度胺治疗了18例经抗疟药、防晒药及强的松等治疗无效的SLE患者,沙利度胺剂量25-100mg/d,用药时间6-21个月(平均8.5月),结果强的松的平均用量由38.3 mg/d减为9.7mg/d,72%的患者皮损全部消退,28%的患者皮损部分消退。可见,沙利度胺对SLE难治性皮肤损害有良好疗效。副作用有困倦、便秘、暂时性少尿、皮肤感觉异常等,停药后都很快消失。
3.他莫昔芬(tamoxifen, TAM):SLE的发病与雌激素有关,因此雌激素拮抗剂TAM对SLE的治疗作用已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TAM 能明显减少狼疮模型鼠自身抗体的产生,能改善白细胞记数、血小板记数、蛋白尿及肾脏中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能延长狼疮模型鼠的寿命。TAM用于SLE临床的病例还很少。需进行严密临床试验判定TAM的确切疗效。
4.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DHEA是一种天然弱效雄激素,SLE患者体内 DHEA及其他类型雄激素水平均较低。用于治疗SLE,医师总体评价均有改善;睾酮水平增加,强的松用量减少,复发次数减少;不良反应有痤疮、多毛、体重增加、皮疹、情绪变化和月经失调。未发现威胁生命及严重安全事件发生。
总之,近年来在SLE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进展。随着对SLE病因病机的进一步阐明,开发疗效高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1.通过本文内容思考SLE应注意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2.SLE好发于育龄女性,因此常常要考虑其妊娠问题,请结合临床谈谈对于妊娠期妇女如何合理用药治疗? 参考文献
张志礼, 张芃,王萍.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61. 张乃峥. 临床风湿病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88. 朱学骏.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注:参考文献中期刊部分从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