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水中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4-10 21:14:18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我也在治一食道癌患者,开始即食即吐,食道疼痛厉害,后经中药治疗,渐渐好转,现在吃什么都不会吐了,也没有痛感了,每用半夏50克先煮60分钟,赭石20克旋复花15克山甲15克为主药,临症加减,效果还算不错,并请各位老先生指点津微,药量会不会过了点?
52
发表于 2007-4-10 21:21:34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有没有老先生顶一顶,希望大家发表高见,把这个内容讨论下去呀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有朋友加我的QQ号,让我把这病号的先期治疗发出来,并问我是否保密,看来这朋友也是心地仁慈,想必是佛家弟子,不好意思,这些日子忙病号的事,前两天刚从病人家属那里要了我从前开给他的方子,我给他开了几十张方子,都记不清了。问过他后发在这里,请各位老师指点。
刚开始在他全身疼痛不知饿时,给他外用了荞麦面和盐卤(加热后),并每天喝盐卤做的豆浆,他知饿后的第四天,给他用了下面的药方:威灵仙30,蚤休20,枳实15,生半夏15,乌梅15,山豆根12,砂仁6克,大黄9克,甘草9.
我并非医学出身,初学中医给人治病太力不从心,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是有病号闻讯来求诊,这些日子忙得发晕却推辞不掉,唉,哪位高人帮帮忙接诊一下?
54
发表于 2007-4-13 22:17:2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他在山这头 我在山那头 相隔数千里远 怎么诊治啊
你的方子有个错误 想不想知道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3 22:29:09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7/04/13 10:17pm 发表的内容:
他在山这头 我在山那头 相隔数千里远 怎么诊治啊
你的方子有个错误 想不想知道
当然想了,版主快说啊
56
发表于 2007-4-15 16:25:14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我说两句.病人这时候是邪盛正虚.这时候的痰是正气无力运转,寒湿直接入太阴脾,造成的,这时候要扶脾阳才能化湿,如果用驱痰药,效果不会好.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攻下以及驱痰都是耗元气的药,体内已经没多少元气了,在用就直接被寒湿凝住了,无法发挥药效.所以当务之急是回阳.这就牵扯到病人体内邪盛,回的阳很容易转化成热毒.所以呀,呵呵,这就牵扯到病人本身的元气含量的关系了.为什么老大夫对化疗的人常不给治理,就是这个原因.连阳都不能回的病人基本无希望了.元气耗尽就完了.病人提内的火毒本质就是元气呀,把火毒清完,病人也完了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19:16:10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发现几例病人胡乱吃草治好癌症的病案,其中有几例是已经转移的了,当年给我父亲治病时也曾取效此法,结果五十多天肿瘤就没了,这是为什么 呢?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7 20:16:23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下面引用由薄涛2007/04/13 10:17pm 发表的内容:
他在山这头 我在山那头 相隔数千里远 怎么诊治啊
你的方子有个错误 想不想知道
版主卖了个关子就……,能明示一下吗?
59
发表于 2007-4-17 22:23:06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食道癌古称噎膈 为四大死症之一
咱们讨论的是食道癌到了后期 的病情
古人在这里也相对有不少经验
我引《景岳全书》的一段话: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饮食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为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捷径,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一,噎膈,反胃二证,丹溪谓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若乎似矣,然而实有不同也。盖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食入反出者,以阳虚不能化也,可补可温,其治犹易;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也,或开或助,治有两难,此其轻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膈者,不能食。故噎隔之病,病于胸臆上焦;而反胃之病,则病于中下二焦,此其见证之有不同也。所以反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此其证候既有不同,故诊治亦当分类也。
一,噎膈证,多有便结不通者,<内经>曰:三阳结,谓之隔。张子和曰: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後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此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愚按此说,则大不为然,夫结之为义,<内经>原非言热,如本篇曰: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又<举痛论>曰:思则气结,是岂以结为热耶?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此自阴阳之至理,故凡霜凝冰结,惟寒冽有之,而热则无也,此天道之显然可见者。人身阴阳之理,无非是耳,惟人不能知,所以多误也。矧<内经>之言三阳结者,乃止言小肠,膀胱,全与大肠无涉。盖三阳者,太阳也,手太阳小肠也,足太阳膀胱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火不化则阳气不行,而传导失职;水不化则阴气不行,而清浊不分,此皆致结之由也。子和不察,而遂以三阳之结,尽言为热,以至後世悉传为火,岂理也哉!然人之病结者,本非一端:盖气能结,血亦能结;阳能结,阴亦能结。余非曰结必皆寒而全无热也,但阴结阳结,证自不同,有不可不辨耳。夫阳结者,热结也,因火盛烁阴,所以乾结,此惟表邪传 ,及阳明实热者乃有之。然热结者,必有烦渴发热等证,洪大滑实等脉,最易辨也。若下有结闭而上无热证,此阴结耳。安得谓之热耶?盖阴结者,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此惟内伤血气,败及真阴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属是也。夫噎膈之证,人皆知为内伤也,内伤至此,其脏气之健否为何如?而犹云为热,岂必使元阳尽去,而别有生生之道乎?噫!此余之所不解也,不得不辨。
一,噎膈证,古人多认为寒,自刘河间治膈气噎食,用承气三汤,张子和以三阳之结尽论为热,且云人之溢食,初未遽然也,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或冒风欲吐,医者不察本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属,设如伤酒伤食,正可攻逐,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食必上潮,医氏犹云胃寒不纳,燔 灼艾,三阳转结,岁月弭深,遂成噎膈。余味此言,不能无惑。盖噎膈由于枯槁,本非实热之证,承气三汤尚可用乎?此河间之见有弗确也。矧酒肉过多者,未必遂成噎膈,而噎膈之病,又岂皆素热之人乎?此子和之见,有未然也。自後丹溪遂承二子之说,而大辟局方之非,谓气之初病,或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肝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噫腐气,或吞酸,或嘈杂,或膨满,不求原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贴时暂得快,以为神方,厚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复作。医者不察,犹执为冷,翻思前药,随手得快, 俟久服,可以温脾壮胃,消积行气,以冀一旦豁然。不思胃为水谷之海,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能运,今反得香热之偏助,劫之而愈,复作复劫,延绵至久,而成噎膈,展转深痼,良可哀悯。此丹溪之说也,使後人见之,无不以为至论。即余初年,亦未尝不加钦服,而今则日见其非矣。何也?试观所叙病原,其有然者,有不然者,顾难缕指而辨也,第以此证而力指为热,能无谬乎?且既云燥热之剂,随手得快,则固非无效也。夫燥热已能奏效,岂真火证而燥热能效乎?盖脾土恶湿,故燥之可也;火能生土,故热之亦可也。温燥扶阳,此自脾家正治,而必欲非之,以致後人之疑似属矫矣。若谓厚味七情,仍前不节,以致愈而复作,此谁之咎也?而亦可归之药误乎?又如脾胃清和,能受能运之说,此实至理,谁不云然?第余之所谓清和者,则与丹溪不同,抑又何也?盖丹溪所言者,惟恐火之盛;余之所言者,惟恐阳之衰,异同若此,人将焉信?请以天人之理证之何如。夫天人之所同赖者,惟此阳气而已,故经曰: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由此言之,则六合清和,止此太阳为之用。故阳气胜,则温暖光明,而万类咸享,非清和乎?阴气胜则风霾晦暝,而升沉闭塞,非不清和乎?且春夏万物之盛,非阳盛之化乎?秋冬万物之衰,非阳衰之兆乎?人之所赖以生者,亦惟此耳。故人于饮食,朝入口而午化尽,午入胃而暮化尽,此其中焦之热,亦何异大烹之鼎,必如是者,才是清和。是即平人之常,乃正所为胃气也。使朝食而午不饥,午食而晚不饥,饮食化迟,便是阳亏之候,而矧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医且犹云有火,岂必并此化源尽行扑灭而後可,亦堪嗟矣!夫天下之理,本无二三,而或是或非,何多朱紫?余每欲言,未尝不知自反,第于最疑处,则不得不呈其丑,又安得轩歧再起,以为我一正哉?
60
发表于 2007-4-17 22:25:02 | 只看该作者

[求助]请各位老师看看这治全身扩散的方子如何?

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矣。然泰交之道,天居地下,故必三阳出土,而後万物由之,可见脾土之母,由下而升,褚侍中曰:外病疗内,上病救下,辨病脏之虚实,通病脏之子母。斯言得矣?不可忽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2-22 21:46 , Processed in 0.04831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