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发言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9-6-11 18:53:3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所谓调气,即气虚者使之强,气滞者使之行,下陷者举之。上逆者降之、平之,外脱者固之,内闭者开之。具体地说,调气治则包括:益气补气,理气破气,益气举陷,补肾纳气,补气固脱,降气平逆,宣肃调和,行气开闭等治法。由于气病无处不在,故调理气机治则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对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应将其纳入中医治则范畴,深入研究。
==========学习了。论述精辟!敬佩!!!
52
发表于 2009-6-11 18:56: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过奖了,谢谢中医药最伟大。
53
发表于 2009-6-11 22:34: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6/11 05:56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自然奥妙、中西医融合观、中医药最伟大参与。为了中医药发展,各尽所能,百家争鸣,正是中医药论坛的初衷和宗旨。各位在中医药战线均有建树,佩服。
先生能展示己之长难能可贵,治疗肝病本人虽然有密方,但无资格,还没有临床经验,治疗胃病虽然有密方,但采药困难,也没有临床经验,如有缘分的话找机会向先生学习;但本人也有所长,在治疗许多痹症还没把有资格的医生放在眼上;所以说,人各有能,互助增能......
54
发表于 2009-6-12 18:17: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如有缘分的话找机会向先生学习;但本人也有所长,在治疗许多痹症还没把有资格的医生放在眼上;所以说,人各有能,互助增能......
自然先生过谦,痹证乃中医顽症,先生能有奇效,实病人之福分,向先生学习。
55
发表于 2009-6-12 18:51: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下面引用由铁骨铮铮20022009/06/12 06:17pm 发表的内容:
如有缘分的话找机会向先生学习;但本人也有所长,在治疗许多痹症还没把有资格的医生放在眼上;所以说,人各有能,互助增能......
自然先生过谦,痹证乃中医顽症,先生能有奇效,实病人之福分,向先生学习。
痹证及凝难病只不过是人的认识问题,先贤提出痹证只不过是先贤们未找到安全高效的方法药物治疗所谓的痹证,象当今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运动型损伤,什么增生突出积液骨裂粘连等病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便能治愈的病,只不过是称常见病,但手术过的病人无论治疗时间运用药物都要翻番,还达不到健康态;师古不泥古,关键是运用天之规,地之性,人之能,物之用,和谐天地人物;人贵在所长,长短结合,互助增能,集自然为思,助能为用,展现为民.
肝病属凝难病,我相信在先生面前只不过是常见病;只要国家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怎会存在看病难看病贵......
56
发表于 2009-6-12 19:21:2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肝病属凝难病,我相信在先生面前只不过是常见病;只要国家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怎会存在看病难看病贵......自然奥妙先生所言极是,没有能寻得有效方药,虽属常见病治疗起来也困难。
57
发表于 2009-6-12 19:26: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浅谈中医口感辨证
    病人口感是体内病理变化的客观反应,不同的病症可以出现同一口感。因此,临床诊病时必须将口感同病人舌象、喜恶及其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帮助诊断减少失误。基于这种认识,在前人问口内容的基础上,参与己见,对临床常见口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问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口感是指患者对味觉的自我感觉,又包括口味和润燥情况。病人口感变化是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机能失和、气血阴阳失衡的客观反映,故临床上中医通过询问病人口感就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诊断信息。但是,由于临床上不同病症往往可以表现为同一口感,这就需要我们在诊病中结合病人的舌质、舌苔、喜恶及其临床症状进行辨析,才不致有误。现行《中医诊断学》问口内容仍欠完备,亟待充实。故临证之余,偷闲笔端,在前人问口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问口辨证经验,予以阐述,冀能拾遗补缺,弘扬祖国医学,使中医问口诊病内容日臻完善。
1.口粘腻:多见于风寒感冒化热或挟热证,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痰浊证及湿热证患者。在中医临证中,一直误把口粘腻当作湿热内蕴的特有表现。其实,口粘腻并非湿热证独有。病人有风寒感冒外证,伴口粘腻为风寒感冒化热或挟热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伴口渴,口粘腻又为风热感冒。暑热感冒伴有身热少汗,微恶风寒,体痛,胸闷泛恶症状。痰浊阻肺,口粘腻当伴有咳喘胸满,痰多色白而粘,呕恶纳呆等症。湿热证必伴有舌红苔黄腻,口渴饮水不多,呕恶、胸闷、腹胀便溏等。
2.口甘:病人自觉口中甜腻,伴舌苔白滑为湿困脾胃;口甜粘腻伴有舌红苔黄腻又为脾胃湿热。
3.口淡:口淡无味伴食欲不振为脾胃气虚表现;口淡不渴多为虚寒证候。
4.口木:指病人自觉口木,食不知味。常见于感冒患者和脾胃虚弱之人。感冒之口木由外邪入侵,邪伤胃气所致,只须按感冒论治,邪去口木自除;脾胃虚弱者之口木,表现为平时胃纳就差,就诊时又无外感症状,以食欲不振为主症。治宜健脾益胃法。
5.口酸: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又为饮食积滞证。
6.口苦:多为肝胆、心经热盛表现或胃热炽盛。
7.口咸:多为肾病或寒证。
8.口渴:病人口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口渴喜热饮为阳虚寒胜。口渴饮水不多伴头痛发热,微恶风寒为风热感冒。口渴饮水不多伴有舌红苔黄腻,胸闷,腹胀为湿热内蕴。口渴饮水不多伴身热夜甚,舌红降又为温病热入营分。
9.口干:指病人口中干燥不欲饮水,常见于湿盛停饮、阴虚及血淤病人。风热感冒病人也可出现口干。湿盛停饮之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必与舌苔白腻并见。阴虚病人口干不欲饮则伴有舌红少苔,潮热盗汗,口干夜甚。血淤证口干不欲饮或口干漱水不欲咽必伴有舌紫黯或有瘀斑。风热感冒病人口中干燥少津,常伴有头痛咽痛,发热,微恶风寒。
    口味变化对疾病诊断有一定帮助为现代科学证实。现代研究发现:(1)口甜:为消化功能紊乱,唾液中淀粉酶含量过多。多见于糖尿病,胃炎。(2)口苦:多与胆汁排泄异常,舌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多见于黄疸、肝炎、胆囊炎、胃炎、癌症等。(3)口咸:多见于慢性肾炎、肾功能损害者,也可以见于慢性咽炎或口腔溃疡。(4)口酸:常见于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有些胃肠道异常病人的胃酸分泌过多,也有口酸之感。
58
发表于 2009-6-13 07:13: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中医要讲现代的话
              ——另眼解读中医现代化
    拜读曹东义教授“‘科学发展中医’的提法值得重视”,受益良多,窃以为,曹教授认识与陈竺部长:“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贴切。”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陈竺部长在“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一文中说“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要了解它,学习它。”,“我们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战略高度客观评价了中医的历史贡献,阐明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确认了中医学的科学地位,强调了中西医之间要优势互补,为中医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和中医发展研究,认为陈部长文中提到的中国古代故事非常有趣,对于我们认识中医,发展中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孔夫子作为大教育家和圣人,知识渊博,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以致无言以对。按理说,两个都有道理。一个的理由是“眼见为实”,物体近大远小,难道有谁还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吗?这次却错了,因为太阳光在照射(射斜)过程中,由于水蒸气和光的折射作用,太阳虽然离我们远,看到的却比中午大;而另一个小孩,主要从“感觉”上判断,他的判断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因此也就无法说明原因,难怪连学识渊博的孔圣人都无法回答。其实两个小孩在认知上均使用了中医常用的取象比类思维方法,这次却一错一对,说明取象比类方法中往往同时包涵着真理和谬误。但是这个问题现在早就已经得到解决,因为能够拿出确切的数据证明中午太阳离地球近。中医学也存在类似情况,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古人也试图打开人体“黑箱”,《内径》中就有对人体行粗略解剖记载,但是在当时科学和技术条件下,用解剖的方法从微观探讨人体细微结构可能行不通,因此没有“自上而下”走下去,而是认为“有诸内必行于诸外”,采用取类比象、天人合一等方法,从宏观整体和“模糊”上采用司外揣内,思辨等方法去认识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去验证其疗效。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在认识方法上是采用阴阳五行,整体观,四诊合参以及辨证施治、“三因”制宜等方法,在诊治疾病中重视个体动态的时空观。中医学不但重视望诊,通过望诊,观察病人的外在表象,同时也注意病人的主观感受,通问诊了解病情变化情况,高度重视切脉,通过切脉了解病人体内信息。四诊合参,结合医生自身的感觉和经验诊治疾病。因为中医深知视觉有时也靠不住,就像小孩看到太阳大就认为离地球近一样。比如中医通过“四诊合参”,在辨别疾病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性质方面,相当全面和精细,它既“全方位”观察询问,又注意病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在临床上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在治疗上常能收到满意疗效。反过来说,由于中医诊病主要靠司外揣内,异病同治等,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始终停留在宏观的“模糊”性层次,难以深入到微观领域,因为有时候眼见和感受也是靠不住的。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对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有一定帮助,但是也很有限。因为中西医是不同的医学体系,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很难找到切合点。由于中医急于推进现代化进程和创新理论、技术,千方百计想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来证明自己的科学性,结果适得其反,本末倒置,反而丢掉了传统,迷失了自我,成为没有传承的“创新”。用现在中医界通行的说法是,中医的疗效要靠“小白鼠点头”,几乎近似荒唐现状。陈竺部长指出:“传统中药大多采用含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化合物的多味药材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这样的复杂药物体系给现代药理评价带来极大地挑战,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发展中医贵在传承,要传承中医,重点是反复研习中医经典著作,培养中医思维。诚如曹东义先生“在大科学背景里考量中医”所说:“中医学重视经典著作,是因为经典著作已经把中医学的学术规范建立起来,且自成系统,能够应对一切复杂局面、复杂病情变化,是集理论、技术、经验于一体,反复验证了几千年的成熟医学。”所以,中医发展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着眼点,应该在传承上下功夫,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独立发展。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不愿意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不肯躬身临床实践,在没有继承中医理论精髓,掌握中医诊病思维情况下,就去搞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千方百计用现代医学证明自己的科学性,想通过实验方法,让“小白鼠点头”,去证明中医疗效。笔者的意见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尚不具备验证中医理论和疗效的情况下,要顺其自然,不能“揠苗助长”。就像认为中午太阳离地球近的小孩,凭自己对温度的感觉得出的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在当时情况下,他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中午太阳距地球近。所以说,我们的时间、精力千万不能花在证明中医科学、正确上面,而是应该加快制定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如曹东义先生在“‘特色眼镜’与‘科学眼镜’”一文中对中医湿病和西医的检查技术比较所说:“尽管如此,这些广泛存在的湿病,都是戴着中医的‘特色眼镜’发现的,一旦患者到了西医那里,他们用‘科学眼镜’一看,用先进的仪器一查,都成了‘未见异常’。”
陈竺部长认为要诠释和光大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同时指出:“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贴切。”具笔者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要做好中医发展工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病人相信“眼见为实”,因病前来就诊,往往主动提出要作检查,可以通过检查仪器发现其体内有无“器质性改变”。比如我在临床上发现有很多乙肝病患者,都有右胁疼痛表现,病人要求作B超检查,可是检查报告提示肝胆未见异常,我用舒肝理气通络法治疗效果较好。2、病人相信检查指标,我们就要研究怎样通过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把病人的异常指标降下来,让病人满意。3、病人相信自我感觉,有临床症状,但用现代检测技术检查后无异常发现,辨证使用中医中药改善或消除患者的自觉症状,让病人信服中医。4、有的病人按常规中医辩证治疗无效,就应该考虑到他的病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一定是微观方面有什么病变,比如肿瘤之类或其它,应该使用现代检查技术,帮助进一步确诊,以便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才不至于延误病情。我想以上这些都是古代中医没有遇到和使用过的思维及处置方法,也应该算是在走向中医现代化吧!用陈部长的话说,即是,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比喻很贴切。不知我以上讲的是不是现代的话?
59
发表于 2009-6-13 07:27:4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看了这么多期,先生实实在在是在进行学术交流,我不想说怡阅之词,只顶一下。
60
发表于 2009-6-13 07:33:06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期——铁骨铮铮2002

   谢谢川兄赏识,学弟才疏学浅,实在汗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5 16:35 , Processed in 0.06250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