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仁海中西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复制链接]
561
发表于 2009-9-23 12:36:26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

这确实不是主流,也不是支流,应该是祖流,元气层面,或曰先天之气.您们现在的用药方法,还碰不到那个层面.
56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2:39:15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大实话2009/09/23 00:18pm 发表的内容:
在同是国人血脉的情分上,俺在告诉告诉你,祖宗留下的那点东西,莫说你今生不能长寿,惟恐从你娘那落草开始,甭说学,就连一篇篇的翻,翻到死也沒翻全
哈哈,那你就不用自己动脑子,永远地趟在古人的怀里崇古吧。
563
发表于 2009-9-23 13:06:24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以其快利刚明,变化融液,故曰金;曾经煅炼,圆成具足,万劫不坏,故名丹。体若虚空,表里莹彻,一毫不挂,一尘不染。辉辉晃晃,照应无方。故师祖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滚出赴仙坛。”
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祸福之源,本自一心,积之方成。可不慎之?
564
发表于 2009-9-23 13:13:17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仁海中西医2009/09/18 11:01pm 发表的内容:
——诊疗疾病,有时要舍脉从证,有时却要舍证从脉。“从”的是表现出疾病的本质者。
仁海中西医先生:
似乎可以说中医临床资格较深,有熟练的经验,忽而舍脉从证,忽而舍证从脉,显得驾轻就熟;却不知是一种凌乱表述?其实这在中医界是一种普遍现象,也使得后学如坠云里雾里;
[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弦而数,初经用甘露醇等,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即加重,随改用中药治之。处方:天麻  黄芩  怀牛膝  龙骨  牡蛎  白芍  甘草半夏  槟榔  丹皮  生地黄  泽泻  猪苓  瓜蒌仁  麦冬  桂枝  石膏  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三剂后即觉症状减轻,20余剂诸症大减,加减服用近100剂诸症全消,血压恢复至140/90mmHg ,]

[先生现在开学授徒,若真有一天学徒遇着"脉沉~…脉。而用石膏?先生
得准备好大青包袱,承包后果。呵呵]
大学者们以熟读经典为装点门面,而细心领会的人似乎不多,王叔和在《脉经》的警言,无人注意,
论坛上包括出版专著论脉的先生们,也未曾区分沉与伏的意义?

《脉经》:以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
根据个人的体会,沉主肾脉,肾主水,所以沉脉表示阳虚少气;而伏脉表示火盛少气,与夏天称之大伏的“伏”有着相仿的意义。
因此个人看法:仁海中西医先生所表述的“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弦而数”,实际应该是“脉伏细弦而数”。
沉与伏有本质的区别,有其他兼症可以辨别。
若是火盛(与热有区别)而用 “黄芩 龙骨  牡蛎  丹皮  生地黄  泽泻  猪苓  瓜蒌仁  麦冬    石膏  ”就是极其合乎道理。
临床资深中医们若能够根据经验,逐步纠正过去教材之中的表述失误,确实很有必要;
若拘泥于错误表述而齐根斩,踢除五行理论,极其不妥。
56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4:44:26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这个贴子最后由仁海中西医在 2009/09/23 02:4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9/23 01:13pm 发表的内容:
仁海中西医先生:XJ
似乎可以说中医临床资格较深,有熟练的经验,忽而舍脉从证,忽而舍证从脉,显得驾轻就熟;却不知是一种凌乱表述?其实这在中医界是一种普遍现象,也使得后学如坠云里雾里;
[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弦而数,初经用甘露醇等,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即加重,随改用中药治之。处方:天麻  黄芩  怀牛膝  龙骨  牡蛎  白芍  甘草半夏  槟榔  丹皮  生地黄  泽泻  猪苓  瓜蒌仁  麦冬  桂枝  石膏  水煎服。日一剂,分二次服。三剂后即觉症状减轻,20余剂诸症大减,加减服用近100剂诸症全消,血压恢复至140/90mmHg ,]
[先生现在开学授徒,若真有一天学徒遇着"脉沉~…脉。而用石膏?
得准备好大青包袱,承包后果。呵呵]12)<>Y
大学者们以熟读经典为装点门面,而细心领会的人似乎不多,王叔和在《脉经》的警言,无人注意
论坛上包括出版专著论脉的先生们,也未曾区分沉与伏的意义?[
《脉经》:以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F0yh
根据个人的体会,沉主肾脉,肾主水,所以沉脉表示阳虚少气;而伏脉表示火盛少气,与夏天称之大伏的“伏”有着相仿的意义。"7

因此个人看法:仁海中西医先生所表述的“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弦而数”,实际应该是“脉伏细弦而数”。
沉与伏有本质的区别,有其他兼症可以辨别。:
若是火盛(与热有区别)而用 “黄芩 龙骨  牡蛎  丹皮  生地黄  泽泻  猪苓  瓜蒌仁  麦冬    石膏  ”就是极其合乎道理。6
临床资深中医们若能够根据经验,逐步纠正过去教材之中的表述失误,确实很有必要;h!M+
若拘泥于错误表述而齐根斩,踢除五行理论,极其不妥。^mG
先生蛮执着的哟。
“舌红苔黄腻,脉沉细弦而数,”
——舌红苔黄腻、脉数,圴为热盛之象;脉沉者,体胖之人肉厚压迫血管,使血管变细所致;脉弦即脉搏按之不柔和之谓,实因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血管痉挛而成。脉搏细而不柔和谓之“弦”,脉搏粗而不柔和谓之“紧”。脉沉,一般为阳虚阴盛、或气血虚少者等见之,在此则是体肥之故,因此,应当舍这个沉脉所经常表现的“阳虚阴盛、或气血虚少”等情况,而以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所表现出来的实热证施治之。
沉与伏脉的区别:轻按无、重按有谓之沉;轻按无力、重按有力亦谓之沉;
                伏脉隐伏,重手推筋按骨始得。伏脉多见于邪闭、厥证、剧痛。因邪气闭塞,脉气不得宣通所致。沉、伏二脉的脉位均较深,但沉脉较伏脉显露,重按便得,而伏脉则须用重力,推筋着骨始得。

-=-=-=-=- 以下内容由 仁海中西医2009年09月23日 04:10pm 时添加 -=-=-=-=-
“临床资深中医们若能够根据经验,逐步纠正过去教材之中的表述失误,确实很有必要;
若拘泥于错误表述而齐根斩,踢除五行理论,极其不妥。”
——对中医现状,如果用中医方法治疗的话,那么就要标本兼治。

566
发表于 2009-9-23 15:33:35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谢了!
有机会跟先生学中医临床,先生一定很有耐心。
56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6:16:54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9/23 03:33pm 发表的内容:
谢了!
有机会跟先生学中医临床,先生一定很有耐心。
对别人我可没有耐心,对先生则不然。首先先生是正直人士,其次是善于钻研的志士,最后,我还跟您学到了很高深的理论,无以为报来着。
568
发表于 2009-9-23 16:59:48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说中医临床资格较深,有熟练的经验”此可谓之是“奉承语”!那要看照谁比?我不大会用“阿谀词”,从先生的谈吐上看,是个“半真存假”,论洋不精,论中不通里的“楞汉”。
就拿“舌红苔黄腻、脉数,圴为热盛之象;脉沉者,体胖之人肉厚压迫血管,使血管变细所致;脉弦即脉搏按之不柔和之谓,实因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血管痉挛而成。脉搏细而不柔和谓之“弦”,脉搏粗而不柔和谓之“紧”。”
这正是“二乙子”里的“不伦不类”,说实词是“忽悠”,要在带点情感去形容,那又是自以为是,尾巴翘到天上去的“假大空”!可想而知楼主就凭这点“狂悖”就要砍掉“五行学说”,那未免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实话实说,楼主也惟恐是让“名利”二字,是让“独占鳌头”给逼的有点“着魔”。他自个先是极力反对院校里的“师传”,随后又不知打那掏喚来了,“舌红苔黄腻、脉数,圴为热盛之象”?殊不知中焦脾土受湿邪所困,阳明燥金乘肝木之升发,熏蒸舌本生黄苔,此腻正碍营卫从行,舌红为证。它那里来的热盛(体非燔炭,是楼主提供的)。依此证明说,楼主的临床资深,实是封建遗腐里的“虚伪套话”。俺要弃的正是这“假么假是”里的假劲……
还有那“脉沉者,体胖之人肉厚压迫血管,使血管变细所致;”更是一派混侃。请问体瘦之人,难道就沒有那“沉脉”么?!此说之谬,正是对“五行”无知之见且生就谬种流传。其意图并不完全是要“贻误后人”,是借其自己臆性里的“歇斯底里”对中医、对自家祖宗神传文化,动“阉刀”。
殊不知人有“阴阳五行”,五行之中各有其“金木水火土”之人……
非独一,体胖,更不存在“肉厚压迫血管,使血管变细所致;”似此等狂悖的在“显大气”里发“洋溅”,实在令后生们付之一“耻笑”……
56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17:59:37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下面引用由大实话2009/09/23 04:59pm 发表的内容:
还有那“脉沉者,体胖之人肉厚压迫血管,使血管变细所致;”更是一派混侃。请问体瘦之人,难道就沒有那“沉脉”么?!

一般地说,肥人脉多沉而细,体胖故也。并非肥人无浮脉之时,患外感热病,肥人脉亦浮大;一般地说,瘦人脉多浮而大,因身瘦阴虚之故。但并非瘦人无沉脉之时,若病久气血虚少之时,亦脉沉而细。
哈哈,别的懒得评论。
另外,请先生说话客气点。我们是在学术探讨,先生认为我说得不对,完全可以据理反驳,但不能侮辱别人。否则,先生就不要来这里答话。
570
发表于 2009-9-23 19:45:45 | 只看该作者

五行学说应该从中医理论中剔除

    红花还需绿叶衬,去其“糟粕”,“精华”何以为“精华”?是否可以让它们“阴阳平衡”呢?个人觉的“糟粕”永远也去不完,“精华”到永远是“精华”,只是为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所不能完全理解和学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0-1 01:16 , Processed in 0.1449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