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dministrator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病条辨三焦证治要诀——刘世峰 邓定建 饶文霖 曾庆禄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9-10-26 19:51:17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9-10-26 15:09
一吐先生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温病第一方是桂枝汤。我想应该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方症对应。病人发热自汗 ...

【病人发热自汗出,恶风属桂枝汤证,所以用桂枝汤。】桂枝汤证是温病吗?明明是伤寒证,怎成了温病?
42
发表于 2019-10-26 19:55:27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9-10-26 15:11
第一个问题太简单了,只有考外行。就不回答了。

简单吗?简单你还回答不了。
43
发表于 2019-10-27 17:48:16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6 19:43
中医我没学好,但是我在学,故一再请你赐教,学习不丢人吧。【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你又为什 ...

学生学中医,老师不答理。只有自学:
  温病是伤寒一翼,就应守伤寒之法。肺属手太阴经脉,心包属手厥阴经脉。三阳通六腑,三阴通五脏。三阴三阳互为表里。脏为里即内,不是内病是什么?

点评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病条辨》说,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病在手太阴肺,手太阴气燥,温邪上受,燥热小青龙汤润燥。逆传心包。心包,手厥阴风木,得温邪,风火相助,需白虎汤灭火,怎说是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7 18:10
44
发表于 2019-10-27 18:10:21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7 17:48
学生学中医,老师不答理。只有自学:
  温病是伤寒一翼,就应守伤寒之法。肺属手太阴经脉,心包属手厥阴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病条辨》说,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病在手太阴肺,手太阴气燥,温邪上受,燥热小青龙汤润燥。逆传心包。心包,手厥阴风木,得温邪,风火相助,需白虎汤灭火,怎说是表证,用辛凉解表。
45
发表于 2019-10-27 21:47:44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7 10:10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病条辨》说,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病在手太阴肺,手太 ...

吐吧,吐了好!

点评

先生两个精品,经不得后学一问,这样的中医,太脆弱了。怎能临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7 22:38
46
发表于 2019-10-27 22:38:20 | 只看该作者

先生两个精品,经不得后学一问,这样的中医,太脆弱了。怎能临床。

点评

纸上谈兵者,不需要临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9 23:17
47
发表于 2019-10-28 20:3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半夏 于 2019-10-28 20:35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4 12:25
恭贺大作出版。温病学的少,不知三焦如何证治。三焦经如何传病?三焦腑是水道,又如何传病?敬请赐教。

三焦是一个模式。中医基础理论里的三焦,是五脏六腑里的一个腑。腑的功能以通以降为顺,以空为用。借鉴解剖来帮助一下理解,则六腑主要是消化系统的器官,比如胃、大小肠,还有泌尿系统的膀胱等。通俗的讲,腑都是空囊的装东西的。三焦的概念,古来有争议,实际上没必要。三焦作为腑之一,也具有腑“装东西”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功能,因此,三焦就是我们躯干部的体腔,包括了人体解剖上的胸腔、腹腔和盆—会阴腔,这个躯干部体腔里装着人的脏腑。三焦的功能,你说的是水道,其实这个理解不太准确,完整的说,三焦是水气转化、能量循环的一个场所。根据我刚说的三焦的解剖基础和完整功能,那么人体的其他主要脏腑如心肝脾肺肾、胃胆大小肠,就都包括进去了,所以中医书里才有心肺在上焦,脾胃中焦,肾居下焦的一些基本认识。同时基于三焦水气转化和能量循环的功能,才有了上中下三焦里水气处于不同状态的描述,比如,上焦如雾这些。所以三焦和其他脏腑不一样,三焦是着眼躯干部的整体,笼统总体的谈内在的脏腑功能。中医藏象学说以躯干部为人体内在核心,所以三焦讲的是躯干部,如果加上四肢部,所以才会有人说,人体整体上就是一个三焦。因此回复你,说三焦是水道,是不太准确的理解,中医这里谈的水不是死水,活人关键有温度,水得到这个温度,就会气化,气化周流全身,才是健康人。中医这个气化,依赖于下焦肾阳等这些,肾阳虚时的小便频繁而清冷,中医就认为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或阳虚不化水为气。在三焦这个场所,水可以变为气,气可以变为水,而且在上下的流通运行。

以上说的是三焦的基本解剖基础和生理功能。三焦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在伤寒论和脏腑辨证里其实都有一些运用。但作为深入的三焦辨证体系,却是温病学的创造。温病学的三焦辨证,基础的上中下三焦部位,和水气转化的基本功能,还是和我上面说的大概一致。温病学三焦辨证,是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温病这个具体的病邪,以及温病导致人生病的各种具体证候,结合整理起来,有利于把握温病病情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针对性的治疗。所以说,三焦只是分析温病疾病发展过程的载体,最终形成了中医中博大精深的温病三焦辩证体系。三焦里有脏腑,脏腑之间病情可以传变,自然三焦可以传病。当然,要注意这里是三焦,而并非经络辨证里的三焦经络。三焦如何传病呢?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种,所以,一般是先上焦感受温邪,然后传中焦,再传下焦这个大规律。临床是复杂的,所以三焦辨证就比我说的这个规律要表现的复杂。温病的邪气,一般包括了温热与湿温两种,三焦作为水气循环的功能,在湿温病里就更体现的突出,三焦辨证也给中医贡献了治湿病的丰富治法和方药。

经典一般难学,所以刘世峰主任这本书是很珍贵的,这个要诀,脱胎于温病学经典著作,又有编要诀的人的长期临床实践。学中医经典,读这种精炼的要诀,是个大大的捷径。可以快捷的掌握经典原著的理论框架和行文逻辑,以及具体证候的核心,还有一系列方药的使用技巧。想来很多人花费大量精力学习中医经典却未入门,真是可惜。但中医长期的实践和传承早摸索出来了一些实用高效的教学办法,很多人却不知道吸收,比如这本温病条辨三焦证治要诀,这种要诀形式正是中医探索出来学习效率最高的方式之一。我因为对三焦有过一点研究,所以多说了几句,希望对你有启发,这本温病条辨三焦证治要诀,我认为是目前学习温病经典最重要的书之一,特别是初学者,就应该反复读十几遍,对一生都有巨大帮助,祝你学习温病条辨三焦辨证成功

点评

中医这个气化,依赖于下焦肾阳等这些,肾阳虚时的小便频繁而清冷,中医就认为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或阳虚不化水为气。在三焦这个场所,水可以变为气,气可以变为水,而且在上下的流通运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9 23:27
赞一个  发表于 2019-10-29 07:12
三焦的功能,你说的是水道,其实这个理解不太准确,完整的说,三焦是水气转化、能量循环的一个场所。根据我刚说的三焦的解剖基础和完整功能,那么人体的其他主要脏腑如心肝脾肺肾、胃胆大小肠,就都包括进去了,所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8 23:21
三焦是一个模式。中医基础理论里的三焦,是五脏六腑里的一个腑。 -------------------------------------------------------- 先生真会贬中医呀,难道中医追求的不是人体之病,仅仅是设想的模式,是设想的一个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8 21:3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8
发表于 2019-10-28 20:49:12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10-24 22:53
謝謝指教,再请赐教:
1,伤寒是经络传病,温病如何传?
2,上焦心肺,可知温病是内病,为什么用解表药 ...

伤寒不是经络传病!六经辨证不是经络辨证!

点评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0-28 21:15
49
发表于 2019-10-28 21:15:11 | 只看该作者
Fa.半夏 发表于 2019-10-28 20:49
伤寒不是经络传病!六经辨证不是经络辨证!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腘破,毛直而败。”(皮部论)   先生好大的口气,我是听你的,还是学中医经典。
50
发表于 2019-10-28 21:37:02 | 只看该作者
Fa.半夏 发表于 2019-10-28 20:30
三焦是一个模式。中医基础理论里的三焦,是五脏六腑里的一个腑。腑的功能以通以降为顺,以空为用。借鉴解 ...

三焦是一个模式。中医基础理论里的三焦,是五脏六腑里的一个腑。
--------------------------------------------------------
  先生真会贬中医呀,难道中医追求的不是人体之病,仅仅是设想的模式,是设想的一个腑。《温病条辨》明言:“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可见你没读过。不知,还想当老师,我可不上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6:26 , Processed in 0.09505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