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悉尼张有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上不是好中医者,不宜谈中医理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8-12-18 18:02:49 | 只看该作者
爱伊斯坦胡诌了一个词,??后人就去探测,??你不觉得你可笑吗?
42
发表于 2018-12-18 18:04:5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8-12-18 17:39
爱因斯坦在那里臆想,后面很多人(包括霍金)也都跟着他来证明他的臆想。臆

想可以让霍金成为科学大师 ...

换句话说,非理性的人越发以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迷之自信将变得更加强烈。

  相反,越理性的人越清楚地知道:我们并不完全了解那些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相信只有持续的追求,才能把你推得更远,不断接近你自己想要的东西。

43
发表于 2018-12-18 18:06:1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8-12-18 17:39
爱因斯坦在那里臆想,后面很多人(包括霍金)也都跟着他来证明他的臆想。臆

想可以让霍金成为科学大师 ...

最主要的就内丹练习中的周天中对于气的活动的体验,
其中大小周天中有物质流在经脉流动的体验是十分明显的,当然这种体验从古代到现代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能体验到的功境或实验反应。
而像内丹这种在人体中活动灵动的气的非生理物质是可以内视见到的,当然能达到这种功境的人就更少了。
但是在内丹功书中,相关练习的方法,及内丹和其它气的物质的存在反应的讲述是很具体形象的,说明都是实际存在的气的物质反应,如气的发光物质的存在。
44
发表于 2018-12-18 18:14:2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8-12-17 21:01
王锡民教授在长期卓绝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发现就是
“中医基本理论与西医基础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
...

你的逻辑能力经常也是混乱的,低能的。
45
发表于 2018-12-18 18:2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8-12-18 18:51 编辑

             如何反思科学?  

   作者:岳毅科

       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世界事物的无限性,与人类求知欲望的无限性,与人类思维扩展能力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这一反差始终困惑着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西方科学家一直竭尽全力为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扩展提供知识,但他们提供的知识不仅不能满人类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扩展的需要,而且将自己卷入无休止的的逻辑矛盾之中。结果是漏洞百出。

      三百年来,西方科学在“物质世界”里取得伟大的成就。依靠科学支持的工业技术就被科学牵着鼻子走, 就连高高在上的西方哲学也被牵上了牛鼻子。近代工业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决定了它没有独立存在和独立运行的能力,也决定了它没有对科学进行反思的能力和胆识,从而使科学自身存在的矛盾始终无法被揭示。


       在中国,科学是19世纪后期引进来的。国人被科学的神奇性惊的眼花缭乱,只怕崇拜不及,没有胆识,也没有水平反思科学。从而让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压缩了我们的思维。
       其实,早在18-19世纪,从康德到黑格尔,都曾对科学所用的形式逻辑进行过“理性主义批判”。康德认为,当人们运用有限的范畴去把握"世界"时,便会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这种矛盾,不是可以纠正的逻辑错误, 也不是来自于感觉经验中的假象,而是理性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产生的假象,是不可避免的矛盾。所以,研究和论证这种假象的客观性和矛盾的必然性,揭示先验假象的逻辑,也就是康德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指出了理性一定会必然碰到的矛盾,这是近代哲学界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
康德所谓"二律背反",就是指我们依据已知的科学公理,运用形式逻辑来推论事物,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两个结论。但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迫使千年以争论著称的西方哲学家也都闭上了他们雄辩的嘴。更停止了他们擅长思考的思维。无怪乎被称为“哲学老鸹”的黎明呼喊:“西方的哲学死了”。

        1、科学功能划分
        科学只能研究处理有限,却始终面对着无限。迫使它不得不采用“手术”的方法,将无限“裁剪”成有限。这一“手术”过程,实属主观行为。手术的主观性,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的片面性。认识论上的片面性又决定了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矛盾性。
        科学在物质世界的逻辑矛盾,常常处于隐匿状态而不为我们所觉察。一是因为它的过程太复杂、太高深,我们的水平达不到,只觉得头晕目眩,看不清它的本来面目;二是由于它距离我们太远,不直接,甚至不间接与我们发生影响,我们未必理会它,未必非得揭露其内在矛盾。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将科学按其功能划分为观赏性科学利用性科学实战性科学三大类。


      2、观赏性科学
       观赏性科学指为了满足人类求知欲望的无限性和思维扩展能力的无限性而产生的学科。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与古时的宗教有相似之处。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由此演化出来的“宇宙爆炸理论”;维格纳的“地球形成理论”以及“大陆漂移学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生物进化论学说”;由于这些学说都存有“二律背反”的矛盾,它们又都永远无法被人类验证,人类也只能用于观赏,以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一粒原子突然发生爆炸,随后,时间由此开始,空间也由此形成。宇宙消失后,时间和空间都将消失,只留下无数低能粒子存在。科学家为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将我们以往认为是无限的时间与空间“裁化”为有限。那么,人类思维扩展能力的无限性,决定了要超越这一有限。人们一定会继续问,大爆炸前的那一粒原子是怎么产生的?等同宇宙质量和能量的那一粒原子,为什么能在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一切基本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产生?质量和能量来自何方?又以何等方式,何等压力,才能将宇宙能量集聚到一粒原子大小?宇宙消失后,留下的低能粒子,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它是否还能继续存在?或着说它能不能称得上“存在”一词?还能否再次聚集能量,还原成大爆炸之前的那一粒原子?
       思维扩展能力的无限性,会让所有哲学家和科学家最终陷入矛盾。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生物进化论”学说,19世纪曾经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起到过积极作用。今天看来矛盾重重。一个最简单的事例就让他难圆其说。达尔文最著名的结论就是“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那么,如今的猴子仍然存在的事实,就引出了悖论。同理,科学家认为,狗是由狼经人类驯化、进化而来,但如今不仅狼尚存在,就连自然界的野狗也还存在。这就使得人类可将狼驯化成狗的理论不攻自破。各物种间的相似性,抽象思维就会将它们归属为同一起源。这么大的一个地球,这么多的物种,为什么非得要从唯一的一个物种起源?
    今天看来,这类理论只不过是一种观赏性科学,常常为文学创作所青睐,作为儿童文学观赏作品。因为除了观赏,我再也想不出它还有什么用处?它与我们并不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的悖论,它的正确与谬误,它的偏差与假象,毫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所以,科学本身隐藏在物质世界的逻辑矛盾,能够长期隐匿存在而不予暴露。

       3、利用性科学
       利用性科学也叫技术科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间接利用自然规律服务人类,部分运用科学理论制造工具而设立的学科。它具有可控性和可验证性。
       工业技术科学就是利用性科学。它利用最基本最简单的科学原理,制造出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工具。在制造过程中,人类面对的直接对象不是自然界,而是工具。人类对工具制造的一切制约因素都具有可控性。工具的使用也就提供了可验证性。以人类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来决定工具的设计和制作。人类掌握了蒸汽动力原理,可以用以设计制造蒸汽机;人类掌握了空气动力原理,就可以设计制造飞机。如果有的知识没有掌握,还可以降低难度或回避难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以评估一切制约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回避未知的因素,加大安全系数,使工具得以完成。科学中的逻辑矛盾,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有的已被规避,有的还可以继续潜藏。最终以工具的性能优劣间接的反映出来。
       西方三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说到底主要体现在工具制造方面。以工具制作为主体的西方工程技术之所以显得如此科学,是由于人类利用科学原理设计制作出来的。

       4、实战性科学
       实战性科学指揭示自然规律,直接服务人类的科学。例如地震学、气象学、医学等学科。在这类学科中,人类研究的对象不是工具,直接就是大自然。人类所揭示出自然界规律的正确与谬误,能够立竿见影的得到验证。自然规律的不可控性和科学理论的可验证性,从两个方面对实战性科学进行考验,使得科学不得不一次次面临尴尬。也就是说,在实战验证和无法修改、无法作弊的双重夹击下,科学本身的逻辑矛盾,也就无法继续隐藏而予以暴露。


      我们无法像设计工具那样设计大自然,也无法像制造和改进工具那样制造和修改大自然。当我们实事求是的面对大自然时,可以看出,人类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的知识理论,并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大自然。所以,地震、气象等预报工作就很难准确无误的服务人类。
      医学科学更是如此,人类面对的不是工具,而是大自然--生命和疾病。生命与疾病的自然性和客观性,决定了我们对它的不可控性和不可作弊性。我们可以按照主观意志来设计制造工具,也可以按照设计制造原理对工具进行维修和改进。但是我们无法按照主观意志来设计制造生命和制造疾病,也无法修改生命和修改疾病。我们只有硬碰硬地直接面对生命与疾病,除了准确把握,别无选择。那么,我们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的知识理论,无法做到准确认识生命和把握疾病。现代医学临床上的尴尬就是最有力的证据。然而,医学科学却直接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它的正确与谬误,科学抽象出现的偏差与假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进行直接验证。 这才使得科学本身隐藏在物质世界的逻辑矛盾,在生命世界,在医学领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得以充分显露。


       这一点,西方医学科学家也深感无能为力。只是叹息:“科学发展水平有限!”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找台阶。我认为,并非“科学发展水平有限”,而是科学形式逻辑本身存在的缺陷。这一缺陷决定了它陷入矛盾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它在矛盾中永远无法自拔的肯定性。
       当我们深刻的揭示了科学的性质之后,我们对科学的可靠度就要打折扣了。我们提倡“相信科学”,不等于“迷信科学”。“相信”就是“相对信任”,“迷信” 就是绝对信任。虽一字之差,但“折扣率”恰恰就在这一字之中。

       5、科学悖论出现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爱因斯坦、维格纳、
达尔文的三项理论,都是科学界划时代的伟大理论,分别解释天、地、人的来源。天出自一粒原子;地出自一片大陆;人出自一只猴子。一粒原子爆炸出多星系宇宙;一片大陆漂移成多块大陆;一只古猿分化出多类猴猿和人类,等等。将这所有的一切存在都归于一。他们都是从“一”开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是他们从来不解释,也不知道这个“一”是怎么来的?
       天、地、人的起源,具有无穷的未知因素,认识上具有无限难度。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去认识它了呢?为了满足人类求知欲望的无限性,科学以“可知”为信念,以理性为手段,还是给出了解释。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然而,这些伟大的科学学说,一向隐藏着悖论。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科学出自一元论哲学。科学虽然不是哲学,但它的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法都是运用的一元论。那么,悖论也就时刻追随着它,片面和偏差就成为必然。这也就是黑格尔为什么要提出“否定之否定”的原因。






46
发表于 2018-12-18 19:59: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新思维 发表于 2018-12-18 18:20
如何反思科学?  

   作者:岳毅科

邓宁·克鲁宁效应的“能力欠缺的人反而高估自己”的这一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与每个人身上,但普通人和优秀的人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能不断地摧毁自己不好的过去,不断地进行新的重建,不断地进步。
47
发表于 2018-12-18 20:42:32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8-12-18 19:59
邓宁·克鲁宁效应的“能力欠缺的人反而高估自己”的这一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与每个人身上,但普通人和优秀 ...

邓宁·克鲁宁效应的“能力欠缺的人反而高估自己”的这一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与每个人身上,但普通人和优秀的人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能不断地摧毁自己不好的过去,不断地进行新的重建,不断地进步。
-----------------------------------------------------------------------------------
上面所述的知识,先生没有听说过吧?
科学分为三大类,
有些人从事的是观赏类科学研究,
与街头卖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自己却总是高估自己。
感觉自己的臆想很快就会被验证,
自己很快就会上升为“优秀的人”阶层。


至少爱因斯坦、维格纳、达尔文没有这样想。
因为他们心里十分清楚,他们仅仅是在臆想。
我们称这类现象为“一阶臆想”。
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是“优秀的人”了。
“优秀的人”一般都停留在“一阶臆想”阶段。


而有些普通人,总误认为自己的臆想可以被证实。
因为一旦被证实,他就可以从普通人晋升为“优秀的人”。
我们称这类现象为“二阶臆想”。




48
发表于 2018-12-18 20:45: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医新思维 于 2018-12-18 20:54 编辑

出现二阶臆想的人在社会上比较少见,但在中医板块上却累见不鲜。
一个庸医,不会因为臆想出了个什么“小分子酶”就会一举晋升为“名医”或什么“优秀的人”。
虚假的“小分子酶”不可能具有把庸医推到“名医”高度的能量。
其实,“二阶臆想”比“一阶臆想”要可悲的多!


49
发表于 2018-12-18 21:22:17 | 只看该作者
至少爱因斯坦、维格纳、达尔文没有这样想。
因为他们心里十分清楚,他们仅仅是在臆想。
50
发表于 2018-12-18 21:23:3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庸医,不会因为臆想出了个什么“小分子酶”就会一举晋升为“名医”或什么“优秀的人”。
虚假的“小分子酶”不可能具有把庸医推到“名医”高度的能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1:18 , Processed in 0.0573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