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ymy1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句话说清五行与中医的关系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11-15 17:39:59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15 16:09
二者没有可比性。比错地方了。差多少截也没用。

胡希恕是中医界顶尖大师,能治好病、能治难治病,解决 ...

居官不知法则昏,行医不懂理则庸。胡希恕对中医的建树是什么?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19: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16-11-15 11:43 编辑
gl0101 发表于 2016-11-15 09:28
.360doc.cn/article/35595317_603332777.html

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志》《针灸甲乙经·序》认为《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法》         自东汉以降,中医药古籍之组方已不言(五行)药(属)性,且偏重于临床,而中药学已处于从属地位,中药也就丧失其灵魂——五行属性,致使《汤液经方》遗存——《伤寒杂病论》之组方法则无从破解,中医药之奥妙无法从理论上予以诠释矣。
      《经法图》是用中医辨证之五行(五脏)病症,以中药之五行药性来对症下药,是以五行生克制化之关系,来论述“针对病象,判断病症,处以方药”之用药法则总结。即《经法图》是将病理、医理、药理一起归总到五行之中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肝之病,补以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则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妙要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点评

王教授说胡希恕从不读内经,估计他是信口开河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5 21:19
胡老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强调《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博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众医籍,这样才能对中医学有个系统了解,因此,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5 21:14
胡老一生酷爱读书,不但读医书,而且常读文史书籍,甚至耄耋之年仍鸡声灯影,孜孜以求之。 自学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又博览了古今医书。古文文意简奥,本不易懂,胡老所攻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5 21:14
43
发表于 2016-11-15 20:46:03 | 只看该作者
ymy111 发表于 2016-11-15 15:16
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 ...

“夫肝之病,补以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则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妙要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
这一条不管出自谁之手,都是错误的。


治肝补脾,就要伤肾、伤肺?然后再去补肾、补肺?再伤、、、、、、再补、、、、、、


没见过人世间还有这样治病的中医生。


点评

没见过,难道是鬼写到书上的?  发表于 2016-11-15 21:32
44
发表于 2016-11-15 20:4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6-11-15 16:53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15 12:18
伤寒论是来源于治病经验的总结。
       比如说,人生下来就会吃饭,而且能挑好吃、难吃的。这是天 ...

       理论的产生,是为了解释实践,经过反复检验正确无误后,又可反过来指导实践。伤寒论就是这样的理论。

——————————————————————————

       说得好!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为用的辨证关系。


45
发表于 2016-11-15 20:52:32 | 只看该作者
        一切医学理论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临床服务。不能为临床服务的医学理论,外表再富丽堂皇,也只能是暂时的摆设,终究会被抛弃。

点评

说得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5 21:31
46
发表于 2016-11-15 21:14:15 | 只看该作者
ymy111 发表于 2016-11-15 19:16
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 ...

胡老一生酷爱读书,不但读医书,而且常读文史书籍,甚至耄耋之年仍鸡声灯影,孜孜以求之。
自学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又博览了古今医书。古文文意简奥,本不易懂,胡老所攻必克者,除了文学水平好外,主要是读书有方,他每读一书,必做笔记,并参考有关之书,前后连贯分析,这对学习《伤寒论》这样的书,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又读书常是不读则已,读则必穷其究。因此对其读过的书记忆很深,甚至 80 多岁高龄,对主要章节还能背诵如流准确无误。
博学的结果更加深了对中医的理解,如读了《周易》《后汉书》《老子》等,理解了中医的生理、病理变化,皆不出于阴阳两者的变化,从而牢牢树立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也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治病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如学习了《内经》更加深了对《伤寒论》的理解,譬如读过《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邪却而精胜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认为桂枝汤证有汗出发热,与此是一样的机理。又通过《内经》全书的分析,看出两者虽都用阴阳理论,但两者存在理论体系的不同。

点评

看来胡希恕也看内经  发表于 2016-11-15 21:17
47
发表于 2016-11-15 21:14:54 | 只看该作者
ymy111 发表于 2016-11-15 19:16
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 ...

胡老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强调《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博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众医籍,这样才能对中医学有个系统了解,因此,他反复地、系统地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从不一知半解。许多人跟随胡老学习,看到他不但疗效突出,而且多有独到之处,便劝说他写成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胡老总是笑答:“我还没考虑成熟。”或说:“轻易发表文章,易有谬误,殃及后人,罪莫大矣 !”当有人整理好他的临床经验,让他过目修改,他便会说:“写得不错,我看一看再说吧 !”但一放几个月、几年仍不拿出,示意不要发表。故胡老一生,教出了很多学生,仅发表了一篇文章,也是因一再恳求不得已写的。他认为,医为仁术,不能为名利所惑,利用行医之便,争名夺利,有失医生本分。对于跟他学习的人,他都是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一位留学生学习中医很突出,在胡老的指导下写了论文。论文答辩时,记者、各界人士满堂,对论文给予高度评价。评分时各位教授皆给予“优”,唯独胡老仅评以“良”。后问其由,胡老答曰:“文章写得水平是高的,但是作者临床尚少,没有发挥之处。”可见胡老是从严要求,也可知在任何场合决不借抬高他人以抬高自己,看此一斑,也足观其医德高尚。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志》《针灸甲乙经·序》认为《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法》,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著成百试百验的《伤寒论》,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因此把功劳都记在张仲景身上,把他称之为医圣,这是过誉之言(当然张仲景有功于继承和发扬了经方,是经方的传人),而且古人有许多是唯心错误的地方,即使用某方能治愈某证、某病,不见得说清道理,古人自有不足之处,何必尽圆其说。古人有说不清道理的地方,是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今天正应发古人之不足。基于这种认识,所以胡老很强调学西医之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医要走向世界必须去其糟粕,以现代科学整理和发展之。只停留在朴素的唯物论上不能走向世界,这些理念长期存于心中,甚至病重迷蒙中仍念念于斯。
48
发表于 2016-11-15 21:19:28 | 只看该作者
ymy111 发表于 2016-11-15 19:16
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 ...

王教授说胡希恕从不读内经,估计他是信口开河了。

点评

请拿出根据来。  发表于 2016-11-15 23:09
49
发表于 2016-11-15 21:31:41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15 20:52
一切医学理论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临床服务。不能为临床服务的医学理论,外表再富丽堂皇,也只能是暂 ...

说得好!

点评

说得不好。理论是道,临床是术。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道与术是统一的,道生术,五行的道体现五行术,术载道,五行术体现五行道。西医的临床是根据西医的理论,中医临床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仁海非要中医理论服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5 22:38
50
发表于 2016-11-15 22:38:09 | 只看该作者

  说得不好。理论是道,临床是术。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道与术是统一的,道生术,五行的道体现五行术,术载道,五行术体现五行道。西医的临床是根据西医的理论,中医临床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仁海非要中医理论服从西医理论,非要中医理论服从西医临床,这是他废除五行的根本原因。

点评

仁海中西医说的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6 1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6 17:37 , Processed in 0.0558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