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思考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中医不振的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优势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11-24 19:45:33 | 只看该作者
有可能是,它把自己给弄丢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4:04: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1-27 14:06 编辑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6-11-24 13:26
中医的优势在药不在医。中医之医学理论,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从“寒”到“热”,从“热”到“温”,已经顶 ...

作为一门医学理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正是中医理论不完善,才让西医进入中国的。
假如中医学也象西医学一样及时地吸收现代科技的话,那么,哪还有西医进入中国的份儿?
---------------------------------------------------------------------------------------------------------
中医不尽完善,还有多余。例如“五行”就是多余的。
其实,多余的岂止“五行”一项,多出来了很多?
所以,想添加什么都添加不进去。

按中医的发展历程来看,千余年来,中医从伤寒发展到温病,已经顶峰造极了。
而温病之后,西医才小规模性进入中国。
西医当时虽然很渺小,很微弱,但西医的理念却是全新的。
他们不再用所谓“寒、热、温”等形容词来描述疾病,用的是确切的名词。

西医诞生不久,竟然胆敢挑战一门“顶峰造极”医学
由此可见,一出世就显示出了英雄本色。
面对西医进驻,中医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直到把主流医学位置丢失,
举起白旗声称自己“不治已病”!
已经败到这种程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还在那里念叨阴阳五行。
正如仁海先生所说:“假如中医学也象西医学一样及时地吸收现代科技的话,那么,哪还有西医进入中国的份儿?”


43
发表于 2016-11-27 14:50:03 | 只看该作者
寒热温凉本身就是波的运动。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5:1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1-27 15:14 编辑
一问三不知 发表于 2016-11-27 14:50
寒热温凉本身就是波的运动。

寒热温凉本身就是波的运动。
-------------------------------------------------------------

中医讲寒热温凉都是形容词,用于形容病的性质。不牵涉任何具体的“波”,更不是用于描述“波的运动”

古人的话只是一种形容,没有具体所指,而是泛指。
如果过于具体化理解,就违背了古人的意思。
所以,古代经典,不能用现代医学科学来解读。
4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5:2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6-11-27 15:29 编辑

中医界犯的一个通常错误就是,不是用现代医学科学来解读经典,就是用光电理论、相对论、宇宙理论、量子理论等来解释中医。
中医理论,诞生于科学理论形成之前。所以,中医不是按照科学理论设计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能符合现代任何一门科学理论。
教条主义学思维的滋生和蔓延,导致了发展中医基本思路的错误。

正确的方法是:不要再用形容词,不要再听古人那一堆经典乱谈,各家胡说,只研究草药与疾病的科学新关系。
46
发表于 2016-11-27 15:44:5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1-27 07:22
中医界犯的一个通常错误就是,不是用现代医学科学来解读经典,就是用光电理论、相对论、宇宙理论、量子理论 ...

凭你的想象自以为是,做实验看看是不是可以重复,就知道是什么,就说立竿测影实验,立竿测影的科学性:一,定位;二,可以得到大量数据;三,可以用数学计算;四,可以用简单工具测量。
47
发表于 2016-12-28 07:05:20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1-24 02:50
状态应对医学--- 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

----------------------------------------------------------- ...




         我已经拜读了先生博客中的全部文章,对先生在中医科学性方面的探索表示由衷的钦佩。
         对于我前文提到的中医是否要“科学”这个帽子的两难问题,先生的探索,确实在中医主动去戴“科学”帽子这条路上前进了一步。
         先生提倡的“证”为中医诊病之物质依据的“状态应对”理论,确实可以有效回避用西医的病理分析方法验证中医这一老大难的问题。而且这一理论的好处在于,它与疾病的对应关系明显,因此相当容易被大众接受,我作为医学之外行,按老百姓之思维方式,确实能理解疾病可以从病理及状态的不同出发点来分析其成因和治疗方法。因此如果能把这一学说系统化,完整化,对振兴中医定然会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也看到,这一学说回避了中医里疗效被广泛接受的针灸以及支持针灸的经络理论,因为对证下药如果从理论上说通了,那么对证下针,也是一种状态应对的方法,但是针灸所依赖的经络理论,是不是要有一种能让那些不相信经络存在的大众相信的说法呢?
          现在中医理论门派林立,大家都在试图找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口,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大众清楚地展示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但门派的林立也使得各种研究难成合力,进展和推广都会缓慢。不过最糟糕的还不是这个,百花齐放嘛,最糟糕的是看到各种门派的门户之见,都认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最正确的,然后相互攻击,形成内耗,更影响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先生的理论,是从先生中医实践中推导出来的一个实证派理论,可信度和可推广性都不错,只是还不能说足够全面,这个工作最终也不是靠少数几个中医师能完成的,无论研究还是推广,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本文是[中医药论坛] 2012年3月16「打假別假打」对悉尼张有和的博客的评论)


悉尼张有和中医文稿:
          《 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与临床实践价值》
          《人类疾病观念的偏差与临床医学的误区》
          《状态应对医学--应对万千的中医学体系》
          《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永恒价值》
上文可在凤凰网「悉尼张有和的博客」


本人西医出身,对西医非常熟悉。
48
发表于 2016-12-28 07:08:4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1-24 03:34
故切断症状与病理的关系,把《症状学》与《病理学》分开研究,分步治疗,这是中医思维与西医思维的分水岭 ...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久并立。
(3)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和不同个体产生,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的分类与治疗。切记,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符合状态治疗的原则[6]。
(4)人体疾病综合反应状态,是西方医学的盲区,也是现代科技的盲点,中医学对此有至少二千年的研究,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方剂和中药学的分类与状态分类一致,说明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是状态医学。
(5)状态病是器官病之外的一大类临床疾病,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奋,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之后,人体內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別,这种差别必然使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6)当我们用状态医学的概念来认识中医时,器官病因病理与状态不再有矛盾,因为状态不需要用病因病理去解释;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完全融合的,但在临床思维、诊断和治疗上,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医是无法合在一起的。但是,用状态医学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地把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理论纳入中医学体系中,使中医真正〝进化〞为现代中医学,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9
发表于 2016-12-28 07:09:3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者 发表于 2016-11-27 06:04
作为一门医学理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正是中医理论不完善,才让西医进入中国的。
假如中医学也象西 ...

(2)人体疾病客观上需要从状态和病因病理两个方面去认识和治疗,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5],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因而决定了中、西医学的长久并立。
(3)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身综合反应,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病理改变和不同个体产生,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状态的分类与治疗。切记,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符合状态治疗的原则[6]。
(4)人体疾病综合反应状态,是西方医学的盲区,也是现代科技的盲点,中医学对此有至少二千年的研究,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方剂和中药学的分类与状态分类一致,说明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是状态医学。
(5)状态病是器官病之外的一大类临床疾病,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奋,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之后,人体內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別,这种差别必然使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6)当我们用状态医学的概念来认识中医时,器官病因病理与状态不再有矛盾,因为状态不需要用病因病理去解释;因此,它们在理论上是完全融合的,但在临床思维、诊断和治疗上,必须用两个体系来操作,在这个意义上中、西医是无法合在一起的。但是,用状态医学的概念和框架,我们可以全面地把现代病因病理医学的理论纳入中医学体系中,使中医真正〝进化〞为现代中医学,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50
发表于 2016-12-28 07:11:45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1-24 03:27
症状引发于病理,这只是病情最初阶段的因果关系。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个因果关系就失去意义。

陈斌先生有多少年中西医临床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04:18 , Processed in 0.0573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