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6-5-2 08:34 编辑
实际上,古代一年有四季、五季两种分法。分四季,每一季中的三个月可分别冠上表示前期、中期、末期的“孟”、“仲”、“季”三字以为称呼。分五季,是从四季中的夏季又分出一季的结果。具体说来,是将夏季中的季夏之月(夏历六月)这一时段分出来作为一 季,是为“季夏之季”(季夏之月被分出之后,夏季就只包含孟夏、仲夏两个月)。如此,五 季即为:春季、夏季、季夏之季、秋季、冬季。
五季之分,殆始于周代。 分出季夏之季,殆有其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原因。 这一时段,“蟋蟀在壁”,“树木方盛”,“水潦盛昌”,“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礼记・月 令》),其气候风物,且勿论与之后的孟秋之月(夏历七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同上)有很大差异,就是与之前的仲夏之月(夏历五月)“小暑至,螳螂生,鴂(即伯劳)始鸣, 反舌(即蛤蟆)无声(指未鸣)” (同上)也有较大差异。将季夏之月,与孟夏之月(夏历四月)和仲夏之月分离,以成为两个季节,客观上是由于其与前后时段均显然不同的,以高温多雨、植物茂盛———如上举杨诗“无穷”、“别样”二语所表现者即是———为最主要特征的自然气候风物方面的原因。
中国原始哲学中,“数”是个中心范畴,“五”是个基本数位,朱熹《周易本义・序》所谓“天数五(指奇数一、三、五、七、九),地数五(指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也。与“五”之数位相适应的木、火、土、金、水“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包罗万象、无处不至、近乎普适性的超级哲学思想。除天干十位二位一组被配合以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之外,举凡方位(东、南、中央、西、北)、颜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气候(风、热、湿、凉、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乃至人之貌、视、思、言、听,等等,都被与五行配合上了。
至战国时代“五行相生相胜”思想完整形成之后,王朝兴替也被诠释为五行之德的回环更始。汉代纬书中的“五帝说”实质也是一种五数的配置
http://wenku.baidu.com/view/8c34a7791711cc7931b7162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