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西医融合观先生"证态”概念的看法[讨论]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3-11 06:30:02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6-3-10 09:27
在先生的17、18楼文中,先生似体验到了中医的外感表证都可以在西医的感冒、感染性疾病、传染病中出现,这确 ...

        可能,对于伤寒论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伤寒论的本质是六经传变!无论六经传变还是三阴三阳,我都没有改变他。
42
发表于 2016-3-11 09:26:42 | 只看该作者
我昨天组三次稿丢失的原因找到了。是因在组稿当时存有系统提醒造成。在组稿时段,千秋雪此一无耻之徒对进行了消威望20分的操作产生了系统提醒。在有系统提醒时组稿界面是存在晃动不稳、以及界面自动转换(系统意在提示要关注并打开提醒),如此就造成了组稿的丢失。所以,在组稿时有系统提醒,一定要处理系统提醒后再进行。否则,易丢稿。
43
发表于 2016-3-11 09:33:03 | 只看该作者
gonmai 发表于 2016-3-10 11:25
千秋雪,系统又通知我,你又消了我9分,上午,你已消了20分,合计,你一天消了我29分,你此等小人,只会如 ...

千秋雪,在新的一天,你又可对我进行消积分操作了,你此无耻之徒,有本事就把我的威望积分消归0!
44
发表于 2016-3-11 09:38:2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0 22:30
可能,对于伤寒论的认识,我们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伤寒论的本质是六经传变!无论六经传变还是三 ...

我问先生,我39楼所说的那些,先生有没有感觉到?
45
发表于 2016-3-11 16:04:35 | 只看该作者
        在伤寒论中所呈现的由表到里的传变态势,表、里、半表半里,等,立体形态意识,应有其实体的客观存在的。此即为伤寒论三阳病的本原的元的形式。

所以,我们现在来解读这些时,如果没有了由表到里的态势,没了立体形态意识的实际立体实体的中医本原,势必,是在使中医原本的本元丢失了呢?回答是肯定的。
==================================================
            回复:
            由表及里,太阳表证→阳明,少阳里证→三阴经病;卫气营血传变,我在《伤寒论现代解读》中已经做了说明,与感染病的前驱期→症状明显、典型期→恢复期→慢性期是完全对应的!
          我没有丢失,否定,舍弃中医的本元,我只是证明: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与西医学中感染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统一的,完全一致的。
46
发表于 2016-3-11 16:08:0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最古老的医学联系
         一般认为《伤寒论》及温病学说都是讨论外感热病的,尽管二者在学术上有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二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可以包括了各种外邪侵入机体导致发热的所有疾病及其病理过程。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机体对感染(与)炎症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除了感染之外,其他如创伤、肿瘤、变态反应等均可引起发热。但是无论是急性发热还是中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其最常见的原因都是感染,《素问  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现代中医外感热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外感发热,就是把感染-炎症-发热这一大类疾病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空间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终结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在各个不同时空阶段的临床表现、病机及治疗原则。
        《现代感染病学》一书在前言中说:“在医学乃至整个生物学研究中,感染性疾病(简称感染病或感染,包括传染病、寄生虫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对其应有一个准确定义”。陈灏珠院士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说:“本书还概述了‘感染’与‘传染’的关系,阐明‘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这种认识上的升华对于“伤寒”与“温病”之争以及寒、温学派的统一有启迪意义。当现代感染病学包括了传染病、寄生虫病之后,它所覆盖的病种以及由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病理过程才能与《伤寒论》和温病学说的集合相一致。所以从宏观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都是研究感染-炎症-发热这一主题。
        2、外感热病与感染病的发生发展动态演变规律具可相融性
        2.1 中医学认为:太阳主一身之表,为六经藩蓠。卫分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具有抵御外邪侵入和驱邪外出的功能。“温邪上受,从口鼻而入”实质上指的是呼吸道感邪与消化道感邪。感染病学则认为非特异性宿主防卫功能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它包括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统。所以太阳、卫分与宿主非特异防卫功能都是指机体抵御外邪(主要指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在临床上首先出现的一组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病、温病学称卫分证、传染病学称前驱期(非特异性的急性期反应),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重叠,它们的集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感染病初期及其轻型的辨证及治疗问题。
         前驱期的临床表现是类似于感冒的一组以发热为主的非特异性征候群,它包括了不同季节、不同表现的感冒、流感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感染(包括传染病)的初期阶段和某些轻型病例。此时只有在排除所有其他感染之后才能诊断为感冒。在此之前禁用发汗退热、激素及导泻等治疗方法,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与《伤寒论》的思路完全一致。《伤寒论》太阳病篇共187条,占了全书的近一半,其中仅十余条是从正面论述伤寒与中风(普通感冒及流感等)的诊断与治疗,其余都是论述误诊、误治及鉴别诊断问题,并明确指出不能用汗、吐、下、火法治疗温病,否则会引起坏病而导致严重后果。温病学家在总结无数误诊、误治的经验之后,逐渐形成了温病学说,提出了在卫分证时用辛凉解表法及四时感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弥补了伤寒的不足,即使现代对于发热初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仍是各科医师临诊时的重点及难点。温病学说卫分证的理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如流脑、乙脑、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等在初期均可用银翘散加减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早期用三仁汤治疗等。大大丰富了现代治疗学,而且安全性、针对性更强,对于某些轻型感染病例尚有治愈之效。
        2.2 随着病情的发展,前驱期之后为发病期或症状明显期,这是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由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特异性、定位性症状的出现以及全身炎症反应加剧,全身感染综合征的各种病理状态相继出现为其特点。
       2.2.1 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征候群(Sepsis)
       Sepsis定义为宿主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炎症性反应,其病原体多为革蓝氏阴性或阳性细菌,但病毒、立克茨体、真菌等也可引起,微生分子讯号或毒素的扩散也可引起,在这些病原中大肠杆菌内毒素是研究最多、最强力的激活剂。Sepsis包括了发热、败血症(毒血症、菌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障碍及衰竭等多种急性病理过程,这些病理过程没有明确的界限,可单独发生,也可相继发生,也可相互交错同时发生。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临床征候群(Sepsis)现在已经包括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中。
       2.2.2 各器官、系统因部位不同,功能结构相异,当其局部炎症灶形成时往往产生具有特异性及定位性症状及体征。呼吸系统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会产生咳、痰、喘等。消化系统感染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若伴有拒按、板样腹,往往是急性腹膜炎;若伴按之软、压痛不明显,往往是胃肠道感染;若数日不大便、压痛,多为肠梗阻及肠道内感染;若胸胁痛,上腹压痛性包块多为胆、胰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会出现尿痛、尿急、尿频等表现。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侵入不同的器官系统会引起不同的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根据机体机能状态及其它因素,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有很大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症状明显期的各种临床表现是由各系统器官局部炎症所发生的特异性定位症状及体征与全身炎症反应各种不同病理状态所产生的症状及体征(往往不具特异性)的不同组合。反过来,可以从一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这组临床表现所反映的病理状态组合(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这就是病机,即中医证的实质。显而易见,由临床表现推论病理状态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误差,这是中医的缺陷,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可以弥补中医的不足。
       2.3 中医认为邪在经络肌表为表证,邪涉脏腑为里证。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里,气分为里热亢盛。所以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均为邪涉脏腑,由于脏腑不同、外邪的性质与强度的差异以及体质等因素,导致各脏腑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举例如下: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石甘汤;阳明腑实:数日不大便、腹痛等,治用承气类;热实结胸,腹痛、拒按、板样腹等,治用大陷胸汤;痞证:腹痛、按之柔软等,治用泻心汤类;阳明经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治用白虎汤;少阳阳明病:胸胁痛、上腹痛可摸到包块、压之痛等,治用大柴胡汤加减;淋证:小便出少、频数涩痛等,治用八正散等。可以看出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与气分证、阳明病、少阳病中的证有惊人的相似。尽管脏腑与器官在概念上相差甚远,但是它们都是指内脏器官系统,二者在临床上以一组症状、体征及其所反应的病理状态(证)为桥梁相互沟通,以方剂的治疗效果验证了其相互沟通、融合的正确性。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八正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都是有效的。可以说各器官系统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都可以在中医系统阳明病、少阳病、气分证内很容易找到相对应的证。
         2.3.1 营分证的特点除了高热之外,以神志障碍、斑疹隐隐或见斑疹出现为其特点,血分证除了以上表现外,则以出血(提示DIC)为其特点,这些病证符合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的学者提出ET(内毒素)是导致卫气营血传变的重要物质基础。用ET复制的该模型与温病气血两燔证有些相似,用清瘟败毒饮治疗后,证明该方有解热、解毒、顿挫病势的作用。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可制造出温病热灼营阴、温病血分证、温病营血证的动物模型。前已述及内毒素是引起DIC、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的最强力激活剂,所以营分证、血分证与败血症的病理是一致的。现代医学已证明,治疗营、血证的代表方剂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承气类等都对不同类型及轻重不同的败血症有治疗作用。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现在均包括在广义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之中。
         2.3.3 古代没有抗菌素及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除死亡率高之外,其后遗症,并发症慢性感染及其复发比现代多的多,且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在上述典型急性感染过程之后,慢性病例、营养代谢、机能障碍、衰竭、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必然成为医学家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六经辩证中的三阴经病。在西医这些慢性过程多属内科范畴,在中医则与杂病相伍。许多伤寒学家根据《伤寒论》中的许多治法与方剂与杂病的治疗相同,特别是现代经方的应用远远超出了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就有“六经钤百病”之说,确有道理。但是把《伤寒论》及温病的研究范围界定在“感染”这个范围内,有利于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1:44:23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李先生的这篇文章,在中西医结合之外感热病(流行性感染性疾病)领域,有非常大的学术价值,在该领域具有纲领性的研究指导作用。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1:45:1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陈灏珠院士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说:“本书还概述了‘感染’与‘传染’的关系,阐明‘传染病’是‘感染病’的一部分”。这种认识上的升华对于“伤寒”与“温病”之争以及寒、温学派的统一有启迪意义。

——温热病偏重于烈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狭义的伤寒病偏重于系统感染性疾病。这是两类不同病因,不同性质的疾病,具有各自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治规律与方法。从这个角度言,寒温学派分开是进步,统一无必要。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1:4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6-3-12 04:00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致病微生物的感染是病因,炎症(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是病机、病理,发热是临床表现(症状)。

不同类型的病原体侵入不同的器官系统会引起不同的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根据机体机能状态及其它因素,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全身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有很大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症状明显期的各种临床表现是由各系统器官局部炎症所发生的特异性定位症状及体征与全身炎症反应各种不同病理状态所产生的症状及体征(往往不具特异性)的不同组合。反过来,可以从一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判断这组临床表现所反映的病理状态组合(局部炎症反应与全身炎症反应),这就是病机,即中医证的实质。显而易见,由临床表现推论病理状态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误差,这是中医的缺陷,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可以弥补中医的不足。

——中医也并不满足于对症状的认识与处理,也在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在寻找着从本质上去认识处理疾病。但中医所认识的疾病本质,并不是病因,而是病理过程或状态。中医诊治的核心思路与内容,是症状—病理过程或状态(证)—方药,中医人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自觉的认识。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11:49:4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3-11 08:08
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可相融性探讨

         1、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 ...

古代没有抗菌素及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除死亡率高之外,其后遗症,并发症慢性感染及其复发比现代多的多,且病情更为严重,所以在上述典型急性感染过程之后,慢性病例、营养代谢、机能障碍、衰竭、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必然成为医学家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六经辩证中的三阴经病。在西医这些慢性过程多属内科范畴,在中医则与杂病相伍。许多伤寒学家根据《伤寒论》中的许多治法与方剂与杂病的治疗相同,特别是现代经方的应用远远超出了感染性疾病的范围,就有“六经钤百病”之说,确有道理。

——六经钤百病之正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7 19:10 , Processed in 0.07808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