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节《内经》和《内经》时代阴阳五行说——《<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28:47 | 只看该作者
⒄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这里的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阳主卫外,阴主内守。故《素问集注·卷二》注:‘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言清阳之气通会于腠理,而浊阴之精血,走于五脏,五脏主藏精者也。’”(高校教参《内经》)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29:25 | 只看该作者
⒅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这里的清阳指饮食化生的精气,其糟粕即浊阴。《素问集注·卷二》注:‘四肢为诸阳之本,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一说清阳指阳气,浊阴指饮食物。”(高校教参《内经》)
洪钧按:以上是运用阴阳和气化学说解释人体生理且颇有可取之处。但是,这种自然哲学的解释不可能精确而严密,而且必然众人理解不一。其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实验知识且概念太少而不精确。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5:0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3.讲病理者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者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下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素问·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素问·逆调论》)”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6:08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这里的‘阴胜’、‘阳胜’是承上文五味阴阳太过而言,故《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注:‘故用酸苦涌泄之品至于太过,则阴胜矣。阴承上文物类而言。阴胜则吾人之阳分不能敌阴品,而阳分斯病也。……用辛甘发散之品至于太过,则阳胜矣。阳承上文物类而言。阳胜则吾人之阴分不能敌阳品,而阴分斯病也。’后世扩展其义,作为阴阳相胜的病机解,认为阴气偏胜,则见阳气亏损之证;反之阳气偏胜,则见阴精耗损之证,以此成为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理原则。如《素问吴注·卷二》注云:‘水胜则火灭,火胜则水干。’意思是说人体的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失调,阳胜则阴衰,阴胜则阳衰,就要发生病变。”(高校教参《内经》)
45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6:55 | 只看该作者
⑵脉流薄疾,并乃狂:“薄,迫也。脉流薄疾,经脉中的气血流动疾迫快速。《类经·疾病类·五》:‘薄,气相迫也。疾,急数也。并者阳邪入于阳分,谓重阳也,阴不胜阳则阳邪盛,故当为阳脉阳证之外见者如此。’……阳分所赅甚广,阳脉、阳位等皆其谓也。意为阳邪入于阳分,阳热过盛,于是发为狂证。与《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义合。也有将‘并’直接解释为‘盛实’的,如王冰注:‘并,谓盛实也,狂谓狂走,或妄攀登也,阳并于四肢则狂。《阳明脉解篇》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歌也,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夫如是者,皆为阴不胜其阳也。’两说相同。”(高校教参《内经》)
46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7:34 | 只看该作者
⑶五藏气争,九窍不通:王冰注:“九窍者,内属于脏,外设为官,故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也。言九窍,谓前阴后阴不通,兼言上七窍也。若兼则目为肝之官,鼻为肺之官,口为脾之官,耳为肾之官,舌为心之官,舌非通窍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故也。’”
“《素问直解·卷一》云:‘争,彼此不和也。五脏气争,则九窍不通,盖两目者,肝之窍;两耳者,心之窍;两鼻者,肺之窍;口者,脾之窍;前后阴者,肾之窍也。’九窍不通,即九窍功能障碍,失常之谓。”(高校教参《内经》)
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等九个孔道。”(《汉典》)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8:28 | 只看该作者
⑷喘粗为之俛仰:“喘粗,即呼吸气粗而喘息。俛,同俯。仰,俯之反。喘粗为之俛仰,是呼吸困难,身体前俯后仰摆动。《类经·阴阳类·二》注:‘阳实于胸,则喘粗不得卧,故为俛仰。’”(高校教参《内经》)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9:05 | 只看该作者
⑸烦冤:即心烦满闷。冤(寃),通闷。“烦寃与高热无汗、齿干并见,当属热盛伤津,阴液涸竭之征。”(高校教参《内经》)
金栋按:寃,《太素·卷第三·阴阳大论》作“悗”,《甲乙经·卷六·阴阳大论第七》作“闷”。寃、悗二字古通用。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39:48 | 只看该作者
⑹腹满死:“若从上文烦寃、齿干等症状来看,当为阳盛伤阴,阴气竭绝,致使中土之气衰竭,故腹胀而死。下文阴盛证,自当为阴盛阳竭,中土之气衰竭而死亡。”(高校教参《内经》)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02:40:16 | 只看该作者
⑺能:通“耐”,耐受之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45 , Processed in 0.07342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