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0:41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至此,需要联系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1:03 | 只看该作者
形式逻辑有三种推理方法,即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属于必然性推理。即只要前提真,推出的结果必然真。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是或然性推理。即前提真,推论不一定真。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更是或然性推理。总之,对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要时常保持警惕。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1:35 | 只看该作者
从字面上看,比类取象——特别是比类,就是类比。实则不完全如此。
浅见以为,比类取象是联想思维,应该看作类比推理的初级形态。联想推理很不严密,却非常活跃,至今还很有用。网上搜索和电脑中文输入软件,就充分运用联想。很多人都体验过,联想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
再详细一点,应该说:比类和取象不完全是一种思维方法。比类接近于类比。取象就是观察表象。联想众多的表象,是为了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即看看能否归类或比类。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2:06 | 只看该作者
《内经》论治,也首推比类。《素问·示从容论》说:
“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比类取象”连写,不见于《内经》。“比类”在《内经》中约9见。“取象”也不见于《内经》。但是,《内经》中无疑有很多取象推理。说见下文。
4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2:35 | 只看该作者
追溯比类和取象的出处,最好先看看董仲舒怎么说。
《春秋繁露》中,也没有“比类取象”连写。但是,其中2见比类,3见取象。审其意,就是《内经》中比类和取象的意思。不再引用原文。
不过,比类和取象思维起源很早。古人亦很重视比类取象。
4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3:07 | 只看该作者
《易·系辞上》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传》讨论“象”的文字相当多。其成文时代相当晚,但应该反映了文字出现之前的古人的思维特点。占卜就是灼龟观“象”。
《易传》中最典型的比类取象就是八卦取象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最牵强的是所谓“观象制器”。易学专家早已对此讨论透彻,本文从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3: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比类取象,《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汇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布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4:23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认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就是通过解剖观察人形、脏腑和经络。上一个标题中的引文已经说明,它们首先要满足于天人相应等逻辑起点的框架。至于五脏等如何取象于天地,同篇如下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4:52 | 只看该作者
《素问·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可见,藏府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8:25:11 | 只看该作者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藏藏而不泻,府泻而不藏。
因此,《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5 04:51 , Processed in 3.2937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