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恍若隔世的感慨——《<内经时代>补注》序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20:56:55 | 只看该作者
岳毅科 发表于 2015-11-16 20:32
“中西汇通,优势互补;中西合参,赛过神仙;现代中医当五诊:望闻问切查。”
-------------------------- ...

够大胆!够超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这里所说的病,是指西医的病——仪器检查可确诊。

点评

金栋先生,这一句话不知道是您说的,还是赵先生说的。不管谁说的,这句话已经一锤定音了,其他话不需要说了。要说,就要说说,这本来明明白白放着的、已经一锤定音的事,中医界干嘛还要争论?这是毛病! 把中医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7 10:38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20:58:58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中医应五诊 望闻问切查
(文章来源:《健康报》2010-03-24第5版 中医周刊)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中医与现代中医。传统中医是指西方医学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的中医;现代中医则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前提下,吸取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
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已属现代中医范畴。所谓纯中医,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临床之中,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制药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与此同时,患者对中医的要求也大不相同了。
随着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方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传统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主要指借助于现代化的设备,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的不足。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而形成了中医“五诊”即望、闻、问、切、查。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所说:“使用CT、磁共振等技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实际上,目前中医临床中“五诊”已经是常用的手段,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中医院的运营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的内容。
“五诊”中的“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或心脏彩超及心脏介入等手段;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科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的。
现代中医倡导“五诊”的诊断方法,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患者的需要,绝不是“西化”中医。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21:02:3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遐想与现实
(文章来源《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第23卷第2期)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遵循其自身规律不断向前发展。随着近代医学东渐,中医药学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中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足于医学不败之林、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由于历史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立在传统四诊收集病历资料基础上的中医辨证分析理论,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多属宏观定性的辨证方法,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是其优势和特色,但微观研究不足,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辨证方法[1]。因此为了促进中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吸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指借助于先进的仪器,即西医的辅助检查方法,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不足的一种诊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从而形成中医之五诊即望闻问切查。
中医四诊历经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至今。从目前临床观察,中医的四诊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临床诊断之需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中医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成果,来发展、完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诊断方面这就是中医“五诊”的诊断方法。
实际上目前中医之临床,已在五诊实行中,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之内容,这就是中医之五诊。而且五诊中之“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和或心脏彩超等;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就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就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给出的一个诊断,她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而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并且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在法律上不承认。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是一种医疗缺陷。
如对于一个黄疸病人来说,黄疸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经过中医治疗后病情加重甚或死亡,家属要问这是个什么病呢?回答说是黄疸病。恐怕不妥吧!一个病人出现黄疸症状后,如果去医院看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恐怕没有不让做检查的吧?你说是肝炎、肿瘤,还是结石?中医可确诊为是黄疸病,甚至分成是阳黄、阴黄,按中医的几个证型给与治疗,如果没有这些辅助检查之前,其做法是正确的和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行吗?恐怕不行吧!肝炎、肿瘤、结石,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认为,这三种病的治疗和预后不一样吧?有的是能治好如急性肝炎,有的是不能治愈的如癌症。
再如在临床中有时会碰到心脏病人(如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只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的时候,最容易误诊为“胃病”给予诊治,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猝死,则容易发生医疗纠纷。上腹痛中医可却诊为“胃脘痛”,但是临床上有部分心脏病却表现为“胃病”者,如果不做相关的辅助检查最易误诊,误诊就会误治,甚至病情加重或死亡,如果你不做检查行吗?
所以中医四诊加辅助检查方法,从目前临床来看,无论是在诊治疾病还是从法律角度来说,都是必须的,这是非常客观、合理、科学和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吴以岭主编.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科学出版社,2007:6-7,12.
44
发表于 2015-11-17 05:34:06 | 只看该作者
有两点想法。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此一说法,暗含以前或传统不是如此之意。实际上,这才是仲景心法,只是前人和现在有些所谓“铁杆”过于片面强调“证”的概念以至于忽略在仲景那里是以病统证的理念。

望闻问切查是个有创意、值得提倡的改进。改进在什么地方?望闻问切说到底靠的是医家对观察所得的解读,难免受到主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而查靠的是仪器,因其客观性在现代社会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力量。力求为中医的诊断提供客观性证据即是其改进之所在。只不过,目前的仪器大部分是从现代医学的概念原理“器化”而来,而望闻问切则是基于中医的概念原理(医道),两者在某些病的层次比较容易磨合,但在“证”的层次恐怕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但是,如果这个理念能引导中医学的研究运用现代技术将中医的原理器化(形而下),可以预见,这将为中医在现代社会的普及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点评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实际是自古如此,截止民国年一直是这样。建国后,搞中西医结合,出现了西医大夫用西医病名套用中医处方的情况,这种直接套用,效果不好,所以提出“辨病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7 15:02
45
发表于 2015-11-17 06:00:25 | 只看该作者
研讨内经略无实质,连篇累牍唯多自诩。

点评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赵先生聪明过人,但是感觉赵先生的《内经时代》有方向性错误,考证来考证去结果把好多东西考证丢了,不知道这是他个人的悲哀还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悲哀,不胜唏嘘感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7 11:35
46
发表于 2015-11-17 06:29:47 | 只看该作者
       望闻问切是中医证的诊断依据,中医的证要查西医的哪些指标?例如太阳表证、热实结胸证、阳明腑实证……分别查西医的哪些指标?
      中西医融合观提出的“证态”概念,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阳表证与普通感冒是一个证态,要按照普通感冒的诊断标准,进行相应的西医学检查,例如: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尿常规,常规胸透等等,排除细菌性感染与传染病的前驱期。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在诊断热实结胸证的时候,要求按照急性腹膜炎的所有西医学诊断指标进行检查。余类推。
     中西医融合观及中西医融合观续,已经把伤寒论、温病、的全部证,金匮要略的大部分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融合。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认可!?相信?!
47
发表于 2015-11-17 09:5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5-11-17 05:52 编辑

    赵洪钧老先生所著的《内经时代》,其对《内经》的评价,既不是不加分析地全面肯定,又不是仅凭感性认识地全面否定。能客观地不加个人好恶的公正评价,纠正中医界大多数人对待“中医经典著作”的偏视、近视、弱视方面,并针砭中医界一贯的崇古、唯古人马首是瞻的顽疾层面,为中华民族以后的繁衍昌盛增加的正能量力度,都无疑将会做出无法估量的贡献。
48
发表于 2015-11-17 10:38:56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11-16 20:56
够大胆!够超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证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之现实!这里所说的病,是指西医的病—— ...

金栋先生,这一句话不知道是您说的,还是赵先生说的。不管谁说的,这句话已经一锤定音了,其他话不需要说了。要说,就要说说,这本来明明白白放着的、已经一锤定音的事,中医界干嘛还要争论?这是毛病!

把中医界这个病根挖出来,去除掉,中医能进一大步。






49
发表于 2015-11-17 10:42:24 | 只看该作者
42楼43楼是金栋先生的两篇文章。。文章写的都很好,有水平,有价值。

可是我的评价是:两篇文章写的真冤!

50
发表于 2015-11-17 11:01:33 | 只看该作者
       断章取义!
    仁海的意见:废除五行,五脏改西医的器官,经络不存在,三焦、气血津液是子虚乌有!你废除的恰恰是中医的精华!
    请问金栋先生,你的文章是不是仁海的意见。

点评

人家这文章是2010年发表的,哪跟哪啊?  发表于 2015-11-17 17:15
呵呵。老先生,您草木皆兵了。 金栋先生做学问的,人家可能根本没顾上看辩论。 这两篇文章是以前发表过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17 11: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17:34 , Processed in 0.1139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