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西医融合观续》 人类的一切知识无非是解决: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三个问题,理论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研究、建立理论的方法就是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即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理论的叙述方法或者表达方法则是从本质上说明表面现象;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即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医把理论的建立称之为:取象比类,把理论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取类比象。 取象比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取类比象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分类,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经验可以解决是什么?怎么办?而不讨论为什么?;理论不仅要解决是什么?怎么办,而且着重解决为什么?为什么某些象属于这个类而不属于另外一个类?这一类事物应该用什么办法解决,而不应该使用其他方法解决,为什么?具体到医学理论,一个病人出现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种检查结果(象、状态的变量、现象)属于什么证?什么病理状态?为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方法治疗?治疗之后应当出现什么变化(象、状态变量、现象)?为什么?经验具有或然性,而理论具有比较高的必然性。经验往往属于个人,理论具有普适性,能够使更多的人比较容易掌握。 由实践经验到理论、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特殊性到普遍性、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临床表现包括各种检查到诊断、调查研究到调查结果、状态变量到状态判断均为取象比类。“取象”是一个实践过程,就是获取状态变量、取得证据的实践活动,即调查研究。“比类”就是概念的建立、推理、判断的过程,在医学领域内就是诊断过程以及诊断的建立,“状态变量”就是诊断标准。“取象比类”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某种理论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即把感性认识纳入某种理论构架之中。例如:脉浮、头项强痛、恶风、发热、白细胞降低这一组临床表现(象),纳入中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纳入西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证态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感冒证态。太阳表证、卫分证、阳明证、少阳证等等属于中医的“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前驱期、肺炎、胃肠炎等等属于西医的“类”;太阳表虚-感冒证态、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卫分-感冒证态、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等等,属于中西医融合的“类”。取象比类是一个复杂、长期、反复验证的、客观实践过程,而不是简单、凭空想象得出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