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5:20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上古天真论(篇):篇名含义见前文。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金栋按:经文有错简,已遵《素问绍识》改。即将丈夫“八八”放在“天癸竭”前。
关于天癸,历代注家解释如下:
《太素·卷第二·寿限》:“天癸,精气也。”
王冰注:“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所以谓之月事者。”“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
《素问注证发微》:“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按:王冰谓‘天癸为月事’者,非。盖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
《素问吴注》:“癸,肾水也。是为男精女血,天真所降也,故曰天癸。”
《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三》注云:“天癸者,天一之气也……愚按:天癸之义,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贤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出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写,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阴气阴精,譬之云雨,云者阴精之气也,雨者阴气之精也,未有云雾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雾不浓而雨雪足者。然则精生于气,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气乎,可无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其斯之谓。”
张介宾《质疑录·论天癸非精血》:“天癸非精血明矣。”
《素问直解》:“天癸者,男精女血,天一所生之癸水也。”
高校教参《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天癸是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作用的一种物质,它源于先天,充盛或曰成熟于后天。至,此处作充盛解。一曰成熟。”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天癸’是人与生俱来,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的这么一种物质,它的作用发挥人就具备生殖能力,它枯竭了,没有了,人也就没有生育能力了,而这种物质是和肾气密切相关的。只有肾气旺了,它才开始发挥作用,所以叫做‘天癸’。天者先天,癸者水也。我们在讲十干的时候,说过壬癸属于水,甲乙属木,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天癸是天一之癸水,看来是和肾关系最为密切了。所以‘天癸’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在肾气旺盛的时候它发挥作用,它作用的发挥就表现在人的生殖能力上,所以曾经把它解释成是促生殖能力的物质。”
《中医大辞典》:“天癸: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内经词典》:“天癸: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洪钧按:就天癸命名而言,即天生之水,因为天一生水,肾属水,壬癸属水。其生理作用在于促进生殖。结合现代医学,宜解作促成男女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4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1:48 | 只看该作者
⑵灵兰秘典论(篇):今本《素问》第八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名《十二藏相使》,在第三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重要的内容。因本篇之末有“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之语,以强调所论内容的重要性。如《素问注证发微》说:“末有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故名篇。”
灵兰,即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室之所以名灵兰,如《素问直解》说:“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金栋按:先生认为,此篇与阴阳五行说无关。所本当为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即如森立之《素问考注》所说“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内经讲稿》亦说:“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主有从,但强调的是协调统一的关系。”
洪钧按:至于《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说理方法,就是类比。这也是来自董仲舒的思想。由于人体构造和封建国家的官吏设置,可类比性太小,所以,不能认为《素问·灵兰秘典论》类比出来的脏腑功能,完全合乎实际。比如肺主治节、胆主决断之说不但不能说明肺和胆的功能,反而和心为君主之说相矛盾。
《春秋繁露》中有“通国身”一篇,应该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本。第五节有引文如下: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则上下相制使。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谦卑自身者,仁贤之所事也。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不过,这样类比不始于董仲舒,只是董氏发挥之周到前无古人。
试看《管子》等书中的类似论述: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耳目不见,声至而而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管子·心术》)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据乱知谓之静……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现,其物也杂博,其情之至也不贰。”(《荀子·解蔽》)
“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淮南子·俶真训》)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淮南子·精神训》)
“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淮南子·主术训》)
4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2:31 | 只看该作者
⑶五藏生成(篇):今本《素问》第十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从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论述五脏、五体、五味、五色、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因相成的关系。如《素问吴注》说:“五脏未病,有相因相成之理;五脏已病,亦有相生相成之理。所以篇名五脏生成。”
生成,指生化形成。如《素问直解》说:“天主生,地主成,五脏之色征于外,天气之所主也。五脏之脉行于内,地气之所主也。色者气所附,脉者味所归,合色脉气味而五脏之生成备焉。”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论述以五行归类法来推演五脏的生理,即五脏所合(五体)、所主(相克)、所荣(五华)及五味所合等方面内容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②论述脉、髓、筋及血、气的生理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金栋按:人有十二大谷,三百五十四小溪,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4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3:16 | 只看该作者
⑷五藏别论(篇):今本《素问》第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五卷。篇名含义是:补充论述五脏的常规理论。如《素问经注节解》说:“五脏各有专司,如五行、五色、五味等,论之常也。然有常必有变,轩岐为之旁搜而曲尽其义,亦如阴阳之理,有正有变,并以别论等名篇。”
五脏,脏腑之统称。别,有两种含义:一是区别;一是另外。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①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论述奇恒之腑、六腑与五脏生理功能的区别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金栋按:脏腑之藏泻不同,乃天地人相应之推演。
②论述气口与脏腑的关系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4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3:54 | 只看该作者
⑸解精微论(篇):今本《素问》第八十一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八卷,名《方论解》。篇名含义是:论述哭、泣、涕、泪之原因,因其医理至为精微而名篇。如《素问直解》说:“纯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极曰微。阐明阴阳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从生,涕所从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寻常问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帝曰:在《经》有也。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也?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金栋按:目者心之窍说见于本篇,注家颇多强解。关于如何理解五官附五脏的矛盾说法,请参看本书第十五节所附“心开窍详解”。
4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4:35 | 只看该作者
⑹五十营:今本《灵枢经》第十五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营气运行一昼夜为五十度。如《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说:“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一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气)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金栋按:人体为什么有二十八条经脉呢?此乃天人相应推演的结果,即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
二十八脉说见于《灵枢·五十营》、《灵枢·营气》、《灵枢·脉度》及《难经·二十三难》等篇。
二十八条经脉指左右十二正经24条、督脉1条、任脉1条、男子阳跷脉左右各1、女子阴跷脉左右各1,共28条,长度共计16丈2尺。如《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六》注:“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共为二十八脉,以应周天二十八宿,以分昼夜之百刻也。”
《王洪图内经讲稿·第二章·第七节》:“现在我说一遍二十八脉:十二正经,知道吧!一手太阴是肺经、二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是脾经,一直到十二,足厥阴肝经,这个叫做十二条正经,十二正经左右各一,这就二十四了。再有就是任脉一条,督脉一条,这就二十六了。还需要两条脉,就是跷脉。跷脉左右各一,共二十八。但是跷脉有阴跷和阳跷,要把阴跷和阳跷加上那是三十了。不是全加上,只加一个。加哪一条呢?男子加阳跷脉,女子加阴跷脉,左右各一。所以数到男子上,十二正经加上任脉、督脉,再加阳跷左右各一,共二十八;女子不计阳跷,再加上阴跷,左右各一。所以《灵枢·脉度》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也就是男子以阳跷为经,而以阴跷作络来看待;反之,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就作为络脉看待。作络脉看的就不算在二十八脉之内。因此,经脉总长度,才是十六丈二尺。”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5:22 | 只看该作者
⑺口问:今本《灵枢经》第二十八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先师口传之意。本篇所论诸病 “既非风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内伤,论不在经,所当口传者也,故曰口问。”(《类经十八卷·疾病类七十九》)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
“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人之亸(音朵duo)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名曰夺精。”
“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也。”
金栋按:本篇对一些生理和病理现象作了解释,但不能要求其和现代解剖生理一致。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5:53 | 只看该作者
⑻决气:今本《灵枢经》第三十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由一气而分成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物质。如《灵枢集注》说:“此篇论精气津液血脉,生于后天而本于先天也。本于先天,总属一气;成于后天,辨为六名。故帝意以为一而岐伯分为六焉。决,分也。决而和,故名决气。谓气之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也。”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愿闻何谓精?)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熏肉)、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出)泄(淖)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6:29 | 只看该作者
⑼肠胃:今本《灵枢经》第三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肠胃之大小、长短及其部位和容量。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言肠胃之数,故名篇。”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之)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会运环(反)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右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附脊,以受回肠,左环叶积,上下辟(大),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金栋按:篇中对口唇至广肠回环、迭积的形状作了描述。先生说,此篇与阴阳五行说完全无关,应该与“王莽主持的那次最有名的人体解剖记录”有关。详见本节附文。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7:09 | 只看该作者
⑽海论:今本《灵枢经》第三十三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自然界东、西、南、北四海,以比喻人身之四海。即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论人有四海,故名篇。”
海,百川汇聚之处。《说文·水部》:“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段注:“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胃者(为)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金栋按:人有四海,乃地(天)人相应之比类推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6 18:45 , Processed in 0.07083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