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九节 道家、道教和《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5-8-14 19:42:4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请先生说说:易、儒、道的关系。谢谢!外行看热闹!  发表于 4 小时前 IP:113.140.18.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是请赵先生说吧,人家是中医史专业的研究生毕业,是内行。买一本赵先生的《内经时代》就能看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24:28 | 只看该作者
一、道家思想和《内经》体系
金栋按:张登本《内经的思考·第八章<黄帝内经>理论与诸子百家·一、<内经>与道家》说: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聃)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钘、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流派之一,此时又分化为多个学术流派,其中分别以庄子(周)和管子(仲)为代表的两个主要派系影响较大。前者重视“道”,认为“道”是物质世界永恒的、无处不在的终极本原;后者认为“道”是无所不在而富有生机的精气,精气才是宇宙万物发生并存在的本原。战国后期这两派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以《黄老帛书》、《文子》、《鹖冠子》等著作为标志的黄老新道家思想,这便是道家“道气论”观点的由来。
“道家”学术思想对《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此处仅从“道”、“气”及辩证思维等方面予以提要性的介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这是道家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及宇宙万物结构模型的认识。认为“道”是演化成“气”(即“一”)的母体,气(即“一”)是万物一体、万物同源、万物相通相应、万物相互联系的传媒和中介,因此有“通天下一气”(《庄子·知北游》)的结论,这也是道家“道气论”的源头。
搜索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25:00 | 只看该作者
1.道论
“道”字在《内经》中出现了269次,单用186次。《内经》理论中直接继承了“道论”观点,广泛地运用“道”的概念来表达宇宙万物、生命活动的演化规律和相关的理论原则。具体言之,《内经》所用之“道”有宇宙、天地、自然规律之“道”,如“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素问·天元纪大论》);有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生理规律之“道”,如“经脉之道”、“营气之道”等;有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之“道”,如“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灵枢·五乱》);有诊脉、望色、察病、辨标本顺逆的理论原则之“道”,如“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脉要精微论》),“标本之道,要而博,小儿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天之道毕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等;有针刺、用药治病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之“道”,如“针道”等;还有将养生称为“道生”的养生保健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之“道”,如“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其知道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可见,《内经》在以“道论”的概念和观点全面地构建其理论体系的同时,对“道”是不可直视的客观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应用,指出“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素问·征四失论》)。认为“道”虽然是不可直视的,但却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至天地、四海,小到万事万物,无不受“道”的支配,无不遵循其“道”。掌握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之“道”,就可以发蒙解惑;如果不能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万物变化之“道”,只能是“以明为晦”,迷惑不解。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25:26 | 只看该作者
2.“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内经》认为宇宙万物变化规律之“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更不能违逆客观规律之“道”,只能认识、掌握、利用、遵循、顺应客观规律之“道”,因此有“道无鬼神,独往独来”(《素问·宝命全形论》)的研究结论。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无为而治”的价值取向,《内经》不但秉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其加以拓展、弘扬和引申,广泛地运用于治则治法和养生理论的建立。如直接将《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其高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第七十七章》)思想用于创立自己的治病大法,这些治法不但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弘扬、发展以后的具体治病方法,还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据《老子》倡导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思想构建自己的养生方法,不但直接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作为具体的养生方法,还将“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还必须注意的是“道法自然”的“自然”一词,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发生、存在、演化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如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日月星辰等天体自东向西的运动,四季寒暑的更迭回归,昼夜晨昏的迁移变更,等等,都按其自己的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方式,人体生命总规律也是如此。“自然界”是指人类生存的天地空间和特定时间,以及相应的气象和物象。“自然”是指规律,是抽象的;“自然界”是具体的,所以说“自然”不等同于“自然界”。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25:49 | 只看该作者
3.气论
《内经》直接将道家的气、精、精气概念引入医学领域,成为医学理论构建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内经》中“气”字出现了2952次,单用996次;“精”字共出现了217次,单用127次;“精气”出现38次。可见气、精、精气是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由于道家所论的精气多数哲学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内经》中的气、精、精气虽然还带有哲学的烙印,但却富涵深刻的自然科学特征,出于生命科学的需要,《内经》又创造了120余个以“气”构词的气概念。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26:21 | 只看该作者
4.“通天下一气耳”
“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是道家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命题之一,它强调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这“一气”所成,也阐明了宇宙万物之间是通过“气”为中介的作用而普遍联系的整体思想,因而道家这一主要观点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内经》构建医学理论中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就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统一体的观点而言,肯定了人体原本也是“一气”所成。“精”是人体生命的发生时“一气”之中最为精粹的部分,是生命发生的原始物质,此精在生命发生的初始阶段,按其自身规律,逐渐分解变化为人身的所有形体器官,也就是说,人身一切身形器官都是由这“一气”之中的“精”生成的,故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这里不但告诉人们,“一气”之中的精不但是胚胎人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而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胎儿的脑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等所有可视、可见、可触摸的形体器官。在人出生以后的漫漫人生历程中,人体自身要不断产生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赖以为继的营养物质,同样是在“一气”之精所形成的内脏的作用下产生的,仍然属于哲学理念中的“一气”范畴,因此《内经》认为,“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灵枢·决气》)。可见,道家“一气”相当于当今哲学所说“物质”的概念。于是在此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内经》认为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和感传作用,各脏腑组织器官共同参与精、气、血、津、液的物质代谢,在完成十分复杂生命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有机配合,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内经》同样在“通天下一气”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构建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联系理论。其中“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这是《内经》直接将“通天下一气”的哲学理念用来说明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密切关联的。于是《内经》进一步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依赖,自然界为人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通相应的整体联系思想。这一观念全面、广泛地体现在《内经》所构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医学理论层面,并成为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6:26:47 | 只看该作者
5.道家辩证思维对《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辩证”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宇宙万物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都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而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的的内在基础和前提。道家理论中的辩证思想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不能与现代辩证法原理等同,但对这些基本观点和理论原则的认识已经比较明晰,而且比较自觉地将其应用于分析世间存在的事物及其联系,建立了有无、动静、刚柔、有余不足等对立范畴,揭示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现象和规律,仅《老子》一书所论的对立范畴就有数十对之多,不仅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其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就表达了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内经》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不仅将其运用于阴阳对立互根、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阐述,而且将阴阳、五行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全面地运用与解释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治则治法、遣药组方、养生方面各个层面,并从医学角度提出了“升降出入”、“标本根结”、“上下表里”、“邪正盛衰”、“虚实逆从”、寒热进退、正治反治、补虚泻实、治未病与治已病等对立概念,使道家创立的辩证思维在生命科学的层面得以体现和深化。
48
发表于 2015-8-17 07:38:33 | 只看该作者
       儒家、法家、墨家、孙子兵法、公孙龙、阴阳家……各家学说对于《内经》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影响,大小而已。不可一叶障目。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8 10:58:1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8-17 07:38
儒家、法家、墨家、孙子兵法、公孙龙、阴阳家……各家学说对于《内经》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影响,大小 ...

所言甚是。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8-20 00:08:4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道家在西汉前半期,明显受统治者提倡的事实,只需听司马迁父子怎样说就够了。太史公自序述六家指要,道家殿后。若审其意,则唯有对道家有褒无贬,完全是集众家之长,无美不备。原话如下: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9:44 , Processed in 0.0523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