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锡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经时代》是解读内经的权威性著作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6-1-12 17:39:15 | 只看该作者
4吴昆《素问吴注》:
“肝生于左。”注:“象《巽》之位于东也。”
⑵“肺藏于右。”注:“象《兑》之位于西也。”
⑶“心部于表。”注:“象阳之主乎外也。”
⑷“肾治于里。”注:“象阴之主乎内也。”
⑸“脾为之使。”注:“五脏受气于胃,不能自至也,必脾气运动而后能至,是脾为之使也。”
⑹“胃为之市。”注:“胃为水谷所归,无物不有,犹之市也。”
⑺“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注:“膈,膈膜也。肓,膈上无肉空处也。阳气谓之父,万物之所资始也;阴血谓之母,万物之所资生也。肺主气,心主血,父母之象也。”
⑻“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注:“脊共二十一节,此言七节,下部之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心君行事,故曰小心。”
⑼“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从,谓顺其令,全其真也。逆,谓反其令,丧其真也。心者,人之所生,神之所舍,顺之而全其真,则水有天命,福之道也;逆之而丧其真,则生理水绝,咎之道也。”
42
发表于 2016-1-12 17:39:45 | 只看该作者
5张介宾《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六十四》:
“肝生于左。”注:“肝木王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
⑵“肺藏于右。”注:“肺金王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
⑶“心部于表。”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
⑷“肾治于里。”注:“肾水主阴在下,故其气治于里。”
⑸“脾为之使。”注:“脾土王于四季,主运行水谷以溉五藏,故为之使。”
⑹“胃为之市。”注:“胃纳水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
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注:“鬲,鬲膜也。肓,心之下,鬲之上也。鬲肓之上,心肺所居。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心主血,肺主气,营卫于身,故称父母。”
⑻“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注:“人之脊骨共二十一节,自上而下当十四节之间,自下而上是为第七节。其两傍者,乃肾俞也。其中,则命门外俞也。人生以阳气为本,阳在上者谓之君火,君火在心;阳在下者谓之相火,相火在命门,皆真阳之所在也,故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⑼“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从谓顺其气,逆谓丧其真也。上文八者,皆人生神气之所在,顺之则福延,逆之则咎至,乃所谓藏之要害也。”
43
发表于 2016-1-12 17:40:10 | 只看该作者
6张志聪《素问集注》:
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注:“数,几也。言所当禁刺之外,有几也。”
⑵“歧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注:“五脏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细察焉。”
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注:“肝主东方乙木,肺主西方辛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左东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谓脏体藏于内,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
⑷“心部于表,肾治于里。”注:“部,分也。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布于表。肾为阴脏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
⑸“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溉四旁,故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谓之市。”
⑹“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注:“肓,音荒。膈,膈膜也。内之膈肉,前连于胸之鸠尾,旁连于腹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肓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夫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中有父母者,谓心为阳脏,而居膈之上,肾为阴脏,而居肓之上,膈肓之上,其间有阴阳水火之神脏焉。”
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注:“七节之旁,膈俞之间也。小,微也,细也。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于其间,极微极细,不可逆刺以伤其心也。盖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是以脏腑之气,皆从膈而出,惟心气之上出于俞也。”
⑻“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从之者,从其脏气之所出,神转而不回者也。逆之者,逆其脏气回还,而有回则不转之咎也。”
44
发表于 2016-1-12 17:40:38 | 只看该作者
7高士宗《素问直解》:
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注:“数,条目也。帝承上二篇之意,谓刺要、刺齐,其中必有所禁,故愿闻禁数。”
⑵“歧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注:“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遂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也。”
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注:“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部于表。肾为阴中之太阴,故肾治于里。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溉四旁,故脾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众物所聚,故胃为之市。”
⑷“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注:“鬲,胸膈也。肓,脐旁肓俞穴也。鬲之上,肺也,天也。肓之上,脾也,地也。天为父、地为母,故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自上而下,第七节之两旁,鬲俞穴也。小,微细也。中有小心,言心气出于鬲俞之穴,极微极细也。从,顺也。从之者,刺得其宜,顺其上父下母,以及心气之所出,则神转不回,故有福。逆之者,刺失其宜。逆其上父下母,以及心气之所出,乃回则不转,故有咎。”
45
发表于 2016-1-12 17:41:27 | 只看该作者
8丹波元简《素问识》:
【小心】简按:《甲乙》亦作‘志心’,王似指心包络,杨则为十四椎旁肾俞,而又云:‘得名为志者,心之神也。’而《阴阳类论》:‘上空志心。’王以为小心,杨以为入肾志于心神之义,杨注彼此义异,未太明晰。且凡脊椎从上数而至下,未有从下数而云某者,亦觉不允。《背腧》篇心俞,在五焦(当作椎,下同。)之间,膈俞在七焦之间,而心包俞,经文无所考。(《铜人》等,以心椎旁,为厥阴俞。)王、马为未得矣,吴、张虽主杨,然命门昉见于《难经》,相火固是运气家之言,并非本经之义,志、高杜撰无论矣。窃疑云七气节之傍,云上空,既非心包,又非肾,必别有所指也。举数说以俟考。”
46
发表于 2016-1-12 17:41:48 | 只看该作者
9胡天雄《素问补识》:
【鬲肓之上】杨云:‘心下鬲上谓肓。’张云:‘鬲,鬲膜也。肓,心之下、鬲之上也。’天雄按:《释名》曰:‘鬲,塞也。塞上下,使气与谷不相乱也。’鬲即是肓,肓即是鬲,鬲肓一也。此当从《左氏成十年传》‘居肓之上’贾逵杜预注:‘肓,鬲也。’不应从《说文》。”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甲乙》《太素》‘小心’均作‘志心’。杨云:‘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肾神曰志,五藏之灵皆名为神,神之所以任物,得名为心,故志心者,肾之神也。’王云:‘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天雄按:脊椎二十一节,自上数下,十四椎下为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为肾俞,旁开三寸为志室。杨氏‘下七节’之说,未知所据,故简《识》谓:‘脊椎从上数而至下,未有从下数而云某椎者。’《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王注‘谓真心神灵之宫室’似指膻中,即心包络而言。《阴阳类论》‘上空志心’,王注:‘志心,谓小心也。’与《甲乙》《太素》彼此互通。然既曰‘上空’,则‘下七节’之说,无足信矣。王注义似胜。”
47
发表于 2016-1-12 17:42:19 | 只看该作者
10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⑴【禁数】禁,禁忌。数,气数,此指规律。如作“禁刺之处有多少”解,则“肝生于左”等无法自圆。左右、表里均为相对范畴,表示抽象的气运规律,非指具体的“禁刺之处”。
⑵【要害】亦指关键要领,不仅是“要害部位”。如《刺要论》之“内动肺”、“内动脾”、“内动心”、“内动肝”、“内动肾”等,皆指动其脏气。
⑶【肝生于左】五脏应五气生、长、化、收、藏,肝木应春生之气,主升发,左为阳,右为阴,左升右降,所以说“肝生于左”。此指气运规律,非指形脏部位。
⑷【肺藏于右】肺金应秋收之气,主肃降,所以说“肺藏于右”。
⑸【心部于表】部,安排布置,统领主持。心火应夏长之气,故外达而统于表。表里相对而言,表为阳,里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出为阳,入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表里代表阴阳,非指具体部位。
⑹【肾治于里】肾水应冬藏之气,故内守而治于里。
⑺【脾为之使】使,信使,差役。脾土应长夏化气,主演变运化,灌溉四傍,就象心肾之使一样。
⑻【胃为之市】市,胃主受纳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其用之有入有出,犹市之有聚有散。王冰:“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为市也。”
⑼【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杨上善:“心下鬲上谓肓。心为阳,父也。肺为阴,母也。肺主于气,心主于血,共营卫于身,故为父母也。”
⑽【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七,“十”之误。金文“七”与小篆“十”均为一横一竖,前者横长,后者竖长。形似易误。十节之傍为胆俞。诸脏皆取决于胆,所以称其为“小心”。《太素》、《甲乙经》作“志心”。代表性的注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心包络,如马莳:“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心包络为臣,为小心。”另一种认为是右肾命门,但《内经》中无右肾命门之说,且“七节”从下向上数,亦较牵强。
⑾【咎】灾祸。
:本篇论针刺禁忌,首先论述的是针刺禁忌的一般规律,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肝生于左”至“胃为之市”,说明了气化的规律;“鬲肓之上”至“中有小心”,借喻了形脏的所居。但皆论无形的生命运动方式,而不是指具体的解剖部位。顺从形气五脏运动的规律,才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语译】
黄帝问:我希望了解针刺禁忌的规律。
岐伯答:五脏各有其要害,不能不详细诊察。肝主生气而升发于左,肺主收气而肃降于右,心主长气而统领于表,肾主藏气而守治于里,脾主化气而为其布使,胃主水谷而为其聚散。膈与肓的上面,其中有心肺所居而犹如父母;脊椎第十四节傍,其中为胆之所居而犹如小心。遵从这一规律进行治疗,就会使人享有福寿康宁;违反这一规律进行治疗,就会使人蒙受祸夭灾殃。
48
发表于 2016-1-12 17:43:13 | 只看该作者
11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学习中医典籍七讲》:
“杨注《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一段云:‘五脏之气所在,须知针之为害至要,故欲察而视之。’只此‘五脏之气所在’一句,便把全段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都揭示无疑了。而后世的王冰注、马莳注、吴崑注、景岳注、志聪注等,都没有揭示这个精神,惟高士宗据《太素》略有体会,而曰‘五脏之气,从内达外,由经遂而出于孙络皮肤,有紧要为害之处,不可不察’云云。的确,这段文字如不从脏气方面来体会,是要发生种种误解的。”
49
发表于 2016-1-12 17:44:32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中医经典《内经·素问》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点评

如果“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不是出现在禁刺篇,把其理解为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2 19:09
50
发表于 2016-1-12 17:45:24 | 只看该作者
12赵洪钧《素问·刺禁论》篇中西医结合讲解
⑴题解:《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禁论》就是讨论、论述针刺禁忌的意思。这一篇是《素问》的第五十二篇。
《灵枢•玉版》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又说:“闚(按:‘窥’的异体)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中医岂可不重视针刺禁忌。
今《内经》专门讨论针刺禁忌的经文有两篇。即本篇和《灵枢•五禁》。两篇中,本篇尤其重要。其中关于针刺意外的记载非常真实而全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此外,涉及针刺禁忌比较多的还有《素问•刺要论》、《素问•刺齐论》和《灵枢•终始》等,但都不如本篇重要。今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内经选读》,或者不选此篇。给研究生讲《内经》,一般也不讲这一篇。诸家《内经》注本,对本篇提及的针刺禁忌也常常注释得不够清楚、准确。对本篇重视不足,应该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发生针刺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正读懂此篇,必须结合西医知识。否则,不会理解因而不能避免其中提到的针刺致死和其它严重事故,更不可能掌握如何抢救因违犯禁忌发生的意外。
⑵经文中西医结合讲解
以下是本篇正文的中西医结合讲解。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数”在这里做规律、道理讲。这句话可译为:黄帝问道:想听听针刺禁忌的规律和道理。
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这段话,不能用西医解剖生理理解。按中医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通。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为了便于背诵,句子很整齐,一律四个字一读,不可能说详细。二是作者的理论水平不高,却受到道家影响。三是《内经》本身就不统一,不可能完全解通。
    或问:水平不高的作者,怎么能写出理论和实践价值都很高的经文呢?答案是:本篇曾经有过很多作者,写这段话的人,只是其中之一。
以下分3个问题讲解。
①关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这是中西医理论会通中很早就出现,至今还有争论的问题。即为什么西医说肝脏生长在人体的右侧,中医偏说肝生于左。多数人肝脏左叶的一小部分可以过中线,不过,肝生于左完全不是此意。
    理解这八个字,必须知道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五行之五脏(恽铁樵语)。五行的五方分配是: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五脏配五行是: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或问:如此说来,肝生于东,肺生于西,为什么经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呢?
    原因很简单:《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圣人南面而立”,即古人是这样定位的。南面而立,左东右西。 木在东故肝生于左,金在西故肺藏于右。
    有人异想天开地说:上古人的左右概念,和现在、甚至《内经》时代完全相反。肝生于左,就是现在说的右。他说:人北面而立,再仰面躺倒在地,就是肝生于右,心在南。那么,“肺藏于右”该怎么讲呢?肺脏是两侧都有、基本对称的。古人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故有“肺如华盖”之说。因此,无论怎样牵强附会,按实地解剖也不能说肺藏于右。即便拐弯抹角说成肝在左,按解剖生理也解释不清这八个字。故异想天开或想当然地解经,只能把问题弄复杂,越讲越不清楚。
②关于“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1963年人卫版《黄帝内经素问》脚注,关于这十六个字的注解,勉强可以接受。后人也没有更好的解释。其中说:“阳气主外,心象火也;阴气主内,肾象水也;营动不已,糟粕水谷,故使也;水谷所归,五味皆入,故为市也。”总之,只有很直观的胃的功能不违背常识,心、肾、脾,都不是解剖生理学上的含义。
    说上举脚注勉强可以接受,是因为从中医看,也有明显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心表、肾里、脾使之说——尤其是“脾为之使”,不见于今《内经》其他篇章。经文讲脏腑功能涉及“使”字的,只有《素问•灵兰秘典论》。其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故“脾为之使”不但和《灵兰秘典》矛盾,也和脾主运化之说矛盾。脚注中,把营动不已,糟粕水谷说成“使”,显然很牵强。
    再如,脚注解“肾治于里”是把肾作为阴气的代表。如此说来,肾应该最阴——至阴。然而,《内经》对脾肾二者何为至阴,说法不一。肾为至阴的说法是有的。如《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可是,《素问•金匱真言论》却说:“阴中之至阴,脾也。”
③关于“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这十六个字,诸家众说纷纭。“小心”之说,在今《内经》中仅此一见。它在“七节之傍”,似乎确有所指。我认为它出自道家,不考。“父母”之说也不见于《内经》它篇,也应该出自道家。“鬲”有确切含义,西医所谓横膈、纵膈就是从此来。鬲肓之上,就是胸中。故最好把父母理解为心肺。
    鬲肓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病入膏肓”这个著名的成语。
鬲肓和膏肓都有古人的通行解释。我认为,膏肓应该是鬲肓之误,因为膏字的古义从来不是解剖部位。不过,膏肓已经使用了二千多年,也不必再改过来。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在这里做灾祸讲,故与福相对。在此作讲。也可以理解为有无之有。此句可译为:遵守针刺禁忌是福,违犯它是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3 13:25 , Processed in 0.0926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